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聊,雨女无瓜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lovio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开网页,看见关于一档网络综艺节目的广告。这档节目叫“话聊”。不用说,脑子里立即想起的是那个医学上的名词,进而还想到医院里那些让人悲戚的角落。和角落里让人生死疲劳的故事。
  能够想象得到创意者的自鸣得意。这词儿多响,多容易记住。可我就想问,参加节目的你怕不怕?
  主持人甲:欢迎大家来到hua liao(化疗)现场。
  嘉宾:让我们一起hualiao——此处可以有汪峰“一起摇摆”的乐感。
  主持人乙:今天的hualiao就到这里。下一次hualiao再会。
  要是配上难忘今宵的伴奏。估计效果更突出。
  给自己的节目起这样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名字。好像是自家的事,与你无关。但老实说,即使是旁观者,也很难躲开那个医学名词默默的刺激。否则,还有什么必要起这个名字并且大力推广?
  如此让人膈应的“幽默”,接近于某种“联想霸凌”了,真的好吗?
  老百姓常说,百无禁忌,大概任何词汇,只要不违法。都是可以使用的。但法律之外,还有“社会观感”需要注意。
  于是想到,在这个新媒体时代。一个词儿的出名。怕也是要分出一条邪路来:出不了“正名”。出糟名、恶名也可以。
  这就像极了某些网红的做派,只要出名,管他什么名。拎着孩子半空甩、吞咽奇葩生物那是不在话下,可惜现在管得严,过往那种暴露式出名,已经使不上了——要知道,某些词语的推广,也曾走过“下三路”。例如当年“一个叫春的城市”,再如“性扒客”啥的。不知道星巴克有没有被气晕过,但目力所及,星巴克一个个在街头岿然不动。看来谐音大法,并没有打到要害。或许,彼谐音词,没什么影响力。又或许,星巴克是在默默受伤中。
  为了让人瞬间记住某个词,不惜搞谐音战术,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经一度很流行。记得某家知名商品的广告词,也用了谐音,把好好的四字成语破坏得无以复加。这让一贯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循规蹈距的人们惊愕异常。
  记得有关方面还曾大声提醒过不要糟蹋汉语,好像还有过限制性措施。但好景不长,这种针对成语的“谐术”后来又出山。变本加厉起来。“无鞋可及”“食情画意”“无饿不坐”“饭醉分子”……这类“热词”如今随处可见。当其中有些词堂而皇之地挂成店铺招牌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一场关于成语的灾难慢慢生发。
  时至今日,这种“谐术”已经从解构成语发展到解构一切词语,而且深度进入了社会生活,很多原本反对制造谐音成语的人,慢慢也接受了。因为这种“技术”很有洗脑神曲般的功能。
  某天微信群有人说了一句“雨女无瓜”,我愣住了。啥意思?雨女是谁?是天山童姥.还是杨过的姑姑?两位下了山淋了雨.于是成为绝世雨女?问题是“无瓜”的意境怎么也接不上啊。没听说过这两人喜欢吃瓜。
  要么就是《雨巷》申的那位女神,一边打着雨伞,一边记挂着田园里瓜的长势?戴望舒八成遇见的是一位农民的女儿咯?
  后来才知道自己“奥特”了,人家说的意思是“与你无关”。瞬间感觉我们彼此不在同一个星球上。
  网络空间一度流行过所谓的火星文,“雨女无瓜”有点像是火星文的升级版:每一个字都有出处,每一个字都有对应的“谐门”。
  和从前的破坏性造词不一样,如今的造词者,很少那么低级了。尽管看上去使用语言文字命名、叙述、点睛的技术一样低能,但“话聊”和“雨女无瓜”们早已跳出了简单模仿、照搬的层次,变得更为开放,更为飘逸,也更为暴力,甚至另成体系。
  照此类推,剪片编辑的APP可以叫“压片”,倉库可以喊成“存货”……
  突然发现,和二十多年前相比。面对“谐术”的抢逼围,我们甚至连惊愕的本能都失去了。
  吃瓜群众自然是缴械投降逐步适应,有关方面似乎也是无话可说、默然听任。字典里隔一段还会收录一下网络民间智慧的结晶。
  “话聊”不是商标,但是不是要经过基本的审核呢?“雨女无瓜”一般只在私聊圈里出现。大概也很难干预。可我不知道,假如今后学生的作文里,也随时拿出“雨女无瓜”“话聊”“压片”砸我们的眼球时,又该如何面对?要知道,莫名其妙的“蓝瘦,香菇”已经攻陷平面媒体的版面了。而且已经进入百度百科了。
  文字的魅力在于创造和适用,而绝不在于撕裂和变态。龙应台的一语“目送”,让多少人怦然心动热泪盈眶。这两个字各个平淡无奇,却在特定的语境里聚合起一种被传统文化、心灵感应所加持的特别美感来。
  用这样的方式,想出些APP、店招,又该有多么优雅。
  粗鄙和无聊不是“实践文字”的归宿。网红炸鸡店“叫了只鸡”因为名字引发不适被整改,有法院表示,商标就违了法——没人说明何以能通过商标审核。
  可问题是,这只是特例。那些看上去不那么极端的“谐词”。说不定已经进入了我们的五脏六腑,变为一种“鄙需”了。
  写到这里的时候。发现。只要键盘一输入hua liao,立马跳出“话聊”、医学名词和其他词,且“话聊”排名第一。虽然我很负责任地说没有搞竞价排名。但输入法已经完美记载了“话聊”这个词条。真是想不低调都难。
其他文献
