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世、经术与理学

来源 :荆楚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1155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历史研究中,如欲了解古人生平学术,常常需要阅读大量的传记文本。然而问题在于,这些文本多是后人依据存世史料、历史记忆建构而成。因此,文本所呈现的其实是对传主的一种“想象”与“叙述”,与历史事实往往有所出入。后来学者对此不加辨别,全盘接受,从而形成误解。以明代学者何良俊为例,现存传记史料无不将其视为“文苑”人物,强调其诗文、词曲成就,这也使得何良俊成为文学史上颇受关注的对象,学术思想史上却无人问津。通过阅读其文集著述可知,何良俊推崇注疏,其经学思想与清代汉学家极为相似;同时秉持“经术所以经世务”的理念,究心经世之学;此外他还是阳明心学的信仰者。由此可知,在“典范历史”的建构之外,何良俊还有其他不为人熟知的学术面相。这也提醒我们, 不可轻易相信传记文本的叙述,而应以传主本人的文集与著作为主,通读以观其学术本相。
  关键词:明代;传记文本;历史建构;何良俊;经学;经世;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768(2020)04-0033-07
  
  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中,明代屡屡被视为“积衰时代”[1]274-294,如《明史》所说:“要之,有明诸儒……至专门经训授受源流,则二百七十年余年间,未闻以此名家者。经学非汉、唐之精专,性理袭宋、元之糟粕,论者谓科举盛而儒术微,殆其然乎”[2]7221,即指出明代士人普遍从事科举时文,从而导致经学、理学呈现衰微的情形。这种论调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也多次出现。由此,使得后来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逐渐产生并强化明代士人空疏不学的印象。然而问题在于,这种对明代学术思想史的负面评价是否属实?以经学为例,查阅《千顷堂书目》(1)可知,明代经学著作多达数千种,不可谓之少;就质量而言,其中也不乏传世之作(2)。理学方面,《明史》认为“性理袭宋、元之糟粕”,但曾经编纂《明儒学案》以反映明代理学的黄宗羲却指出,“尝谓有明文章事功,皆不及前代,独于理学,前代之所不及也,牛毛茧丝,无不辨析,真能发先儒之所未发” [3]1,两种评价迥然不同。由于黄虞稷、黄宗羲二人生于明末,对明代学术思想有过亲身体验,相较之下,作为后来者的《明史》,其评价真实性自然不高。
  但就是这种与事实并不相符的评价,由于出自“典范历史”,我们常常因为其权威性而不假思索地信任。殊不知,“典范历史”往往为“符合当前之社会现实”从而“选取、编排史料,以及顺应种种规则”,进行“选择性建构” [4]37-38。正如后现代史学理论所指出的,“我们所谓的‘历史’,其实是借助一类特别的、写作出来的话语而达到的与过去的某种关系”[5]119,即现在看到的“历史”并非是真正的“过去”,实则是人为建构出来的“叙述”与“文本” [6]84。因此,需要警惕的是,不可轻易地将“历史”与“过去”相等同。尤其是官方修纂的“典范历史”。再如《明史》中有《儒林传》与《文苑传》,专门记载明代的儒学学者与文人。我们是否可以完全相信,明代儒学与文学的真实发展情况与文本记载完全相同?明代士人是否明确地表示自己属于“儒林”“文苑”?我们是否有理由认可这种身份标签与人物属性的确立?被放置在“文苑”中的士人就真的一定是文学家?如果细读文本可知,这种后来建构的历史叙述与身份标签,实际上与真实情况相差颇大,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很强的误导性。例如,当一位士人被建构、塑造为某个身份属性后,后来的读者往往凭着阅读“习性”(3)自然而然地认同文本中的叙述,很少会产生质疑,而后形成固定的认知结构。何良俊就是明显的例子。在清代,何良俊被建构为“文苑”中人,强调其诗文、词曲成就,这也使得学术研究中,何良俊成为文学史上颇受关注的对象,学术思想史上却无人问津(4)。因此,本文以被收入《文苑传》并被叙述为文士的明代学者何良俊为线索,分析他在传记文本中被建构出的形象,同时通过他本人的文集与著作,来重新发现“文苑”标签之外,何良俊还有其他不为人熟知的学术面相。这也提醒我们,不可轻易相信传记文本的叙述,而应以传主本人的文集与著作为主,通读以观其学术本相。
  一、被建构为“文苑”的何良俊
  研究某个人物的学术思想,首先要考虑孟子所说的“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7]329即如何做到“知人论世”,通过了解研究对象的生平行事来把握其思想发展的脉络。因此,传记、年谱便成为研究中首先考虑的问题。
