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都市农业发展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区的路径研究

来源 :荆楚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flower3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都市农业专业化和商品化水平较高,多功能化趋势明显,特色化优势较大,是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区的重要产业支撑。荆门都市农业发展促进了乡村资源和要素集聚,优化了乡村经济和社会结构,驱动了乡村功能和价值提升,也暴露出了农民素质不高,设施设备薄弱,融资能力不足,产业基础不牢,风险挑战较大等短板问题。新形势下,以都市农业发展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区,必须明确发展路径:以人才为基础,提升农民发展能力;以特色优势为导向,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以三产融合为重点,构建产业发展体系;以防保为手段,加大风险防控力度;以建管为重点,加强农业设施配套。
  關键词:都市农业;三产融合;价值提升;新业态;路径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768(2021)01-0078-05
  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农业生产资源要素不断非农化导致的乡村衰落是全球普遍现象[1] 。通过乡村振兴与重构来发展乡村经济,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绕不开的问题。在全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小城市都市农业区这一城乡结合地域的乡村振兴之路应作为一种类型加以研究。厘清这一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其相邻的城市和农业区的关系,找准比较优势,提出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的先行区,不仅对我国广大都市农业区的发展有指导应用价值,而且对于我国广大农业区的未来发展也有示范意义。
  一、都市农业的产业特性
  都市农业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面对不断升级的都市食物需求和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通过科学规划土地资源,合理引导产业布局,在都市及延伸地带发展起来的,以保障城市农产品供给为主体,以维护城市生态和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为两翼,融生产、生活、生态、科学、教育和文化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形式。其产业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专业化和商品化水平较高
  为满足城市居民“挑剔味蕾”的消费需求,都市农业打的是生态、有机、高品质农业牌,走的是专业化和商品化路径[2]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生产者专业化、地区专业化、农艺专业化三种形式。都市农业对区域资源优势的把握较为精准,区域的分工协作较为合理,体现的是生产者对现代管理要素的运用能力和市场需求的研判能力,它是比传统农业更高级的产业形态。专业化和商品化体现在经营格局上,就是某个生产项目由专门或少数经营者生产经营;某地区利用本地优势专门从事某种或某几种农产品生产;能够采用更先进的生产技术,打通多路径的销售通道[3] 。
  (二)多功能化趋势明显
  都市农业作为城市领域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将传统农业的单一生产模式向现代农业的多元产业形态转化,逐步从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生产向养胃、养肺和养肾等多功能转型,是农产品消费升级和生态文明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综合型农业[4] 。
  (三)特色化优势较大
  与偏远乡村相比,都市农业更接近城市,更靠近市场,资源、要素、产品的城乡流动更频繁,创新更活跃,市场也更便利,这些优势条件决定了都市农业是新品种、新技术、新业态的集成农业。都市农业以种植新、奇、特和不耐运农产品占有市场,以创意农业吸引城市居民。无土种植、无菌大棚、轻简栽培等先进种植技术应用较普遍,滴灌、物理除虫、自动养料输送、光控、温控等现代设施采用也较常见,高端、高效和高科技农业特色比较明显。
  二、荆门以都市农业促进乡村振兴的成效经验
  近年来,荆门市委、市政府提出把荆门三环线现代都市农业圈打造成为“中国农谷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荆门市乡村振兴先行区”。荆门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大力促进农业与非农产业的融合发展,以接二连三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都市农业发展,千方百计激活近郊农村资产资源,全力建设美丽乡村,全面实施三乡工程,全程打造农业品牌,全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不俗的发展实绩。
  (一)新产业形态和新经济模式不断涌现
  一是农产“荆品名门”不断创建。按照“优质化”“品牌化”“绿色化”标准,在都市农业区倾力打造覆盖全品类、全产业链的“荆品名门”。首批8家企业被授权使用“荆品名门”品牌标识,首个“荆品名门”大数据平台得以建立,一批特色产业声名远扬,漳河果冻橙、双井西瓜、荆花高油酸菜籽油、昕泰跑跑猪等众多小而美的农业品牌受到市场青睐,“荆品名门”已成为荆门都市农业的靓丽名片。
  二是农旅发展形式不断创新。举办了“柑桔节”“西瓜节”“油菜花节”“蜜蜂文化节”等主题活动,推出了乡村民宿、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滑翔基地等一批特色农旅项目,创建了彭墩乡村世界、昕泰休闲采摘园、双福生态休闲农业园、圣境花谷农业观光产业园等4家省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去年,项目区旅游人数超过200万人次。
