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与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xldf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调查表明,企业技能型人才现状与需求间存在诸多矛盾,服务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必须建立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三方利益共同体,需要政府履行主导责任,职业院校发挥主体作用,企业付诸参与行动,共同打造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力。
  关键词 职业教育;企业;技能型人才;对接;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3-0032-06
  
  服务区域经济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如何使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紧密对接,是职业教育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也是职业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2011年8月,安徽省教育厅以问卷调查和组织座谈等方式在全省调查了除亳州、六安、铜陵以外13个市的60家企业,每个企业随机调查5~10名职工,回收有效问卷378份。调查的企业涉及国有、民营、外资、合资等经济类型和农林牧渔业、制造业、电力能源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传输与计算机服务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八大行业。
  
  一、企业技能型人才现状与需求的矛盾
  
  (一)企业的人才现状与发展要求不适应
  一是人才数量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2010年安徽省城镇非私营企业职工204.7万人,私营企业职工239.2万人[1]。60家企业职工总数为14.76万人,职工在101~500人和1000人以上的企业居多,见图1。从调查情况来看,企业技能型人才缺口较大。57家企业2011~2013年需要技能型人才6.9万人,主要是需要初、中级工,见图2。二是人才素质难以适应企业岗位要求。在学历要求上,60家企业中管理、技术岗位要求本科及以上的24家,高职的23家;生产、销售岗位要求中职的45家。从职工学历结构来看,初中及以下和普高比重仍较大,见图3,20家企业初中及以下职工比重达50%以上。在技能水平上,职工上岗前接受技能培训的占65.9%,57家企业职工中有技能等级的占87.9%,以初、中级工为主,见图4,初、中级工占75%以上的有29家,占50%~75%的有16家;调查的职工中无技能等级的占23.5%。在岗位能力上,33.1%的职工认为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是职业技能缺乏。企业认为,实践能力薄弱、基础技术不扎实、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管理知识薄弱等是技能型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企业用工环境与人才择业要求不够融洽
  16家企业认为技能型人才离职较多或过多。调查的职工中,“跳过槽”的达62%,见图5。职工择业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工资收入与待遇、个人锻炼及发展前景和工作地点、单位性质及环境,分别占48.9%、26.2%、20.6%。而企业职工整体收入较低,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占55.7%,见图6。有些职工还未享受“五险一金”,有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险和住房公积金的分别占78.8%、81.7%、76.5%、39.7%、69.8%和34.3%。46%、38.1%的职工分别认为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是工资太低、工作太辛苦。薪酬待遇低、晋升机会少、能力发挥受限制、劳动强度大和人际关系不融洽是技能型人才离职跳槽的主要原因。调查表明,薪酬待遇、发展机会、企业前景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三大要素。
  (三)院校人才供给与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
  52家企业认为公开招聘是职工来源的主要渠道,其中36家认为是第一渠道;34家认为校企合作是主要渠道,其中11家认为是第一渠道。此外,职工来源渠道还有劳动力市场和员工推荐等。企业职工以本地来源为主,56家企业职工中来自本省的占69.1%,其中本市的占43.7%,有近1/3来自外省。2010年,安徽省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614所,招生37.85万人,在校生95.59万人,毕业生32.75万人。由此可见,校企合作还未成为企业技能型人才的第一来源。作为发展中的中部地区,一方面,其职业院校为东部发达地区培养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本地企业又依靠外地提供劳动力资源。
  (四)政府的政策支持与企业及职工期望不协同
  认为引进技能型人才难的主要原因是专业招聘会少、层次低、紧缺人才难寻,人才政策落实不到位和信息沟通不及时的企业分别为43家、24家和17家。调查显示,企业引进技能型人才普遍遇到子女教育、人才落户、住房补贴和人才奖励等政策问题,有的想解决却不知道怎么解决,有的缺乏相关政策无法解决或是对相关政策不够了解,还有的不相信能够解决。58家企业希望改善技能型人才现状;29家企业认为最重要的是政府制定吸引、稳定技能型人才的优惠政策,提高人才待遇;20家企业认为需要制定选拔、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机制。希望政府做好培训和再就业工作、提供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的职工分别占62.7%、48.4%。企业希望政府加强职工继续教育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分别为47家、10家。职工认为政府对技术工人就业最重要的是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和优惠条件,分别占51.3%和45.5%。
  (五)企业对人才的关注与对职教的支持不一致
  54家企业关注技能型人才短缺现象,希望政府制定并执行技能型人才最低工资标准,提高技工地位和薪酬待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技能型人才奖励机制;构建区域人才信息交流沟通平台,针对性地组织技能型人才招聘会;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尊重工人、尊重劳动的氛围。47家企业希望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认同的职业教育发展机制,构建与市场紧密结合的职教体系,创设全民终身学习环境;多元化加大投入,逐步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推进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集团化、一体化办学,按企业需求定向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调查表明,一些企业在实际行动中仍然只关注与自身紧密关联的技能型人才短缺现象,而不太关注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发展支持不力或反映冷淡。
