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个性化需求与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来源 :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5101679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个性化教育,是在区别于相对单一的模式化教育的环境下提出的,是一种差异化教育、引导式教育。本文从个性化教育的需求、实践、目标来探讨了与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个性化需求;个性化教育;自主学习
  
  早在1998年,上海有51所高中被命名为上海市课改研究基地学校,率先开始进行二期课改试验探索,就标志着全市中小学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三类课程的教改实践的开始。二期课改为优化和完善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法带来了契机,为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个性化教育的思想在最近几年得到教育学专家和心理学专家的普遍推崇和赞赏。
  个性化教育,是在区别于相对单一的模式化教育的环境下提出的,是一种差异化教育、引导式教育。个性化教育的实质是一种以受教育者个性状况和个人优势为依据,以最大化发展其潜能为目标,实施的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创造性教育。个性化教育首先要做到教育个性化,是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前提的。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倡导“因材施教”,才有了个性迥异的七十二圣贤。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实施“产婆术”的教学法,才培养出哲学巨人伯拉图。张尚兵等认为只有个性丰满的老师,才能培养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生。关于个性化教育,在最近几年,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热点,可望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潘超炜提出“均衡化,个性化,合作化”的初级中学教育实践探索模式,不但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徐同在“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中提出,教育个性化理念应该尊重人的权利,奉行以人为本,遵从做人与作文同步发展,坚持差异教学,多元发展。华中师范大学的崔鸿认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应重塑人的主体地位,发掘人的潜在个性,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审视课程目标,更新课程理念,构筑符合个性化发展的课程体系。然而,大多的个性化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个性化理论的突破和个性化的重要性上,而对中小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和对个性化的方法探索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比较匮乏,本文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对以上两方面问题抛砖引玉。
  
  一、个性化教育需求
  
  个性化教育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人本主义教育哲学。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运动中,个性化教育成为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美国,日本,法国,芬兰等纷纷开始了教育的个性化试点改革。个性化教育已经成为国际化的教育思潮。在某种程度上说,教育个性化的程度决定了该国或者该地区的教育发达程度。众所周知,我国还没有出现自己培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没有几个值得我们引以为豪的比尔盖次式的知识型亿万富翁。不少教育工作者身先士卒,对我国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解析。认为,大众化的教育是“注入式”“填鸭式”或者“放羊式”教学方法,采取了扼杀其潜能挖掘的四个一教育方式:一个模式、一个规格、一刀切、一锅煮,重视共性和群体性的发展,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人格的发展。笔者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当时的国情背景下,我国人口众多,整体教育水平低下,扫盲教育和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才是基础教育的重点工作。也就是说,贫穷的经济水平不可能产生发达的个性化教育。经过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的持续发展,早已摆脱温饱的中国家庭进入小康。家庭的富裕直接带来人们对孩子培养的重视,对孩子接受的教育质量和教育层次的思考异常关注,因此,是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个性化教育需求的巨大空间。
  
  二、个性化教育的实践
  
  个性化教育是一个新事物,必然有它作为新事物的鲜明个性和特色,自然在一定程度上与大众教育有矛盾和冲突之处,甚至还有自身的缺点。比如,如何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个性教育背景下的师生关系的重大变革,如何让个性化教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终生教育等系列问题,笔者就自己的实践和认识,谈谈对该方面问题的理解。
  