  三是农商销售平台不断创立。电商+都市农业的模式,让离散的、间断的市场需求,聚合成大量的、持续的农产品市场需求。都市农业企业利用自建的网络销售平台,纷纷为自家产品打CALL;众多分散的市郊农家小户利用京东、淘宝等成熟平台,不出门户就卖起了“土”字号产品。电商已成为推动荆门都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产品消费模式转型、近郊农民脱贫致富的新引擎。
  (二)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一是高质量项目增多。坚持立足资源上项目,以项目的高端立项、高质发展作为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的主要抓手。围绕“一核四区十三园”布局,整合提升现有项目和产业资源,策划布局了圣境花谷田园等14个重点项目,总投资30.2亿元。
  二是科技承载力增强。围绕打造农业科技引领示范区,着力搭建科技交流平台,先后承办国家油菜良种联合攻关现场观摩会、设施蔬菜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研讨会等多场大型农业科研交流活动。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22个,与傅廷栋院士团队合作开展高油酸油菜育种,与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合作建立“鄂中丘陵区现代柑桔试验站”,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在农业圈转化应用。   三是品牌影响力增大。以区域大品牌对接区域大市场,打造具有特色竞争优势的区域都市农业“金名片”,成功培育出中国名牌2个、中国驰名商标8个、湖北省名牌25个,形成了富有冲击力的都市农产品品牌形象和核心竞争力。奋力打造地域特色品牌,漳河清水小龙虾、漳河果冻橙、京山桥米、沙洋油菜、荆山食用菌等八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已叫响市场。
  (三)三产融合度和城乡融合度不断提升
  一是产业渗透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发展催生出了多样的产业形态。与文化产业融合,打造了屈家岭农耕文化主题公园,策划了彭墩长寿文化等近郊小型农耕文化展示场馆,初步形成境内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普展示区。与会展产业融合,连续举办“长寿文化节”、农产品博览会等大型节会活动,为宣传和推介荆门农业搭建载体。与旅游产业融合,全市建成生态旅游景点18处,农家乐1400多家,乡村游产业初具规模。与物流产业融合,建立了集农产品供求信息发布、网上交易、产品展示、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产业,现代农业物流加快发展。
  二是要素流动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渗透性和倍增性的特点,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全省首个综合农业物联网平台——中国农谷农业物联网生产管理平台在屈家岭运行。智慧农业初具规模,全市发展设施农业55万亩。农业电子商务突破性发展,对接湖北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开发了北冰洋冷链物流配送,积极发展新兴营销业态。
  三是环境整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连线连片建设美丽乡村,重点打造了8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和17个省级美丽乡村整治村。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聚焦公路沿线、江湖沿线、风景区沿线等重点区域,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战役,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以都市农业发展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区的制约因素
  新形势下,以都市农业发展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区战略的实施,仍然面临一些短板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民素质不高,务工收益提高难
  对于小农户而言,都市农业经营规模不大,农业务农收入有限,而在外打工获得的收入相对更高。因此,青壮年农民及知识和技能水平较高的劳动力往往外流,加剧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问题,助推都市农业用工成本上涨,导致粗放经营沿续,农民劳动务工和生产经营收益难以提高。缺少普惠制的农业人才政策,致使都市农业高素质的管理型、技术型人才引进难、留住难。即便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存在生产经营者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的问题。
  (二)设施设备薄弱,农业生产配套难
  城区到农村的通村公路大多只有3米宽,与都市农业农旅融合产业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不少农田生产路面为狭窄不平的土路,影响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库、堰塘、水井等水利设施不配套,部分设施年久失修,灌溉面积不足。一些休闲农业示范点虽然通了公交车,但与其它示范点间的公交线路却很少,没有形成网络;精准施肥、节水灌溉、钢架大棚等现代设施农业占比较小,保障標准生产的设施设备投入不足。
  (三)融资能力不足,生产资金获取难
  都市农业比传统农业的投资回报率高,比二三产业的投资回报率低,相应地,都市农业对金融资本的吸引力也比传统农业高,比二三产业低。既有的农村金融产品种类少,融资门槛高,难以满足都市农业的多样化需求,通常只有少数大型经营主体能够获得少量的信贷支持。在获取金融服务的过程中,既要支付一定的融资费用,又要支付资金使用费,较高的获取成本让小农户对农村金融服务望而却步,难以满足扩大再生产和生产设施、产品结构提档升级的资金需求。
  (四)产业基础不牢,优势特色培育难
  一是产业规模小,难成气候。规模也是品牌和竞争力,一定的规模是降本增效和形成市场议价能力的必要条件。实践表明,发展都市农业,也要达到一定的规模,这样才能把小农嵌入产业链、利益链,才能形成促增收的重要保障。但不少村庄主导产业“小、散、弱”,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无法形成农业经纪人上门收购的市场效应,抗风险能力较弱。