  总体来看,企业技能型人才的突出问题既折射出职业教育的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以及与企业对接不深,也透视出政府、企业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支持不力以及与职业院校协同不够。因此,解决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问题,迫切需要政府、企业与职业院校合力推进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于服务企业的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一)政府:履行主导责任,引导校企合作
  1.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
  职业教育对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优化劳动力结构、服务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强化职业教育的公益性质,政府切实承担起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实现形式,是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2] 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应当在职业教育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3]“在公益性理念下,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要履行七项职责,即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制度建设、经费保障、政策制定、管理监督和信息服务。”[4] 各级政府要坚持职业教育的公益性,强化主导职业教育发展和加大投入的责任,落实国家有关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政策;进一步完善省、市、县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与领导。同时,切实加大对省、市、县职业教育工作的督查考核,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适时开展职业教育强市、强县评选工作。
  2.保障职业教育经费投入
  “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5] 建立健全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稳定、长效保障机制,包括未成年人基础职业教育的政府投入机制、准基础性职业教育的共同分担机制、引导多元主体参与职业教育的多元投入机制和职业教育重大专项投入机制等。尽快制定和实施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校舍建设和维修以及设备配置标准。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投入,逐年提高财政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和预算内职业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进一步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按规定比例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并通过政府和市场两种方式拓宽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各级财政要增加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支持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建设和师资培养培训,优化各类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财政和社会投入效益。同时,省、市、县加强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统筹,统筹的部分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农业、扶贫等部门统一组织培训服务,并以政策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举办职业教育和捐资助学。
  3.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抓紧修订《职业教育法》,从法律上进一步界定和强化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各界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地方各级政府要出台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地方性政策,落实相关优惠和激励政策。支持职业院校在编制范围内自主招聘专业教师,建立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专兼职教学的绿色通道。尽快出台中、高职衔接和协调发展的政策,适度扩大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口招生和“3 2”中高职一体化办学规模。制定吸引技能型人才和促进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的政策措施,建立技能型人才的评价、激励机制。有关部门要加大对职业资格制度执行情况的督查,规范职业技能鉴定和资格证书的管理。贯彻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编制和经费,加强省、市级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培养一批职业教育专家型人才,推进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和基础研究。
  4.促进校企合作办学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是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校企合作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是应当下大工夫也是必须下大工夫去探索和解决的难点[6]。加快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逐步建立校企合作法律体系,“在法律层面上建立校企合作的制度框架,落实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及有关主体的权力、责任和义务等,让企业分享职业教育成果,吸引其积极参与进来”[7],支撑“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体制。当前国务院“要在总结地方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和试行校企合作单行条例”[8]。地方各级政府要制定鼓励校企合作的地方性政策和激励性措施,明确规定企业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对于支付实习学生报酬、为院校提供专兼职教师、接受教师参加生产实践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成立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协调小组,或发挥职业教育联席会的作用,建立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组织校企合作对接会、企业招聘会等,搭建校企合作互动平台。建立职业院校学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鼓励社会力量如信息咨询公司搜集企业用工信息,建立常态化校企信息互动机制。
