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注重修身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儒家的道德修养学说以伦理为重心和目标,与此密切相关的性情修养也配合并服从于这一重心和目标。这样一种修身之道在后世为历代官方所提倡,并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老子开创并代表的道家学说则提供了与儒家迥然不同的修身之道,这种修身之道以自然为重心和目标,无论是道德修养还是性情修养,都以自然为最高的价值取向,贯穿了自然主义的精神。
老子的修身之道,具体来说有如下数端
“见素抱朴”
“素”是未经染色的丝,“朴”是未经雕饰的木。《说文》曰:“朴,木素也。”可知“素”与“朴”在这里是异字同义,皆指事物之本来状态与面貌。人性本是朴素自然的,并不受也无须受任何道德观念的制约,甚至也不知道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为何物。人的行为若是出于这样的本性,便与大道自然相合,虽不知道德为何物,却又是最道德的。因而,从价值观上看,自然的道德要高于人为的道德。老子认为,正是因为这种自然道德的失落,才有了人为提倡的道德。
如果顺着说,“朴”是“善为道者”所表现出来的真常之德;如果倒过来说,真常之德的满足,就能“复归于朴”。“复归于朴”就是向大道的复归,因为大道本身就是“朴”。当人们的行为背离了大道时,就要以“无名之朴”镇之,使之“自化”而复归于“朴”。“朴”之所以贵,就在于它符合自然,体现了自然。向真朴的自然之性的复归,是老子修身之道的最终目标,也应是人类永远要为之努力的目标。
“复归于婴儿”
关于返朴归真的道德追求和价值取向,老子还有一个生动形象的说法,即“复归于婴儿”。婴儿象征着纯真,老子认为,具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其内心就如婴儿般纯洁天真。在老子看来,婴儿的境界要高于世俗所谓道德之境界,所以才要提倡向婴儿境界的复归。老子对婴儿的境界多有描述: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十章)
“专气致柔”,谓结聚精气到最柔和的境地,达于心境极其静定的状态,即所谓“心平气和”的状态。心平气和则内无杂念,外无欲求,如王弼所说:“任自然之气,致至柔之和,若婴儿之无欲乎?”修身至此,已达一极高的境界。
修身而有道之人的主要特征,是精神上无比充实饱满,心灵上无比凝聚和谐。老子对此还有更进一步的描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腹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五十五章)“赤子”即新生的婴儿。含德深厚的有道之人,如若新生的婴儿,他们返朴归真,毫不矫揉造作,彻底回到了婴儿般的纯真自然的状态。这正是老子的修身之道所要达到的目标。
“玄同”的境界
经过“见素抱朴”、“复归于婴儿”的修身功夫,即可达于理想的人生境界,老子称此境界为“玄同”: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五十六章)磨去锋芒,消解纷扰,含敛光耀,混同尘世,这就是“玄同”的最高人生境界。高亨先生说:“如是,天下已致玄妙齐同之境,故日’是谓玄同‘。”范应元曰:“玄者,深远而不可分别之义。”达于“玄同”之境者,泯除了一切差别,超越了一切对立,而与天地万物同一。达此境界者,亲疏、贵贱、利害、得失等世俗的观念和价值,对于他都是不起作用的、没有意义的。这样的境界,也就是第二十三章所谓的“抱一”和第三十九章所谓的“得一”。因而,“玄同”的境界,乃是得道者的境界,即与道合一、与道同体的境界,也就是完全达于自然的境界。人生在此“玄同”的境界中实现了终极的、永恒的意义和价值。
达于“玄同”的境界而与道合一的人,必然会表现出与世俗之人极为不同的心态和行为。老子曰: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十五章)
大道本身是”无名“的,只好”强字之日’道‘“。体道之士也同大道一样,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所以只好”强为之容“,勉强地来描述他。老子这里对体道之士进行了一系列的描述:“豫”原是野兽之名,性好疑虑,后来引申为迟疑慎重的意思。范应元曰:“豫,象属,先事而疑,此形容善为士者,审于始而不躁进也。”“犹”亦为野兽之名,性多疑,引申为警觉、戒惕。达到“玄同”境界的体道之士所具之德,老子称之为“玄德”。老子曰: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六十五章)
