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餐饮后世博

来源 :食品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yaya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礼:上海美食家,退休后长期担任美食评委,还写了不少美食著作。现为法国美食会会员、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著有《海派饮食》、《食趣》、《吃遍上海》、《食神物语》、《老馋游记》。年近古稀的他近年又乐于网上烹饪,以食会友,自得其乐。
  
  读者朋友看到这期《食品与生活》时,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已经时间过半了。该届世博会依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宗旨,处处体现绿色、环保、低碳的主旋律。
  因为本届世博会是在美食大国的东方美食大都会上海举办,餐饮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五大洲美食在此争奇斗艳,各做各的生意,各有各的收获。
  一年之前,我们在这里憧憬世博;一年后,我们在这里思索上海餐饮后世博。那么,上海餐饮在2010世博会之后会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世博园区内众多餐饮,五花八门,不但品种齐全,而且档次各异,能够覆盖参观人群各种需要。其中方便、价廉、美味的快餐和小吃比较受欢迎。如粽子、糕团、面条等,价格在人均15~30元的居多。此外,像浙江湖州的千张包等传统小吃也很受欢迎。正宗的外国大菜也备受青睐,人均3000元的日本怀石料理,预订也不乏其人。
  这给我们一个启发,只要安全、健康、美味,在上海这个餐饮大卖场,无论什么样的美食,都会有它的追随者。记得以前在上海的美式餐馆吃饭时,曾有美国记者问我,看到美国的餐饮和美国的生活方式在上海大行其道,老先生害怕吗?我说,如果害怕,你就不可能在这里遇见我了。当然,你也不用指望,天天在这里遇见我。我的大多数吃饭时间,会在我已经吃了60多年的上海菜馆度过,这叫作“并行不悖”。这位在中国学中文的大胡子小伙听不懂最后这个词语。我告诉他,这就好比背个双肩包,每天可以按照你的出行需要,在几百条公交线路中任意换乘。有时也可乘乘地铁,有时也可打打的,或者租个车自己开开。
  不管这位小伙最终听懂没有,海派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包容性,当然还有可塑性。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笑迎各国各类各个档次的餐饮,更不拒绝中国各地的美食。同时,也要依照上海人的口味来改造它。过去如此,现在眼界开阔了,今后更会如此。
  也不必戴着悲观的眼镜看待上海菜。上海开埠160多年,近、现代的上海菜有了长足的发展。虽不在八大菜系之列,但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改变,上海菜已经是比较成熟的风味特色菜。从世博会上各国、各地的游客对上海菜的喜爱来看,绝对不存在式微、没落,而需要“重振雄风”。6月的一天晚上,我在世博园区外附近的一家餐馆吃饭。店里不断有人进来,看上去都像是参观世博的各地游客。他们说,在排队和参观世博时,只想多看一些场馆,顾不上吃饭,等到匆匆看完,才发现肚子很饿,赶紧在场外找地方吃饭。餐馆老板说,自从世博会开幕以来,生意好得不得了,有时都有点招架不住。因此感到自己仿佛是世博餐饮的最大赢家。
  
  低碳餐饮是方向
  本届世博会一个重要特点是低碳,甚至还有个伦敦零碳馆。上海餐饮后世博,低碳肯定是大方向。