  5.优化企业用工环境
  一是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引导和敦促企业进行技术革新、更新用工观念。引导企业改变劳动力市场上的强势地位,鼓励企业以提高薪酬水平、实行人性化管理等方式,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二是要制定鼓励技术工人发展的地方性政策,适当提高其工资标准,让他们能获得与同等贡献的科技人员相同的工资福利待遇、晋升晋级和深造发展的机会。三是要完善各地开发区、工业园区配套功能和基础设施建设,可采取政府供地、企业出资、产权共有的方式,共同建设“人才公寓”、“蓝领公寓”,以吸引人才和为企业改善用工环境。发展人力资源公司,进行劳务代理,为企业职工提供生活服务。四是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加大对企业用工、工资福利待遇、养老保险、职工培训、劳动就业准入等情况的监督检查,规范企业用工行为。
  (二)院校:发挥主体作用,增强服务能力
  1.转变办学观念,主动服务企业
  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其产品就是为社会提供服务,行业企业是这个产品的最终用户。职业院校作为办学主体,要牢固建立为用户服务的理念和强烈的使命感,主动与企业进行合作,将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式,“克服校企合作中的短视行为,大力转变办学思想和观念,特别是改革封闭式教育理念,树立主动适应企业需要的开放式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职业教育特色和质量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9],积极寻找能为企业服务的领域。要把为企业服务视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将企业视为影响学校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合作伙伴[10]。职业院校要选择合适的切入点,从点到面形成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同时,与企业合作不应只局限于一家企业、一种形式,而应形成多层次的合作[11]。   2.打造专业品牌,就业育人并举
  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是服务经济建设、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方式。在需求导向的前提下,要兼顾校企合作各方的利益,兼顾企业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和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根据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建立专业设置动态机制,对企业用人需求进行前瞻性的市场调研,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论证,依据企业发展动态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应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校企合作共同打造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走专业特色化、精品化发展之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既要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又要兼顾普适性和发展性,邀请企业资深专家及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参与课程设置与开发,依据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及基本要求、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整合学校教学资源和行业、企业资源,构建符合企业用人需求、适合企业岗位要求、对接职业标准、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专业课程体系,兼顾职业教育“就业”、“育人”的双重功能。
  3.加强基础建设,增强办学实力
  推进校企合作,有效服务企业,需要建设与企业生产环境对接的教学环境,这是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根本保证。职业院校要在政府的支持下,争取与企业共建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和生产、技术服务为一体,以产业化方式运作的实习实训基地、生产实训型“教学工厂”,共建具有多专业实习实训功能的校外培训实践基地,并多方式、多途径、多模式构建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还可在有条件的地方加快建设职教园区,并在园区内建设公共实训基地。此外,建设高素质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对有效实施校企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一方面,要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制度环境和用人机制,不断吸纳补充专业教师,聘用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社会能工巧匠等专兼职教师,培育兼职教师队伍,改善专业师资结构;另一方面,要真正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让教师到生产、管理一线进行实践技能培训和挂职锻炼,及时了解企业最新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新技术、新产品及产业发展新动态,熟悉不同企业相关岗位的职责、用人标准、管理制度等,从而加快“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
  4.推进改革创新,实现内涵发展
  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厚德、精技、练素”的育人理念,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创造性地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将先进的产业文化、企业文化引进校园,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厚实校园文化底蕴。二是改革教学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理论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推进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以行动为导向,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教学方法对接工作方法,实施项目教学、场景教学和岗位教学等,运用多媒体、仿真、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增强教学的情境性、实践性和实效性。三是改革办学模式。推进校企一体化办学实践,以高职院校和骨干示范中等职业学校为龙头,联合相关行业、企业及其他职业学校组建专业性、区域性、实质性运作的职教集团或联盟。四是创新教育内容。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促进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的紧密对接。五是改革评价模式。以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核心,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企业等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六是完善内部管理。借鉴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式,以制度建设为基础,重构学校管理体系,全面提高学校的规划、决策、执行、质量监测和服务能力。
