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路上的沧海遗珠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ou4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战略构想,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再一次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这颗丝路上的沧海遗珠重返中国开创新时代的世界舞台,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带来了重要的思考和启迪。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一、泉州及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概述
  众所周知,10-14世纪的中国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扮演了“欧亚大陆经济发动机”的重要角色,而泉州港则是那个时代的“天下之货仓”。泉州市舶司从公元1087年一直延续到1472年,前后长达385年之久,为泉州经济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当时丝绸之路在泉州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而在我国源远流长的五千年历史过程中,丝绸之路不仅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民生的保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更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铸就了文化交融和进步的辉煌。在此过程中,泉州湾大海上执橹扬帆的船队接替了沙漠中串串驼铃的回声,以其阔达的胸怀哺育了众多优秀的勇于闯荡海洋的儿女,不仅拉开了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如图1所示)的序幕,更谱写了我国海洋贸易、文化的精彩篇章。
  随着明朝廷将稳稳掌握的制海权拱手让出,朝贡关系仅成为一纸苍白无力的政治承诺书后,国家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待海洋贸易的态度急速逆转,使那一页页书写着辉煌海洋史的时代画上了终结符,昔日被世界目光聚焦和惊羡的东方第一大港也逐渐成为历史。然而,乘风破浪中沉淀下的开放与包容的珍贵品质早已成为泉州文化中壮美的瑰宝。
  幸运的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泉州终于再一次回到世界话语权的视野,其未来的峥嵘图景必将成为我国全体人民的骄傲。因此,挖掘丝路遗存、诠释丝路历史、保护丝路遗产、弘扬丝路精神,将当下的泉州融入历史发展的大潮,顺应时代的趋势重拾海洋时代的泉州荣光,是所有泉州人民深切关注的重要问题。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文化和旅游产业也顺应时代及历史发展的要求不断融合,如何在考量新时代背景下转变角色和话语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城市是泉州主政者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如何将我们深深热爱、引以为傲的心灵家园被完整地表达,让越来越多的人們深入地了解并爱上这座历史悠久、韵味绵长的城市是泉州人民的共同期盼。
  二、泉州发展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华侨大学的撤离
  众所周知,泉州开元寺有副出自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之口、弘一法师之笔的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然而,这古代文化韵味十足的城市并没能挽留住华侨大学分校的离去。近年来,尽管连续19年GDP排名全省第一,可泉州终究还只是三线城市,仅凭一己之力并不能完美支撑985、211高校等的进一步发展。当年中国第一所以“华侨”命名的高校成功落户泉州,凭借的是泉州有着950万的海外侨胞的优势,为当地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这所可以让泉州儿女从本科读到博士的泉州最高学府主要学科的撤离却给泉州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打击,成为泉州人民心中永远抹不去的痛,同时更给泉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二)泉州港的更名争议
