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与“回绝”语义对比分析

来源 :现代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ian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现代汉语同义词“拒绝”与“回绝”为研究对象,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和三个平面语法理论,从动作行为、行为主体对象、行为连带对象三个方面,对二者进行全面系统的语义对比分析,揭示其中的同与异.为今后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帮助留学生掌握其基本用法,减少使用偏误.
其他文献
熟悉中国古代画史的人自然知道,沈周是一位多么伟大的画家.他被视为上承董巨元四家、下启吴门画派,开有明一代画坛新貌的大师.16世纪的苏州人王穉登称这位同乡“当代第一”,1董其昌将他选为本朝能“遥接(南宗)衣钵”的人,2此后人们对此坚定不移.我们的画史正建立在这种知识之上,罕少受到怀疑.
期刊
古今画题,递相创始,北宋画家李公麟最早据《楚辞》创作了数卷《九歌图》,经《宣和画谱》和文人的揄扬,成为画史的主题,宋元楚辞图无不受其影响.张丑云:“宋图经籍,如李公麟《九歌图》、马和之《毛诗图》.”1将之作为古代画题的典型.《九歌图》自创作之初,多种图式就较其他画题更为复杂.
期刊
参照斯里兰卡本土高中中文教学大纲,对斯里兰卡近些年来的高考写作要求、写作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学生写作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满足学生高考中文写作的现实需要,斯里兰卡本土中文教师应紧紧围绕高中中文教学大纲的相关规定,进行专题写作训练;同时,应牢牢把握斯里兰卡高考中文作文评分标准,切实解决学生写作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
乾隆内府制作的《大禹治水图》玉山(图1),现存紫禁城宁寿宫乐寿堂,通高224厘米,宽96厘米,重约5350公斤,用青白二色的和阗玉雕成,此玉山的玉料采自新疆昆仑山中的叶尔羌密勒塔山,乾隆内府以古画《大禹治水图》为蓝本雕作此玉山,因此称为“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
期刊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名为《阆苑女仙图》的画卷,传为十世纪画家阮郜所作,以五代绘画的身份在中国艺术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图1).笔者曾有专文,提出为元代绘画的可能性,用来为女性尊长祝寿.1不过这一断代研究尚未得到广泛呼应,不少学者仍然将《阆苑女仙图》视为五代真迹.2基于一些新的思考,笔者将再一次展开对此画的研讨,以期获得更加深入的认识.
期刊
一艺术自明性的丧失1rn毋庸证明,任何有关艺术的东西都不再是不证自明的了,不论是艺术的内在生命,还是它和世界的关系,甚至它存在的权利.人们曾经可以自发地、朴素地做艺术,这种权利丧失之后,反思活动开启的全新的无穷可能性还没能弥补这一损失.艺术的扩展,从很多方面看都像是在萎缩.1910年前后,变革的艺术运动开始探索不可想象的广阔海域,但那海域却没有给出历险所允诺的幸福.相反,当时楬橥的历程耗散了它所依凭的种种范畴,越来越多的东西被不断卷入新禁忌的漩涡;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少有为新近赢得的自由王国欢欣鼓舞,他们更多
期刊
源起于汉代的古器物收藏与鉴赏,延至宋代,得到空前的发展.从刘敞到欧阳修、吕大临,至徽宗一朝,“金石学”研究渐成体系,出版了一批古器物著录和研究专著,诸如《宣和博古图》《金石录》等等,“凡传世古礼器之名,皆宋人所定也”“知宋代古器之学,其说虽疏,其识则不可及也”1,为王国维先生所推崇.
期刊
《敬吾心室钟鼎款识》稿本,六册,清道光年间朱善旂编集,现藏于上海图书馆.书高39厘米,宽25.8厘米,封题“敬吾心室钟鼎款识”,金镶玉装.据朱善旂自书题识,此稿本为道光年间续编《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产生的两部底稿之一,另一部经龚自珍、陈庆镛、吴荣光先后编纂,道光二十二年(1842)由吴荣光在粤刊刻为《筠清馆金石文字》(以下简称《筠清》).稿本对于厘清《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续编史实及相关文本、《筠清》编纂过程,提供了一手文献和研究线索.
期刊
《画室》是我正在撰写的新作,此次只发表第一章前半段,两个因素.首先,考量到学刊篇幅限制,不可能全文登载一本书的漫长首章.前半段主要分析1863年的变革的历史性开展基础,寻找共时性在不同思想与实践场域的波动现象,碎裂同时性的经验事实之迷惑陷阱.非线性,多视角的迂回论述,会造成一般阅读者的障碍.抄借笛卡尔所言,也许断片的投石问路作为邀约开端,读者回应,另种书写思维运动可能.不是序言的告白,这不正是我书写者掉入自己开启的课题陷阱!
期刊
文徵明是明代中期“吴门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明代书法史上举足轻重的“二王”书风传承者.作为明代中期江南地区的文人领袖,他的艺术取向无疑影响了身处江南地区文人圈中的几代书家.rn纵观文氏书风,无论是其早年规于形似之时,中年风格初具之际,还是晚年风格臻于圆满之日,“二王”书风的烙印与日俱增,这与他各体书,尤其是行书、小楷,以取法“二王”为主密不可分.而“二王”法帖中,对《兰亭序》的取法学习,更是其书风形成的重要源泉之一,并且贯穿其一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