  (三)企业:增强参与意识,付诸应然行动
  1.增强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意识
  职业教育服务学生、服务企业,具有鲜明的双重需求主体特征,企业是职业教育需求的应然主体,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大批技术工人。“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级技能型人才,要达到这样的目的,离不开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极参与。”[12] 各类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要强化参与职业教育的意识,把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作为企业的自觉行为。
  2.创造与技能型人才共生发展的环境
  职业院校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企业用好技能型人才就是一种与职业院校合作的方式,就是一种对职业教育支持的行动。一是要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企业要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建立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随形势变化适当增加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全面履行与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依法为职工缴纳“五险一金”,努力缩小与相关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工资福利待遇的落差。二是要着力改善企业“软环境”。探索新形势下的企业管理模式,实行人性化管理,塑造企业精神和创建企业文化,注重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基本生活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丰富文化娱乐生活,改善职工生活质量,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做到以感情待人,以待遇留人,以精神凝聚人。三是要为技能型人才发展创造条件。技能型人才作为企业的共生单元,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坚持“以人为本”,倡导人文关怀,建立激励机制,在生产经营和建设发展过程中尊重技能型人才的主体地位,增强其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为每个人创造合适的工作岗位和发展平台,充分激发他们的活力、潜能和创造力,使其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提升。
  3.构建与职业院校共赢发展的合作机制
  企业发展有赖于职业院校提供技能型人才,企业只有与职业院校合作培养培训人才,才会更好地获得长青基业的持续发展力。一是健全现代职工培训制度。建立校企合作的职工教育体系,把职业教育和员工培训纳入企业发展规划,以校企合作为主培养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鼓励和支持职工参加培训、提升技能,建设学习型企业。二是提高校企合作的能力。在创造经济利益的同时,企业要提高研发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在技术、信息、场地与资金等方面为职业院校提供支持,参与院校的专业建设、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与教材开发、教学过程和教育评价等,主动承担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任务。三是加强对校企合作的管理。在接受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为其安排好实习内容,保障食宿和安全,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接受毕业生就业,负责就业岗位安排,并对新上岗员工进行企业文化教育,使其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与生活。总之,企业要在合作发展中提升文化品位,提高职工素质,实现企业效益和内涵的同步增长。   综上所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的对接度,必须建立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利益共同体。利益各方必须履行各自的职责,有力作为,才能促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才能使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与企业用工需求紧密对接,才能满足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安徽统计年鉴2011》编委会.安徽统计年鉴2011[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4]于志晶,李新发.鲁昕:要强化职业教育公益性质[J].职业技术教育,2010(24):24-29.
  [3][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6]袁贵仁.给职业教育致命弱点支招:解校企合作难点[EB/OL].[2010-3-20].http://news.sohu.com/20100320/n270960385.shtml.
  [7]袁贵仁.认清形势,明确思路,开拓创新,推动职业教育实现科学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0(36):26-29.
  [8]罗仕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难题初探[J].职教论坛,2011(9):20-26.
  [9]陈锡宝,朱剑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误区及化解途径[J].探索与争鸣,2010(4):73-75.
  [10]王昶,袁军平,申柯娅.“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三方共赢”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8(2):144-145.
  [11]樊玉萍,季静.推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思考[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26-27.
  [12]齐守泉,石伟平.后经济时代职教校企合作如何共生共赢[J].职业技术教育,2011(6):46-49.