  本文以何良俊为研究对象。然而查阅史料可知,目前并没有传世的何良俊年谱。相反,可供参考的是数量颇多的传记文本。据统计,有关何良俊的传记总共有九种,分别来源于《国朝献征录》《皇明词林人物考》《云间志略》《列朝诗集小传》《明画录》《静志居诗话》《明史稿》《明史》以及《松江府志》。此处将采取福柯“知识考古學”的理论,以考古学中的地层关系为例,考察知识、思想、信仰是如何一层一层地被建构起来 [6]51。下面将分析七种传记的文本叙述(5),尝试梳理出何良俊被建构为“文苑”的过程。
  在七种传记文本中,《国朝献征录》与《皇明词林人物》成书于万历年间,时间较早。据展龙的研究可知,《国朝献征录》起于万历二十二年,焦竑参与修撰国史,开始搜集史料。万历二十五年修史活动虽停止,此时《国朝献征录》“匮而在箧”,尚未成书。直至万历四十四年才最终定稿(6)。《皇明词林人物考》的具体成书时间无从考证,但可知刻于万历甲辰(万历三十二年),其成书时间远在《国朝献征录》之前。因此可大致以《皇明词林人物考·何元朗》为最早的传记。下面是传记的主要内容:
  何良俊,字元朗,号柘湖公。绮岁从经师游,即厌弃制举义,耽嗜古文,博综九流,研味四始。兼抱经济,思效一官。竟以数奇,仅拔贡太学。宰相怜其才,起家拜南翰林孔目。甫考满,即谢官归,纵浪烟霞水石间。覃志著作,文法刘向、马迁,诗宗苏、李而近体出高、岑。其宴息处皆名四友斋。四友者,维摩诘、庄生、白乐天与公为四也……晚嗜声伎丝竹,寝兴必先奏乐,非过自奉乃其所期待者不浅耳。与弟进士公良傅,时称两何。所著有《何翰林集》《何氏语林》《四友斋从说》行世。[8]579-580   这篇传记提到何良俊的三个重要的面相:“耽嗜古文”与“文法刘向、马迁,诗宗苏、李而近体出高、岑”是指何良俊的“词章”之学。“博综九流,研味四始”即是说明他博览群书,而“兼抱经济,思效一官”,指出何良俊的经世情怀。此文还特别提及“四友斋”的含义,意在说明何良俊复杂的学术思想背景,融合儒释道的思想倾向。甚至还兼顾其自少及长的兴趣之变化,仅用两百余字便清晰地描绘出何良俊的生平学术。而稍晚于《皇明词林人物考》的《国朝献征录》,其叙事颇为相似:
  良俊字元朗,松江华亭县人。以所居自称柘湖居士。少与弟良傅皆负俊才,或以云间二陆比之。良傅举进士为南礼部郎,良俊偃蹇场屋不售。久之,贡入太学。当事者重其才名,授南翰林孔目。良俊故负胜情,喜南都山水奇丽,日与名人韵士相追随,品题殆遍。会赵文肃公来视院篆,一见相契合,引与深语。良俊谈当世之务,叠叠然不觉膝之前席也……其学无所不窥,下笔波委云属,千言立就。于金石、古文、书画、词曲(疑原文有误),精于鉴赏……所著有《何翰林集》二十八卷,《何氏语林》三十卷,《四友斋从说》三十卷,《书画铭心录》一卷。[9]129上
  焦竑的传记同样具备三要素:“下笔波委云属,千言立就”,即精于“词章”;“谈当世之务,叠叠然不觉膝之前席也”表现出何良俊对经世之学的热衷;“其学无所不窥”表明他博览群书。上述两篇传记文本足以表明万历年间,士人对于何良俊并未将其视为纯粹的“文苑”中人。到天启年间,又有两篇关于何良俊的传记文本,《松江府志·文學·何良俊》与《云间志略·何良俊兄弟传》。其中《松江府志》的记载与《国朝献征录》在文本结构甚至部分语句上完全相同(7),由此可知《松江府志》必然是参考《国朝献征录》而成。《云间志略·何良俊兄弟传》,在文字叙述上与《皇明词林人物考》的记述几乎相同(8)。不过,两者相当一致地淡化何良俊“经世”的形象:《松江府志》将“良俊谈当世之务,叠叠然不觉膝之前席也”,改为“会赵文肃公来视院篆,一见相契合,引与深语,定文字交”。而《云间志略》则将“兼抱经济,思效一官”改为“博综子史,士绅辈不能难所不知”,突出其“词章”与“博览群书”要素,并添加何良俊喜好交游,纵酒风流之事。再加上《松江府志》很明确地将何良俊列入《文学》,从而使得何良俊的身份属性逐渐从多元复杂走向单一。
  清初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小传·何孔目良俊》则是一个反例:
  良俊,字元朗,华亭人。少而笃学,二十年不下楼。或挟行游,忘堕坑岸,其专勤如此……时宰知其名,用蔡九逵例,授南京翰林院孔目。元朗好谈兵,以经世自负,浮湛冗长,郁郁不得志,每喟叹曰:“吾有清森阁在东海上,藏书四万卷、名画百签、古法帖鼎彝数十种。弃此不居,而仆仆牛马走,不亦愚而可笑乎?”居三年遂移疾,免归海上……元朗风神朗澈,所至宾客填门。妙解音律,晚畜声伎,躬自度曲,分寸合度。秣陵金阊,都会佳丽,文酒过从,丝竹竞奋,人谓江左风流,复见于今日也……又有《何氏语林》、《四友斋丛说》行于世。[10]490-491
  钱谦益颇有史才,他应当是认真读过何良俊的文集,在《云间志略》的基础上,增添何良俊少年勤学之情形,并明确指出“元朗好谈兵,以经世自负”的经世形象,使得何良俊的学术面相较为丰富。随后,这一叙述结构被《明史稿》与《明史》(9)继承,同时也有所删改:
