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葛特露和克劳狄斯》“身体”意象浅析人文主义新色彩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c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作家厄普代克(John Updike)在《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中重新讲述莎士比亚(Shakespeare)经典《哈姆雷特》(Hamlett)的故事,主要以哈姆雷特母亲葛特露(Gertrude,文中亦作乔特鲁德)和其叔父克劳狄斯(Claudius,文中亦作冯贡)的视角来叙述故事。作为21世纪思想更为开放的文学作者,厄普代克在小说中大胆地描绘了女性身体的细微感受,重视并且分析了女性身体的诉求对女性心理的巨大影响。通过研究葛特露身体的诸多意义,可以理解时代的政治、制度、思想特征。本文以葛特露的“身体”为中心,分析女性身体的欲望、不自由性、政治作用与话语权、身体与心理的矛盾四个方面,来探索人文主义在女性身上的体现。
  一、女性身體的欲望
  “屈从于欲望”,这是一个专属于女性的罪恶,极少作家会描写男性会认为自己迎合欲望是耻辱的。男性会因没有克制欲望,导致耽误要事或犯罪,从而受到谴责,却不会因为仅仅迎合欲望而被判罪。女性的身体是不被允许拥有性欲的,至少是不应该赤裸裸表露出来的,在常识中,女性表现出对性欲的渴望也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女性的欲望就是原罪,在封建父权的认知中,女性的身体是男性的附属品,女性的子宫、卵巢由男性掌控和利用。但对于女性的欲望,他们却无法掌握,是专属于女性自身的东西,由于无法掌控,所以也被男性世界看作邪恶与有罪。对其他男性产生的性欲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男性权威与力量的背叛,暗示着男性在雄性竞争上的弱势。
  哈姆雷特对于母亲改嫁的巨大愤怒也源自母亲欲望的“背叛”,在《葛特露与克劳狄斯》中,有着极为讽刺的一个细节,哈姆雷特从小便对母亲的心情状况漠不关心,但是却能够敏感地发掘母亲和冯的过密交往。“王子居然屈尊俯就,注意到我的举动。从小时候开始,他就总是躲开我,以便更容易和你亲近。他是始终为自己身上有属于他母亲的那一半血液而感到烦恼的”,哈姆雷特可以正大光明地看不起母亲,却在母亲看似亲近于他人,身体“背叛”的时候表现得十分气恼,可见哈姆雷特维护的并非是母亲的名誉,而是父亲作为国王的荣耀与权力,从始至终,女性的灵魂欢愉与否,没有人试图关心或理解过,只有女性身体的所有权是男性世界最看重的。
  然而女性身体欲望的满足与否对于内心状态影响极大。葛特露的父亲是她母亲杀父仇人的儿子,他们的结合是非正常、非平等的,但是随着身体的结合与性欲的满足,二人的仇恨被边缘化。不过单纯性欲的满足依旧不能改变一切,葛特露的父母之间仍然有着深厚的隔阂。厄普代克并没有写出葛特露母亲的叙述视角,而是以父亲的口吻回忆二人的情感,或许这也暗示了话语权的隐含问题,葛特露母亲的矛盾与痛苦只是没有说出罢了。
  虽然出嫁第一晚被忽视是葛特露心中的伤痕,但之后的温存与身体的愉悦却让葛特露短暂地沉浸在这段婚姻中。即便在葛特露与冯有了暧昧之后,与霍文迪尔做爱的满足可以让葛特露意识到自己的堕落,而试图结束与冯的交往,足可见身体欲望的满足对于心态的影响。女性会容易倾向于自己身体的征服者,在性爱中产生的荷尔蒙与随之而来的愉悦感会让女性增加对征服者的依赖,但那依赖感如果没有对方情感的回应,也不会长久。这里涉及了霍文迪尔与葛特露的结合中,二人对满足欲望的理解完全不同。霍文迪尔在意的只是对身体的占有与生理性欲的满足,与自己结合的身体或灵魂并不重要—“他的激情只是他旺盛精力的一种表现方式而已”。葛特露只是名为“葛特露”的丹麦国王的女儿,只要是国王的女儿,这具身体的主人叫葛特露或是乔特鲁德都无所谓,可以说,霍文迪尔只是与葛特露的身体做爱。然而葛特露却渴望灵魂的交合,她渴望情感上的爱意,她骄傲于自己美丽的酮体,也期待对方爱自己的身体、爱自己独特的灵魂。然而以霍文迪尔为代表的许多封建父权制度中的男性,都没有“爱”的能力,他们信仰权利和血脉,甚至连哈姆雷特的人文思想都有片面和局限性,女性无法从自己的征服者那里收获灵魂的爱意,自身价值被忽视导致身体愉悦感的缺失,女性的自尊自爱让她们无法接受自己在男性眼中的标签化、人偶化。
  二、女性身体的不自由与灵魂向往自由的矛盾