  Enterprises’ Demand for Skilled Talents and the Development Measur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Investigation on Enterprises in Anhui Province
  GAO Li-bing
  (Xuancheng Education and Physical Education Bureau, Xuancheng Anhui 242000, China)
  Abstract Investigation showed that there existed many problems in the enterprises’ demand for skilled talents. In order to boost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meet the demand for skilled talents of enterprises, the benefit community of government, vocational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should be built. The government should play the dominant role,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play subjective role, and enterprises should participate actively, so as to shap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i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enterprise; skilled talents; linkage; Anhui province
其他文献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提出了构建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思路,指出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应以人为本、制度创新、凝练精神创新等扩大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体育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5.02
摘 要 微型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作为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手段逐渐被广大高职院校所认可与推广,如何开展建设及其应用则是高职教育教学极为关注的两大问题。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对微型教学资源建设中实施了“开发、购置、整合”三种路径,推行了自主学习、翻转课堂、混合教学三种资源应用模式,开发了基于学习分析需要的自主学习平台,开展了基于微型教学资源运用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 高职院校;微型教学资源;翻转课堂;自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期刊编辑委员会主办  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承办  19822817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探析 李兴洲 《教育研究》 2012年第2期 7000字  19822818 再建农村教育的伟大工程——“三化同步”与现代职业农民教育发展战略和政策 周稽裘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4期 6600字  1982281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职业教育政策研究 和震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摘要:以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实验班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对调查对象的下肢爆发力及绝对力量进行测试,得出相关指标数据,旨在通过实验对比和课堂实践,进一步确定功能性体能训练与传统体能训练的不同及优势,从而有效、高效地促进学生力量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功能性体能训练;初中生;下肢力量;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808.1 文献标识码:A DOI:
点 评  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职业教育改革要跟上社会步伐”,某种程度上是在批评职业教育的改革滞后于社会改革的。中国的社会改革是由旧的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倒逼出来的,因此具有深刻性、急迫性和不可逆性。对比职业教育,由于政府的过多干预,因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真正需求并不感同身受,难以形成改革倒逼机制,所以在改革上是滞后的。职业教育改革要跟上社会步伐,首先在取向上要向社会改革看齐,即努力破除制约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的教育界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各种教育口号像走游园会一样层出不穷,花样“创新”不断,呼声亦是此起彼伏,大有将中国的教育变成世界教育的博览会之势。学校体育乃是受到此种现象冲击的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会儿是“快乐体育”,一会儿又是重视“挫折教育”,此种口号还没有来得及消化又马上提出什么“赏识教育”、“成功教育”、“情感教育”,等等,真可谓是花样繁多,让人目不暇接,也搞的
2014年3月26~27日,由江西省职业教育学会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承办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4年度工作会议在南昌举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纪宝成,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巡视员王继平,江西省教育厅副厅长郭奕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占山,副会长徐曙光、金辉、石伟平、陈晓明、马树超、邬宪伟、李祖平等出席会议,各地职教学会、学会各分支机构代表与内设机构负责人,以及新闻媒体代表等近
摘 要 创新创业教育在黄淮学院已不单单是一种教育类型或形式,已成为一种办学精神和发展模式。学校以创新创业型组织建设为引领,以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为土壤,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火种,共同培育创新创业硕果,形成了“组织-文化-教育”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多层次、多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教育启发-实践创新-孵化创业-深化创新”的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体系;机制;黄淮学
摘 要 农村科技人才在推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乌兰察布市农村科技人才培训案例分析发现,成功开展农村科技人才培训的关键机制包括政府的协调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训、示范和产业链的“三位一体”融合机制等。为推进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应采取如下对策:优化外部环境,发挥政府支撑作用;多渠道投入,扩大培训机构规模;突出创业与服务能力,完善培训内容;强化高校与培训基地合作机制。  关键词 农村科
摘 要 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属于成人培训范畴,因而较为科学先进的成人学习理论对其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或指导意义。为提高“双师型”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必须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理念创新作为前提,以问题为中心选择学员适合的培训模式作为重点,以尊重学员自我建构的制度建设作为保障。  关键词 “双师型”教师;有效培训;成人学习理论;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