  1.关爱式个性化教育
  教育不是生产工业产品,可以按照生产工艺流程和技术指标,批量生产就可以得到合格的产品。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具有感情的,因此,个性化教育的前提是关爱。笔者倡导“关爱式个性化教育”。关爱式个性化教育的内涵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教师应该对学生施加母亲般的呵护、关心与表扬,父亲般的严厉、塑造与教育。根据学生不同个性特点,从除智力因素之外的独立性、合作性、求知欲、好奇心、兴趣、意志、心理特征等方面正确引导,帮助其成才。“关爱式个性化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关爱,即沟通、激励、传递、感染、分享、重视、动力。中心思想是教师,教师的作用是引导,是顾问。目的是通过对学生的关爱,激发学生受到重视的激情,最大化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大量的教育成功案例表明:其一,那些学得好的科目正是因为学生喜欢老师的教从而才激发对学科的兴趣。其二,即使学生的这门课学得不好,如果任课老师的教学方式被学生接收,同时教师对该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大加赞赏,个性辅导,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的快乐,该学生的成绩肯定能大幅度提高。举个笔者自己的例子:笔者来自农村,跳出农门是我学习上的最大动力。在我初二的时候,每门功课的家庭作业都压的喘不过气来,因此,本来我特别爱好的数学,就无形中被冷落。居然有考到六十几分的最低记录。当然,伴随着成绩的下滑,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自然就似懂非懂,以前做数学作业的得意和自信慢慢地减弱。我自己不知道多少次的计划要提高数学成绩,但是由于初二阶段功课的繁重使得落下的知识越来越多,基本都以效果不明显而告终。在初三新学期的时候,来了一位刚毕业的充满个性的年轻数学教师,在他的第一节课上,基本没有上课,很幽默地和我们聊学习,聊生活,聊未来的打算。经过第一节课后,他就成了我们的大哥哥了。然后就是每周都要找遍班级的每一位同学,谈学习数学上的问题。一个月下来,还要同学们自己出考试试卷,相互考试,相互讲解。在找我谈话的时候,他说我们俩是一个村的,你要带个头,把数学提高上去,有什么问题直接到我办公室来问我,同时还宣布我为班级的数学科代表。当时的心情非常激动,因为当时我的数学成绩在班级十名以后了,能够做学科的科代表,这使得我又激动又高兴了快一个星期。当然,由于老师的器重,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学习快乐和动力,仅仅半学期,我的数学成绩就飞跃前进,成为班级前五名了。在当年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中,我们班数学成绩获得了该校的历史最好成绩,全班居然有数学100分(满分)5人,当然我是其中之一。由于当年我校数学成绩的大幅度提高,当年我校初中毕业学生110人(数学均由该老师教),考上高中10人,是往年的5— 10倍(往年一般只能考上1~2个,农村初中考高中非常困难)。笔者以3.5分高于高中最低分数线被我县县高中录取(我县只有一所高中)。因此笔者至今都认为,是这位老师独特的个性化教育方法使学生受惠。其实在我国有很多的一线教师都在有意或者无意中实施关爱式个性化,只是今天笔者从理论与实践上确立其地位。应该说,关爱式个性化教育,如果合适引导和应用,就能创造无限可能。
  
  2.个性化教育要处理好个性与共性发展的辨证关系
  个性化教育要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个性化教育发展的前提是共性的发展。在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对教材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发展个性的空间,最终实现的是共性发展扎实,个性发展充分的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拔尖人才。个性化教育不是对基础教育的否定,应该是在基础教育上的更高层次的教育,是对基础教育的发展和补充。我们举两个反例:其一是,我们通过个性化教育,培养出计算机国际顶尖人才,但是没有具备良好的德育教育,专门编写计算机网络病毒等软件,危害大家的资料和数据,能认为是教育的成功吗?其二是,我们培养了在新材料领域的巨匠,但是他不懂计算机和数学,更严重的是,他没有与人合作的精神,试问,他能跨越当今材料科学对数学知识和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的巨大依赖的障碍吗?可能作出更大的贡献吗?当今的世界,是一个知识迅速更新和学科相互交叉的世界,因此,个性化教育是建立在一定知识储备上的个性化发展。没有共性的完善就没有个性的发展。个性化教育不是任其个性的发展,对学生的放任,更不是对学生的顺从。而是要注意两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否有利于学生成为对国家对人民的有用之才。个性化教育没有弱化教师的作用,相反,是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追求的动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方向性的指导。充分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情动力、意志力、自信心和成就感。
  
  3.个性化教育下师生关系的重大变革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学习”。个性化教育下,老师与学生要共同发展。老师在课堂上是老师,下课后就是学生的朋友。要把自主学习的权还给学生。学生是主角,老师是引导。个性化教育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传统教育的讲授式、笔记式、家庭作业式的教育法应该转变为学习式教育法。学习式教育法包括三个方面,师生学习、生生学习和师师学习。师生学习是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基础上,传授给学生知识,学生也敢于对老师传授的知识产生质疑。然后老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引导,使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或者对成就知识的创新,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也在对自己已有知识的更新。生生学习是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讨论,解决师生学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师师学习是要求老师成为学习型研究者,与同行相互沟通与讨论,学习其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巧,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流派。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断观察、研究、总结、提高。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教学风格和艺术,培养自己独特的个性,提高自己的执教水平和能力。在课堂外,老师是学生的朋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积极开辟兴趣小组,如英语角,数学组,文学社,科技团等,注意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生活方面,老师要和学生动态了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比如中国的登月计划三阶段,网络红人芙蓉姐姐,明星姚明等有大概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对学生进行方向性的引导,帮助其人生观的形成。因此,个性化教育中的老师是和学生一同成长和完善的过程。
  
