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教育 诗意的梦想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rong198809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参加一次报告会,就会在心中激起一圈圈涟漪,久久扩充着自己的心田。新教育实验倡导“让每位教师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并提出“晨诵、午读、暮省”这些概念,而理念下的行动是改变自己、改变学生、改变教育的力量。临淄金茵小学的常丽华老师巧妙地利用时节和描述时节的诗词,创造性地与学生开始了“在农历的天空下”的诗词之旅。她认为亲近自然,亲近诗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本质,是“农历诗词”的核心……于是,诗意的教育、诗意的梦想在她与学生的诗词之旅中得以最美好的体现……
   我们知道唐诗宋词是鲜活的,当孩子们能够真正地感受到它们时,它们就能够成为孩子们一生精神的营养品,成为民族文化认同中最坚实的基础。“每一朵花里,都有一个故事。每一朵花儿的仰目朝天,不是为了看到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每一个孩子,就是一首诗,一朵最绚烂的花!”她的这些富有哲理的诗意的语言,让我感受到了诗词对于孩子无与伦比的教育作用和引领孩子走向更美更高的人生境界的作用。与学生一起走过季节的轮回,一起穿越唐诗宋词远年的醇厚气息,感受着诗词溢出的温馨和浪漫,触摸着诗词背后一颗颗伟大的灵魂,这本身不就是诗意的画卷吗?她的执教表现得深邃又精致、朴素又淡定、优雅又从容,这难道不就是最富有诗意的教育体现吗?诗意的教育梦想在体味与碰撞中挥发跃动……当常老师在报告厅里侃侃而富有情意地朗读着“农历天空下”的诗词时,我那颗敏感富有激情的心也在韵味盎然的诗词中跳跃,充盈而丰实;生命在诗词中荡跃,是享受美好生命的见证。
   著名学者教授叶嘉莹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为什么要背诗?她希望大家能有一个博爱敏感的心灵,能有诗的情绪,激动于花开花落,落泪于天边的一丝流云。就像沈从文说过的一句话:于清晨极静之时,听到鸟鸣,令人不感堕落。这就是诗词的教育感化,这就是祖先留给我们诗词蕴含的魅力!如果,我们背过的诗词和眼下的生活没有任何关系,我们能有诗的情绪,能激动于花开花落吗?所以,我们在强调诵读、理解、感受和积累诗词的同时,更应该把诗词和儿童眼前的生活编织结合起来,让孩子们享受诗意的人生。常老师的“在农历的天空下”的诗词之旅就是把儿童的日常生活和伟大的诗词巧妙地编织结合起来,给我们耳目一新而又富有深意启发的感受。
   最美好的教育是抵达心灵、富有诗意的教育,让我们在有生之年穿越时空的足音,让经典诗词渗透到儿童的生命里,让先人们旷达的心胸、坚定的意志、高雅的志趣成为他们心灵的方向标。常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新教育实验的教育理念“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教一些学生一辈子真正有用的东西。”今日,我们诵读经典诗词,播撒诗意与坚持,明日,孩子们必将在这些诗词蕴含的美好情愫的推动下,人生变得丰富练达又有诗意激情。我们教师的内心世界,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享受民族文化中坚力量的滋润,变得富有底蕴而又充满浪漫的情愫,让我们像常老师那样一起用诗意的教育、诗意的梦想诠释着教师的职业幸福之路。
其他文献
一、少分析多倾听,让学生自我体验和感受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教学中教师应留出自己情感体验的空白,把最美的画面让学生去欣赏。一首精美的小诗,一篇激动人心的演
期刊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课堂水平,使所讲的每堂语文课都能达到良好 的效果,是所有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和终生探讨的重大课题。而采用最佳优化教学过程,当然不失为一条重要的途径。譬如:精确细致的讲解,贴切生动的比喻,优美激情的领读,博大精深的开导,都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他的强烈的求知欲望。要教好每一节语文课,诚然可采取这些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借助某些相应的手段。但倘若探讨优化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组织好每堂语文
期刊
一、什么是幽默  幽默最显著最流于外表的特征就是笑,它没有滑稽和玩笑那么强烈,却有如蒙娜丽莎式的笑那么深远、隽永和耐人寻味。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幽默就是教师运用巧妙的、诙谐的、机智有趣出乎意料的语言、体态,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以活跃师生交往的气氛,愉快立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能力。它是教师深刻本质的体现,是教师的思想、观念、经济、精神、意志、性格、
期刊
“语文课标”提出了许多颇有远见卓识的语文教育的新理念。1、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二者有机统一,端正了语文教育的方向。2、“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并在第二部分“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一条中指出:“课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前所未有的最新的语文教育理念确立了语文教师的“己任”。3、“以
期刊
一、创设良好心理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现在的教育对象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不少学生比较贪玩任性、猎奇、好逸恶劳、依赖性强而无创新意识,如果不让他们了解社会的状况,使之具有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竞争性,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他们在充满竞争的未来社会中就难以立足,更谈不上创新,做一个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能主沉浮的杰出人才。良好的心理氛围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创造的欲望,萌生创造的志向。在进行
期刊
看到一篇报道,大致是说在某个中学调查问卷中发现现代中小学生过分缺乏礼仪。这确实是现状,自己的班级也存在很多这样的问题,现在的孩子大多娇生惯养,自私是他们的代名词。很多次,当我走进班级的时候发现讲桌上是乱的,讲台上是脏的,这让我无法忍受。每个孩子只关心自己的座位上是不是整洁,而没有一个人主动的去捡起过道里的纸,哪怕是你已经旁敲侧击有意让学生注意起来,而绝大多数学生无动于衷。这让我感到很恐惧,为什么我
期刊
一、暗示性的色彩  诗词是抒写心灵的艺术,是表现情感与经验的艺术。诗人、词人往往深刻意识到了色彩在抒情造景方面的重要作用,他们不是直抒胸臆地使用色彩,而是将自己特定情境下的感情与景物的色彩紧密地结合起来。表达轻松欢快的感情则用明朗清新的色彩.表达伤感阴郁的感情则使用暗沉、枯涩的色彩。《诗·周南·桃夭》:“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灼灼”,描写桃花的红艳,也含蓄地指出了新嫁娘容貌的
期刊
认识题目:   对于“综合性学习”我一直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即课本每一单元后面所涉及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其实不然。纵观众多考题,我将其分为了两类:一类是以行为活动为表现形式的综合性活动,如:办刊、辩论、参观、采访、甚至演出等。另一类是以问题探究为活动目的的综合性活动,实际就是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这类活动就是课本提供的每一单元一次的综合性学习形式。   考试说明对“语文综合性学习”
期刊
一、动手实践——实现活动性学习   “活动性学习”是相对于“机械呆板学习而言的。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围着教师转,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也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学习活动的材料。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帮助者。   要创
期刊
我很欣赏台湾高震东先生的一句名言:“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很显然,这是化用顾炎武先生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来。表面上看,二者没有多大差别,都是让人们为天下的兴亡,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但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其实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别。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说天下的兴亡,每个人都负有责任。这里的“每个人”当然包括你,包括我,包括他,也包括我们大家。顾先生这样说,无非是让我们每个人都为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