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纠纷中证据保全的理论和实践

来源 :临床输血与检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化制度建设的不断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的快速提高,医患纠纷呈上升趋势。目前输血纠纷已成为血站、医院与受血者之间的主要医患纠纷,其中输血相关丙型肝炎的诉讼案件尤为突出。由于患者、医生及血站人员对输血相关丙肝的起因、丙肝与输用血液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确定因果关系的标准在认识和理解上的差异。而民法对此类案件也没有明确规定,使各地各级法院审判人员在审理此类案件的过程中未形成明确的审理规范和判定依据,
其他文献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以来.无偿献血事业飞速发展.无偿献血模式已从计划献血为主转为自愿献血为主,因此,加强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建设已成为保证血液数量、质量的重
为进一步了解住院患者传染性病原学标志物的感染率,以预防和避免传染性疾病的医源性传播和院内感染,笔者对金湖县人民医院住院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抗人
关于夏季献血者ALT不合格率升高的现象已有报道[1,2],为探讨影响ALT的因素,笔者对2003年5~12月ALT检测结果>25 U的123名献血者进行调查,并对2000~2003年献血者ALT检测结果作了回
近年来,国家在血站的建设和管理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使之逐步与国际接轨.2004年本市按照上级行政部门要求,撤销所在县市的血库,成立中心血站分站,进行集中化检测.笔者结
HBsAg是乙肝病毒感染的最主要病原标记和直接证据之一.目前临床常规检测HBsAg主要采用ELISA法,但是由于酶活力的变化及操作误差,利用传统的结果判断标准(cut off值法),对于低
采供血业务信息的质量管理是血站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业务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各项工作的决策和发展;数据档案的完善安全是血站发展的基础。笔者结合几年来血站业
自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实施以及对无偿献血的大力宣传,公民献血意识及热情逐年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无偿献血才是解决临床用血和提高血液质量的唯一途径.为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临床诊断肝功能的指标之一,也是国家和部队献血相关规定中献血者健康检查的必检项目之一。笔者对驻地部队无偿献血者进行HBsAg、抗-HCV、抗-HIV、ALT和
血型鉴定是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必做的检验项目,由于受室外工作环境、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初筛血型定型错误不可避免.笔者调查了30 467名无偿献血者初筛血型报告,发现有244例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