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中国教师报》的特别报道《教师离幸福还有多远》,当前教师幸福指数普遍偏低,三分之二的受调查教师感到自己工作并不愉快,生活并不幸福。他们常常身心俱疲,情绪低落;他们往往厌倦学校生活,渴望远离课堂。那么,是谁“偷走”了教师的幸福?教师怎样才能找回属于自己的幸福?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没有绝对的外在标准。美国心理学教授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在《幸福多了40》一书中提出一项幸福感公式:幸福感=50的遗传+10的环境+40的个体行为。可见,持久的幸福并不来源于生活环境的改善,幸福的关键在于个体的主观意识和行为[1]28。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肖川教授在《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一书中指出,增强教师幸福感的关键是培养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其核心是专业心态,即人生态度,具体表现为:接受现实、悦纳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2]。
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的幸福感公式与肖川教授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这充分说明,“偷走”教师幸福的不是教育环境,也不是社会环境,而是教师自己。假如有100个人具有相同的遗传基因和生活环境,他们的幸福感仍然存在40的差异[1]28,这种差異与他们内心的选择及坚守有直接的关系。失衡源于动摇,笃定的人往往平静;痛苦生于计较,豁达的人常常快乐。我们观察那些真正幸福的人,发现他们大多在忙碌的同时享受着幸福——他们在忙于寻求对事物新的理解,为新的目标而奋斗,或者调整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中,享受着幸福人生[1]28。
普通人的幸福感都有着40的提升空间。教师幸福的40在哪里呢?
一、伴着阅读,我们可以奔向幸福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求知》中写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阅读是求知成才的原始动力,头脑的睿智必以阅读为基础,没有不经阅读而充实的头脑。阅读是性格塑造的有效方式,情感的细腻必以阅读为前提,没有不经阅读而丰富的情感。
阅读是门槛最低的高贵。当我们把局限于孔方之内的目光转向墨字之上时,书香会一点点浸润我们的灵魂,一次次收获富足的我们又怎会让精神安放在铜臭当中,阅读给我们以不被金钱打败的力量。生活中,我们正常逐利绝不贪得无厌,我们树立声望绝不沽名钓誉,我们面向生活却不至于在名利的迷雾里丢掉了自我。
每每有女教师一再抱怨,繁忙的教学工作与琐细的家庭事务让自己告别精致的妆容、灿烂的笑容太久太久了。
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却说:“读书是我们最好的‘精神化妆’过程,书中的营养,是女教师最好的美容品……”我相信每一位女教师都有着最美的一面,这最美的一面不是用昂贵的进口化妆品涂抹出来的,只需展开书籍在一页页精妙的文字阅读中即可出现,在一篇篇精彩的文章阅读中便能生成。阅读,让女教师的生命变得优雅,美得长久。
常常有男教师牢骚满腹,单调的工作内容与沉重的生活压力让自己距离洒脱的姿态、阳光的心态很远很远了。
现代小说家梁晓声认为,阅读的习惯可以使人具有长期抵抗寂寞的能力。教师的工作的确远离灯红酒绿、繁弦急管,但我们如果就此羡慕声色犬马的人生,不免看轻了自己,我们所拥有的清静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财富。阅读需要平心静气,那些心浮气躁的人永远体会不到阅读的魅力。阅读,让教师的生命走出沉重,走向厚重。
那种一辈子只读教材教参教辅的教师,或许也能在应试的圈子里小有成就,但在教育的天地里注定难成气候,只盯着考试无法具备广阔的教育视野的教师是不完整的。教师应当在教育学、心理学之外读点哲学、史学、文学、科学的书籍。文科教师能自觉读点科普图书,理科教师能主动读点人文图书,如此才能锻造出完整的教师,保持教育尊严、提升教学品位的教师。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对教师而言,阅读不仅是专业成长的不竭动力,更是幸福人生的精神食粮。只因肩负特殊使命,书籍是教师须臾不能离弃的职业伴侣,读书更是教师须臾不能懈怠的人生功课。教师的成长、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快乐,都可以从阅读中获得[3]68。
二、走进课堂,我们可以享受幸福
美国畅销书作家丹尼尔·科伊尔、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分别在《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和《异类》两本书中提出了一个相同的观点:成功需要一万小时的精深练习。
粗略地计算,一个教师35年教育教学生涯,每年2个学期,每个学期20周,每周10节课,每节课45分钟,一个教师的一生有63万分钟是在课堂度过的。63万分钟正好是10500小时。
可见,教师的成功就隐藏在课堂,教师的幸福也孕育在课堂。
课堂是最能体现教师价值的地方,课堂也是教师张扬个性、燃烧激情、活跃思想的地方,名师无一例外是从课堂诞生的。精心打磨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卓越,不仅使教师可能成为名师,也能够让教师在漫长的教育教学生涯中获得价值感和幸福感。
上了一堂精彩的课,学生兴奋,教师得意,一连几天教师和学生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品尝着幸福的滋味。反之,上了一堂糟糕的课,学生萎靡,教师沮丧,长达一周教师和学生都被笼罩在失败的阴影里,咀嚼着苦恼的碎片。这是所有教师都有过不止一次的体验和感受。
可是,我们热爱课堂吗?我们善待自己的课堂了吗?