  二是产品雷同较多,难见特色。都市农业存在不同程度的同构现象,一些地方出现了同产品同品种的种养殖业局部过剩,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同质,休闲农业功能链拓展不够,产品加工度不足且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在当前低端产品供给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背景下,仍然沿续同质化、低端化、拼成本、拼价格的传统发展模式,在农产品同步进入收获期和集中上市期后,容易发生“谷贱伤民”现象。
  三是主体发育不足,难以致富。都市农业经营主体发育不足,仍有地方沿用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收益较低。有些龙头企业,自身规模偏小,自有资金不足,经营管理水平偏低,品牌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较弱,难以起到强大的带农作用。还有些以合作社形式存在的经营主体只是形式上联结了农户,有组织但不按章程运作,没有组织社员开展相应的生产经营活动。
  (五)风险挑战较大,稳产稳收保障难
  一是自然风险难防。特色产业对环境、水源等都有相应的要求。但自然条件的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突发的自然灾害、病虫侵袭、暴雪暴雨等都可能造成减产。如2018年年初的一场暴雪,导致荆门大量的大棚垮塌,许多农作物被冻伤或损毁,损失惨重。虽然工厂化的农业设施设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自然条件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冲击,但很多农业经营主体不具备抗击类似自然灾害的条件。
  二是市场风险难扛。农业生产的周期较长,政策依赖性较重,市场风险让农民难以对抗。如传统的林果类产品,一般三五年后进入盛果期,但三年后的市场行情如何,很难预知。很多农副产品没有深度加工,而初级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很小,市场极易饱和,价格波动较大,市场风险难以对抗。
  四、以都市农业发展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区的路径建议
  (一)以人才为基础,提升农民发展能力
  一是健全农业专业人才培育制度,继续实施“雁归双百”工程。持续开展大学生村官、本土人才选聘工作,优化人才服务范围,过去是到镇政府做辅助工作,现在可以到近郊乡村参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充实“七站八所”人才力量,真正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且留得住的都市农业专业人才队伍。二是健全农业综合型人才引培制度,大力实施“三乡工程”。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本地人才和青壮年劳动力返乡创业。优先在近郊农村,开展农业服务技能培训工作,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同时,搭建多种培训平台,加强对近郊小农户的技术和经营培训,提升小农户素质,培育新兴职业农民。   (二)以特色优势为导向,做好产业发展规划
  一是根据资源禀赋选择产业门类。资源禀赋不同,产业门类的选择则不同。荆门都市农业主导产业的选择,要立足比较优势和资源条件,迎合市场需求,向特色和优势要增长。注重挖潜优势特色,将地方口碑和地理标识产品作为重要的参考,发动种养当地人善于种养品质优良的产品,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些差异化的特色产业区。如,工业园区周边乡村,要充分利用城市资本、技术辐射和联结市场的便利条件,形成高效、高质、精品、特色的蔬菜瓜果农业区;207国道沿线,在既有的产业规模和品种优势基础上,要持续优化结构,发展特色花卉苗木;漳河大道和漳河水域周边,山清、水秀、景美,自然生态良好,村庄各具特色,要利用土地、水源、鱼类、景观资源丰富等优势,发展差异化的乡村旅游。选择适应当地资源条件,市场受青睐的产品,产业才有做大做强的潜力。
  二是根据乡村类型选择发展路径。乡村类型不同,发展路径的选择则不同。必须尊重不同乡村类型的差异性,分类推进都市农业发展。农耕主导类型的乡村,以生态农业、品质农业、生态循环农业为方向,种养优质主粮和绿色菜园,走品质农业的发展道路。工业主导类型的乡村,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依托优良农产品优势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实现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构建线下农超对接、线上电子商务为主体的营销体系,提升产业价值链水平。生态保护类乡村,则充分发挥绿色生态、特色产业优势,坚持生态立旅,以农旅结合、自然观光与生态相结合的产业带动致富。文化传承类乡村,重点加强房屋风貌的保护与修复,保护与自然景观之间的整体空间格局,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三)以三产融合为重点,构建产业发展体系
  一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针对都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积极稳妥推进改革,为产业发展松绑解困。一方面深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严格农地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农民集体谈判制度,创新流转土地监管制度,既保障转出土地农民的农地用途和稳定收益,又充分保障转入土地经营者稳定的规模经营和收入预期。鼓励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共同开展土地整理,通过邀标方式邀请龙头企业参与项目设计,承担项目施工。另一方面深化农村融资制度改革。鼓励“两权一房”抵押贷款,推广“双基双赢”合作贷、惠农创业贷等新型涉农金融产品,探索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制度。
