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植被有利于健康

来源 :家庭医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584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持青山绿水优良环境的关键,是植树造林,绿化环境。在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带动下,全国人民历经数十年来的不懈努力,如今城镇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街区绿色园地四季花开;乡村山峦披上了绿装,往日的沙漠也换了绿颜。植树造林不仅给人们带来满目的绿色,还为碳中和做出贡献,调节了气候,改变了水土流失,使河流也变得清澈。这一切,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党的十九大把“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激励我们更努力地为绿色世界做出贡献。
  然而不仅如此。科学家发现,绿色象征着和平、宁静、自然。绿色能调节神经系统,可消除紧张情绪,减慢心率,活跃思维,帮助恢复健康,提高生育能力;可治疗精神抑郁,消除或改善不思饮食、口干口苦、头痛胸闷等症状;绿色能放松视网膜,有利于保护视力。因此,绿色的环境被誉为“健康摇篮”。换言之,绿色的环境不仅使人感到了生活的美好,还在保护着你的健康。
  1.保持大气层中氧和二氧化碳(CO2)平衡。近年来“碳达峰”“碳中和”成为时髦词语。但严格说来,只要有人类的生存活动,就会造成碳排放,碳的绝对零排放是不可能的。幸运的是,绿色植物可以帮助我们抵消碳排放,满目的绿色有助于我们早日达到“净零碳排放”的目标。
  陆生植物和藻类所进行的光合作用,几乎是所有的生态系中能源及有机物质的最初来源。光合作用根本地改变了早期地球大气的组成,使得我们的大气层中有21%的氧气。动物和大多数其他生物是好氧的,依靠氧气生存。然而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我们生活的大气层中碳(CO)浓度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绿色植物则是氧气的主要制造者和碳的消耗者,对保持氧和碳的平衡有重要作用。科学家的计算表明,全世界的绿色植物每天要放出近5亿吨的氧气,树木花草可谓是货真价实的“天然氧气制造厂”。据计算,每公顷绿色植物一年释放的氧气,农作物为3~10吨,落叶林为16吨,针叶林为30吨,常绿阔叶林为20~25吨。有学者研究发现,一株树龄百年的山毛棒,其叶片总面积约为1600平方米,进行光合作用时,每小时可吸收碳约2352克,释放出1712克氧气。另据测定,每公顷森林和公园绿地,夏季每天分别释放出750公斤和600公斤的氧气。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2万多次,吸入空气15~20立方米,消耗氧气约0.75公斤。依此推算,每个城镇居民需要10平方米的绿色园林提供所需的氧气,如果由长势良好的草坪提供,则需要25平方米以上。充足的氧气供应,可以使我们的呼吸更畅快,使我们远离支气管炎等慢性呼吸道疾病。
  2.降低大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研究发现,绿色植物能吸收氟化氢、二氧化硫、氯、二氧化氮、氨、臭氧、汞蒸气、铅蒸气,以及过氧乙酰硝酸酯、乙烯、苯、醛、酮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气体。有实验表明,当氟化氢通过40米宽的刺槐林带后,比通过同距离的空旷地带后的空气浓度可降低近50%;当二氧化硫通过一条高15米、宽15米的法国梧桐林带后,其空气浓度可降低25%~75%。所以说,绿化植物能阻挡、过滤和吸收有害气体,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保护着我们的健康。
  3.减少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绿化植物不但能够阻隔放射性物质及其辐射,而且能够过滤和吸收放射性物质。测定发现,一些地区树林背风面叶片上的放射性物质颗粒只有迎风面的1/4。树林背风面的农作物中放射性物质的总放射性强度,一般仅为迎风面的1/20至1/5。又如,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含有1毫居里的放射性碘时,在中等风速的情况下,1公斤绿树的叶面在1小时内可吸滞约1居里的放射性碘,其中2/3吸附在叶子表面,1/3进入叶组织。不同的植物净化放射性污染物的能力也不相同,研究发现,常绿阔叶林的净化能力要比针叶林高得多。