  低碳餐饮似乎离我们很远,其实不然。“地沟油”愈演愈烈,一是因为有人要(削价竞销的老板为了降低成本),二是因为有人“生产”(乱点菜,吃不了入泔水桶)。但是深层次的原因,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我们的饮食习惯是鱼、肉都尽可能活杀,供应商只好将活的原料从产地运进城。为了“抢时间”,哪怕空运都要干,物流成本增加不算,垃圾就这样产生了。为什么一定要“活杀”,因为怕食材是病死、瘟死的,这就同我们食监、食检的制度和方法有关,同生产者、运输者的诚信度有关。为什么多点菜?还不是讲派头,摆阔气惹的祸!宁可一下子多点,也不愿不够再添。吃剩的又不肯打包带回家,怕人家说“小气”。有的人即便打包,也羞答答地声明“喂狗的”。别看日本人一小碟一小碟“小鸡肚肠”,加起来并不少呀!只要营养够了,肚子也饱了,就可以“见好就收”,何必“脑满肠肥”?还有一个认知误区是荤菜总比素菜有营养,其实不然,最近遇到一位久违的老同事,就给我上了一堂生动、形象的营养课。
  
  低碳餐饮不能一蹴而就
  苏珊是我的老同事,当年报社的才女,如今是新加坡一家生物科技集团的董事长,在上海还有一家有机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此外,她还在上海开了一家“布达哈”有机素食餐厅。几天之后,我坐在店里,品尝了日式海苔山药卷、素叉烧、黑椒烧素排等佳肴,当然全是素的,连牛奶和鸡蛋也没有。
  苏珊当然希望我马上开始吃全素,并身体力行,现身说法,以自己的病体控诉高碳的危害。她说:每生产1千克肉类,就会排放出36.4千克二氧化碳,相当于开车出门3小时。全球造成酸雨氨的排放几乎2/3来自牲畜。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51%来自养殖业,超过世界上所有汽车、卡车、船、飞机与火车的总排放量……她还在滔滔不绝地演讲,我不得不打断她:“我还知道,人的32颗牙齿中,28颗是吃素的,只有4颗犬齿可以撕肉。中国人所用的筷子像鸟喙,适宜吃谷物、干果、坚果、水果。动物也只能吃小鱼、小虫、小鸟、小兽。比起用刀(象牙)、叉(象爪)的民族更适合素食为主。但我不可能立地成佛,只能减碳,不可能零碳。”
  几天之后,在兴国宾馆一次宴会上,吃到一个“鹅肝白玉盏”,将鹅肝放在煨入味而挖洞的白萝卜(当“盏”)中入烤箱烤成,这比煎鹅肝少油,也做到荤素搭配。还有一个“和牛酥”,将一小块牛肉(和牛)低温煮过,涂了烧汁包在一个酥皮胚子里烤成。似乎那么高级的宴席也开始讲究低碳。
  低碳是方向,却不能一蹴而就。政府有关方面要重视,我们每个人恐怕都得改变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群策群力,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来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上海餐饮后世博,一定会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我们拭目以待,我们也积极参与,为的是不枉做一回上海人!
其他文献
巨鹿路是条不张扬的美食街。不过,好吃的也就在瑞金路一路朝西,包括茂名路、陕西路、富民路,直至常熟路。东段似乎只有小打小闹的,地方比较逼仄;西段才有几家花园洋房,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处。至于瑞金路以东,只有大片绿茵掩映,没听说有什么“美食道场”。  这次朋友请客,说在巨鹿路168号,这门牌号码有点意思,多少年以前,好像是中德医院,后来做了某某大亨姨太太的公馆。  按图索骥找到了“慧公馆”,很大的一幢花
期刊
人没心情的时候,菜买来乱烧烧,最好油锅不要起,水煮煮,蒸蒸,微波炉转一转就能吃;而家庭和谐,人心情好的时候就想要出点花样。到饭店里吃饭看素菜单的时候,翻前翻后,如看到新鲜的搭配,我会眼睛一亮,点两盆上来分析分析。对于会烧菜的人来说,素菜烹调太容易学了,只是平时思路不够开阔罢了。  豆苗窝蛋清炒豆苗太常见,蒜泥炒或者上汤豆苗也比较简单,眼前这款豆苗窝蛋非常奇特、漂亮。豆苗先清炒,盛起,摊开在盆底,另
期刊
午夜时分,对于打拼在中国东西南北各大城市的人来说,一切都是虚无的,只有生活是最实在的。城市的夜晚永不缺侃爷,不缺民间思想家,不缺草根艺术大师,不缺文化,不缺夜生活,更不缺美食美酒,这些元素累积起来就是宵夜。人们成了真正的生活家,遍尝美味,把酒言欢,自得其乐。他们说,日子是水,自己是鱼,游着走就是了……    花样的上海子夜  (嘉艾菲,男,文学编辑)  时下,上海的宵夜种类可谓五方杂陈,百味俱全。
