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作文教学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ke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很多中学生每逢作文课都愁眉深锁,郁闷难耐,写起作文来更是无病呻吟、词不达意。如何才能激发中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在语文这块沃土中汲取养分,茁壮成长呢?在此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心得。
   一、以仿促写,让学生言之有物
   仿写就是对范文的写法进行学习和借鉴。在仿写训练中教师应给予正确的指导,尽量把作文训练具体化、浅显化。多年的教学证明,仿写,能够克服学生作文难的心理障碍,让学生快速地掌握写作的一般规律迈出重要的一步。有人说:“仿写不就是抄袭吗?”其实,仿写与抄袭决然不同,它只是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和优点,结合自身的阅历及情感体验进行创新。笔者认为,仿写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文体的模仿。目前,很多学生对各种文体容易混淆,如果教师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文体从例文的模仿入手,学生作文就有章可循,避免多走弯路。如:写作记叙文《我最尊敬的人》,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模仿魏巍《我的老师》,抓住生活中小事,清楚交代记叙的要素,以小见大,表现出人物高尚的品质。又如:写作散文《春天的美景》,可以模仿朱自清的散文《春》,以诗的笔调,结合不同的图景,描绘出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美景。?(二)结构的模仿。如:写作散文《光彩夺目的春天》,可以模仿朱自清的《春》,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的结构进行谋篇布局,解放各种器官,合理想象。结构的模仿还有首尾呼应等。诚然,教材中的范文无论是散文、记叙文、诗、词等大多数都有着共同点——呼应题目或者前后呼应,教师应结合教材进行分析指导学生进行模仿训练。同时根据文体的不同特点模仿过渡句、中心句的运用,培养学生谋篇布局的技能。(三)选材上的模仿。如:学习《桂花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以一个具体的事物为线索,抒发自己的情怀。这样一来学生作文就有章可循,学生训练就有“法”可依,避免了写作的盲目性。学生写作便能感到轻松,作文自然一气呵成。如果学生只靠自己冥思苦想,必然不知所措,无从入手。就如当代作家何大霖打的一个比喻:“好像有一堆柴在那里冒烟,就是烧不起来。”久而久之必然对写作产生恐惧。
   二、培养学生敏感观察、思维能力
   叶圣陶先生认为:“观察是作文的基本要项。”诚然,现实生活中不缺少美的素材,只是我们学生不善于发现,对任何事物都视若无睹,自然会感觉无物可写。例如:春天的万物的复苏、生机盎然,处处都是写景的好题材;节日的热闹欢乐情景是的场面描写的素材;成功时同学的真挚祝贺,失败时好友的亲切安慰等等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感受较深较深的,是打动读者的很好题材,教师要有计划地布置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书写生活。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发掘生活中的美丑善恶,用文章留住那美好的画面,有利于培养学生敏感观察、思维能力。
   三、寓教于乐,广泛阅读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阅读是吸收知识的源头活水。广泛阅读有利于中学生接受文学性较强的课文,接触多种语言风格的文章,了解个性化的语言,这对于作文有着重要意义。它可以让学生懂得教科书不是高不可及的,它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写照。学习教科书是为写作打好基础,而创造性地掌握语言工具,还得靠自己的悟性。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习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认识,避免概念化的思维方式。学生有大量课外知识的积淀,快速多变的信息传递和长时间的练笔,他们可以尽情驰骋想象,淋漓尽致地发挥,进行创作。(一)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积累语言。如:举办“故事会”“小导游比赛”“演讲比赛”“诗词积累竞赛” “黑板报比赛”“手抄报比赛”等。这样一来既能寓教于乐,又能增加学生知识的积累。(二)持之以恒,科学安排阅读时间,把课外阅读纳入到常规教学当中。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凝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我坚持每周至少安排两节课外阅读课,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并要求做好读书笔记。要求学生在报刊杂志上寻找摘录与正在训练的专题有关的知识予以刊载,注重趣味性、实用性,以使学生专题知识的掌握得到强化。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心、对国家的热爱、对别人的关爱、对丑恶行为的憎恨。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的点滴发现。通过一 个学期的实验,大部分同学在写作上有了较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种训练改变了学生见作文即头疼,视作文为畏途的现状。可以说,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敢于改革,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在写作训练中里接受熏陶,让学生乐于写作,勤于写作,让学生们在提高写作水平的同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其他文献