  2012年,福建省交通厅出公告表示自4月1日起泉州港将被并入莆田湄洲湾港,给了泉州人民一个巨大的打击。这个世界航海史上贻笑大方的决策,不仅在极大程度上牵动了所有泉州儿女愤怒的神经,更一度让世界名人志士聚焦泉州,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一周后,泉州官方回应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涉及的只是港口、航道等的管理体制,并不影响港口的名称、地位和作用,使得泉州港之名最终保住。众所周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全国各地对文化资源的高度重视前所未有,借历史、借名人造势等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手段导致了全国各地都在抢夺名人故里制造IP。因此,作为“东方第一大港”的超级大IP被泉州保住时,不仅在极大程度上将永远根植于泉州土地的文化精神带给泉州人民的自豪感和满足感保住了,更将联系着历史和现实的精神脐带永远地留住了,这对泉州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举足轻重。
  (三)泉州企业的搬离
  民营企业高度集中的泉州,上市公司的拥有量居全国前列的地级市,成功缔造了“闽商模式”“晋江经验”等一系列的商业传奇,在给泉州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给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然而,随着厦门总部经济通过土地、人才、税收等各项优惠政策的橄榄枝的发出,泉州民营大鳄一时集体撤离,仅仅将生产基地留在泉州,而厦门观音山30几栋的企业总部大楼中就有28栋是泉企,难道个中原因只能归咎于商人逐利吗?尽管泉州后来主政者的积极努力营造泉企回归的氛围中将不少大企业陆续回迁,但这些年因企业总部搬迁这个历史的“误会”而损失的税收及其给泉州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仍旧令人心惊。
  三、未来泉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有规划地利用历史资源
  我国著名作家余秋雨曾就泉州资源做了形象的比喻,“泉州的旅游资源太多,什么都想推介,一锅炖,但‘肉多炖不烂’。”的确,资源的多元让泉州从来不愁无米下锅、无牌可打,“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东方第一大港”“世界宗教博物馆”等都曾是泉州的城市宣传口号,但没有重点的简单推介却只能让泉州的旅游发展陷入僵局。近年来,尽管泉州仍旧一厢情愿地说着“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但同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西安的城市影响力、竞争力和泉州的差距并不只一点点。2017年泉州旅游收入仅仅是西安的一半,由此可知,泉州在历史文化推介和宣传上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城市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创新和推介,传播力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生产力和影响力,其竞争力也就随之越来越强。西安不但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不遗余力地发展着文化产业,更有效利用了抖音等新型APP助力十六朝古都成为网红城市,极大程度上增强了西安这座城市的感染力和宣传力,让人觉得毫无违和感。因此,泉州在此方面应尽可能地向西安等城市学习,有规划、有目的地宣传城市以增强其号召力和感染力。   (二)有效利用国家政策
  文旅融合、一带一路、向海图强等一系列的国家政策给泉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他山之石”也为泉州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但是,让我们深感遗憾和担忧的是它似乎没有过多地去弥补过去落下的城市文化营销之缺,而是在文旅融合之下、一带一路先行区发展之地的时代大背景下,泉州却一改往日的固步自封,变成泉州上下一片、朋友圈内外一致的高歌猛进,一路高唱泉州文旅如何欣欣向荣的夜郎自大的情形。然而,喧嚣只会掩盖问题却并不能解决问题,泉州政府有关部门必须直面泉州文旅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深入剖析问题并得到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与措施,从最切实际的角度解决泉州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发展的问题。
  (三)营造独特的城市形象
  目前,对外宣传着力点的混乱与失衡在极大程度上导致了社会外界对泉州认知上的不足和偏差,使得泉州市优秀的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仅仅躺在昔日的文化资源矿上吃老本,享祖先之恩泽,这样的固步自封和善于经商造势的泉州民营品牌在外所取得的成就、品牌高度等相比远远不符,使得泉州文化难以建立令人信服的品牌形象,更不用提借助品牌形象发挥品牌效应扩大相应的市场占有份额。总之,就目前而言,泉州城市品牌经营所取得的成绩显然是不及格的,政府有关部门应在考虑泉州市文化资源利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并完善更为合理科学的城市形象构建机制,以尽可能短的时间建立该城市良好的城市形象。
  (四)重拾泉州历史积淀
