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是一座城市的幸运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tian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朋友的文章里,看到了诗人的句子:“河流是一座城市的幸运”,我忘记了诗人的名字,却记下了这个句子。
  我爱的城市是有河的。我的城市有黄河穿城而过,将城市分作两半,整个中国,被黄河这样大刀阔斧临幸的城市,只有兰州,只此一座。我们说“我在河北”的时候,说的是河的北、城的北,而不是中国的河北省。
  前年我终于移居河北省,还是时常接到来自家乡的电话:“晚上一起吃饭!”“我在河北!”“打个车赶紧过来!”我忽地意识到了不妥,我怎么连家乡话语的约定俗成都忘记了?我得赶紧补上:“我在河北省!”
  我喜欢夏天乘一辆环河的车,34路或者26路双层巴士,一圈一圈游荡下去,河一会儿在车窗的左边,一会儿在右边,阳光透过晶碧的树叶洒在车厢里,有树枝挂擦着车身,有时候是柳树,有时候是槐树,还带着白花,探手就可以触到。
  有了河,自然就要有桥。穿城的黄河,给我们带来五座桥,铁的、水泥的、黑的、红的、白的桥。
  我的城于是不是平板一块,一座城有了桥,就在空间上丰富起来,在心理上复杂起来。桥是一种过渡,是告别,是联通,是空间的割裂处,是人间的缝隙,是日常生活里扣人心弦的刹那。通过一座桥,不只意味着物理意义上的位移,也是心理上的位移。桥不是长住之地,不是久留之所,桥是动荡之地,是我们生活里,一刹那的背景,是生活的海平面上,偶然露出的礁石。有了桥,即便在兰州行走,也像是旅行。
  河流是一座城市的幸运。河流是一个城市地理心理上的开怀与贯通,是地理性格上的润泽与丰盛。它使得城市难以闭锁,让与这河流有关的城市都缔了盟约。

  我所爱的其他城市,也都是有河的城。我去过武汉,长江横贯这个城市,在船上,看得见两岸的芦苇草和驳船入水部分的铁锈红,水面上漆成碧蓝的船身,还有半裸着上身的船工和少年;我去过重庆,长江、嘉陵江从此流过,在渡轮上,整个城市的曲折深巷,就在眼前一层层铺展开来,与水的素净和单纯恰成对比;我去过广州,珠江在那里静静流过,让与这个城市有关的诡异传说都溃不成军;我去过曼谷,坐着船,经过湄南河,湄南河波浪宽阔,那些吊脚木楼和在岸边洗衣的人、洗澡的人,一一从紧紧抓住船帮的我们眼前掠过,我甚至格外真切地看见,一个孩子穿着一身脏衣服,抓着一枝花,在低矮的房屋间急急奔走,那种孩子式的走法,那种毫不顾忌的急切,都是我熟悉的。
  我甚而因为苏州河喜欢上上海,上海肯给我们看到的一面,永远是精致、稳妥、密不透风、斤斤计较的,苏州河却是有破绽、大生大死的。河流固然是城市的背书,却也是城市的B面,提示着它的营养所在,它的不完美,它卸妆之后的真相,以及颓然之后的可能。
  河流是一座城市的幸运,浩荡的江河,更是一座城市的福祉。即便是在流离中,我也总要寻求被这种福祉荫庇,若有人邀我去他的城,我必然问一声:“你那里有河吗?是否寬阔?”