看到一篇报道,大致是说在某个中学调查问卷中发现现代中小学生过分缺乏礼仪。这确实是现状,自己的班级也存在很多这样的问题,现在的孩子大多娇生惯养,自私是他们的代名词。很多次,当我走进班级的时候发现讲桌上是乱的,讲台上是脏的,这让我无法忍受。每个孩子只关心自己的座位上是不是整洁,而没有一个人主动的去捡起过道里的纸,哪怕是你已经旁敲侧击有意让学生注意起来,而绝大多数学生无动于衷。这让我感到很恐惧,为什么我
期刊
一、暗示性的色彩  诗词是抒写心灵的艺术,是表现情感与经验的艺术。诗人、词人往往深刻意识到了色彩在抒情造景方面的重要作用,他们不是直抒胸臆地使用色彩,而是将自己特定情境下的感情与景物的色彩紧密地结合起来。表达轻松欢快的感情则用明朗清新的色彩.表达伤感阴郁的感情则使用暗沉、枯涩的色彩。《诗·周南·桃夭》:“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灼灼”,描写桃花的红艳,也含蓄地指出了新嫁娘容貌的
期刊
认识题目:   对于“综合性学习”我一直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即课本每一单元后面所涉及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其实不然。纵观众多考题,我将其分为了两类:一类是以行为活动为表现形式的综合性活动,如:办刊、辩论、参观、采访、甚至演出等。另一类是以问题探究为活动目的的综合性活动,实际就是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这类活动就是课本提供的每一单元一次的综合性学习形式。   考试说明对“语文综合性学习”
期刊
一、动手实践——实现活动性学习   “活动性学习”是相对于“机械呆板学习而言的。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围着教师转,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也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学习活动的材料。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帮助者。   要创
期刊
我很欣赏台湾高震东先生的一句名言:“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很显然,这是化用顾炎武先生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来。表面上看,二者没有多大差别,都是让人们为天下的兴亡,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但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其实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别。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说天下的兴亡,每个人都负有责任。这里的“每个人”当然包括你,包括我,包括他,也包括我们大家。顾先生这样说,无非是让我们每个人都为天
期刊
每参加一次报告会,就会在心中激起一圈圈涟漪,久久扩充着自己的心田。新教育实验倡导“让每位教师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并提出“晨诵、午读、暮省”这些概念,而理念下的行动是改变自己、改变学生、改变教育的力量。临淄金茵小学的常丽华老师巧妙地利用时节和描述时节的诗词,创造性地与学生开始了“在农历的天空下”的诗词之旅。她认为亲近自然,亲近诗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本质,是“农历诗词”
期刊
动作描写在人物塑造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动作描写不仅能够写出人物在做什么,怎么做,还能通过动作行为透视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要做好动作描写应从下面几处着手。   一、细致观察,如实描写   没有对动作细致入微的观察,就不会对动作了然于胸,也就谈不上准确如实的动作描写。可见,要想做好动作描写,细致观察,如实描写是关键性的一步。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文段,体会作者在细致观察,如实描摹方面是
期刊
一、朗读时目标要明确、具体   朗读不是乱读、滥读,也不要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问题如: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或哪几个人? 文章的线索或感情基调是什么?如此等等。 对于美读,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
期刊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这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其中作品是媒介,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个桥梁,作者则以文字符号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者则往往从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触摸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读者原有的知识结构、思想观点、生活经验直接影响到对作品的理解、感悟
期刊
知识经济竞争时代需要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这一重担无疑落到了教育者身上。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求教师要具有课改创新意识。而培养教师课改创新意识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 教师应树立课改创新的价值观、人生观,并具有探索精神   世界观和人生观决定着人的价值取向。如果教师只追求眼前的名和利,让学生考出理想的分数,为自己加薪晋级增添砝码,而忽视整个国家和人类的需要以及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