  二是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按照特色化、差异化、品牌化、高效化、现代化发展思路,紧扣“现代都市农业”功能定位,推进都市农业结构调整。一方面加快调优种养业,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采用立体高效、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模式,将八大特色产业打造成专业化的绿色生态板块区。加快特色产业的良种培育和产品换代进程,推广标准化种植和设施化农业,大幅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继续提升特色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效率、效益。另一方面加快调精加工业,增加高附加值加工农产品供给。围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积极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支持企业改造升级加工装备,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开发附加值高的功能性产品。毗邻优势农产品产地,建立精深加工基地,壮大主导产业。最后大力调活服务业,加快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因地制宜打造农业项目的稀缺性,引导都市农业向各具特色的会展农业、农旅创意农业、信息化大数据农业等新产业和新业态转化[6] 。
  三是进一步培育新型主体。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貫穿都市农业,必须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头作用。一方面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严格贯彻落实关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引导龙头企业借助品质管理和品牌创建,将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信息导入都市农业,带动小农发展精致农业、集约农业。另一方面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加强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增强合作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努力克服疫情影响、积极带动农民发展的合作社,落实生产补贴和贷款贴息政策。鼓励合作社创新联结农民的形式和机制,支持合作社将分散的“小农”按照区块和行业类别聚合成“大农”,推动集约化经营。
  (四)以防保为手段,加大风险防控力度
  一是加强市场风险管控。利用多方参与的决策机制,加强对都市产业项目、企业经营能力的风险识别和评估,对项目可行性和企业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充分论证,从源头上避免选择失当。采用多元格局的经营策略,建立多元化的产业组合和企业组合,避免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防范市场风险的集中爆发。同时,加强对农民生产经营能力的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必要的市场研判和营销能力。此外,还要重点加强对已引入龙头企业的风险防控,建立针对龙头企业的风险防控基金,设定企业最高资产负债率,防范企业破产和跑路风险。
  二是加强自然风险管控。加大对基础设施薄弱乡村的财政投入,进一步加强近郊乡村耕地整理、农田水利建设,支持农村购买、更新现代农业设施设备,改善农业生产硬件环境。发挥农业技术员和指导员对接乡村的实际作用,向农户及时发布气象变化、病虫灾害等相关信息,对风险因素及时预警和提前管控。同时,在常规保险基础上,针对自然、疫情等意外风险,积极开发“收入保”“防贫保”新险种,通过“政保”合作开辟对低收入农户的分类分级保险救助,形成稳定脱贫和防贫新机制。
  (五)以建管为重点,加强农业设施配套
  一是加大农业设施投入。建立都市农业圈优先投资的制度,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确保都市农业有经常性、持久性的设施设备投入。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加快建设和完善水、电、路和信息网络等公共设施,加强城郊公路与城市道路互联互通,加快建设“四好”农村路。积极争取项目,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场所的路标指示和停车场建设,改善住宿、餐饮、娱乐、卫生等服务条件。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引导各农业园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配套完善休闲设施,为拓展农业休闲功能创造条件。加大智能设施投入,建成一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支持发展温控、水控、光控智能化大棚,促进旱劳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是完善农业设施监管。在制度层面加强规划设计和管理设计,实现农村道路、网络、环卫、设施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相融,管理方式与商养模式相融,促进设施数量升级、质量升级和管理方式升级。重点治理零散农田,完善田、土、水、路、林、电、技、管配套管理,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奠定基础。着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扎实推进整治村、示范村建设,深入实施“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大力提高生活污水、垃圾分类处理和“厕所革命”覆盖率。
  参考文献:
  [1]  Liu Y,Li Y.Revitalize the world’s countryside[J].Nature,2017,548(7667): 275-277.
  [2]  杨娟,郑秀国,吴子平,等.都市农业区发展特征与实现乡村振兴的对策措施研[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40(2):181-188.
  [3]  李强,周培.都市农业的自然演变与结构优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4-5.
  [4]  尧珏,邵法焕,蒋和平.都市农业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发展模式研究——以青岛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0(1):57-60.