  其后,华亭何良俊亦以贡生入国学。当路知其名,用蔡羽例,特授南京翰林院孔目。良俊,字元朗。少笃学,二十年不下楼,与弟良傅并负俊才……及官南京,赵贞吉、王维桢相继掌院事,与相得甚欢。良俊久居之,慨然叹曰:‘吾有清森阁在东海上,藏书四万卷、名画百签、古法帖鼎彝数十种。弃此不居,而仆仆牛马走乎?’遂移疾归。海上中倭,复居金陵者数年,更买宅居吴阊。年七十始返故里。[2]7364-7365
  很明显,《明史·何良俊传》是在《列朝诗集小传》基础上改写而成。相对于后者,《明史》的叙述内容颇为简略,将其“经世”谈兵与晚年纵情诗酒等细节删去,仅仅保留何良俊为官时的叹息话语——而藏书、名画、法帖、鼎彝等“意符”(10)其实正寓意何良俊文人雅士的身份属性。《明史》又将其列入《文苑传》中,附于文征明后,最终建构为“文苑”人物。从《皇明词林人物考》到《明史》,对于何良俊的传记建构,表现为层层消失的趋势:由“词章”“经世”“四友”变为“经世”形象淡化,“四友”含义消失,最终只剩下“文苑”。
  二、经术所以经世务
  尽管何良俊精于诗文,在当时颇为知名,但“词章”“文苑”或许只是其学术面相中一部分,并非全部:
  故尽取平日之所撰著作,择可诵者通得二十八篇,缮写呈上,此足以明良俊非淟涊孅琐,苟为浮艳佞悦之辞,以矜眩于世。盖亦留心懿实,犹欲施之于用者,聊以见其志之所存耳。[11]《上存翁相公书》
  由此可见,何良俊并不满足于“文苑”的身份属性,而是强调自己“留心懿实”“施之于用”的“经世”取向。而这种“经世”的学术面相才是何良俊精神心力之所在,并贯穿其一生。如作为自述的《与王槐野先生书》,就吐露出其为“经世”所做的努力:
  良俊,东海之鄙人也。爰自髫年,即游心艺文之末……后稍有知,则又以为儒者之事,盖不止弄笔札抽黄对白为琐屑之辞,佞悦人而已。则喜观《战国策》、韩非《说难》《储说》及《孙武子》诸篇。又喜论当世之事……性不喜为举业文,台试毕即弃去。间取十一代史读之,必欲得前代兴衰之故。且遍及诸子九流,旁及释氏……然于王霸之余略,倚伏之要害,亦已略得其概矣。[11]《与王槐野先生书》
  何良俊幼年时,喜好词章之学。而后见闻丰富,同时受老师影响(11),逐渐仰慕古今奇节伟人,逐渐开始醉心于“经世”。其中尤为喜爱“谈兵”。二十岁左右“取所藏故书读之,每晨起诵读必至丙夜”[11]《薛方山随寓录序》,试图从经史典籍中寻求“王霸之余略,倚伏之要害”(12)。在他的诗中,也常常提及早年讲求征战攻守之道的情形:“忆昔髫年学章句,有时扺掌谈孙吴”[11]《姑苏王梦辙避寇来都将归迎家作歌送之》,“俊也落魄生,弱冠讲孙吴”[11]《浩歌行赠江大夫》。而这种“谈兵”的兴趣并未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在其年长之后反而更加强烈,如文集中时常用“仗剑”“狂生”“老骥”“伏枥之驥”等“意符”来抒发豪情,并一再表明他“谈兵”的最终理想:“男儿会须南摧猾虏,西击强胡,安能终老牖下,但与妇女争朝餔?”[11]《姑苏王梦辙避寇来都将归迎家作歌送之》同时,何良俊的“经世”“谈兵”也并不局限在纸面上的探讨,更能付诸实践。在倭寇肆虐江浙时,他“条列数事”,为南京守备官员建言献策,指点军机 [12]90-95。在地方实务上,何良俊制定“正经界”之法 [12]113,“始创为经纬二册之说”,并为之设计“户册”“田册”图式 [12]117-120。   在何良俊看来,所谓的“经世”之学,虽以实用实践为贵,但根本在于经史典籍之中:“盖经术所以经世务,而诸史以载历代行事之迹。故六经如医家《素》《难》,而诸史则其药按也”[12]19,而经学更是重中之重:“故经术,本根也,世务皆由此出,不由经术而求当世之务,得乎?”[12]19因此,他于“经世”之外主张“学者莫若留心于经术”[12]30。
  经学同样是何良俊重要的学术面相。对于经学内部的“汉学”“宋学”之分(13),何良俊倾向于前者,推崇汉儒经学。在他看来,“汉儒去圣人未远”[12]22,因而“诸儒之授受有绪”[12]7,“纵出于汉儒,当时必有所本”[12]19,其经书注解值得信赖。另外,“汉儒尚训诂”[12]26,重视《尔雅》,经文释义朴实无误。上述两个原因使得何良俊深以汉儒经学为尊。而就在研读汉儒经学的过程中,他认识到,“但学者若要读经,先须认字”[12]2之后“但训诂其辞而由人体认”[12]22。这显然与清代汉学家戴震所说的“训诂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贤圣人之理义明”[13]168相同,以此可见何良俊不啻为清代考据学之先声。
  在尊崇汉儒经学的同时,何良俊还极力批判宋儒经学中以朱熹为代表的义理解经之学(14)。如《四友斋丛说》频繁出现对朱熹经解的不满:“朱《(诗集)传》必以为妇女不得于夫之词,岂夫子之言,亦不足信耶?”[12]7对于朱熹以为《诗经》中某些篇章为“淫诗”,何良俊更是不以为然:“盖夫子删《诗》以垂后世,其有不善,或存一二以备法鉴可也。岂有连篇累牍,尽淫荡之语耶?”[12]7至于其他宋元经解,他亦有所指责:“若《书经》注出于蔡沈,《礼记》注出于陈澔,其何可尽去古注而独行之耶?”(15)可见厌恶宋儒尊崇汉唐之倾向。
