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要“渐”上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guoxun3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听过一节语文公开课,一位老师主讲丰子恺的《渐》。他首先以丰子恺先生富有童趣的漫画入手,接着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看课文,然后提出问题:如文章每段与“渐”有关的关键句、文章的结构、文章的中心论点等,二十分钟完成文本的教学任务。之后是展示一些关于“珍惜时间”的名句名言让学生朗读,让学生举一些关于“渐”的其它例子;再下来就是拓展,分析《渐》与《匆匆》在写作目的、风格和切入角度方面有何异同,学生还在“匆匆”地读《匆匆》,老师的答案就展示出来了;最后留下一篇小作文让学生课后去完成。这节课的容量很大,密度很高,节奏很快。这位老师虽备课充分,讲课卖力,整堂课也衔接紧密,行云流水,但学生却接受有限。分析其原因,就是没有把握好课堂节奏。本文借此来谈一谈课堂节奏。
  课堂节奏实际上是把握课堂教学流程的一门艺术。概要地说,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规律性和重复性的教学变化形式。节奏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在于:不同的节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适宜的节奏,有提升课堂艺术效果、促进学生理解接受的积极作用;而不当的节奏或不讲节奏,则会使效果大打折扣。因为节奏和教学本身之间,存在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节奏适宜,会使教学获得充分的表达。所以,教师之于课堂教学节奏,不可不工。
  第一,推进课堂流程的节奏 课堂流程的推进节奏具两层含义:一是教学速度的快慢行止,二是教学内容的详略取舍,二者的有机结合就形成了课堂流程的推进节奏。若适逢教学重点或难点,节奏就要慢下来;若内容浅显,则可采用快节奏。科学安排推进节奏,首先要全面把握教材,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剪裁合理,详略得当。
  课堂教学的内容,是教师讲授的主旨。传授的多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遵循“渐进”的原则,搭建新知纳入旧知的阶梯,言简意骇地阐述知识的精华。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教材内容平铺直叙,不分详略、不按主辅地讲解,就收不到强烈感人的节奏艺术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驾驭和处理教材时,必须突出重点,抓住难点,收放自如,推进合理,凸显主辅、层次和章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这些都有赖于合适的节奏来帮助实现。具体运用到本文开头所述的公开课,就更为明显。
  子恺先生的《渐》,是一篇富含哲理的议论体散文,用语多文言词,用一堂课来吃透文本,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课堂的重点应放在对文本的解读和哲理性语句的领悟上。新课标也要求我们:读透文本。先带领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作者是从人生阶段、人生境遇、自然社会三个方面先说明了万事万物都是靠“渐”的助力的,接下来道出了“渐”的作用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为其为恒久不变”;“渐”的实质是“时间”,最后得出结论,怎样做才能成就大人格、大人生。在详细理清思路后,可结合文本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对富含哲理性的语句反复品读,教师加以必要的讲解。至于后面的拓展,必要性就不大了,顶多简单提及,或下次再练习。
  第二,引导学生学习的节奏 “张而不驰,文武弗能也;驰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杂记》如是说。它揭示了人类对外部世界从未知到熟悉的一般规律,从哲学上道出了更大范围和更长时间跨度内人类的认知节奏。在课堂上,则要求教师具有把握和引导学生学习节奏的能力,把教学内容以张弛相济、错落有致的形式节奏化、艺术化。重点难点要重锤敲,体现一个“张”字;非重点内容,则可体现一个“驰”字。只有在紧张之中见松弛,激越之中见舒缓,学生才能在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引导学生的学习节奏紧随课堂的推进节奏。教师可借助多种课堂教学艺术手法,如语言节奏艺术、教学法艺术和信息渗透艺术,来引导学生的学习节奏。
  1.语言节奏艺术 教师可通过教学语言的轻重高低、疾徐张弛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教学语言的美,一方面来自表达的准确、恰当和生动,另一方面则来自对教学语言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等的把握,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这种抑扬顿挫、韵味十足的教学语言使课堂极具节奏美。