  泉州市市委书记康涛曾说,“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上,泉州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文化包容、经济繁荣、自由开放的城市范本。”事实上,“以舟为车,以楫为马”的大航海时代是泉州最荣耀的记忆。《泉州府志》曾记载:“一城之地,莫盛于南关,四海舶商,诸藩琛贡,皆于是乎集”,泉州以“天后宫一聚宝街”为轴线,分别与位于聚宝街左右两侧的万寿路、青龙巷相连接,神奇地显示出一艘船舶之形,而这叶“扁舟”几乎承载和保留泉州城在“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中的大部分繁华记忆。每每从聚宝街、青龙巷出来后,站在“德济门”城址,总会遥想这样一幅画面:泉州港最为鼎盛的宋元时期,那些从世界各地载着奇珍异宝来到泉州的“番船”汇聚于此竞相贸易和交流的繁华景象。泉州作为当时唯一的城市享有这样的繁盛景象并在此基础上完整的保留着这样一段历史印记,是泉州最壮丽的历史场景之一,为世界航海史开启了新的纪元,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包容和合作的典范。这种尊重多元与包容蕴含巨大的价值和精神载体,无疑是泉州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最有价值的城市IP。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老师曾提及,“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标识”,是连接不同时代城市生活着的“血脉”,也是开启外来者认同的“心灵钥匙”。当我们站在历史的辉煌、教训、经验以及现代社会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下时,我们更需要从泉州历史的丝路“文脉”中延伸历史所赋予它的文化性格与底蕴,并不断通过深入挖掘城市人文艺术、历史传说、商业故事、民俗文化等来进一步打造海丝起点城市的故事IP,这样一来,泉州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灵魂和标识,让外来者找到那把开启认同泉州的“心灵钥匙”,并进一步被泉州的人文所折服。
  (五)点亮泉州“夜光经济”
  目前,泉州缺少一部可以展现悠久海上交通历史、对外交流文化和璀璨海洋文明的鲜明宣传卷,当下奋进的泉州人、爱拼才会赢的泉州精神文化等盛宴完全可用于吸引和留住泉州市民及外地旅人。而在目前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的泉州,很多游客都是白天逛庙,晚上睡觉,甚至直接移步厦门睡觉,这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泉州商业经济的未来发展。众所周知,夜晚时段是最具休闲消费潜力的时段,该时段的旅游收入占到全部收入的1/3甚至1/2。例如,上海夜间销售占白天的50%,重庆65%的餐饮营业额来自夜间,而广州的服务业产值有一半以上在夜间实现,游客在旅游目的地过夜还会让消费延伸至次日。“夜光经济”的打造和点亮,不但在极大程度上聚集了人气与财气,泉州的城市品牌也会更具活力和魅力。
  (六)讲好申遗故事,积极树立泉州国际新形象
  西湖在2011年第35届的申遗仅用15分钟就打动国际专家,靠的不仅是它外在的美丽,更多的是它内在的文化故事。同时,很多人喜欢的卡夫卡的出生地、歌德认为欧洲最美的城市、米兰·昆德拉以这里为背景写下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世界上第一个整座城市都被指定为世界遗产的布拉格,它不仅是一座有着知识气息的城市,更是一座文化拥有话语权、风景随之富含韵味的城市,两座城市的宣传方式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当我们将宋元时期繁盛无比的泉州放进世界史分析时,在西方正经历着人类史上最漫长而血腥的宗教性战争时,“光明之城”的泉州却用它包容而多元的怀抱迎接了四方来客。那一座座标志着不同文明、彰显着不同艺术魅力的外来宗教建筑与本土的佛教、儒教、道教建筑等交相辉映、异彩纷呈,这种多元宗教文化和平相处、互相交融的祥和场景正是古泉州故事中最精彩动人、遗世独立之處,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精神共识。众所周知,世界文化遗产的共同价值在于不同文明下的独特性和各自之间的相互交融、彼此影响和对人类共同历史进步的贡献,这是思考泉州申遗故事中最需要的故事支撑点。放眼整个中国,能够称得上对世界有所影响的城市不多,但泉州就是其中之一,所以我们要重新梳理脉络,树立曾经的文化自信,换个角度向世界讲述自己视角里的泉州(古刺桐)史迹。同时,还需要学会运用现代媒体语言在故事基础上传播和挖掘人性价值,以泉州的历史文化和积淀树立起泉州的国际新形象。
  四、结语
  文旅融合,旅游已从过去的观光模式进一步转化为体验模式。在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下,我们除了要讲好泉州故事,改写泉州往日在海丝路上的沧海遗珠之憾,更需要进一步打造泉州完整的文旅产业链,进一步营造中外游客吸引来、留得住、愿推介、想再来的泉州形象,为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民生的保障做出进一步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加]贝淡宁,[以]艾维纳.城市的精神[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8.
  [2][美]约瑟夫·奈,马娟娟.软实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3]《福建通志》卷五十九.
  [4]乾隆《泉州府志》卷11.
  [5]李玉昆.关于光明之城的讨论[J].海交史研究,2007(2).
