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的教学在小学教学体系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小学生通过对语文的课堂学习将初步具备读与写的能力;这种能力又影响着他们对其它课程在学习中的效果。同时,由素质教育的概念可知: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思维就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想象思维;培养
语文课的教学在小学教学体系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小学生通过对语文的课堂学习将初步具备读与写的能力;同时,这种能力又影响着他们对其它课程在学习中的效果。由此可见,若充分实现小学语文课教学的职能导向,将帮助学生有效面对未来各类学科的学习。如何实现这一职能导向,还需在我国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来考察。由素质教育的概念可知: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关乎素质教育体系在概念界定的范围内来构建,其中语文教学则主要起着对学生能力培养,以及个性发展等要素的建立。就二者的建立,同行更多的是关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读、写能力的训练。这些训练固然重要;然而,本文同时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思维的重要性。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上文已经提出,本文同时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思维的重要性。该问题的提出,完全是基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然而,通过对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发现:目前且不说对学生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关乎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都较难遵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的教学内容过于程式化
尽管开展素质教育的要求早已提出,但受小学之间的生源竞争影响,更多时候仍是执行着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该教育模式的评价指标主要就在于学生的测试成绩;并且,该测试成绩也直接与教师的教学绩效挂钩。因此,在这种激励机制的安排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素质教育,乃至在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上,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表现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便仍然依照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在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模式的好处就是,能与目前的教学需要相适应。
(二)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不科学
如果说上述问题来自于现阶段小学教育的大环境使然;那么,有关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不科学,则是由教学手段与艺术的把握不准确而造成的。现代教育思想推崇“主体性”教育方式。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将学生置于主动学习的地位,教师通过启发、引导等方式来形成一种互动教学的教育方式。因此,主体性教育要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形双向反馈;并且,双向反馈决不能被理解为“你问我答”的形式。将目光转移到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多体现的还是以教师为主的单向反馈。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思维的途径
上文已从目前小学教育大环境的背景下,以及教师在教学定位上阐述了现阶段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该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其本身就体现为使小学语文教学逐渐向素质教育的要求演进。限于篇幅,本文主要阐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思维的途径。
(一)训练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认识想象思维能力,其更多的受到个体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即,智力因素能够影响个体的思维能力,却无法构建想象的大厦。针对小学生正处于心智逐步发育的客观条件下,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就显得重要,也正是时候。
具体途径就在于训练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看图说话”;以及通过设计故事开头部分内容,然后让学生对故事的后部分内容进行补充,等形式在开展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诚然,关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还有许多,文中所述方法主要来源于笔者的教学实践。
(二)切实实践主体性教育的教学方式
教师承担着授业、解惑的重任,在新时期如何更好的实现这两个方面的职能,从而增进学生想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关键还是要引致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只有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才会开动想象的思维。因此,如何切实实践主体性教育的教学方式,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手段与艺术上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上述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上文已经指出,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学生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方法则有许多,本文仅在笔者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目的也算是抛砖引玉。
(一)小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训练的实践应用
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的一些趣事,如:你和你的同学在公共汽车上坐着,忽然看见车厢内离你们不远处站着一位老奶奶,这时你们都争相让座。然后,……。这样,就给故事留有了想象的空间;并且,故事也是小学生所熟悉的。因此,小学生在填补故事的时候,就实现了自己想象思维的锻炼。同时,教师也可以采取看图说话的形式,由于这种形式普遍被采用,故这里就不多言了。
(二)主体性教育教学方式的实践应用
例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某篇课文为主题,由教师在导课过程中提炼出来几个有趣的小事件。在整堂课的教学中,首先问学生:你们将会怎样描写这些小事件呢?这个引子,就开启了学生的想象思维。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就作者当时的心境、课文的内涵,以及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小事件的,这样几个环节来进行课堂教学。这样:(1)通过预设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的想象思维被打开;(2)利用他们在以往语文课上所学知识,来体会该文章的内涵意境;(3)比较作者在对该事件的描写特点。最后,让学生也根据自己的想象,动笔对上述小事件进行描写。这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环节。同时,也引致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实现了学生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
四、小结
对小学生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直接体现了小学素质教育的要求。对该能力的培养需要各学科的综合使用,因此,本文仅就语文教学方面进行了阐述。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仍希望与同行就该问题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李萍.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面面观[J]. 科技创新导报,2011(1).