其他文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  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柳宗元《夏昼偶作》  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  ——方岳《听雨》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朱淑真《初夏》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戴叔伦《兰溪棹歌》  扁舟短棹归兰浦,人去,萧萧竹径透青莎。  ——阎选《定风波·江水沉沉帆影过》  竹边荷外再相逢,又还是、
喜欢逛旧物市场。逛这种市场的多是中老年人。人到中年,心境渐渐老下来,如秋后的柿子,经了霜冻,反倒甜了,形状不似年轻那样壮美,却自有一种踏实与朴素。  那些质朴的、古拙的、敦厚的器物让我欢喜。就像喜欢日本那种清简的情调:草不着色、纸不印花、木不涂漆。那种本分朴素得让人心动,心疼。让人想起川端康成笔下的雪国,冰清的少女,殉情的少年。  淘过一件粗木家具。有明显裂纹,上面的雕花全斑駁了,桌面上还有油点。
王尔德说:“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只有敢于仰望星空,甘于脚踏实地,我们才能从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主宰人生。  仰望星空,是诗意与远方的交融。诗意是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是陶潜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们既有不计后果的毅然,也有追求精神家园和独立人格的浪漫。  远方是梦,即使它旅途艰难,但它既非虚无缥缈,也非难于蜀道。北大考研
重庆和成都永远是一对娇嗔的冤家。作为人口大省的省会,成都在有生之年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二弟变成了直辖市,心中难免五味杂陈。  然而在饮食方面,成都从来没有失去自己的优越感。在天府之国吃东西,你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重庆菜基础不错,但味道重,那是劳动人民吃的嘛。”或者说:“川菜包括了渝菜,不到成都,渝菜难登大雅之堂。”类似的意见基本可以概括为,重庆菜下河帮偏民间,成都菜才是官府菜,要讲究、细致得多。但
【一】  当今世界,人们追求生而平等,但是在漫长的人类文明中,不平等是人类历史与现实的真相。  “朕本淮右布衣”——这是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的口头禅。他确实出身寒微,但是朱元璋的口头禅只能他一个人独享。其他人谁也没有胆量对朱元璋说“陛下本是淮右布衣”。朱元璋从小跟着父辈为人佣作,后来当了和尚,又参加了被称为“贼”的起义军。登上皇帝宝座后,他对自己的出身和经历总觉得不光彩。他要包装自己的过去
下午去镇上买菜,回来途中瞧见路边有一个卖橘子的小摊,摊主坐在那儿抽着烟玩手机,我走上前去,看到一个老奶奶也正在挑橘子。  她平和地说:“老板,橘子我能先尝一下吗?”  老板忙掐掉烟笑着说:“您尽管尝。”  老奶奶拿起一个很小的橘子,仔细剥开皮,取了一瓣放进嘴里。过了一会她微笑着说:“你这橘子可以,够甜,给我称两块钱的吧。”  老板高兴的笑着回应到:“好嘞!”  老板拿起塑料袋正准备拣橘子,老奶奶把
提到这个春天,你必定贊美女娲的伟大。  人类共同的老祖母在用泥土抟人时,给我们捏了两只耳廓。一轮满月被分成两瓣,一边一瓣正好用来挂住口罩。被口罩捂严的嘴巴和鼻子们,禁饕餮、禁喧哗、禁接吻、禁闻花香。只准一个姿势——如同初成人时蜷缩匍匐在大地之上。  “这不是赘物,我的子孙将来必定会用得上!”女娲捏出一对半月形泥片置于人脸两侧,表情忧伤而平静,“有一天他们会变得骄傲,会把自己当成无所不能的神,试图踩
“我想印个选集了,因为我看了一下自己的文章,说句公平话,我实在是比某些时下所谓作家高一筹的。我的工作行将超越一切而上。我的作品会比这些人的作品更传得久、播得远。我没有方法拒绝。”这是1933年,沈从文回湘西途中,给张兆和书信中的句子。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还有谁如沈从文一般,如此自负,自负到令人肃然起敬呢?自然,这是沈从文的家书,是在心爱的女子面前,表达思念之情的喁喁私语。然而,张爱玲说,“夜深闻
汤,即羹之別名也。羹之为名,雅而近古;不曰羹而曰汤者,虑人古雅其名,而即郑重其实,似专为宴客而设者。然不知羹之为物,与饭相俱者也。有饭即应有羹,无羹则饭不能下,设羹以下饭,乃图省俭之法,非尚奢靡之法也。  古人饮酒,即有下酒之物;食饭,即有下饭之物。世俗改下饭为“厦饭”,谬矣。前人以读史为下酒物,岂下酒之“下”,亦从“厦”乎?  “下饭”二字,人谓指肴馔而言,予曰不然。肴馔乃滞饭之具,非下饭之具也
在中国,豆腐是家喻户晓的美食。确实,豆腐不分民族宗教,不论贫富贵贱,老少咸宜,婦孺皆喜。这凝脂白玉般的豆腐,在带给大家舌尖上美味的同时,细细品味,跟我们的人生又是何其相似。  豆腐,古称“福黎”,是由我国最早制造,而后传往世界各地。《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王刘安。”刘安是汉高祖之孙,人称淮南王。因其母喜欢食用黄豆,一日其母卧病在床,淮南王便命人将黄豆磨成粉,加水熬成汤,以便让母亲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