工作时间内,我们虽然几乎每天都走进教室,但真正走进课堂、享受课堂的教师有多少?因课堂的乏味而消磨了个性、熄灭了激情、萎缩了思想的教师又有多少?一个教师,丧失了个性,冷却了激情,停滞了思想,他还会幸福吗?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心态出了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无法改变目前的社会现实和教育现状,也不能一味抱怨学校和学生,唯一能做的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接受现实、悦纳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如果我们能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看待学生,你会被学生眼中的渴望和纯真鼓舞,为学生对你的尊重和认可而身心愉悦;如果我们能怀着一颗宽容之心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而不是一味盯着他们所犯的错误,我们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少些狭隘多些豁达[3]68,我们的课堂也会因此而焕发生机与活力。 常怀感恩之心和宽容之心的教师,一定是常带笑容,挺直腰板,给予学生力量与信心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幸福快乐的教师。一个幸福快乐的教师,才会教出一群幸福快乐的学生。
三、不断反思,我们可以提升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校长:“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古人尤提倡“反躬自问”,今时此日的教师更须如此。
我们总是羡慕那些出手不凡的名师,但是,在从一个教学新手成长为熟手之后,有太多的教师停止了前进的步伐。及时反思、深入反思的缺位使教师的专业成长进入瓶颈期,限制了无数教师优秀潜质的充分发挥,这是教师专业可持续竞争力不足的关键所在。
破解这个难题的主体仍是教师自身,毕竟反思始终指向教师本体。一个教师工作起始阶段的反思不难,难在成熟阶段的反思。拿起反思的解剖刀对准自己教育思想的因袭、教学行为的积习,是需要极大勇气的。但吃老本、混日子的思想,注定会磨钝我们工作之初不断进取的锐意。
始终怀有一颗好奇心的教师不老。因此,为人师者应当始终保持初学者的心态,主动学习——向书本学习,向优秀学习,向身边学习;善于反思,不断总结,提高自己,才能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不断迈进,也才能在此过程中体验快乐,享受幸福。
反思是教师获得幸福感的又一法门。为什么这样说呢?
筆者见过善于反思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练就了过硬的业务能力,赢得了学生、家长的认可,在充分认可目光里的教师能不幸福吗?笔者也见过乐于反思的中年教师日趋老练,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博得了行内业界的尊重,这样的教师能不幸福吗?相反,有些教师懒于反思,时光蹉跎,错失了发展的最佳时机,能幸福起来吗?
课堂不逼仄是因为教师有着开阔的心胸,课堂不艰深是因为教师有着明白的思路,课堂不沉闷是因为教师有着灵活的语言……我们相信,勇于反思的教师不会沦为格局狭小的教书匠,坚持反思的教师一定会捕捉到教育教学生涯的点点滴滴喜悦,最终汇聚成一条幸福的河流,丰润自己的同时也惠泽学生。
钟情阅读、热爱课堂、善于反思的教师会遇见更好的自己,会经历更好的人生。要找回自己的幸福,需要教师亲手打造一艘阅读的航船,耐心缝制一张课堂的风帆,坚持划动一柄反思的船桨,才能从寻常的此岸抵达幸福的彼岸。
参考文献:
[1]刘儒德.教师的幸福在哪里[J].人民教育,2010(19):28-31.
