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脊椎裂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

来源 :中国医学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ta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隐形脊椎裂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以便追踪其治疗上的合理性。方法:通过对本院已实施手术的38例隐形脊椎裂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结果的分析,以及临床表现出的症候群进行对比归纳总结,评判两者的关联性。结果:X线片诊断脊椎裂分六型,各型从骨质结构上分别表现不同,与其对应的临床症状表现也各有特点;MSCT空间分辨率高,并通过后处理技术可获得高质量的脊柱骨骼的结构;MRI对隐形脊椎裂合并脊髓畸形、硬膜粘连、硬膜下囊肿脂肪瘤、脊髓栓系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三者检查不能互为替代,影像学的表现也决定着临床症状的轻重。结论:隐形脊椎裂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的多寡、轻重有一定的关联性,对于手术治疗有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 隐形脊椎裂; 影像学表现; MSCT; MRI; 临床症状; 相关性
  脊椎裂发生率约为20%[1],临床上分显性和隐性两类,显性脊椎裂出生后即被发现,且能得到早期治疗,本文作者已有专门文章论述[2],在此不再赘述。隐性脊椎裂最为多见,约占成活新生儿的1/1000,多发生于腰骶部,有一个或数个椎板闭合不全,椎管内容物不膨出。可以没有任何外部表现,多在摄片时偶尔发现。偶尔腰骶部皮肤有色素沉着,皮肤呈脐形陷窝,毛发过度生长或有皮肤脂肪垫等。故隐性脊椎裂患者,不能早期发现,只有在出现临床症状时或体检时才被发现,对于有症状性的隐性脊椎裂的治疗问题,本为作者也有相关文章论述[3-4]。本文只重点探讨隐形脊椎裂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的关联性。隐性脊椎裂因为关节稳定性弱,易发生劳损、粘连引起腰腿痛。临床认为对有进行性神经症状的患者应尽早手术。所以对成年腰腿痛患者应注意有无隐性脊椎裂的发生并进一步分型,在无腰椎其他病变的基础上脊椎裂可能是疼痛原因[5]。传统X线片可对隐性脊椎裂作出诊断,但是结构重叠、图像变形,难以清楚显示其病变。目前可以选择CT和MRI检查以弥补X线图像信息的局限以及放射诊断医师的忽略而造成漏诊的问题。现笔者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2003年4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并已进行手术治疗的脊椎裂患者38例进行分析,不包括门诊病例及体检而发现的病例。这些病例在手术前均经平片、螺旋CT和MRI检查,且在手术前已得到明确诊断。本组病例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16~39岁。有症状病史1~5年不等,这组病例的畸形部位均在腰骶节段。
  1.2 影像学检查方法
  1.2.1 使用意大利GMM悬吊式DR进行平片检查。
  1.2.2 使用GE Lightspeed VCT 64 螺旋CT扫描仪进行扫描,扫描参数:120 kV,400 mA,层厚0.625 mm,准直器宽/螺距64×0.625 mm/1.375。
  1.2.3 使用GE Sigin1.5T超导核磁,常规腰椎线圈、自旋回波(SE)序列矢状位T1WI,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矢状位轴位T1W2、T2WI,层厚3~4 mm无间隔扫描,个别加扫冠状位。
  1.3 临床症状的记录 把出现的临床症状归纳为以下几类,分别记录在患者相应的名下,再结合其影像学表现,进行总结分析。
  1.3.1 腰痛 呈缓慢进程,但较顽固,于同一个姿势时间过长或活动时加重,经休息后可缓解。检查局部常无固定压痛点,范围弥散,重点在腰骶段。
  1.3.2 神经系统表现 遗尿和鞍区感觉障碍。
  1.3.3 局部皮肤改变 病变部位皮肤有小凹陷、皱褶瘢痕、色素沉着、一簇毛发或多毛、皮下脂肪瘤或血管瘤等,可单一出现,也可多个出现。
  1.3.4 脊髓栓系综合征 是隐性脊椎裂最常见的一个重要合并症。
  2 结果
  2.1 隐形脊椎裂的影像学表现
  2.1.1 平片表现 平片可以显示隐性脊椎裂,其分型为:(1)单侧型,椎板一侧与棘突融合,另侧椎板发育不良而与棘突融合,形成正中旁裂隙,见图1。此型有9例。(2)浮棘型,两侧椎板均发育不全,其中形成一条较宽的裂隙,棘突呈游离漂浮状态,两侧椎板与之有纤维膜样组织相连,见图2。本组有7例属于此型。(3)吻棘型,骶1骶椎双侧椎板发育不全,棘突缺如,第5腰椎的棘突较长,嵌至第一骶椎后方裂隙中,见图3。有5例是此型。(4)完全脊柱裂型,双侧椎板发育不全伴有棘突缺如者,形成一长形裂隙,见图4。有16例为此型。(5)混合型,骶1呈浮棘型隐裂,同时合并腰5双侧椎弓峡部裂,见图5。本组只发现1例。(6)全骶椎裂型,骶1至骶5双侧椎板部分缺损,部分棘突缺如,部分呈浮棘,见图6。本组无此病例。
  2.1.2 CT表现 CT扫描显示出椎管畸形、棘突及椎板缺损等立体结构。CT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力,可较好地显示脊柱骨骼的结构。二维CT虽然可以避免前后重叠因素,但显示的是一系列二维断层图像,缺乏立体感和直观感,对于观察小的脊柱裂其效果不理想。随着螺旋CT的发展,通过计算机将螺旋CT容积扫描采集到的信息进行重建,从而产生了直观、清晰、高质量的多平面三维重建图像[6]。多平面重建图像是在薄层重建图像的基础上生成,从冠状、矢状和任意位置观察病变,可以了解椎体及附件的缺损部位、范围和程度;三维重建是以最易理解的形式立体显示病变及其周围结构的关系,可以进行旋转以多方位观察,可全景地反映脊柱裂的缺损情况。三维图像重建后显示包括二维、三维两种方式,三维显示的是2帧图像视觉上的重叠,其信噪比为每帧图像信噪比的平均值,恢复了图像的深度信息,图像的清晰度、表面分辨率得到提高,并且可以获得骨骼在空间的相互关系,对于脊柱骨骼病变采用三维显示更清晰、直观。再合理使用MSCT图形后处理技术有利于显示椎体的复杂病变;MPR可现实椎板缺损的准确位置,棘突与椎板的关系,以及脊膜和周围软组织的情况;MIP对比度高,以椎板后缘为中心,30 mm层厚的冠状MIP可减少与前方椎体的重叠,同时将椎板及棘突大部分投影显示最佳;VRT采用不同的色彩、色度、灰度级透明度更直观显示椎板缺损的位置、范围及形态[7]。