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通过实践调查方式掌握东陵区中小学校学生的贫血状况,为制定并开展健康教育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方法: 本文研究中笔者将抽取东陵区中小学校7岁至17岁的254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WHO制定的贫血诊断标准进行检测评估近三年来学生的贫血情况。 结果: 通过三年间2544名学生的血液样品进行检测发现,2011年至2013年的贫血发病率下降幅度达到22.98%,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分析小学生、中学生的贫血状况,小学生的贫血发病率(7.41%)略高于中学生(4.96%);不同贫血类型(即:缺铁性贫血、大细胞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的发病人数比较,缺铁性贫血的发病人数明显多于其余两种贫血类型。结论 通过实践调查分析,东陵区中小学的学生贫血情况近三年来有了明显变化,其中2013年的贫血率明显与前两年相比有了明显降低,但是小学生的贫血率相对比较高(尤其是缺铁性贫血),因此在以后的贫血健康教育的工作将重点针对小学生贫血宣教及加强预防缺铁性贫血方面工作。
关键词: 东陵区;中小学生;贫血;调查
【中图分类号】R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4-0228-02
在中小学生时期,由于中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性阶段,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极易出现缺铁性贫血、大细胞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现象[1]。随着国家卫生部对学生卫生保健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贫血疾病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卫生保健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为了能够准确掌握东陵区中小学生的贫血情况,笔者将选取本区254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学生近三年了的贫血状况,旨在为后期的中小学生贫血教育与防治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文调查研究将参展《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实施方案》中相关标准要求,选取东陵区中小学校7岁至17岁的254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入选对象中2011年的有效样本数据为844份,2012年的有效样本数据为791份,2013年的有效样本数据为909份,其中男性1294名,女性1250名。本研究中所有入选调查对象均接受常规体检,排除了患有严重生理器官疾病及生理残疾对象。
1.2 贫血检测方法
本文将采用氰化高铁法检测学生血液样品中的血红蛋白浓度,并通过对学生进行血常规检测获取平均红细胞体积值(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值(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值(MCHC)。本文所有的检测操作均参照《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检测细则》执行,并由卫生保健所的检验专业人员完成操作。
1.3 贫血判定标准
中小学生贫血症状的判定标准如下:血红蛋白浓度检测,男生<120g/L,女生<110g/L;MCV、MCH、MCHC贫血指标如表1所示: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人员将采集的合格数据输入数据库并采用SPSS 17.0 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采用P<0.05表示,
2结果
2.1 不同时间段学生的贫血情况
通过对2011、2012、2013年间共2544名学生的血液样品进行检测发现,东陵区学生的贫血发病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2011年至2013年的贫血发病率下降幅度达到22.98%,详细统计数据见表1。
2.2 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贫血情况
通过系统分析小学生、中学生的贫血状况,我们以2013年的贫血率为基础,小学生的贫血发病率(7.41%)略高于中学生(4.96%),组间贫血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P<0.05),详细统计数据见表2所示。
2.3 不同贫血类型的发病情况
通过对不同贫血类型在三年间的发生率进行对照分析,其结果发现缺铁性贫血的发病人数相对于较多,与其余两种贫血类型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详细统计数据见表3所示。
3讨论
通过对东陵区2011、2012、2013年间共2544名学生的血液样品进行检测发现,中小学生的贫血检出率为分别为29.03%、13.27%、6.05%,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2013年的贫血率已经达到经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9%)。由此可知,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都有显著提升,除此之外与各级政府、卫生机构、教育机构积极宣传加强营养膳食的活动有着密切关联[2];从小学生、中学生角度来分析贫血率,截止2013年,小学生的贫血率为7.41%,略高于中学生贫血率(4.96%),其主要原因在于小学生的处于生长发育的突增阶段,体内的新陈代谢比较快,再加之活动量比较大,以及学生的膳食结构不合理,挑食、厌食现象严重,从而导致学生的贫血现象普遍高于中学生[3];通过对不同贫血类型(即:缺铁性贫血、大细胞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发现,三年统计数据均显示学生的缺铁性贫血发生人数相对比较高,这表明学生的体内的铁的储备量存在明显不足,但是缺铁性贫血的程度比较轻,比较容易纠正,但是也比较容易复发,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学生的营养教育,促使学生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提升自身的科学营养知识和水平,增加体内铁的储备量[4]。
针对本文对东陵区中小学生的贫血情况调查分析,笔者认为解决学生贫血现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强针对中小学生的贫血防治宣讲工作,可以开展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预防贫血主题教育活动,以此来提升学生、家长对贫血的认知程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贫血发生[5];另一方面则指导学生及家长合理平衡膳食,并纠正学生的挑食、厌食以及无节制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最后,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应该积极查找引起贫血的各种原因,从根本上降低因缺铁、缺乏维生素等因素而引起的贫血症状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董晓莲.浙江省德清县中小学生贫血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8):688.
