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胜任力的大学教育理念与方法探讨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ruimei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把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职业胜任力要素引入大学教育领域,把培养学生胜任职业并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作为大众化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不失为解决当前大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问题的良方。文章深入探讨了这一大学教育理念,并进一步把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胜任力模型建构工具和管理方法引入人才培养领域,结合大学教学特点,对培养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对当今大学教育模式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职业胜任力 大学教育理念 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董丽君(1961- ),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教学秘书,中教二级;杨钟红(1970- ),女,云南昆明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管理学。(北京 102617)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4-0095-02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大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问题日显突出。究其实质,是大学育人目标与社会用人标准不统一的问题。解决的途径也许不只一条,但把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职业胜任力要素引入教育领域,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尤其是在职业发展生涯中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增强学生在职场中的核心竞争能力,也许不失为有效的良方。
  一、基于职业胜任力的大学教育变革是大势所趋
  在中国现有的大学教育模式下,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不适应职场要求,甚至出现许多优秀学生进入职场后不能胜任工作的现象。用人单位找不到适用的人才,毕业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已经成为职场上见怪不怪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学育人目标与社会用人标准不统一。
  就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关系来看,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供求数量和结构失衡;二是供求质量不匹配。而后者更为突出,其中最常见的现象是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且拥有相当工作经验、适应职业发展快速变化的人,而在宽泛意义的素质教育形态下,大学毕业生既不可能拥有工作经验,也不具备用人单位所需的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传统的以专业能力教育为主的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虽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却很少具备工作经验和适应职业发展快速变化的能力。显然,无论是宽泛意义的素质教育,还是狭窄的专业能力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均难适应现今人才市场的需求,育人目标必须体现职业胜任和职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大学教育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实际上,基于职业胜任力的大学教育改革已经呼之欲出。2006年8月26日,在四川大学举办的“大学校长国际论坛”上,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和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都提出,高校今后应该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蓝领。海闻指出,目前,高校的很多专业是从师资来设计,而不是从社会需要出发,偏重理论,缺乏应用性,导致大学在经济改革中成为落后的一部分。①此言一出,即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有人甚至发出“多少大学属‘中专’”的疑虑。②虽然孰是孰非,没有定论,但是大学教育一般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没有明确界定出这些知识和能力是否有助于学生将来胜任工作,导致育人标准与社会用人标准错位,优秀学生进入社会后不能成为优秀员工的现象屡见不鲜,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培养学生胜任职业并实现长久持续发展的基本胜任力,已经成为大学应承担起的责任。
  二、大学的职业胜任力教育不等于职业技能教育
  职业胜任力与职业技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胜任力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胜任力具有三个重要特征:第一,胜任力与员工的工作绩效有密切关系,它可以预测员工未来的工作绩效;第二,胜任力与任务情景紧密联系,会受到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以及岗位特征的影响;第三,胜任力能够区分组织中的绩效优秀者与绩效一般者。一般情况下,胜任力要素分为知识、技能、能力、品性和身体素质五个方面。人们通常用冰山模型来描述胜任力的构成,水上部分代表表层的特征,如知识、技能、身体素质等;水下部分代表深层的特征,如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等品性特征。后者是人格中深层和持久的部分,它显示了行为和思维方式。
  职业技能指对某一特定领域或行业所需技术和知识的掌握情况,是一个人结构化地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熟练程度,其水平高低与工作熟练程度有较大的关联性。显然,职业技能只是胜任力的表层特征中的一个要素,它会因特定任职领域和行业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相比较而言,那些促使任职者更好地提升技能和发挥技能的胜任力,具有跨情景和跨时间的稳定性,能够预测多种情景或工作中人的行为,它是决定人们的行为及表现的关键因素。正如迈克·茨威尔所言,如果一个有基本技能的人在这一职位至关重要的能力方面十分突出,那么他就能够获取做好这份工作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③
  可见,基于职业胜任力的大学教育,强调教给学生的不应只是知识,也不应只是特定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胜任某个职业并实现长久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
  三、改变教学理念是实施大学职业胜任力教育变革的基础
  基于职业胜任力的大学教育变革,首先要改变教学理念,特别是要改变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或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立、把育人领域与用人领域割裂的观念。
  (一)树立“育人”与“用人”融合的教学观
  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中的“花盆”效应认为:花盆是一个半自然、半人工的小生态环境,在花盆内的个体、群体一旦离开这个小生态环境,就会失去生存能力。④据此,如果大学教育给学生创造的是与社会实际脱节的“象牙塔”,那么,大学生走出“象牙塔”后,将难以适应社会。
  因此,高等教育需要创造开放的教育生态环境,给学生提供顶岗实践的机会,到真实的工作情境中综合训练其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尽可能让学生以员工的角色融入单位的用人机制中。从严格意义上讲,一般性质的实习情境并不是真实的工作情境,学生并不能体会到职业人的真实感受。只有让学生以员工的角色纳入到单位的用人机制中,才能使他们融入真实的工作情境,感受到职业发展带来的压力,有助于培养职业责任感和追求职业发展的自主性。唯有这样,学生走出校门后才能迅速完成向社会人和职业人的转变。
  (二)树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的教学观
  根据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无论是孔子主张的“学而时习之”、杜威提出的“从做中学”,还是陶行知强调的“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都说明学习的本质和精髓在于知行统一。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都应遵循知行统一的学习规律,不应把二者分别视为“知”与“行”的过程。
  1.把“行”融入课堂理论教学,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一方面,任何知识的传授都是在调动学习者旧有知识或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通过演绎和推理实现更深刻的记忆。因此,课堂理论教学只有通过联系实际,把抽象的理论还原为现实的生活,与学生的“行”结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记忆和掌握知识。另一方面,只有在习或做的过程中,学生才能产生自身的生命体验,获得真知,乃至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课堂教学中有必要为学生创造“做”的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学”。
  2.课外实践教学是让学生获得由言教无法传递的默会知识的唯一途径。1958年,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思想家波兰尼提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这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⑤前者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识,而后者则称为默会知识。默会知识很难通过正规的教育渠道加以传递和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实践中的个体摸索和反复训练等途径来掌握。
  四、把胜任力要素纳入教学过程是大学职业胜任力教育改革的关键
  把职业胜任力要素纳入教学体系,需要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1.明确各专业要培养具备什么能力的人,即人才培养定位问题。要通过职业胜任力调查研究,找出通用胜任力要素和各类职业的核心专业胜任力要素。例如,旅游管理专业中,管理胜任力是学生实现职业持续发展的通用胜任力(详见下表)。在此基础上,对旅游行业管理者进行调查,发现影响力、以业绩为导向和主动性、以服务为导向和正直诚信、人际意识和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分析思维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具有突出重要性。
  
