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非昔比感恩党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fan20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是年龄使然,总爱沉浸在回忆之中,回首那些岁月里的点点滴滴。
  想想过去,看看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一切不再是梦想,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住着高楼,吃着新鲜蔬菜,春夏秋冬换着穿各色美服,日日手机相随,开着自家车,往来于繁华街市,一切的一切,让我们感受着新时代、新生活的富足和美好。
  还记得我小时候住的村子较偏僻,一年中很少能看到几场电影。那时电影都是在露天场地放映,夏天还好,选在村子里生产队的大院。傍晚时分,先是撑起木头杆,再用白布做幕布,然后放映员开始放映电影。村子里男女老少,如同过节一样齐聚在银幕前,或坐或站,放映前吵吵嚷嚷,大人们闲唠嗑,孩子们东奔西跑,她喊二丫头,他叫狗剩,找寻自己的家人,等到开演,这些杂乱的声音才停下。如遇冬天,室外太冷,只好选在生产队的草料房,把银幕挂在墙上看。有时,看得正起劲儿,突然屋子里一片漆黑,停电了,我们只好恋恋不舍地回家等来电,又不知道何时能来电,只好和衣而卧,还不敢实睡。终于,家里的电灯突然亮了,再从被窝爬出来。为了看场电影,可能会折腾两三个来回。
  曾经,在夏天,我还跟随大人们到邻村看过露天电影,跑跑颠颠,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土路,终于赶到,电影已开场。因去得晚已挤不进人群,没办法,便站在银幕的背面看。《闪闪的红星》《红日》《洪湖赤卫队》《南征北战》这些老电影都是那时在后面看的。偶尔因获取信息不實,跑到邻村,只有狗吠,无电影声响,也无看电影的人群,方知是个假消息,只好悻悻而归。再看看现在的我们,想看电影很容易,不仅有舒适的电影院,还有手机、电脑和电视上都可以看电影,而且随时随处都可以看。
  曾经的岁月不只是看电影不容易,人们之间因距离相隔,因通信不畅,城乡信息沟通也是件很难的事,要么亲自见面,要么手写书信,通过邮递员传递信息。
  还记得,20世纪80年代,我在县城读书,离家虽不是很远,但那时没有电话,也没有手机,和父母沟通常常是手写书信。后来,弟弟去当兵,两个妹妹离家在外读书,都是通过书信向父母表达思念,以及讲述各自情况。那些年,邮递员已经熟悉了我家的地址。父母每每收到我们的信,是最开心的时候。他们满脸是笑,仿佛忘记了农活的艰辛,父亲读信,母亲一旁默默听信。现在多好,无论多远,哪怕相隔千里万里,一条微信、一个电话、一个视频,瞬间抵达,如在眼前,如在身边。
  忆往昔,我又想起那时的衣裳,常常是姐妹接续着穿,姐姐穿过了,给妹妹穿。如果和现在的孩子们讲,我们那时候姐妹同穿一件衣裳,他们一定会觉得不可思议,一定会疑问怎么会那样?
  记得我读高中的时候,有一件红格子上衣,小西服领,很好看。是我的老姨结婚后买的一件新衣服,她没舍得穿几回,在一次相聚中,她看我身上穿着一件妈妈的深绿色对襟袄罩,有点老气,心生怜惜,思虑过后,慷慨地送给了我。
  于是,这件衣服被我一年差不多穿三季,除了冬天不穿,夏天单穿,春秋里面套件线衣或绒衣继续穿。这还不算,后来,我的二妹接着穿,衣服被穿得褪了色,袖口肘部被磨起毛,再磨薄,最后磨坏。就连教过我初中课程的刘老师都记住了这件红格子上衣,后来他又教我的二妹,看见二妹穿的红格子上衣就知道是我的妹妹。如今,我和二妹每每忆起此事都会哈哈笑上一阵,不免感叹那时的岁月,再看现在,我们的衣柜都塞得满满的,有时上班都不知穿哪件好。
  我是20世纪60年代末生人,在半百的人生经历中,有幸目睹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克服困难,迎难而上,不断改革创新,走向了繁荣富强。也暗暗告诉自己,要好好锻炼身体,好好享受生活,心怀感恩,日日欢喜,满怀憧憬,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其他文献
美国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 1876-1941)被视为美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奠基者之一.他于1919年出版了他最知名的短篇小说集《小城畸人》(Winesburg, Ohio).这部短
期刊
路易斯·麦克尼斯(1907-1963)是英国20世纪的主要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反映了诗人的自身经历,揭示其复杂的精神生活,尤其唤起了诗人童年的酸甜苦辣。诗歌不断再现麦克尼斯对童年的模糊记忆,童年被“责任与魔法”掌控着,伴有“一切如新和一切如旧”的双重感觉。诗人在个人和公共的双重危机下,创作了很多半自传的作品,其中从《再访卡里克》《自传》和《开往都柏林的火车》中可以看到他早年在爱尔兰和英国的生活足迹。