  4.减少空气中的灰尘。绿色植物能够阻挡、过滤空气中的灰尘,其根系能固化土壤,减少扬尘;还有些植物的叶面有毛孔,有些植物叶面有绒毛,有些植物叶面会分泌油脂,能够吸附尘埃。这样从多个方面减少了空气中的灰尘。据测定,一个位于绿化良好环境中的城镇,其降尘量只有缺乏树木的城镇的1/9至1/8。绿色的草地也有显著的减尘作用,它不仅能吸附空气中的灰尘,还能固定地面塵土。例如有草皮的足球场,比无草皮的足球场上空的含尘量减少2/3至5/6。这些年来,很多人谈“霾”色变,但只要有足够的绿地,就没有“霾”的产生环境。
  5.减少空气中的细菌。一方面,由于树木可以减少空气中的灰尘,从而减少了附着在灰尘上的细菌;另一方面,由于一些植物能分泌挥发性物质,具有杀菌或抑菌的能力。有测定发现,在一个城市绿化差的街道上,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的细菌数目,比同一城市绿化好的街道上高1~2倍以上,比同一城市树木茂盛的植物园中高40~50倍。松、柏、樟等树木能够分泌挥发性抑菌物质,在这类树林中,空气中细菌含量比植物园还少。
  6.隔离噪音。树叶表面的气孔和茸毛,可以吸收声音。有人用1.5千克炸药进行过爆炸试验,结果发现,爆炸产生的声波在无林木地带传播了4000米,而在森林中只传播了400米。通常,街上的噪音要比林荫道上的声音高2~3倍。
  7.制造小气候。植物的叶子在炎夏时不断向空中蒸发水分,就好像是只不断地向空中喷水的微型喷水壶。炎热的夏季,你徜徉在绿荫之下会感到清凉舒适,就是绿色植物在其周围制造的“小气候”。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这话一点也不假。
  8.有助于养眼。草木的绿色之所以使人悦目,是由于绿色的光波长短适中,眼睛“喜欢”这种光波。眼科专家一致确认,经常观赏绿色植物,有利于你眸明睛亮。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如果出现了眼部疲劳的情况,可以眺望一下远处的绿色植物或景观,能让眼睛疲劳得到适当的缓解。这是因为在人们长时间的用眼后,经常看一下鲜艳的物体或者是绿色的植物,能够缓解眼部的疲劳,让人产生舒适、平静的感觉。
  9.环保监测和预警。有许多植物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但其性状、颜色等会发生变化,这就可以向人们发出预警信号,提示人们积极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恶劣环境带来的危害。
  生命之树常绿。绿叶与我们健康的关系的确很大。既如此,我们更应当响应习近平同志的号召,秉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态文明建设观念,搞好绿化,改善环境,保护环境,让我们生活在绿色的海洋之中!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护理模式在糖尿病肾病(DN)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6例DN病人根据病人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2019年7月—2020年6月,n=48)及对照组(2018年6月—2019年6月,n=48),对照组行常规健康指导,观察组应用FMEA护理模式实施管理,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遵医行为、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病人遵医行为、生活质量总分分别为(97.29±5.88)分、(82.91±6.92)分,高于对照组的(78.05±5.12)分和(7
今年,继著名香港演员吴孟达因肝癌去世,知名老戏骨、“黄金配角”廖启智患胃癌去世之后,又一个老戏骨因癌症离世。4月10日,吴孟达的生前好友、香港资深演员黄树棠因肠癌不幸去世,享年77岁。黄树棠在武侠剧《楚留香》等影视剧中饰演的经典角色深入人心。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南京市癌症死亡情况。2020年,全市居民结直肠癌由2017年第5位癌症死因上升至第3位,应加以重视。  七类