  三、个性化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个性化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引导,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着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中央、国务院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目标实现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过程。个性化教育强调的是老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地位,而不是主导地位,学生是能动的而不是顺从的。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和眼界的开阔,必然有一天,学生是不需要老师这根“拐杖”的,或者说,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找到更多的“拐杖”,以天下为师。这就水到渠成的实现了学习终身化。因此,老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求知的强烈欲望,在顺境和逆境中奋斗的毅力,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韧,成功后继续求知的精神。要引导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自制力,具有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具有自主学习的人生态度。
  关于个性化教育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今天,必将显示出巨大的需求空间。个性化教育无疑在培养社会各行各业的专才和特才方面,培养人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和生命力,个性化教育也必将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其他文献
摘要:学生成绩变化曲线图。可以避免用一时一次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片面、不合理评价,利于对学生相当长一段时间学习情况的整体评价,从而形成更有利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学习成绩曲线图;曲线图延伸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理念提出: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直提倡老师要研究班隋、生情、学情,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情况,尤其是要帮助学生弄清自己知识
期刊
摘要:通过对南充市1246名初中生学习习惯进行现状调查,结果显示:1、初中“留守儿童”的整体学习习惯状况堪忧,学习习惯较差的“留守儿童”有146人。占被调查“留守儿童”总数的22.12%,学习习惯一般及以下的454人,占被调查“留守儿童”的6839%;仅有31.21%的“留守儿童”学习习惯较好;2、初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得分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从平均数来看,“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得
期刊
摘要:本文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的方法,认为首先是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的影响,其次可以从散文和诗歌教学作为突破口。  关键词:学生;文学兴趣;文学素养    某媒体对某高校中文系学生进行调查,宿舍里同学们几乎都有电脑,可遗憾的是90%的学生沉迷于玩网络游戏和聊天,并没有充分利用先进的学习工具进行有效学习,如看小说,文学创作等。其实,在好些高校也不乏此现象,他们入学时语文成绩也很高,可一进人大学,对
期刊
摘要:多媒体教学是倡导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这种以计算机技术为媒介和手段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突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时代气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本文拟通过论述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如何在基于计算机条件下进行,探讨适合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多媒体运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
期刊
摘要:对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一所重点小学二到五年级的1228名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提出了作者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动机;调查    学习活动占了小学生在校生活的绝大部分,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关于学习动机的水平及其对个体学习行为、心理健康状况产生的影响,我们对四川省达州市小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了调查,调查资料分析整理如下:      一、调
期刊
摘要:本文现从高二必修教材上册第118页例题3的几种解法进行了探讨,认为教师若能从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中去挖掘其本质规律性的东西来,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对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例题;解法……
期刊
摘 要:文章评价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认为该书论述有力,开掘深邃、站位颇高,影响亮丽,是一部有力度、深度、高度和亮度的力作。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趣论与实践研究》;评价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7)06—0008—003    拜读了杨晓龙等人的大作《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获益匪浅,深受启迪
期刊
摘要:本文从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以“仁”为理论基础,以“礼”为上下制约机制,以“人才”为实现途径的政治思想体系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其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孔子;为政以德;礼治    孔子为实现其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并为此建立起了以“仁”为理论基础,以“礼”为上下制约机制,以“人才”为实现途径的政治思想体系,对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政
期刊
明代的韵书表现的知照系声母的情况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知二庄和知三章有别。如《韵略易通》、《韵略汇通》、《通解今俗音》、《交泰韵》。但也有人主张合为一个音位。另一类则是知庄章无别。如《中原雅音》(也有人认为是宋代或宋元时期的作品)、《青郊杂俎》、《书文音义遍考私编》、《韵法横图》、《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泰律篇》等等。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摘 要:基本乐理知识的学习非常枯燥、乏味,甚至苦涩难懂。如何将乐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如何把杂乱无序:的各种常用记号系统化,如何把抽象的乐理概念形象化,如何运用音乐创作实践进一步掌握乐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下文进行了详细地描述。  关键词:直观形象;创作实践;调式;音程;坐标图;排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7)06—0012—005    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