  更令他痛心疾首的是,这些宋元经解居然还被奉为圭臬,作为天下士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籍:“太祖时,士子经义皆用注疏,而参以程朱传注。成祖既修《五经四书大全》后,遂悉去汉儒之说,而传以程朱传注为主”[12]22。而当程朱经解独尊后,“将圣人之言死死说定”,士人为求取功名前途只能专注于宋儒经解,使得“学者但据此略加敷衍,凑成八股,便取科第”,最终“而不知孔孟之书为何物矣”[12]22。更有甚者,出现“今之学者易于叛经,难于违传。宁得罪于周孔,毋得罪于宋儒”[12]21的情形。对此,何良俊只得叹息道:“此亦可为深痼之病,已不可救疗矣,然莫有能非之者。”
  然而,随着时过境迁,程朱经解的独尊地位逐漸被时文取代:
  夫用传注以剿取科第,此犹三十年前事也。今时学者,但要读过经书,更读旧文字千篇,则取青紫如俯拾地芥矣。夫读千篇旧文,即取青紫,便可荣身显亲……而体认圣经之人,穷年白首,饥饿冻死……人人皆读旧文,皆不体认经传,则《五经》《四书》可尽废矣。呜呼!有天下之责者,可痛加之意哉![12]24
  所谓的旧文字即指时文,是此前成功应试者所作的文章。有学者指出,自明代中期开始,印刷成本下降,印刷技术提升 [14]30-66,再加上为了增加科举考试的成功率,应试者们越来越依赖一些科举读物,因此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从而导致这些时文选本的流行 [15]223-224。何良俊所描述的即是时文流行后,宋儒经解与经书原本都被忽视的情形。对此,一方面他希望借助官方力量,来改变士人只读时文的恶习:“余在南都时,尝与赵方泉督学言,欲其分付上江二县,将书坊刻行时文尽数烧除,仍行文与福建巡按御史,将建宁书坊刻行时义亦尽数烧除”,但因为积弊已久,无人愿意改变,“然竟不能行,徒付之空言而已”[12]24。另一方面,他意欲通过广泛刊刻《十三经注疏》来唤醒士人阅读古经。因此,当南直隶“要将赃罚银送国子监刻书”时,何良俊“极力怂恿,劝其刻《十三经注疏》”,并受托予以校勘。只不过后来“祭酒意见不同,将此银作修《二十一史》板费去”,导致“其事遂寝”[12]23。但何良俊并未就此放弃,在书中他还抱有希望,“朝廷于有关经术之书,当遍加访求。士大夫一遇此类,亦须极力购之,若有力便当刻行”,其推行经学之用心自此可知。
  何良俊的经学主张及思想与清代考据学极为相似。并且他为振兴经学,费尽苦心。可见,尽管何良俊没有传世的经学著作,但经学仍不失为他重要的学术面相之一。
  三、崇良知而恶讲学
  何良俊曾在《四友斋丛说》里指出:“今世谈理性者,耻言文词;工文词者,厌谈理性”[12]30。而作为“工于文词”的何良俊,实际上确实颇为“厌谈理性”。他对理学基本上持保留态度,其原因在于,理学虽能“反观内照,则澄汰之功,于身心不为无补”,往往却因为“静默之极”导致“坐忘废务,祸及家国”,甚至是“毫厘之差”而“以学术杀天下”[12]30。职是之故,何良俊对理学并无太多好感。但王阳明及其王学除外(16)。何氏早年崇拜奇节英豪,醉心“经世”之学,恰又正值王阳明平定战乱,声名显著之时:“后闻宁藩首难,阴遣人邀致阳明先生,先生脱身走下县,征兵讨贼,不逾数月而元凶就擒,江汉底定”,因此对其极为崇拜,“思一见其人”,便“杖策渡浙江欲走见阳明先生”[11]《与王槐野先生书》。但此时王阳明南下广东,无缘相见。
  由于何良俊“经世”热情始终未灭,其对王阳明的崇敬之心自然至老未衰(17)。虽不曾拜见真人,但他与王学门人如聂豹、薛应旗等人互有往来,对王学学说有所了解体悟。在其晚年所著《四友斋丛说》中,大致可窥见他对王阳明及王学的看法。
  首先,何良俊推崇王阳明的“良知”之学:
  阳明先生拈出良知以示人,真可谓扩前圣所未发。盖此良知,即孔子所谓愚夫愚妇皆可与知者,孟子所谓赤子之心,即佛氏所谓本来面目,即《中庸》所谓性,即佛氏所谓见性成佛……故其功夫最为切近。阳明先既已拈出,学者只须就此处用力,不失本然之初,便是作圣之功。[12]30
  何氏认为,“良知”之学实为“前圣所未发”,并用“转喻”之法将“良知”之学上升到与儒家经典、先圣学说相同的高度,其尊崇之情可知。不过,在推崇的同时,何良俊发现王学存在严重的问题,“阳明先生之学今遍行宇内,其门人弟子甚众,都好讲学”[12]39。在他看来,理学本是自身修养之事,无须讲学,“心性之学,吾辈亦当理……然只是自家理会”[12]32,至多“间有所得,则札记之以贻同志可也”,而“创立门户,招集无赖之徒”的讲学活动实在不可产生。因为何良俊熟读史书(18),深知历代讲学空谈之弊端:   晋人喜谈玄虚,南宋诸公好言理性,卒之典午终于不竞,宋自理宗之后,国势日蹙,而胡虏乘衅,得以肆其窃据之谋……此非所谓游谈妨务、祸及家国者耶?[12]31