近年来,由于血栓性疾病的增多,如何确认患者处于血栓风险之中,如何进行血栓栓塞事件的有效预防,如何选择抗凝预防干预的最佳时机,成为目前亟须解决的疑难问题。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科技的进步,检验医学在出凝血和血栓性疾病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进展,D-二聚体检测方法的出现,从传统的定性检验变为简单快速准确定量的即时检验。因此,D-二聚体作为血栓标志物,被普遍采纳和广泛应用,为目前亟须解决的一些血栓性难题,
青光眼是全球第二位致盲性眼病。与白内障不同,青光眼造成的失明是不能逆转的,并且有着一定的隐匿性。有关调查显示,发达国家将近一半的青光眼患者不知道已经患上了青光眼,而发展中国家90%以上的患者对青光眼一无所知。中国的青光眼患者占到全球的四分之一,但是有80%以上都没有就医。对此,需要加强人们对青光眼防治知识的了解,及时发现和治疗青光眼,确保现有视力的存在。  青光眼主要分为原发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
不少宝妈常常感叹:现在的孩子真难带,吃个饭都让人操心,睡觉也不安宁,并且一不小心就感冒、发烧、积食。孩子变得越来越娇嫩,原因何在呢?其实,以上问题大多是由于孩子脾胃虚弱造成的。脾虚胃弱会导致孩子体质虚弱,抵抗力降低,结果一不小心就生病了。  脾胃虚弱的常见症状  1.嗜睡。常言道“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虚弱时,运送营养的能力下降,导致许多食物堆积于胃部,引发胃部滞胀,干扰了睡眠的品质。怎么判断孩子脾
今年刚过70岁的张妈妈,前一阵子不慎从楼梯摔下,造成瓶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后走路需依赖助行器。张妈妈担心今后再也离不开助行器,但医师说张妈妈还算年轻,如果认真复健,日后可以不用依靠助行器或拐杖。这让张妈妈燃起一线希望。  下半身无力,助行器助复健  助行器与拐杖的差别在哪里?拐杖就算底部设计有多个支撑点,但仍只有单侧支撑,也就是只能支撑单侧身体,适用于体力、脚力较好的长者或单侧无力(例如单侧中风或外
平时总感觉身上黏黏糊糊的,就像涂了一层油一样,油头垢面的,尤其是到了夏季,感觉很热但是出汗却不多,吃饭也不香,口中还总有一股甜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是我们常说的“湿邪”在作怪。什么是湿邪?湿邪是怎么产生的?对人体又有怎样的影响和危害呢?湿邪是怎么来的,根据其形成的原因,湿邪可分为外湿和内湿两种。外湿是外界湿气侵人人体而成,“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中医基础理论》),是祖国传统医学外感病因“六淫”之一。内湿由人体自身产生,多由脾脏运化水湿、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导致水湿停聚
连续几期养生格言,谈的都是如何在生活中获取快乐,从而养生的问题。岂料却有老友讽刺,谓“何不食肉糜”,大意是一生衣食无缺,平安顺利,不知众生之疾苦,哪里有那么多的快乐?其实快乐与人生疾苦无关。君不见庄子说:“古代得道的人,穷时快乐,通达时快乐。他们的快乐与穷、通达无关。在他们看来,穷和通达就像寒暑风雨一样,是不断循序变化的。”  庄子这里所说的穷,并非一般人所說的贫穷,而是看似山穷水尽之穷,意思是人
临床上常见一些患者(甚至是有些医生)将胶囊剂倒出来服用,或将糖衣片压碎,或将针剂改为口服,等。岂不知药物剂型配制各有意义,随意改变服药方法,不但使药物疗效大打折扣,还容易产生不良反应。  病有缓急,症有表里,对症治疗应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如治疗急症要求疗效迅速,药物多采用针剂、输液或中药汤剂;治疗一般疾病或慢性病,则采用片剂、丸散剂等;而治疗皮肤病与外伤,则大多采用药膏或外搽剂等。  药物采用哪种
防湿的注意事项  1.平和心态。良好睡眠。平和的心态对人们的生理活动有积极影响,可以增强抵抗力,达到“治未病”的目的;反之,思虑过度则会出现脾胃虚弱而滋生内湿。良好的睡眠也可以起到防湿祛湿气的作用,同时可以加固人体的正气。正气足,身体的祛湿能力也会得到增强。  2.保持轻微运动。湿气是在人久卧、懒惰时不知不觉地侵入人体的,适当的活动四肢,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使身体处于活力状态,不给湿气侵袭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