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探讨三镜联合治疗胆系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1例胆系结石采用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胆道镜进行三镜联合序贯阶段性诊断、治疗。结果:56例治疗成功,5例因结石巨大,腹腔粘连中转开放手术。成功率91.8%。结论:三镜联合治疗胆系结石,最大限度地实现微创化治疗,这种方法损伤小、恢复快、能够达到传统开放手术的效果。  【关键词】 胆系结石; 三镜联合  【Abstract】 Object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膨肺吸痰法联合胸肺物理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严重颅脑损伤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按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机械通气、脱水、降颅压、抗感染、化痰及对症支持治疗。除上述治疗外,观察组给予体位引流、胸肺物理治疗及膨肺吸痰,对照组给予翻身叩背和常规吸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5 d后肺功能指标、累计总吸痰次数和肺不张、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本院2009年5月-2013年5月因子宫内膜息肉行宫腔镜手术者218例。根据患者患病情况选择手术方式,术后随访2~12个月,观察疗效。结果:手术均明确为内膜息肉。手术方式:单纯息肉切除89例,息肉切除+浅层内膜切除29例,息肉切除+内膜切除73例,息肉切除+内膜剥除27例。158例月经紊乱者术后99例月经血量较术前减少,43例转为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脑血管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行脑血管支架成形术患者12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则采取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模式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及穿支动脉闭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期刊
【摘要】 目的:明确腰椎融合术围手术期采用物理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于行腰椎融合术的114例患者,采取护理强化宣教告知其围手术期避免吸烟、饮酒,进行规律肌肉收缩锻炼,穿戴抗血栓压力带,下肢气压治疗等物理预防措施;同时,围手术期应保证充分的静脉补液。结果:所有114例患者均顺利接受手术,围手术期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围手术期规律地进行下肢肌肉收缩训练、穿戴抗血栓压力带、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对急诊心脏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后生活质量的干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2年9月本院急诊科经心肺脑复苏抢救的116例心脏骤停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57例,对照组给予心肺脑复苏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山莨菪碱,比较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及复苏后24 h存活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I)与生活质量综合评分的差异。结果:经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caveolin-1通过介导TGF-β信号通道在体外调控小鼠肺细胞外基质重塑的机制研究。方法:选取cav1-/-小鼠作为动物模型设为实验组,野生型C57BL/6J小鼠设为对照组,检测肺机械性指标,测定Ⅰ型胶原纤维与弹性纤维含量及mRNA水平,检测肺血管蛋白渗出及支气管灌洗液(BAL)中细胞含量及细胞因子水平,测定TGF-β下游信号分子Smad2及ERK1/2水平。结果:与对照组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联合心理治疗对儿童青少年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儿童青少年抽动障碍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阿立哌唑联合认知治疗)和对照组(单用阿立哌唑治疗),疗程8周。治疗前及治疗2、4、8周时采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定疗效。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总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研究组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结肠癌切除术疗效比较和安全性及长期生存分析。方法:以2009年1月-2011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结肠癌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行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对照组行常规开腹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和随访情况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期刊
【摘要】 目的:检测宫颈活检组织中上皮内瘤变(CIN)及其旁组织中hTERC基因的表达情况,对比分析其阳性率的变化,试图找到基因水平上CIN手术治疗范围。方法: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63例宫颈活检标本中hTERC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SIL)区、瘤变边缘≤1 mm、1 mm1 mm或许可以分别作为HSIL和LSIL基因水平上(更精确意义上的)CIN的手术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