  除了吸取历史教训外,何良俊反对讲学还有其现实的考虑,因为一旦讲学开始,“始于一方,则一方如狂,既而一国效之,则一国如狂,至天下慕之,则天下如狂” [12]32,出于对社会治理、维护“圣世”的需要,自然不允许此类“处士横议、惑世诬民”的讲学活动产生。既然何良俊不能容忍讲学行为,而他所尊崇的王阳明却是讲学活动积极参与者,却又该如何评价?对此他指出:“若阳明者,真所谓天人,三代以后岂能多见?”像这般“天人”,能够“用兵则因讲学而用计,行政则讲学兼施于政术”,实在不是后来学者所能效法的。所以,那些“后世中才”,“动辄欲效之”,最终只能“贻讥于当世”[12]32而已。
  因此,何良俊一方面对王阳明及王学甚为推崇,另一方面在经世、经学的影响下,表面上虽同样信奉王学,但内部学术结构已然不同:
  壬子冬到都,首谒(聂)双江先生。先生问别来二十年做得甚么功夫。余对以二十年惟闭门读书,虽二十一代全史亦皆涉猎两遍。先生云,汝吴下士人,凡有资质者,皆把精神费在这个上。盖先生方谈心性而黜专注记诵之学故也。余虽口不言,心不甚然之。[12]43
  何氏尊崇王学,却反对讲学,主张暗然自修,专注于个人修养;同时,他还研读注疏,博览史传,充满“儒家智识主义”的色彩,其学术面相可用顾炎武之“博学于文,行己有耻”来形容。从其融合心学与经学的学术取向来看,何良俊可视为明清学术思想转型期的过渡人物。
  四、结语
  从前面分析可知,何良俊身上存在三个重要的学术面相:经世、经术与理学。“经世”这一面相一直活跃于何氏文集之中,常常以“谈兵”“扺掌谈孙吴”的形式出现。然而他不仅仅停留在“谈”上,更能参与实务,成就斐然。其“经世”之所以卓有成效,根本在于研读经史,尤其是经学。因此,在“经术所以经世务”理念的引导下,“经学”学术面相也随之产生。虽然何良俊并无具体的经学著作,其经学见解、治学方法与清代汉学家无异,不啻为考据学之先声。同样,“理学”面相也因为“经世”而产生。何良俊因崇拜王阳明而信仰心学,与王门中人颇有往来。但其反对讲学、注重博学的取向,使他与王学渐行渐远,成为从“儒家反智识主义”到“儒家智識主义”[16]290-321转变时的过渡人物。
  当然,从《何翰林集》中大量的诗文以及他的社交群体来看,何良俊被视为“文人雅士”并不为过。但就何良俊自己而言,“文苑”决不能准确地概括他的全部学术面貌:“并是一时胜流皆怜才下士,见良俊颇工笔札,兼善名理、说剑谈兵、考文辨制”[11]《用韵贻华亭诸亲友》,可见在何良俊心中,“经世”(说剑谈兵)、“理学”(名理)、“经学”(考文辨制)与“文苑”同为自己所擅长(“兼善”)。不仅如此,何氏自命书斋为“四友”,“四友斋者,何子宴息处也。四友云者,维摩诘、庄子、白乐天与何子而四也。”(19)其复杂的学术思想面相自是可知。但后来的历史书写者,在进行何良俊传记建构时,却呈现出层层剥落、逐渐递减的情形,万历年间《皇明词林人物考》《国朝献征录》已然遗漏其“理学”要素,将“经学”面相改换为“博览群书”,保留“经世”“文苑”两点。而天启年间的《松江府志》与《云间志略》则抹去“经世”,仅存“文苑”“博学”。虽清初钱谦益力图丰富其学术面貌,重新补充上“经世”“谈兵”,而作为“典范历史”的《明史》,最终忽略其他面相,将其建构为一个标准的“文苑”人物。
  何良俊传记文本的建构过程,似乎可以为明清学术思想史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思想史与哲学史不同,它并不只关注思想、理念本身,而是需要考虑其思想的变化过程。因此,“知人论世”便成为思想史的研究入口。而如果要考察人物生平,往往会想到阅读传记文本,尤其是正史中的传记。但问题是,经过后来历史书写者的建构,传主的学术思想面貌可能会被删除、增改,已然完全不是本来面目。对此,前辈学者曾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如民国学者钱穆著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其理学研究思路是“从年谱、诗文集入手”[17]389,回避人物传记的弊端。而当代学者朱鸿林指出,宋元明思想史中的人物传记“虽然多是与传主时代接近的个人或机构对于传主的记述和评论”,但“传主所作的文书”,“却是其个人传记的原始资料”,因此最好“传记与文书交相为用,相互取证”。而所谓的“文书”即“完整的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各种体裁的文章、诗歌、书信,以及未完成的稿件” [18]26-27。可见,在明清思想史研究中,尤其要留心通读研究对象的文集、著作,从而探寻学者的学术思想本相,不可轻易相信、使用传主之外建构的传记文本。
  
  注释:
  (1) 《千顷堂书目》,明末清初学者黄虞稷著,该书专门收录明代著作,其收入书籍相对较全,是《明史·艺文志》的重要来源。