  教学语言的轻重高低和疾徐张弛,主要取决于教学内容,并适当考虑学生实际。一般地说,讲解教材的重点和比较深奥抽象的内容,应放慢语速,加强语气声调;如果是浅近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宜放轻音量。遵循文本的内在节奏,做到随境而迁,因人而异,为文而变。如读闻一多的《死水》时,用快节奏表现愤慨的激情;而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则用慢节奏来表现康河畔温柔宁静之美和作者依依惜别之情。又如戴望舒的《雨巷》,宜用低沉、幽怨的慢节奏,而拓展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就要用悲壮慷慨的快节奏。这样快慢交替,激缓相间,能渲染出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课堂气氛,无疑会将知识的甘泉自然和谐地注入学生的心里。
  2.教学法艺术 在教学方式上,也要讲究间隔变换、多样组合。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学方式的交替变换、合理搭配,会使课堂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推进,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保持注意力。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我在教授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第一步用讲授式,介绍与文本有关的背景资料、指导诵读;第二步用练习式,朗读上阙,根据词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描绘一幅“湘江秋景图”,把写的或画的作品展示出来,进行对比:古人怨秋、悲秋,作者笔下的“秋”为何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再品味动词的巧妙运用,如“鹰击长空”的“击”字,“鱼翔浅底”的“翔”字。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革命乐观情怀。第三步用讨论式,与《沁园春·雪》结合起来,思考讨论“怅廖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作者认为“谁”能“主”沉浮,“今朝”的哪些人是“风流人物”?这样安排,整堂课讲练结合,动静相生,制造出与学生心理节奏相符的课堂节奏,吸引学生去参与和探究。
  3.信息渗透艺术 教学信息的逐步渗透实际上是让学生“自然生长”。“教学是一种慢的艺术”。“慢”就是要体现出“节奏”,应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知识“渗入”思想。像本文开头这位老师的《渐》一课,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甚至连问题都没有看清,就要做出回答;学生还在思考,老师的答案就已经出来了,体现了大水漫“灌”,忽视了“润”物无声。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向《百家讲坛》的老师们学习,他们讲一个问题,讲得非常透,非常精,所有人听了之后,都能有所收获。比如易中天讲到“陛下”、“殿下”、“阁下”、“足下”时,是这样讲的:“古人的尊称有四种:陛下、殿下、阁下、足下。这四种称呼共同的一个意思是:我不敢看你的脸,因为你的地位太高,面子太大。见到皇帝,我不敢看你的脸,我只看你的台陛之下——陛下;见到太子和王子,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看你的宫殿之下——殿下;见到宰相,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看你的楼阁之下——阁下;见到尊贵的朋友,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看你的脚下——足下。”易中天先生抓住了这几个词的共同点,然后用重复的情境表达,不但讲清了这几个词的本意和使用范围,而且通过形象化的表述,渗入了中国传统儒教文化中“礼”制对尊称的规则和要求。看似“慢”,实则信息量大,收效甚好。
  第三,突出情感变化的节奏 课堂教学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感情起伏而推进。可以说,无论哪种文体的教学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尤其是文学作品。如果能使感情起伏的节奏更加鲜明,就能使文章的内在表现力得到充分的外扬,使学生的感情在律动中融入作品,使课堂教学产生最佳的艺术效果。
  课堂教学中的感情节奏不单单表现为文本感情强弱的变化,更表现为各种不同感情的转换和变化,如愉悦、激动、悲愤、赞美、惜别、豪迈、闲适等,这些感情的变化形成课堂教学的感情节奏,使课堂教学的美育效果得以充分实现。就总体而言,无论教什么课文,课堂的情感节奏都应和文章的情感内蕴相吻合,当喜则喜,当怒则怒,不如此,则难以“披文入情”,更无法形成鲜明的感情节奏。需要强调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感情节奏应尽量保持一致,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强调课堂教学节奏是要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合乎教育规律的变化,以优化课堂教学,而不是脱离教学内容和环境提倡一种僵化的程式。至于一节课的节奏是快是慢,是疏是密,则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环境来决定,但务求做到:快慢疏密,各尽其宜,各尽其妙。
其他文献