  [责任编辑:陈丽华]
其他文献
摘要: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熊十力从相对主义史学立场上对中国历史的盛衰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将道德、政治与学术视为影响中国历史盛衰发展的基本要素,从而提出通过对儒家道统、学统与治统的发掘与继承而发展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道德、民主与科学的中国社会出路的理论结论。熊十力的中国历史盛衰观具有鲜明的相对主义史学思想特征与局限,并对其弟子牟宗三的“三统并建”说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熊十力;
期刊
摘要: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就是办好乡村教育,而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与教师专业发展密切关联。采用混合研究法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发现:长期以来,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是外援模式,凸显“离农”特质,存在宏微观政策环境断层、发展内容与教师身份脱离、发展模式单一有效性不足、发展成效与预期相差甚远等困境。未来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应走“适农”内生发展道路,这是教育现代化、教师内涵式发展
期刊
摘要:利用案例研究的方式,通过对天津市R社区老年社会工作实务的深入分析,呈现了老年社会工作实务中存在的五类伦理困境,包括案主自决与家长主义的冲突、案主利益原则与传统文化观念的冲突、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选择性”所导致的伦理困境、社会工作者面对不同对象的困境以及双重或多重关系导致的困境,研究发现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多元性、角色冲突、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性、专业教育存在不足以及专业化程度低是形成伦理困境的主
期刊
摘要:《三国演义》描写的赤壁之战和猇亭之战是高度艺术化的长江之战,作家构建的长江古战场,不受客观地理空间和地形地貌的限制,是通过夸张、虚构、延伸等手段而予以审美化的古战场。罗贯中将千里长江化作宏大辽阔而独特的战争舞台,让无数三国英雄豪杰激情表演于其中,场景激昂悲壮,形象生动鲜活,故事充满诗情画意,深刻地突显了我们民族卓绝的智慧胆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伟大的奋斗精神,成就了一曲动人心弦、流芳千古的英雄
期刊
摘要:在老子思想中,自然是道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原则,是现实性和超越性的统一。人与万物都应当服从自然法则。但是万物是对自然之道的自觉服从,而人则是对自然的背离。老子试图以应然符合自然的方式,实现向道的复归,这实质是以人的自然性统摄社会性,颠倒了人的社会性与自然性的关系。被后学者曲解为“道术”或“君王南面之术”。表现在发展论上,老子看到了事物的对立与变化,却没有看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上升性和周期性,把事
期刊
摘要:采用生存分析方法对678名乡村初中教师流动特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①乡村初中教师流动率随乡村留任时间呈波形变化趋势;②乡村初中教师流动风险存在学历及职称上的差异;职称对乡村初中教师流动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③乡村初中编外教师流动风险高,队伍稳定性差。建议:①针对乡村初中教师流动时间规律,完善教师流动政策和激励政策;②改善条件,提升乡村初中教师生活满意度,促进专业发展;③完善乡村初中教师编制政策
期刊
摘要:以鲁道夫·阿恩海姆为代表的完形心理学美学为西方现代抽象艺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它将视知觉依据完形倾向所组织起来的完形形式作为艺术的本质,而抽象艺术更直接地呈现出视知觉的深层结构,体现出现代艺术的进步性。康定斯基的艺术理论具有鲜明的完形美学特征,他认为抽象形式中的张力结构是艺术承载精神的根本所在,他在理论上的先知先觉印证了完形美学为现代艺术辩护的有力性与合法性。乔纳森·克拉里以“视觉考古学”
期刊
摘要:美国域外管辖与长臂管辖是不同的概念,两者在定义、依据和主体上均存在区别。在出口管制法方面,美国借助立法确立的产品或技术国籍、控制关系以及国际法上的保护原则不断扩张其域外管辖。这一做法不符合国际法的主权原则和不干涉原则,且违反《关贸总协定》项下的出口义务。为应对美国域外管辖的过度扩张,一方面,中国企业应当充分运用司法规则合理规避或主动挑战其管辖并加强自身的合规建设;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双边协
期刊
摘要: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何其芳因其创作风格在前期和后期的反差太大而曾一度引发学界的讨论,出现了所谓的“何其芳现象”。在这场争论中,何其芳形象被划分为“文学何其芳”和“政治何其芳”两种类型,本文试图从何其芳的个人书信、家信、日记等文献中,挖掘出“第三个何其芳”。在这些材料中所呈现的“第三个何其芳”,既有他在文学史上以作家、学者、官员等身份出现的面貌,同时也显露出作为儿子、丈夫
期刊
摘要:爱伦·坡的诗作The Raven在中国译介流传甚广。其早期和晚近的两个中文译本《阿伦波鵩鸟吟》和《乌鸦》各自具有鲜明的翻译特色。白话自由体译诗《乌鸦》采用直译,质朴平实,用词精准。文言骚体译诗《阿伦波鵩鸟吟》采用意译,韵致典雅,古韵悠长。作为学衡译派的代表性作品,《阿伦波鵩鸟吟》反映了比较文学视野下古今中西互相映照、对观并流的文学主张,但在归化置换英诗内容的过程中产生了修辞丢失、省译、增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