  (2) 关于明代经学的研究,可参看林庆彰《明代经学研究论集》《明代考据学研究》二书。
  (3) “习性”理论由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提出。“习性”是指一种持久但又可以转变的性向,这种性向可以产生让人们无需思考之规范言行的稳固法则。在“习性”的影响下,人们不知不觉地循着某种模式而作为。见王明珂:《表相与本相》《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80~88页。关于“习性”理论,可参看Pierre Bourdieu,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4) 在众多的何良俊研究中,多数学者关注他的诗学思想,如方明霞《何良俊诗学思想研究》;书画理论以及戏曲理论,有张正博《何良俊的戏曲观探源》。极少有人能注意到他的学术思想,目前仅有台湾学者龚鹏程在《晚明思潮》中提及何良俊在经学方面的一些见解,在固化认知结构下能关注到此,已经是十分难得。对此可参看龚鹏程:《经学、复古、博雅及其他》《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91~302页。   (5) 由于《明画录》的传记叙述仅寥寥数语,《静志居诗话》则专从诗学角度叙述,因此不将二者计算在内。
  (6) 展龙:《焦竑〈献征录〉的编纂及版本流传》,《图书馆工作與研究》2009年第4期。
  (7) “何良俊,字元朗,华亭人,少与弟良傅皆负俊才,时以云间二陆方之。良俊县贡谒选。当事者重其名,授南京翰林孔目。良俊故负胜情,喜南都山水奇丽,日与名士韵客相追随,品题殆遍。会赵文肃公来视院篆,一见相契合,引与深语,定文字交……其学无所不窥,千言立就。于今古、金石、法书、名画、词曲,精于鉴赏……著有《何翰林集》十八卷,《何氏语林》三十卷,《四友斋从说》三十卷,《书画铭心录》一卷。”见方贡岳修,陈继儒纂,《文学》,《松江府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崇祯)》,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1100页下~1101页上。
  (8) “何良俊,字元朗,号柘湖……绮岁从经师游,即厌薄举业,独耽嗜古文,博综子史,士绅辈不能难所不知。亦复高视阔步。而竟以数奇,拔贡太学。时宰怜其才,授南翰林孔目……甫满考,即谢官归……日惟啸傲泉、放浪烟霞。而晚岁又以声伎为娱……公文法刘向、马迁,诗宗苏、李而近体出高、岑间……居恒燕息处名四友斋。四友者,维摩诘、庄生、白乐天与公而为四也……所刻有《何氏语林》《何翰林集》《四友斋从说》,其锓之板者不能殚述云。”见《何翰林兄弟传》,《云间志略》,《明代传记丛刊》第146册,台北:明文书局,1980年,第295~297页。
  (9) 《明史稿》即为《明史》的蓝本。钱大昕曾指出:“乾隆初,大学士张公廷玉等奉诏刊定《明史》,以王公鸿绪《史稿》为本而增损之。王氏稿大半出先生(万斯同)手。”即万斯同参与修撰《明史》时,曾撰写《明史稿》。不过,此书后来被王鸿绪窃为己有,并题为横云山人撰,以此进呈给明史馆作为修史参考。关于此项学术争论,可参看梁启超:《清初史学之建设》,《中国近三百学术史》(校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20年,第168~169页。
  (10) 国学者罗兰·巴特曾提出符号学理论,指出一个“意符”由指符与指意构成。在文本中,某些词语可以视为一种“意符”。见王明珂:《文本与情境》,《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85页。关于“意符”理论,可参看罗兰·巴特的《神话修辞术》。
  (11) “子曩时为经生时,与余同受《诗》于天台石梁王先生所,先生好奇节,其所称说皆古之奇人,故余与子谋自处,业必欲得古之奇节人物。”见何良俊:《送曹一坡赴任辰州通判序》,《何翰林集》卷十一,嘉靖乙丑年刻本。
  (12) “王霸之余略,倚伏之要害”出自《世说新语·品藻第九》,原作“览王霸之余策,倚仗之要害”,意为纵横捭阖、攻守征伐之道。而这种军事作战的学术研究,实为“经世”之学的重要部分:“谈兵即经世。当明亡之际,尤其是经世之首务”。见赵园:《谈兵》,《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80页。
  (13) 经学内部的分为“训诂考证”与“义理解经”两派,即“汉学”与“宋学”之分。前者以汉唐注疏为代表,后者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等宋元注解为代表。正如戴震所提及“言者辄曰:‘有汉儒经学,有宋儒经学。一主于故训,一主于义理’”。对此可参看张循:《清代思想史上‘汉宋之争’的双重含义》,《道术将为天下裂——清中叶“汉宋之争”的一个思想史研究》,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89~94页。