[2]陈桂滨.小学语文应大量选用题画诗[J] .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1).
[3]王德彪.小学语文教学初探[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想象思维;培养
语文课的教学在小学教学体系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小学生通过对语文的课堂学习将初步具备读与写的能力;同时,这种能力又影响着他们对其它课程在学习中的效果。由此可见,若充分实现小学语文课教学的职能导向,将帮助学生有效面对未来各类学科的学习。如何实现这一职能导向,还需在我国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来考察。由素质教育的概念可知: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关乎素质教育体系在概念界定的范围内来构建,其中语文教学则主要起着对学生能力培养,以及个性发展等要素的建立。就二者的建立,同行更多的是关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读、写能力的训练。这些训练固然重要;然而,本文同时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思维的重要性。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上文已经提出,本文同时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思维的重要性。该问题的提出,完全是基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然而,通过对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发现:目前且不说对学生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关乎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都较难遵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的教学内容过于程式化
尽管开展素质教育的要求早已提出,但受小学之间的生源竞争影响,更多时候仍是执行着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该教育模式的评价指标主要就在于学生的测试成绩;并且,该测试成绩也直接与教师的教学绩效挂钩。因此,在这种激励机制的安排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素质教育,乃至在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上,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表现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便仍然依照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在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模式的好处就是,能与目前的教学需要相适应。
(二)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不科学
如果说上述问题来自于现阶段小学教育的大环境使然;那么,有关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不科学,则是由教学手段与艺术的把握不准确而造成的。现代教育思想推崇“主体性”教育方式。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将学生置于主动学习的地位,教师通过启发、引导等方式来形成一种互动教学的教育方式。因此,主体性教育要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形双向反馈;并且,双向反馈决不能被理解为“你问我答”的形式。将目光转移到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多体现的还是以教师为主的单向反馈。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思维的途径
上文已从目前小学教育大环境的背景下,以及教师在教学定位上阐述了现阶段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该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其本身就体现为使小学语文教学逐渐向素质教育的要求演进。限于篇幅,本文主要阐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思维的途径。
(一)训练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认识想象思维能力,其更多的受到个体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即,智力因素能够影响个体的思维能力,却无法构建想象的大厦。针对小学生正处于心智逐步发育的客观条件下,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就显得重要,也正是时候。
具体途径就在于训练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看图说话”;以及通过设计故事开头部分内容,然后让学生对故事的后部分内容进行补充,等形式在开展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诚然,关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还有许多,文中所述方法主要来源于笔者的教学实践。
(二)切实实践主体性教育的教学方式
教师承担着授业、解惑的重任,在新时期如何更好的实现这两个方面的职能,从而增进学生想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关键还是要引致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只有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才会开动想象的思维。因此,如何切实实践主体性教育的教学方式,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手段与艺术上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上述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上文已经指出,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学生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方法则有许多,本文仅在笔者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目的也算是抛砖引玉。
(一)小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训练的实践应用
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的一些趣事,如:你和你的同学在公共汽车上坐着,忽然看见车厢内离你们不远处站着一位老奶奶,这时你们都争相让座。然后,……。这样,就给故事留有了想象的空间;并且,故事也是小学生所熟悉的。因此,小学生在填补故事的时候,就实现了自己想象思维的锻炼。同时,教师也可以采取看图说话的形式,由于这种形式普遍被采用,故这里就不多言了。
(二)主体性教育教学方式的实践应用
例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某篇课文为主题,由教师在导课过程中提炼出来几个有趣的小事件。在整堂课的教学中,首先问学生:你们将会怎样描写这些小事件呢?这个引子,就开启了学生的想象思维。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就作者当时的心境、课文的内涵,以及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小事件的,这样几个环节来进行课堂教学。这样:(1)通过预设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的想象思维被打开;(2)利用他们在以往语文课上所学知识,来体会该文章的内涵意境;(3)比较作者在对该事件的描写特点。最后,让学生也根据自己的想象,动笔对上述小事件进行描写。这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环节。同时,也引致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实现了学生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
四、小结
对小学生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直接体现了小学素质教育的要求。对该能力的培养需要各学科的综合使用,因此,本文仅就语文教学方面进行了阐述。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仍希望与同行就该问题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李萍.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面面观[J]. 科技创新导报,2011(1).
[2]陈桂滨.小学语文应大量选用题画诗[J] .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1).
[3]王德彪.小学语文教学初探[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