期刊
品尝真正的酸奶  作为保加利亚人,我从小有每天吃酸奶的习惯。小时候,我很喜欢在家中巨大的加热器上面玩,但是当我外婆把牛奶放在加热器上的时候,就不许我在那里玩了。我们吃的是外婆亲手制成的酸奶。  在保加利亚,我们用几种动物的奶制作酸奶。最常用的当然是牛奶,但是很多人喜欢山羊酸奶和绵羊酸奶,最浓的和最贵的是水牛的酸奶。保加利亚的玫瑰花在世界上也非常有名,怪不得我们最高档的酸奶就是玫瑰花味道的水牛酸奶,
期刊
薛理勇:长期任职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从事上海历史、中华文化史、风俗史研究。已出版《上海滩地名掌故》、《上海闲话》、《食俗趣话》、《说鱼道虾》等。现为上海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地名学会常务理事。    许慎《说文解字》:  芋,大叶实根,骇人,故谓之也。从草,亏声。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口部》曰:“吁,惊也。”《毛传》曰:“,大也,凡于,声、字多训大。芋之
期刊
王芸洁:上海人,90年代初赴香港,服务外资企业。现定居美国,育有二子,由原先的职业女性成功转换角色为全职妈妈,全心致力于全家四口人的饮食健康。对养育孩子颇有心得,是朋友们的“育儿宝典”。    医生说奶粉可以把早产儿喂得很胖,却无法增加婴儿的抵抗力。生完小孩的72小时内,如果不逼母乳下来,可能就再也没母乳了。婴儿本身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抵抗力最多维持到婴儿4个月大,4个月以后全靠妈妈的母乳来补足,否则
期刊
加拿大女性爱喝“全橘茶”,部分地区还将其作为乳腺癌高危人群预防疾病的饮食干预方案中的重要内容。“全橘茶”流行的依据来自加拿大安大略大学一项研究报告——柑橘的果肉、果皮和种籽,富含多种可以预防和对抗乳腺癌的营养物质。  安大略大学的研究小组提取了柑橘皮、籽、细胞壁里存在的多种营养成分来进行乳房癌的相关试验,其中丰富的生物类黄酮有良好的抗氧化和抗癌作用。例如,橘皮苷能显著抑制乳腺细胞释放组胺,另一些柑
期刊
世博园内22:30后仍有饭吃  天气日趋炎热,夜场游客增多,世博会商业服务已提前切换成夏时制。园区商业管理部专门制定了夜间商业服务方案,保证22:30之后离园的参观者,仍然能够有饭吃,买得到特许商品。    世博园区售绿豆汤  进入盛夏,园区内增加了约80辆流动售货车,数量几乎是开园首月流动售货车数量的一倍。世博会组织者表示,将在园区内增加冰沙类的清爽型冷饮,而消暑效果极好的绿豆汤也将在园区内售出
期刊
新近,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领袖云集丹麦的哥本哈根,召开了“世界气候大会”。人类终于有了一个共识:气候不仅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健康,更关系到地球的生存!  其实,人类对气候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是很早的。我国在秦汉时代就有了反映气候和农业生产活动关系的知识,其中最密切,也最准确的就是24个节气。关于气候与医学的关系,早在公元前541年我国匡和就已有了记载。《黄帝内经》中也论证了人体疾病与气候、时令的关系:
期刊
徐建华:中国烹饪大师、国家高级烹饪技师。上海浦东三林塘人。1979年到卢湾区康乐酒家学徒,师从赵幼祥(现任深圳老大昌总经理)。1991年先后在法国马赛和中非(法国海外城)任中菜厨师。1993年回国,先后任都城餐饮有限公司行政总厨、东方明珠旋转餐厅行政总厨、农工商好德酒楼行政总厨。现任港悦海鲜酒家出品总监。徐建华专攻本帮菜,尤擅红烧菜。    犹记得1994年某日我到红极一时的“都市大排档”吃饭(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