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贫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

来源 :哲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orrie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摆脱贫困》高度重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指导作用,蕴藏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道理,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有益探索.其鲜活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当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时,主观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就体现在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由此凸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当今时代依然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其他文献
作为严格的科学,现象学贯彻“最终奠基”的彻底主义,致力于探索先验主体主义和本质直观主义的路向.胡塞尔对近代哲学传统的目的 论-历史的阐释正是基于这种哲学观念和立场.根据这种现象学阐释,近代哲学源于笛卡尔的“原创立”,他既是哲学的“先验的动机”的创立者,同时又是客观主义的理性主义的创立者.整个近代哲学的发展始终贯穿着素朴的客观主义与先验主体主义之间的尖锐对立,这一进程本质上是先验主体主义逐步克服素朴的客观主义的历史.从洛克到休谟的经验主义路线推进了先验主体主义的发展,动摇了客观主义;康德开创的新型先验主体主
有时,作家的寥寥数笔就能把一个人物的乏味无趣勾勒出来.比如《大萧条前夜的繁荣与疯狂》形容胡佛那段:“如今,他有了家室,有两个年幼的儿子,搬进了肯辛顿区坎普顿小丘的一栋大房子,成为了伦敦商界的栋梁之材.他具备了一定的社交能力,但还是很蹩脚.他家的晚宴常常在无声无息中进行.从没听他提到过一句诗、一出戏、一件艺术品.”rn一句诗、一件艺术品有多重要?它象征着品味,能跨越等级的限制,不受世俗条件的约束,让人眼前一亮,甚至难以忘怀.你会记得李莫愁反复吟唱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但她的武功招数却印象不深
期刊
在近日召开的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深刻回答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指明了方向.立法是人大的重要工作职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我国立法成就的集中体现.在新时代,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需要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中国特色”,从而更好地引领和加强立法工作,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期刊
庄子思想中隐含着“无是非”及由此引发的悖论等重要问题.在庄子看来,世俗之是非产生于“我”的成心,成心包括人的好恶之情和“知”,显发于言辩.针对儒墨名家及世俗的诸多是非,庄子的“无是非”包括“道无是非”和“体道者无是非”两重意涵.体道者以“道无是非”为终极根据,在现实人生中拒绝普遍、统一之是非标准.同时,庄子自觉其“无是非”会陷入悖论困境:“无是非”固然是对“有是非”的否定,但“无是非”与“有是非”这一“无”一“有”在更高层次上复又构成新的是非,即以己之“无是非”为“是”,以彼之“有是非”为非.“无是非”悖
乌克兰局势恶化,欧洲动荡,这次比特币没有充当避险资产,反而是黄金大涨.作为最后的支付手段,全球百姓开始囤金.这不由得使人联想到国内年轻人理财观念的转变,有消息说,“90后”和“00后”去年春节期间还只占到黄金消费10%的份额,今年就占到了20%.
期刊
上初中的时候,我在音乐班,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参加合唱团的排练.我通常会在出发去学校前打开邮箱,把里面最新送到的报纸塞进书包.坐在音乐教室里带有小桌子的椅子上,将歌谱和报纸叠放在桌面上,当我所在的中声部暂时休息时,我就浏览报纸上的新闻.报纸上的消息都被我读完后,这份报纸就成了旧报纸.我用它和邻桌的高声部成员交换,他给我巧克力,我送他旧报纸.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35年、本世纪中叶的目标任务,要科学分析、深化研究,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搞清楚,科学提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任务.
期刊
《黑格尔的经验概念》是海德格尔阐释黑格尔思想的关键作品,它洞察到精神而非意识才是黑格尔哲学的基点,但又将阐释的方向有意扭转到尼采式的权力意志话语上.就对《精神现象学》文本的考释而言,这种阐释虽然比一般的学院研究更为深刻,但终究抹杀了黑格尔精神学说打破理性陷入的分裂困境的原意,将一种过强的主体性含义强加给它.就对形而上学史的梳理而言,这种阐释虽然有助于我们看到黑格尔“终结”了形而上学的某个面向这一事实,却同时有反向投射、“以今度古”的危险.尽管如此,对于这样的阐释,更有益的对待方式是让阐释者与被阐释者保持争
马克思与克尔凯郭尔是同时代思想家,虽生前无交集但“共享”相同话题域,即现代社会人的自由何以可能?该话题始于青年马克思与假名写作时期的克尔凯郭尔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通过反思黑格尔以自我意识的逻辑运动和绝对精神的概念演绎为支点而建构的抽象历史观,马克思和克尔凯郭尔在“历史的本质是个体的社会发展还是个体的内在生存”“对历史的把握是从客观的政治-法权关系入手还是从主观的伦理-道德关系介入”以及“历史的目的是个体的社会自由还是个体的宗教解脱”等问题上,就历史的本体论、认识论和目的论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并导致他们关于
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实质上主张实践行为相对于理论行为的优先性.以此为据,海德格尔批评了康德-胡塞尔式的意识哲学中所包含的认知主义倾向.这一思路的论辩重心在于此在生存论分析中的“寻视操劳”概念.本文认为,“寻视”作为实践活动包含着的环节,就其自身而言无法被纯然地刻画为实践性.“寻视”为操劳提供着非主题的谓述知识,包含着无法消解的认识论要素.因此,海德格尔对所谓认知主义导向的意识哲学的批评需要被重新审视.这一审视将初步表明,只有回到意识意向性的框架下,主体的行动与其认识之间异质的一体关系才能从“操劳”概念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