[2]肖川.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28.
[3]刘蕊.我是教师,我幸福[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22):68.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没有绝对的外在标准。美国心理学教授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在《幸福多了40》一书中提出一项幸福感公式:幸福感=50的遗传+10的环境+40的个体行为。可见,持久的幸福并不来源于生活环境的改善,幸福的关键在于个体的主观意识和行为[1]28。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肖川教授在《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一书中指出,增强教师幸福感的关键是培养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其核心是专业心态,即人生态度,具体表现为:接受现实、悦纳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2]。
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的幸福感公式与肖川教授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这充分说明,“偷走”教师幸福的不是教育环境,也不是社会环境,而是教师自己。假如有100个人具有相同的遗传基因和生活环境,他们的幸福感仍然存在40的差异[1]28,这种差異与他们内心的选择及坚守有直接的关系。失衡源于动摇,笃定的人往往平静;痛苦生于计较,豁达的人常常快乐。我们观察那些真正幸福的人,发现他们大多在忙碌的同时享受着幸福——他们在忙于寻求对事物新的理解,为新的目标而奋斗,或者调整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中,享受着幸福人生[1]28。
普通人的幸福感都有着40的提升空间。教师幸福的40在哪里呢?
一、伴着阅读,我们可以奔向幸福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求知》中写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阅读是求知成才的原始动力,头脑的睿智必以阅读为基础,没有不经阅读而充实的头脑。阅读是性格塑造的有效方式,情感的细腻必以阅读为前提,没有不经阅读而丰富的情感。
阅读是门槛最低的高贵。当我们把局限于孔方之内的目光转向墨字之上时,书香会一点点浸润我们的灵魂,一次次收获富足的我们又怎会让精神安放在铜臭当中,阅读给我们以不被金钱打败的力量。生活中,我们正常逐利绝不贪得无厌,我们树立声望绝不沽名钓誉,我们面向生活却不至于在名利的迷雾里丢掉了自我。
每每有女教师一再抱怨,繁忙的教学工作与琐细的家庭事务让自己告别精致的妆容、灿烂的笑容太久太久了。
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却说:“读书是我们最好的‘精神化妆’过程,书中的营养,是女教师最好的美容品……”我相信每一位女教师都有着最美的一面,这最美的一面不是用昂贵的进口化妆品涂抹出来的,只需展开书籍在一页页精妙的文字阅读中即可出现,在一篇篇精彩的文章阅读中便能生成。阅读,让女教师的生命变得优雅,美得长久。
常常有男教师牢骚满腹,单调的工作内容与沉重的生活压力让自己距离洒脱的姿态、阳光的心态很远很远了。
现代小说家梁晓声认为,阅读的习惯可以使人具有长期抵抗寂寞的能力。教师的工作的确远离灯红酒绿、繁弦急管,但我们如果就此羡慕声色犬马的人生,不免看轻了自己,我们所拥有的清静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财富。阅读需要平心静气,那些心浮气躁的人永远体会不到阅读的魅力。阅读,让教师的生命走出沉重,走向厚重。
那种一辈子只读教材教参教辅的教师,或许也能在应试的圈子里小有成就,但在教育的天地里注定难成气候,只盯着考试无法具备广阔的教育视野的教师是不完整的。教师应当在教育学、心理学之外读点哲学、史学、文学、科学的书籍。文科教师能自觉读点科普图书,理科教师能主动读点人文图书,如此才能锻造出完整的教师,保持教育尊严、提升教学品位的教师。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对教师而言,阅读不仅是专业成长的不竭动力,更是幸福人生的精神食粮。只因肩负特殊使命,书籍是教师须臾不能离弃的职业伴侣,读书更是教师须臾不能懈怠的人生功课。教师的成长、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快乐,都可以从阅读中获得[3]68。
二、走进课堂,我们可以享受幸福
美国畅销书作家丹尼尔·科伊尔、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分别在《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和《异类》两本书中提出了一个相同的观点:成功需要一万小时的精深练习。
粗略地计算,一个教师35年教育教学生涯,每年2个学期,每个学期20周,每周10节课,每节课45分钟,一个教师的一生有63万分钟是在课堂度过的。63万分钟正好是10500小时。
可见,教师的成功就隐藏在课堂,教师的幸福也孕育在课堂。
课堂是最能体现教师价值的地方,课堂也是教师张扬个性、燃烧激情、活跃思想的地方,名师无一例外是从课堂诞生的。精心打磨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卓越,不仅使教师可能成为名师,也能够让教师在漫长的教育教学生涯中获得价值感和幸福感。
上了一堂精彩的课,学生兴奋,教师得意,一连几天教师和学生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品尝着幸福的滋味。反之,上了一堂糟糕的课,学生萎靡,教师沮丧,长达一周教师和学生都被笼罩在失败的阴影里,咀嚼着苦恼的碎片。这是所有教师都有过不止一次的体验和感受。
可是,我们热爱课堂吗?我们善待自己的课堂了吗?