金岳霖先生是我国现代哲学界的一代宗师。著名学者张申府曾说:“如果中国有一个哲学界,那么金岳霖当是哲学界第一人。”金岳霖先生学贯中西,更为难得的是,金先生作为一个哲学家,身上却没有一般独守书斋学者常有的腐儒气,浑身散发着魏晋遗韵,魏晋风度所涵盖的率真、重情、独立、超越、重美等等品格无不在其身上呈现,真应了那句“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苏教版和人教版语文必修教材均选用了金先生的学生——作
《荆轲刺秦王》是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一篇课文,当我饱含悲壮的激情讲完了这一课后,我问:“大家怎么看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呢?你们是不是和我想的一样,觉得荆轲是在逆历史潮流而行,他的行为简直就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他这是飞蛾扑火,以卵击石,结果只是加速了燕国的灭亡,简直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此时班里学生几乎全体深表赞同,又点头又恩的,我震惊了,我原以为总有学生会不顾一切地站起来驳斥我的观点,或是坐在那里
据加拿大统计局官网2019年5月2日消息,加拿大统计局发布了一则关于女性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STEM)课程中表现的研究报告。该研究报告使用的数据源于加拿大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纵向统计平台内的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系统(Postsecondary Student Information System withi
散文教学,历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热点与难点。要进行有效的散文教学,首先要确定何为散文。韩向东教师说:“散文,是一种最自由,最散漫的文体,是作者真实情感的自然流淌,表达灵活而富有变化”,“散文多直面人生,抒写真人真事真情,亲切自然,是与读者心灵的沟通。”可见,散文有着展示作家情感世界、凸显自我个性、倾诉内心感悟的特点,因此散文教学,只有做到有效提问,并与散文本身特点相吻合,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下面笔
有一种油画技术,通过逐层叠加,使画出来的作品粗犷而有立体感。我读《林黛玉进贾府》,便真切地感受到这种技法的娴熟运用——为了塑造各种鲜明的形象,作者不是简单而集中地概述或描写,而是运用多层次、多角度、多次数等手段的描述,将艺术形象鲜活地凸现在作者眼前,让你获得艺术的快感从而过目难忘。  其方法灵活多样、五花八门、细细品味则奥妙无穷。  一曰“多角度” 如作者为了显示贾府的高贵,借黛玉之眼,依次观察展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的短篇小说家契诃夫的作品,小说给我们塑造一个心理病态的形象——别里科夫,现实生活让他总是感到心神不安,让他害怕,为了同世人隔绝,不致受到外界的影响,他总想给自己包上一层外壳,给自己制造一个所谓安全的套子:哪怕在艳阳天出门他也总是穿着套鞋,带着雨伞,他的雨伞、怀表、削铅笔的小折刀等等一切能包裹起来的东西都总是装在套子里,就连他的脸也好像装在套子里
摘要: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語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深度学习的教学过程应该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引领全体学生自主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应对未来不确定的情境中真实问题的挑战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将文质兼美的文章割裂成支离破碎的一个个知识点,老师授课一言堂,学生听得枯燥无味,昏昏欲睡。文言文的教学成了少慢差费,学生谈及色变,老师无可奈何。为了让学生有兴趣学习文言文,并且能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以及学生学习质量的整体提高,我通过研究各种经验、教法,以及进行各种课堂实践,终于找到了符合教与学同步发展的课堂教学方法,即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一、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车尔尼雪夫
为响应马克龙总统关于创建大型科学技术研究综合体的呼吁,2019年5月,5所法国顶尖高等工程师学院联合成立巴黎综合理工集团(Institut Polytechnique de Paris),该集团将于2020年9月起正式启动联合招生。该集团5所成员院校分别为:巴黎综合理工学院(?魪cole Polytechnique)、巴黎國立高等先进技术学院(ENSTA Paris)、巴黎国立统计和经济分析学院(
近期,德国联邦职教所发布了2017 年“继续教育监测”问卷调查报告。“继续教育监测”问卷调查以“继续教育中的质量管理系统”为主题,对德国继续教育机构应用质量管理系统的情况、继续教育机构的经济状况、继续教育结构特点等进行调查分析。  调查报告显示,继续教育质量管理制度基本确立并取得明显效果。2017 年,全德80%的继续教育机构建立了相关质量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获得外部认证的机构占比 52%;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