  在《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中,葛特露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了自己作为丹麦国王唯一的公主,她的身体是不自由的。在第一部,葛特露就因不满与霍文迪尔的婚姻,向父亲反驳道:“我就像王宫里的一件装饰品,唯一的价值只不过在于我和您的血缘关系。”葛特露在十六岁就有着强烈的个人价值观,她希望能与自己的另一半心灵相通,所以她并不看好“从头到脚地打量我,眼光活像在打量属于其他男人的战利品”的霍文迪尔。然而,国王的权威是无法反抗的,她还是出嫁了。
  哈姆雷特(阿姆莱特)是葛特露身体不自由最大的例证。葛特露与霍文迪尔结合,诞下一个孩子,但这个孩子似乎只继承了来自父亲的克制、冷漠以及与生俱来对母亲的不屑。“她意识到,自己对阿姆莱特无可遏止的爱,却无法渗入他的身心,而只能停留在表面,就像一粒一粒闪闪发亮的水银似的,怎么也无法被吸收进去。她身上流淌着父亲的血液—富于节制,心不在焉,有着朱特人的那种忧郁的外表,还有一位贵族矫揉造作的举止以及奢侈放纵的本领”。
  葛特露并不是一位失职的母亲,她细心照料哈姆雷特,倾注自己的爱意与温柔来安抚他,但是为什么葛特露深情的母爱无法传达到哈姆雷特的内心?不管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还是厄普代克的《葛特露与克劳狄斯》中,哈姆雷特都看不起自己的母亲,几乎没有表露出对于母亲的理解与尊重,仅仅只有对母亲违背道德的严厉谴责和诅咒。葛特露对于哈姆雷特来说不过是抽象的价值符号,没有鲜活的实体和情感,所以哈姆雷特不会尝试去理解母亲行为背后的原因,而只选择从行为本身的判断来看待母亲,这绝对是有违于正常的母子关系的。比起母亲,葛特露更像是一个培养皿容器,她的身体只能传递霍文迪尔的基因而无法传递自己的,这个孩子只是为霍文迪尔而生,不为自己。
  或许厄普代克想要表达的是,因为葛特露的身体实质是不自由的、被强迫的,即便她没有抗拒,在自我意识的缺失中,这场结合和生产也相当于没有她的参与。对于霍文迪尔与哈姆雷特而言,葛特露是“她者”,是被排除在男性意识领域之外的脆弱女性,她既不参与主流意识的创造,也无法传递它们。   而这点与莎士比亚对乔特鲁德死亡结局的设置有着相通的一面。学者张青在文章《她们因何受损?—从女性主义角度简析〈哈姆雷特〉中主要女性人物的结局》中这样看待女性角色被弱化的原因:“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道德准则不能因新的阶层的上升发生动摇,游戏规则的底线不能改变,即以女性的牺牲使尚未最终定型的新道德标准与旧道德标准在互相妥协中趋同。居于社会的中心的男性地位始终不能发生改变,女性一旦偏离游戏规则就必须为之付出代价—以流血的方式实现自我的救赎。”哈姆雷特作为人文主义的男性勇士,需要乔特鲁德的脆弱和背叛作为衬托,这样他才有矛盾与激烈的一面作为表达,并且,乔特鲁德的命运也必须是死亡,这是她背叛传统道德的代价,如此才可以迎合17世纪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需求,“她者”不可以参与主流价值,但是也不可以因自己的改變而影响主流价值。
  三、葛特露的反抗与人文主义色彩
  葛特露作为一个国家的公主,她受到的教育是王权大于一切,面对父亲的逼婚,葛特露骨子里有着对于王室尊严的维护使命感,她有勇气去反抗,但是最终还是会在绝对的命令下接受现实。矛盾在于,厄普代克笔下的葛特露又是一个独立、拥有自我意识,并不情愿当“只是装饰品的一部分,银线包裹的新娘”的女性个体,她期待有人来爱她独一无二的灵魂、爱她的人,而非爱她的身份。霍文迪尔与哈姆雷特很明显并不关注葛特露灵魂的悲欢,于是葛特露会感到孤独和失落。灵魂与身体无法分割,失落空虚的灵魂会影响身体的愉悦,葛特露的身体无可避免的失落和空虚,葛特露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些。她的痛苦来源于她对于自己命运与处境的透彻了解。
  葛特露的“堕落出轨”过程,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她迎合内心自我、寻求心灵自由与自我价值的过程。葛特露无法摆脱庞大政治权力的束缚,因此只有寻求身体的自由,才能在心灵上得到解放。虽然厄普代克笔下的葛特露已经是21世纪后现代主义意志下的女性,但她同样也是人文主义的勇士,身为性别世界的弱势者,葛特露在寻求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同样纠结,有过懦弱和逃避,但还是踏出了“乱伦”的一步,以得到心灵的解放。葛特露决心对身体的纵容,某种程度上也相似于哈姆雷特终于决定杀死自己的亲叔叔。