  (14) 其实何良俊对宋儒经学并非全盘否定。他对那些“喜谈性命说玄虚”的宋儒经学深为不满,而对于切实纯朴的经学著作,则颇为重视。如北宋刘敞《七经小传》,“言简理畅,尚不失汉儒之意”,何良俊“余始得抄本,甚珍重之”。他还极为推崇北宋诸儒,“宋世名贤如范文正公、欧阳公、吕晦叔、王介甫、司马文正公、苏东坡、黄山谷皆言学。但本之经术,以求实用,不空谈心性。此其所以为有用之儒耶?”见何良俊:《经三》,《四友斋丛说》,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6页。
  (15) 何良俊:《经二》,《四友斋丛说》,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9页。不过,何良俊认为,相较于蔡沈、陈澔,朱熹的经解“尽有说理精到处”,并未全否定其学术价值。
  (16) 除王阳明外,何良俊似乎还对薛瑄有所推崇:“国初承宋元之后,诸公皆讲学。然人人有物议,独薛文清、王阳明二公,虽使之从祀庙廷,可无愧色。”但何良俊并未详细说明其尊崇薛瑄的原由。
  (17) 何良俊尊崇王阳明的文字仅见于《四友斋丛说》,而此书大抵成于何氏晚年,因而可知其崇敬阳明之心至老未衰。
  (18) “余对以二十年惟闭门读书,虽二十一代全史亦皆涉猎两遍”,见何良俊:《史一》,《四友斋丛说》,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3页。
  (19) 在《何翰林集》中,曾多次出现何良俊礼佛的诗文,尤其何氏晚年所著《四友斋丛说》中,单列《释道》一门,足见何良俊涉猎佛道。不过,上述何氏礼佛拜道的文字都是其晚年所作,且自命所居处为“四友斋”亦是从南京翰林院辞官后才出现。通过阅读《四友斋记》可知,何氏之所以与“维摩诘”“庄子”为“友”,其根本还是出于一种超脱尘世、萧然自得的心态。如他对维摩诘的看法:“余观维摩诘所说经又名不思议解脱。其释者曰:‘解脱者,纵任无碍,尘累不能拘也。’夫逃儒而归禅者,非欲离尘累而何?”;对庄子的看法:“其说汪洋自恣,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然则游尘累之外,孰有过庄生者耶?”,由此可见何氏涉猎佛道的缘由。据此而知,喜好佛道实为何氏晚年用来摆脱尘俗、逍遥忘世,在其学术思想本相中的比重并不大。
  参考文献:
  [1] 皮锡瑞.经学历史[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 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 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 中华书局,2008.
  [4] 王明珂.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5]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6] 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M].北京:三联书店,2019.
  [7]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 王兆云.皇明词林人物考[M].台北:明文书局,1980.
  [9] 焦竑.国朝献征录[M].台北:明文书局,1980.
  [10]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台北:明文书局,1980.
  [11] 何良俊.何翰林集[O].嘉靖乙丑年刻本.
  [12]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3] 戴震.戴震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4] 大木康.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15] 周启荣.当代西方汉学研究集萃·思想文化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16] 余英时.戴震与章学诚[M].北京:三联书店,2000.
  [17] 钱穆.素书楼余沈[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
  [18] 朱鸿林.儒者思想与出处[M].北京:三联书店,2014.