  作者简介:陈冬梅(1980-),女,汉族,福建省漳州市人,研究方向:文化创意产业。
其他文献
【摘要】喜林苑是一个传统文化符号在全球化时代通过一些现代文化生产的手段实现资源保护、文化传播和品牌塑造的典型范例,其实现了从传统的民居建筑向民族文化旅游空间、文化保护空间、文化交流空间等现代多功能文化空间的转变。在其转变过程中,受到了全球化、旅游跨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有自己发展特色的发展模式,值得借鉴。  【关键词】喜林苑;文化交流;文化空间;跨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TU241.5 【
【摘要】“仪仗队”心仪已久, 铺陈美的蛛丝马迹。浓郁的诗风转移,“郁词”、“艳词”到“雅词”。对仗美的花絮超凡脱俗,拾缀、沉浸、酿造。优雅的替身指日可待。  【关键词】心仪已久的“仪仗队”;雅娴的典丽;无可挑剔的工整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  一、不急不缓浅斟细酌脱俗的“仪仗队”  本文我要浅斟细酌的是:对仗艺术的抑扬顿挫、天马行空、情趣盎然、优雅动人。对仗的称呼来源于古代两两相对
【摘要】从数量上看,哈尔滨市双城区不可移动文物以等级较低者为主。在双城,“用不上、修不起、碰不得”,是此类文物的普遍特征。然而,它们并非“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文化鸡肋,相反,具有不可复制的地方特色和丰富、重要的文化内涵。只要增强文化自信,抓住有利契机,统筹兼顾,量材适用,变消极保护为积极利用,就一定能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文物保护利用的新路。  【关键词】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低等级;哈尔滨市双城
【摘要】书法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书写、传承的研习上下功夫。要建立书法教育的长效机制,使之成为学校素质教育提升的一个亮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良好的书写习惯;网上筛选报名组建书法艺术活动小组,努力拓展书法教育的空间;重实践,重积累,善借“他山之石”,以期逐步建立书法教育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文化传承;素质教育;拓展空间;互联网 多媒体;长效机制;循序渐进;兴趣小组  【
【摘要】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正处于建设鲜明特色的全国一流高等职业院校强校目标的攻坚阶段,面对更高的教学目标,大连职业技术学院顺应时代要求,坚持文化兴校的发展战略,文化育人的建设目标,遵循专业文化发展规律,开展专业文化研究与建设,把专业文化建设作为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文化;专业文化内涵;专业文化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摘要】本文是一篇带有抒情性质的文艺评赏。作者以“心画心声”这一曾被汉代美学家杨雄以及金末元初诗人元好问讨论过的美学概念为切入点,具体探讨分析了在评价潘岳诗文、人品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文章指出:“安仁拜路尘”的历史事件固然反映出潘岳人品中的某种局限性,但也不能因此就认定其为人心口不一、为文虚情假意。事实上,如果我们结合潘岳的人生经历和其所处的时代境遇来看,我们会发现潘岳的许多诗文都是真实心曲的自然流
【摘要】在山西中部地区,有一句家喻户晓的俗语是这么说的:“平遥古城三件宝,漆器牛肉长山药”,从中可见平遥漆器的名气。尤其是2006年平遥漆器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其发展备受关注。文章对平遥漆器的起源、发展历史进行了简述,分析了其制作工艺和流程,并且对平遥漆器目前的生产现状做了一系列调研,发现平遥漆器的生产制作存在工艺简化、产品单一、化学漆的使用等问题。  【关键词】平遥;漆器;工
一、为什么别人总觉得我古怪  李玲(化名),16岁,高二年级学生,家中独生女,性格内向。在学校她感到很压抑,课堂上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成绩下降,觉得学校里总是有很多人说自己古怪,有时感到有人在辱骂自己。同学反映李玲基本不跟人交流,总是一个人孤零零的,同学之间确实有议论。  李玲的自诉:我的成绩还可以,父母只关心我的成绩。初中时我很少跟同学交往,很多人说我“装”,我很难受。我觉得告诉父母也没有什么用
【摘要】几年前艺术品市场的繁荣某种程度上带动了一波企业美术馆的兴建。然而,在近年来在发展过程中,与公立美术对比,从政策扶持、政府资金支持、馆藏数量、人才、管理模式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差异化。要想突破自身困境实现美术馆定位和发展方向,就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适的创意战略模式。本文通过选取国内的创新代表今日美术馆,通过六个维度创新进行分析,探究民营非营利性美术馆如何创新,从而达到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
【摘要】在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近现代专题展览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新颖的展览展示效果等优势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成为人民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活动,也是以物说史、以史育人的重要思想宣教形式。由此,本文结合典型展览案例,探讨和梳理此类型展览在形式设计领域中的一些共有特征,从中引发思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近现代;专题展览;展览形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