工作时间内,我们虽然几乎每天都走进教室,但真正走进课堂、享受课堂的教师有多少?因课堂的乏味而消磨了个性、熄灭了激情、萎缩了思想的教师又有多少?一个教师,丧失了个性,冷却了激情,停滞了思想,他还会幸福吗?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心态出了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无法改变目前的社会现实和教育现状,也不能一味抱怨学校和学生,唯一能做的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接受现实、悦纳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如果我们能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看待学生,你会被学生眼中的渴望和纯真鼓舞,为学生对你的尊重和认可而身心愉悦;如果我们能怀着一颗宽容之心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而不是一味盯着他们所犯的错误,我们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少些狭隘多些豁达[3]68,我们的课堂也会因此而焕发生机与活力。 常怀感恩之心和宽容之心的教师,一定是常带笑容,挺直腰板,给予学生力量与信心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幸福快乐的教师。一个幸福快乐的教师,才会教出一群幸福快乐的学生。
三、不断反思,我们可以提升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校长:“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古人尤提倡“反躬自问”,今时此日的教师更须如此。
我们总是羡慕那些出手不凡的名师,但是,在从一个教学新手成长为熟手之后,有太多的教师停止了前进的步伐。及时反思、深入反思的缺位使教师的专业成长进入瓶颈期,限制了无数教师优秀潜质的充分发挥,这是教师专业可持续竞争力不足的关键所在。
破解这个难题的主体仍是教师自身,毕竟反思始终指向教师本体。一个教师工作起始阶段的反思不难,难在成熟阶段的反思。拿起反思的解剖刀对准自己教育思想的因袭、教学行为的积习,是需要极大勇气的。但吃老本、混日子的思想,注定会磨钝我们工作之初不断进取的锐意。
始终怀有一颗好奇心的教师不老。因此,为人师者应当始终保持初学者的心态,主动学习——向书本学习,向优秀学习,向身边学习;善于反思,不断总结,提高自己,才能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不断迈进,也才能在此过程中体验快乐,享受幸福。
反思是教师获得幸福感的又一法门。为什么这样说呢?
筆者见过善于反思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练就了过硬的业务能力,赢得了学生、家长的认可,在充分认可目光里的教师能不幸福吗?笔者也见过乐于反思的中年教师日趋老练,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博得了行内业界的尊重,这样的教师能不幸福吗?相反,有些教师懒于反思,时光蹉跎,错失了发展的最佳时机,能幸福起来吗?
课堂不逼仄是因为教师有着开阔的心胸,课堂不艰深是因为教师有着明白的思路,课堂不沉闷是因为教师有着灵活的语言……我们相信,勇于反思的教师不会沦为格局狭小的教书匠,坚持反思的教师一定会捕捉到教育教学生涯的点点滴滴喜悦,最终汇聚成一条幸福的河流,丰润自己的同时也惠泽学生。
钟情阅读、热爱课堂、善于反思的教师会遇见更好的自己,会经历更好的人生。要找回自己的幸福,需要教师亲手打造一艘阅读的航船,耐心缝制一张课堂的风帆,坚持划动一柄反思的船桨,才能从寻常的此岸抵达幸福的彼岸。
参考文献:
[1]刘儒德.教师的幸福在哪里[J].人民教育,2010(19):28-31.
[2]肖川.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28.
[3]刘蕊.我是教师,我幸福[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