[2]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5 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R].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6-98.
[3]杨伟光,杨勇.天水市中小学生贫血及蛔虫感染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9,7: 234-235.
[4]刘玉芳.驻马店市2165例中小学生贫血状况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0,26(10):1167-1168.
[5]陈润泽.北京市门头沟区中小学患有贫血情况的调查及分析[J].求医问药,2011,9(2):119-120.
关键词: 东陵区;中小学生;贫血;调查
【中图分类号】R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4-0228-02
在中小学生时期,由于中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性阶段,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极易出现缺铁性贫血、大细胞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现象[1]。随着国家卫生部对学生卫生保健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贫血疾病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卫生保健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为了能够准确掌握东陵区中小学生的贫血情况,笔者将选取本区254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学生近三年了的贫血状况,旨在为后期的中小学生贫血教育与防治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文调查研究将参展《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实施方案》中相关标准要求,选取东陵区中小学校7岁至17岁的254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入选对象中2011年的有效样本数据为844份,2012年的有效样本数据为791份,2013年的有效样本数据为909份,其中男性1294名,女性1250名。本研究中所有入选调查对象均接受常规体检,排除了患有严重生理器官疾病及生理残疾对象。
1.2 贫血检测方法
本文将采用氰化高铁法检测学生血液样品中的血红蛋白浓度,并通过对学生进行血常规检测获取平均红细胞体积值(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值(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值(MCHC)。本文所有的检测操作均参照《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检测细则》执行,并由卫生保健所的检验专业人员完成操作。
1.3 贫血判定标准
中小学生贫血症状的判定标准如下:血红蛋白浓度检测,男生<120g/L,女生<110g/L;MCV、MCH、MCHC贫血指标如表1所示: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人员将采集的合格数据输入数据库并采用SPSS 17.0 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采用P<0.05表示,
2结果
2.1 不同时间段学生的贫血情况
通过对2011、2012、2013年间共2544名学生的血液样品进行检测发现,东陵区学生的贫血发病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2011年至2013年的贫血发病率下降幅度达到22.98%,详细统计数据见表1。
2.2 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贫血情况
通过系统分析小学生、中学生的贫血状况,我们以2013年的贫血率为基础,小学生的贫血发病率(7.41%)略高于中学生(4.96%),组间贫血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P<0.05),详细统计数据见表2所示。
2.3 不同贫血类型的发病情况
通过对不同贫血类型在三年间的发生率进行对照分析,其结果发现缺铁性贫血的发病人数相对于较多,与其余两种贫血类型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详细统计数据见表3所示。
3讨论
通过对东陵区2011、2012、2013年间共2544名学生的血液样品进行检测发现,中小学生的贫血检出率为分别为29.03%、13.27%、6.05%,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2013年的贫血率已经达到经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9%)。由此可知,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都有显著提升,除此之外与各级政府、卫生机构、教育机构积极宣传加强营养膳食的活动有着密切关联[2];从小学生、中学生角度来分析贫血率,截止2013年,小学生的贫血率为7.41%,略高于中学生贫血率(4.96%),其主要原因在于小学生的处于生长发育的突增阶段,体内的新陈代谢比较快,再加之活动量比较大,以及学生的膳食结构不合理,挑食、厌食现象严重,从而导致学生的贫血现象普遍高于中学生[3];通过对不同贫血类型(即:缺铁性贫血、大细胞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发现,三年统计数据均显示学生的缺铁性贫血发生人数相对比较高,这表明学生的体内的铁的储备量存在明显不足,但是缺铁性贫血的程度比较轻,比较容易纠正,但是也比较容易复发,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学生的营养教育,促使学生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提升自身的科学营养知识和水平,增加体内铁的储备量[4]。
针对本文对东陵区中小学生的贫血情况调查分析,笔者认为解决学生贫血现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强针对中小学生的贫血防治宣讲工作,可以开展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预防贫血主题教育活动,以此来提升学生、家长对贫血的认知程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贫血发生[5];另一方面则指导学生及家长合理平衡膳食,并纠正学生的挑食、厌食以及无节制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最后,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应该积极查找引起贫血的各种原因,从根本上降低因缺铁、缺乏维生素等因素而引起的贫血症状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董晓莲.浙江省德清县中小学生贫血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8):688.
[2]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5 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R].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6-98.
[3]杨伟光,杨勇.天水市中小学生贫血及蛔虫感染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9,7: 234-235.
[4]刘玉芳.驻马店市2165例中小学生贫血状况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0,26(10):1167-1168.
[5]陈润泽.北京市门头沟区中小学患有贫血情况的调查及分析[J].求医问药,2011,9(2):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