  [责任编辑:黄康斌]
其他文献
摘要:爱伦·坡的诗作The Raven在中国译介流传甚广。其早期和晚近的两个中文译本《阿伦波鵩鸟吟》和《乌鸦》各自具有鲜明的翻译特色。白话自由体译诗《乌鸦》采用直译,质朴平实,用词精准。文言骚体译诗《阿伦波鵩鸟吟》采用意译,韵致典雅,古韵悠长。作为学衡译派的代表性作品,《阿伦波鵩鸟吟》反映了比较文学视野下古今中西互相映照、对观并流的文学主张,但在归化置换英诗内容的过程中产生了修辞丢失、省译、增译、
期刊
摘要:都市农业专业化和商品化水平较高,多功能化趋势明显,特色化优势较大,是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区的重要产业支撑。荆门都市农业发展促进了乡村资源和要素集聚,优化了乡村经济和社会结构,驱动了乡村功能和价值提升,也暴露出了农民素质不高,设施设备薄弱,融资能力不足,产业基础不牢,风险挑战较大等短板问题。新形势下,以都市农业发展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区,必须明确发展路径:以人才为基础,提升农民发展能力;以特色优势为导
期刊
摘要:汉语本体的多项定语语序问题,曾一度成为学界研究讨论的重点,虽没有形成最终定论,但在很多方面也达成了共识,可谓成果丰硕。近年来,对外汉语领域的多项定语语序研究逐渐引起学界关注,学者们纷纷从教学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文章在回顾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三个平面理论和“构式—语块”理论为切入点,讨论了对外汉语多项定语的语序及偏误,并结合理论设计了对外汉语多项定语扩展法教学方案和“构式—语块”教学方案。
期刊
摘要:习近平新闻舆论观中蕴含着丰富的“五大发展理念”,如创新为要论体现了创新发展理念;党性和人民性统一论和统筹好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的观点体现了协调发展理念;正面宣传为主论、时度效标尺论、网上舆论引导论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增强国际话语权论体现了开放发展理念;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网络群众路线的观点体现了共享发展理念。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习近平新闻舆论观;新闻舆论工作  中图
期刊
摘要:中高等教育历史教材所写“甘英”,其官职为“副使”,出使时间为永元九年(97),没有到达大秦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安息人阻挠,恐误。当为:“甘英”中的“英”应作“菟”,系在古代书籍传写过程中产生的别字;甘英的官职是西域都护班超辖属的掾;出使大秦无功而返的主要原因在于:从塔里木盆地到大秦所用的时间过长,路途遥远,与大秦联盟不现实。  关键词:中高等教育历史教材;甘英;官职;出使时间;无功而返  中图分
期刊
摘要:根据 2014-2019 年湖南省教育与经济的数据样本,在菲德模型的基础上,设置湖南省教育经费支出、就业人口、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模型指标,构建湖南省教育财政经费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模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教育财政支出的增加,可以有效促进湖南省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三类地区经济增长所受影响程度有差异,所受影响最大的地区为经济发达地区。本次研究结果对湖南省政府今后调整教育财政经费
期刊
火车摇摇晃晃,时不时发现巨大的声响。在这样的环境下睡觉,对我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这不,一直到抵达目的地,我都没有睡着。  听到火车到站的广播,我站起来舒展了一下筋骨。整节车厢除了我之外,没有任何人。我想这应该是正常现象,深夜的列车即使一个人也没有也有可能。  走出车门,我打了个寒颤。天很冷,让刚刚还处在温暖车厢的我无法适应。车站很冷清,因为这一站只有我一个人下车。  一下车,我看到了一个车站工
期刊
摘要:黄老政治治术起源于南方而发扬于齐国稷下,其最重要的理论目的是指引学者们发明新方法治理国家、称王天下。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的《黄帝四经》,就是这样一本王术之书。战国大争之世,《黄帝四经》旗帜鲜明地提出“不争亦无成功”的思想,其“圣人”“执道者”和“黄帝”形象的塑造,体现出强烈的进取意识。《黄帝四经》中“道”由形而上的哲学意义进一步衍化为可知可感的天道。天道阴阳为人世的生杀刑德
期刊
摘要:色情淫秽在互联网时代深流暗涌、肆无忌惮,社会危害严重。但对于淫秽网站上管理者、上传者的传播行为的定性仍存在争议。传播行为指对不特定的多数人展示淫秽物品的行为;传播淫秽物品所牟之利应当指可以量化的财产性利益,对于付费网站中以上传淫秽内容换取阅读更多淫秽信息权限的上传者,不应当被认定为存在牟利目的;对于为运营者牟利的行为人,应当认可其利他目的也属于牟利目的;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中的牟利目的属于违法
期刊
还是山林,还是茅屋,还是这样一个自己,对面却不是当年之人。曾经的面目沧桑,如今的青涩面庞,就算神情再如何相似,依旧再非当年。  “先生来晚了,家父已去了多时。”年轻人深深地看了我一眼,良久才说出这样一句话。  “晚了吗?”努力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肩膀却不由自主地颤栗,鼻头发酸。许久,控制住心情,又看了看这个和往年之友有着近乎相同的相貌却青涩很多的年轻人。  “已经入土为安了吗?领我去敬杯水酒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