期刊
作者简介:  刘兰辉,笔名梦荷,一名坚守山区教育事业的教师。现为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梅州分会主席、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梅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梅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梅州市太极拳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青年文学家》《西部散文选刊》《河南科技报》《中原潮》《中国乡村》《梅州日报》《岭南文学》《长乐文艺》和中国散文网等报刊及网络平台,著有散文集《岁月情长》。  寻 觅  有一个地方 是我心灵的栖息地  我搭
期刊
美国作家厄普代克(John Updike)在《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中重新讲述莎士比亚(Shakespeare)经典《哈姆雷特》(Hamlett)的故事,主要以哈姆雷特母亲葛特露(Gertrude,文中亦作乔特鲁德)和其叔父克劳狄斯(Claudius,文中亦作冯贡)的视角来叙述故事。作为21世纪思想更为开放的文学作者,厄普代克在小说中大胆地描绘了女性身体的细微感受,重视并且分析了女性身体的诉求对女性心
期刊
当油菜花的金黄在田野上流淌时,一年最好的扎泥鳅的时光就来了。  皎洁的月亮照在田埂上,一边是朦胧的油菜花,一边是清亮的秧田。十二岁的小霞,用手电筒照亮,兴致勃勃地瞄着水田边,那里总有一两条躺着的泥鳅。  她的手上,握着一根木棍,木棍前端,绑着一排大头针,这是小霞父亲自制的扎泥鳅工具,叫“排插”。小霞从八岁起,就跟在母亲的身后,一起去田埂边扎泥鳅,以改善家里的伙食。  今天晚上,家里给奶奶过七十岁大
期刊
《雨中的猫》是美国著名作家厄内斯特·海明威于1923年创作的短篇小说。作为20世紀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海明威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内奥米·格兰特指出:“海明威对那些受到社会忽视、歧视或虐待的妇女有一种默默的同情”(Grant,1968:73)。肯尼思·林恩(1997)进一步证实,海明威对女性的描写充满了同情。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探究海明威笔下身处男权社会的女性,其自我意识的觉醒与
期刊
七月正值盛夏,伴随着持续的高温,可谓酷暑难耐。此时,我们尤为渴望一阵风雨来驱散暑热;抑或躲在空调房中,手捧喜爱的书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那么古人是如何消暑的呢?但见曾几浮瓜沉李,惬意有味:“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孟浩然悠闲恣肆:“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白居易则是清凉自在:“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
期刊
作者简介:  王建军,笔名柳雅散人,系江西省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九江分会主席、鄱阳湖文化研究会会员、九江市作协会员、都昌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发表于《青年文学家》等报刊及网络平台,出版个人文集《永远的小溪》。  想喝竹酒,听说很好喝。刚好在县城开店的占弟,因文玩店不景气想关店,我便灵光一闪,说:“这店不错,关了可惜,你不是接触过竹酒吗?县里没有,何不一试?
期刊
和顺有个疯娘,十里八乡都知道。和顺从小就没了父亲,是他娘把他一手拉扯大。他母亲年轻时受过刺激,患了癔症,疯疯癫癫的,大家都叫她“疯婆子”。  和顺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税务局,也算出人头地了。可是,每次谈恋爱,女方一听说他有个疯娘,都望而却步。  这次,有人给他介绍了一个老师。老师叫小何,长得挺文静,和顺也很喜欢她。和顺说:“家里有个疯娘,嫌不?”小何说:“再怎么疯也是娘呀,嫌啥?”和顺很高兴,决定
期刊
韩少功2000年返回当年下乡的山村定居,2006年首度发表《山南水北》一书,韩少功写下中年再度下乡的生活体验,可看作是《马桥词典》的续篇.韩少功一头心牵着乡村,另一头又记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