  葛特露始终是“被看”的,身为王室的王后,身边的每个人都会以王后的标准去看待葛特露,她的自我是被忽视的。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他拥有着对王室的叛逆和鲜活的灵魂,葛特露在冯这里感受到了另一个陌生而有趣的世界。再加上冯内心对葛特露的爱意,让他无法将葛特露看作丹麦的王后,这份特殊的看待给予了葛特露从“王后”这一身份中逃脱的喘息机会,冯是渴望葛特露的身体的,葛特露也是,原始的身体欲求让葛特露从束缚她的社会绑带中解脱出来,成为了一个单纯的女人。
  冯对于葛特露来说绝不仅仅是一个满足肉体欲望的对象,冯是葛特露反抗的一个突破口。在谈论“禁忌”的文学话题时,许多学者认为,禁忌色彩作为道德标准的对立面,可以释放人们平日被常规约束所带来的压抑,是“禁忌”本身所拥有的特质吸引着读者。“在他们偷欢的时光,冯贡用他雪白的、毛茸茸的、四仰八叉的身体,向她展示了一个自我,它深深地插入了她那四十七年来一直只是酣睡不醒、混沌未觉的身体……不满、鲁莽,还有欺骗,其实一直是潜伏在她内心深处的东西,这些东西,在这一对通奸的男女大汗淋漓、心满意足的时候,一下子全部都冒了出来。”厄普代克在葛特露心中设置了一个违背美丽道德的角落,这或许是他在多年写作中年婚姻的过程中体会到的,葛特露的命运并非只是一个王后的命运,同样代表着内心与身体得不到满足的许多中年女性的命运。
  值得注意的是,葛特露在做与冯幽会的准备过程中,首先向哥伦贝斯(波洛涅斯)寻求一个独处的地方,是一块物理的、真实存在的,只属于葛特露的空间。这不仅仅是为了寻找与冯偷情的秘密基地,更重要的是,葛特露需要改变自己“被看”的状态,需要有一个没有其他观众的空间,这个空间不仅仅没有别人,更重要的是不可能有别人知道这个地方,或者试图闯进这个地方,这是百分百属于她,可以安放心情的屋子,此刻她的心灵才能处于自由的状态。这与伍尔夫(Virginia Woolf)的《一间自己的屋子》有一些相通的地方,争取独立,不为他人干扰自己,是女性为自己争取社会地位与话语权重要的一个条件。
  四、身体的政治性与话语权
  在经典作品重新叙述的相关研究中,很多作者都突出了“话语权”这一概念。事实上“说话”是身在社会中的人们非常宝贵而难得的权利,因为失去话语权的人,他们行为背后的意义会被隐形化,而对于行为的随意解读非常容易扭转行为的本意。在《哈姆雷特》中,乔特鲁德因没有话语权而由他人随意揣测,并被看作一个淫荡、不忠贞的女性。事实上她并没有选择权,莎士比亚的笔下并没有展现出乔特鲁德对于这场婚姻是否有拒绝和反抗的权利,她只是因为接受了这个命运而被谴责。乔特鲁德是一个有着政治意义的女人,王后的身体有着政治性,《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中多次提及:第一部中,与霍文迪尔的初夜过后,她的流血被宫廷大臣庄重地确认,“她的贞洁有关国家的利益,因为几乎毫无疑问,霍文迪尔将接任下一任国王,之后,如果上帝仁慈的话,她的儿子将继承王位。丹麦已经成为她身体操纵之下的一个省”。对葛特露有着真情的冯尚且无法忽视葛特露身体背后的巨大权力—“他几乎不敢去想它,但却是事实—她将使他成为一位国王”。
  女性的身体属于自己,这一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被忽视,甚至是被无视的。在封建男权思想的统治之下,女性的身体,尤其子宫,其存在是为了构成男性财产的一部分。占有女性美丽的身体象征着男性的力量与侵略性;女性的子宫可以为男性孕育下一代,继承他的血统;与公主名正言顺的结合可以让男性成为国王。
  厄普代克赋予葛特露身体的政治性看似夸张,实际上表明,她只是王位追求者们踏上王位的一张名正言顺的通行证,占有葛特露是最服众的方式罢了。《哈姆雷特》的第一幕第二场中表示,克劳狄斯在迎娶自己的王嫂之前也征求过众人的意见,并得到了众人“诚意的赞助”,除了将自己的王父视为神圣的哈姆雷特,在王室的众人看来,迎娶皇后成为国王的确是很自然的。迎娶乔特鲁德对于克劳狄斯来说是登上王位更加顺理成章的理由,这样就避免了王权的血脉偏离,也让这场王位变换更加公平。
  正是因为葛特露身体的巨大政治性,将她本身的个人价值隐蔽。政治的利用性给予了葛特露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同时也反噬着她,将她标签化、抽象化,这些都在消解着葛特露的话语权。因为她话语权的价值无法匹敌她可以带来的权利变化,故而葛特露的反抗是无力的,她的结局也注定是无法自己决定的。
其他文献
晨曦穿绿树 清脆的鸟鸣  将一个小山村唤醒  在南京南的地方 第一次有了席卡  替游子把思念刻到村口的牌楼上  路边白墙是新刷的  淡抹浓妆 移来青山绿水  点缀些飘落的花瓣  仿佛村里刚娶了新媳妇般喜庆  祠堂外 老人争论着落子无悔  小孩倚着书屋的长椅念念有词  泡桐树下的凉亭 正虚席以待  晨曦的静美正倾泻而来  牛赋闲了  镀一身黄金横卧休闲广场  退居二线后  它喜欢陪城里来的孩子照相 
期刊