最近,接连看了几篇讨论中小学学生过度学习的文章,发现有个奇怪的现象:这些文章,要么避而不谈学校及老师的责任;要么就是学校和家长各打五十大板,不分责任的主次。孩子夜夜睡眠不到七小时,甚至常常只有三四个小时,五六个小时,成为“特困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谁在起主导作用,谁应负主要责任。难道那些天量的作业、海量的背诵不是学校还是家长布置的吗?诚然,确有一些家长不够理性,在孩子学习任务已经超重的情况下,还
期刊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从退休15年之久浙江绍兴市政协原副主席陈建设涉嫌严重违纪违法,主动投案;到第一个原省部级一把手——云南省委原书记秦光荣主动投案;再到现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刘士余主动投案,无不彰显“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强大生命力,以及对腐败分子的强大震慑力和示范效应。  党的“十九大”以来,已有5000多名贪腐官员主动投案自首,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反腐力度日益加大,贪官在党纪国法的威
期刊
械斗之戏 闻章   中间两人弓箭对钩镶,剑拔弩张。身后两人一人持矛,一人持钩镶,也成架势。   文也成戏,武也成戏,黄帝蚩尤,不过一剧。不可当真,只可当趣,趣来趣去,自有深意。   闻章君来舍下,带来数幅出土砖刻拓片,上有他的题跋。相与共赏,看着看着,扑哧一笑,想起多年前在某村村口闲坐,有两小女孩凑了过来。各自抱着一块用破布包裹着的砖头。我问:“抱着这砖头干啥?”她们说:“不是砖头,是孩子
期刊
2019年11月30日,江苏省东台市杂文学会举行20周年慶典暨2019年年会。   作为一个县(市)级的杂文学会,20年来,东台市杂文学会做到了年有年会、新会员加入,季有采风、研讨、交流和会刊,年发表作品量均在1200篇以上;前后研讨作品32场次,出版集体和个人杂文散文书著90多部,学会从开始的27人发展到今年88人,产生出殷国安、吴应海、丁立梅、居著培等20名打响全国的作家,成为独特的“杂文东台
期刊
形式主义到底算个啥,人言啧啧,花说柳说。在老百姓看来,这玩意就是“虚”字挂帅、“假”字当头、“空”在其中之谓也,实为“杳无”“断无”“绝无”代名词,纯属“乌有”“莫须有”“似有若无”同义语。但在热衷形式主义辈心目中,它却是一张可资遮羞掩丑的窗纸,时不时能借以闹出点动静、搞出些名堂.弄出个“政绩式改革”“口号式创新”“海市蜃楼式景观”  形式主义这东西虽然徒有其表,劳民伤财,但看来花团锦簇——悦目,
期刊
有人总结说: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需要从领导班子做起。话算说到了点子上。虽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一对“孪生兄弟”,却是先有官僚主义,后有形式主义;管住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才会失去市场,没有了“用武之地”。不治本只治标,形式主义永远不会绝迹。  形式主义一般都是为了官僚主义而生。因为官僚主义需要形式主义,因为形式主义在满足官僚主义需要时得到了好处,二者才情同“手心手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
期刊
生活中。常见有些人——  没吃的时候,饿得什么都想吃,有塊窝窝头也当宝贝;有吃的时候,又说吃什么都不香不甜,白面馒头扔掉也不可惜。  不出名的时候,想出名想得都快发疯了;出了名又怕出名,一出门还要把自己弄得不像自己。  愈说他胖,他愈能喘,牛X哄哄吹破天;愈抬举他。他愈摆谱,当真把自己当成一盘菜。  你比他强,他踢你咬你嫉妒你;你不如他,他又歪眼斜眼看不起你  。  你敬他宠他,他反而把你当“二小
期刊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出国旅游的中国人与日俱增。在大饱眼福,尽情欣赏异国他乡独特景观的同时,也给世界各国带去滚滚财源。因而,中国游客受欢迎的程度日渐提升。在国外机场、景区、酒店,甚至介绍景观的小册子上,随处可见方方正正的中国字,不时听到亲亲切切的中国话。出国旅游,既是观光,也是学习。因此,有个用什么样的眼光看世界的问题,这是我近期出国旅游的深切体会。   金秋十月,应友人之邀,欣然报名参加“2
期刊
“吹哨”,是北京“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简称。  “吹哨”,是喻说,即街道、乡镇用电话或信函告知上边有关部门来基层解决环保、民生问题……那真是一声“哨响”,应者云集,不解决问题不罢休!  如此“吹哨”,非一蹴而就,很有个探索、扩展、升级、升华的过程。  “吹哨”的首开先河,始自北京市平谷区金海湖镇。在这儿,破坏生态造成极大安全隐患的盗挖、盗采金矿问题,曾屡禁不止。原因是乡镇一线对盗挖最容易发现,却
期刊
科尔马,是位于法国东部阿尔萨斯地区的小镇,她和德国接壤,像一名秀外慧中的少女,拥有鲜花盛开、青春奔放的风情。   游走在小镇的羊肠小道上,风吹鲜花,如五彩河奔流,似七彩虹炫丽。木筋屋的窗台,各种花草点缀其上,似古典派新娘娇羞而低垂的眼睛。   “人头屋”,建于1609年初文艺复兴时期。橘黄色的建筑上,1O5个人面雕刻表情各异。我不知这些漫画般的头像有无原型,但从他们夸张的神态里,我猜想他们都是善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