  2.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的胜任力要素,即教学目标问题。胜任力要素涉及范围较广,其中有些涉及个性特征,与家庭教育和基础教育关联度较大,它们不应该也不可能纳入教学目标。大学教育不可能解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中所需要的所有胜任力问题,只能是培养一些通用的、重要的胜任力要素。
  把职业胜任力要素融入教学目标,须注意两个标准:一是重要性和可提高性;二是可观测、可衡量。例如:在各种管理胜任力要素中,重要程度和改变程度都较高的是专业知识和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影响力等,最难改变的是成就特征和个人特征,包括自信、积极性(或主动性)、正直诚信。为了使胜任力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可观测与可衡量,需要把上述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其方法是,找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表现出来的与各种胜任力要素相关的典型行为,把这些行为转化为相应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标准或考核观测点。
  3.明确用什么方法培养学生职业胜任力,即教学方法问题。课程教学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单元,上述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在课程教学中如何实现呢?
  首先,教学内容要吸收来自实践中的新信息。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理论讲解为重点,形成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使学生在工作中往往感到所学知识用不上。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方法强调把对理论内容的讲解与实践经验和发展需要结合起来,突出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其次,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充当辅导者的角色。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不经过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没有人能够将别人教给他的东西真正学会。案例教学法、团队项目学习法、专题调研、学习分享会、强调批判与质疑的课堂讨论与成果汇报等教学形式,都是能有效实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方法。
  再次,针对不同的课程性质,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在专业基础理论课中,要以专业知识和科学思维能力培养为主,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以达到学生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专业方向课中,要引入“做中学”的理念和方法,开展以创造力培育为主的项目活动。让学生在特定背景下,结合自己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缩短理论学习和现实操作的心理差距。
  在实践教学环节,应尽可能开展顶岗实践,并围绕职业胜任力的培养,安排实践内容和设计考核方式。同时,要执行严格的实践纪律,要求学生遵守实习单位的纪律,以此培养学生作为职业人的基本纪律意识。
  
  [注释]
  ①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和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呼吁——高校应培养更多蓝领[N].中国青年报,2006-08-28.
  ②于立生.多少“大学”属中专[N].中国青年报,2006-09-21.
  ③(美)迈克尔·茨威尔.创造基于能力的企业文化[M].华夏出版社,2002:12.
  ④吴晓义.职业能力开发的教育生态学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13):9.
  ⑤简世德.从默会知识看大学教学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05(4):64.
  ⑥Spencer L M. Competence at work[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Inc, 1993:35.
  
  [参考文献]
  [1]和震.论能力与能力本位职业教育[J].教育科学,2003(4).
  [2]黄孝木炎.能力本位职业教育[M].台北:正文书局,1984.
  [3]McClelland D C.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
其他文献
草坪是城乡绿化和景观生态系统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提供运动、休闲、娱乐和健身的场所,由于杂草危害给草坪建植带来严重损失,甚至使草坪毁灭而不得不重新更换。为进一
[摘要]文章从实施行动导向模式的必要性、行动导向模式的内涵阐述了实施这种模式的重要性,并用实例说明了高等数学教学中行动导向模式的具体实施,同时阐述了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关键词]行动导向模式 职业能力 高职 数学教学 实施  [作者简介]陶金瑞(1963- ),女,河北藁城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数学;胡文娟(1983- ),女,河北邢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