卜万苍导演1931年执导的影片《恋爱与义务》在中国早期影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是“国片复兴运动”的代表作之一,其制片标语即为“提价艺术,宝气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恋
期刊
汤显祖与沈璟是明代最负盛名的两位戏剧大师,然而他们两位却引起了日后戏剧史上长久的汤沈之争。汤显祖最负盛名的传世名篇便是《牡丹亭》,此戏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戏中女主角杜丽娘对爱情的勇敢追求“上穷碧落下黄泉”,对束缚她的封建礼教的大胆冲破,都使得杜丽娘的形象大放异彩,杜丽娘成为明代封建礼教桎梏下勇敢的反叛者。明代文学家王思任在清晖阁本批点《牡丹亭》序中说:“若士自谓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
期刊
20世纪80年代末,作家池莉的小说《烦恼人生》在《上海文学》中首次推出,主编周介人在该卷前言中写道:新的现实主义开始了。多年后的今天,池莉与刘震云等人,仍然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新写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有人说,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个代表这座城市的作家,那么于武汉而言,素有“武汉名片”的池莉当之无愧。池莉的文学作品中,与武汉有关的故事是永恒的主题。武汉的市井百态、武汉的人间烟火,汇聚在一起,让很多从
期刊
作为一本广受好评的经典文学作品,《小妇人》一书先后经过6次翻拍,2019年,由格雷塔?葛韦格执导的新版《小妇人》电影登上大银幕.较之往年的改编作品,新版的创新改编成为一大
期刊
“女性主义”一词最早起源于法国的《女权宣言》,其目的是促进性别平等、人人都能享有自由平等的发展空间,在五四运动引入国内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在当今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女
期刊
作者简介:  邹观海,华南师范大学毕业,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河源分会主席。作品散见于《青年文学家》《中华诗魂》《中华文艺》《中国诗人》《文学发展报》《诗殿堂》《河南科技报》《河南经济报》《文学百花苑》《大渡河》《龙川文艺》《梅州文艺》《河源日报》《河源晚报》《河源乡情报》等报刊。  倩影婆娑拂绿杨,花开楚楚衬荷塘。  清新翠色浮萍里,妩媚红莲流水旁。  月彩晶莹围四面,星辉煜耀洒中央。  奇葩炫舞
期刊
美国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 1876-1941)被视为美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奠基者之一.他于1919年出版了他最知名的短篇小说集《小城畸人》(Winesburg, Ohio).这部短
期刊
路易斯·麦克尼斯(1907-1963)是英国20世纪的主要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反映了诗人的自身经历,揭示其复杂的精神生活,尤其唤起了诗人童年的酸甜苦辣。诗歌不断再现麦克尼斯对童年的模糊记忆,童年被“责任与魔法”掌控着,伴有“一切如新和一切如旧”的双重感觉。诗人在个人和公共的双重危机下,创作了很多半自传的作品,其中从《再访卡里克》《自传》和《开往都柏林的火车》中可以看到他早年在爱尔兰和英国的生活足迹。
期刊
作者简介:  刘兰辉,笔名梦荷,一名坚守山区教育事业的教师。现为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梅州分会主席、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梅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梅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梅州市太极拳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青年文学家》《西部散文选刊》《河南科技报》《中原潮》《中国乡村》《梅州日报》《岭南文学》《长乐文艺》和中国散文网等报刊及网络平台,著有散文集《岁月情长》。  寻 觅  有一个地方 是我心灵的栖息地  我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