“玄德”是一种极为深远的德,它的特点就是“与物反”。对于“与物反”,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把“反”解作相反,谓“玄德”与事物的性质相反。如河上公注曰:“玄德之人,与万物反异,万物欲益己,玄德施与人也。”一是解作“返”,谓“玄德”与事物复归于真朴。如王弼注曰:“反其真也。”林希逸亦曰:“反者,复也,与万物皆反复而求其初。”其实,这两种理解是相通的,因为“与物反”即与世俗相反,世俗之人皆背离大道而失其自然之性,“玄德”之人则返归其自然之性而与大道相合。“与物反”则至于“大顺”,林希逸曰:“大顺即自然也。”可见,“玄德”乃是对世俗的超越,超越了世俗则表现为“与物反”,就是返朴归真而合于自然。因而可以说,“玄同”的境界就是自然的境界,亦即“道”的境界。此即老子的修身之道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哲学系)
老子的修身之道,具体来说有如下数端
“见素抱朴”
“素”是未经染色的丝,“朴”是未经雕饰的木。《说文》曰:“朴,木素也。”可知“素”与“朴”在这里是异字同义,皆指事物之本来状态与面貌。人性本是朴素自然的,并不受也无须受任何道德观念的制约,甚至也不知道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为何物。人的行为若是出于这样的本性,便与大道自然相合,虽不知道德为何物,却又是最道德的。因而,从价值观上看,自然的道德要高于人为的道德。老子认为,正是因为这种自然道德的失落,才有了人为提倡的道德。
如果顺着说,“朴”是“善为道者”所表现出来的真常之德;如果倒过来说,真常之德的满足,就能“复归于朴”。“复归于朴”就是向大道的复归,因为大道本身就是“朴”。当人们的行为背离了大道时,就要以“无名之朴”镇之,使之“自化”而复归于“朴”。“朴”之所以贵,就在于它符合自然,体现了自然。向真朴的自然之性的复归,是老子修身之道的最终目标,也应是人类永远要为之努力的目标。
“复归于婴儿”
关于返朴归真的道德追求和价值取向,老子还有一个生动形象的说法,即“复归于婴儿”。婴儿象征着纯真,老子认为,具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其内心就如婴儿般纯洁天真。在老子看来,婴儿的境界要高于世俗所谓道德之境界,所以才要提倡向婴儿境界的复归。老子对婴儿的境界多有描述: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十章)
“专气致柔”,谓结聚精气到最柔和的境地,达于心境极其静定的状态,即所谓“心平气和”的状态。心平气和则内无杂念,外无欲求,如王弼所说:“任自然之气,致至柔之和,若婴儿之无欲乎?”修身至此,已达一极高的境界。
修身而有道之人的主要特征,是精神上无比充实饱满,心灵上无比凝聚和谐。老子对此还有更进一步的描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腹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五十五章)“赤子”即新生的婴儿。含德深厚的有道之人,如若新生的婴儿,他们返朴归真,毫不矫揉造作,彻底回到了婴儿般的纯真自然的状态。这正是老子的修身之道所要达到的目标。
“玄同”的境界
经过“见素抱朴”、“复归于婴儿”的修身功夫,即可达于理想的人生境界,老子称此境界为“玄同”: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五十六章)磨去锋芒,消解纷扰,含敛光耀,混同尘世,这就是“玄同”的最高人生境界。高亨先生说:“如是,天下已致玄妙齐同之境,故日’是谓玄同‘。”范应元曰:“玄者,深远而不可分别之义。”达于“玄同”之境者,泯除了一切差别,超越了一切对立,而与天地万物同一。达此境界者,亲疏、贵贱、利害、得失等世俗的观念和价值,对于他都是不起作用的、没有意义的。这样的境界,也就是第二十三章所谓的“抱一”和第三十九章所谓的“得一”。因而,“玄同”的境界,乃是得道者的境界,即与道合一、与道同体的境界,也就是完全达于自然的境界。人生在此“玄同”的境界中实现了终极的、永恒的意义和价值。
达于“玄同”的境界而与道合一的人,必然会表现出与世俗之人极为不同的心态和行为。老子曰: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十五章)
大道本身是”无名“的,只好”强字之日’道‘“。体道之士也同大道一样,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所以只好”强为之容“,勉强地来描述他。老子这里对体道之士进行了一系列的描述:“豫”原是野兽之名,性好疑虑,后来引申为迟疑慎重的意思。范应元曰:“豫,象属,先事而疑,此形容善为士者,审于始而不躁进也。”“犹”亦为野兽之名,性多疑,引申为警觉、戒惕。达到“玄同”境界的体道之士所具之德,老子称之为“玄德”。老子曰: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六十五章)
“玄德”是一种极为深远的德,它的特点就是“与物反”。对于“与物反”,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把“反”解作相反,谓“玄德”与事物的性质相反。如河上公注曰:“玄德之人,与万物反异,万物欲益己,玄德施与人也。”一是解作“返”,谓“玄德”与事物复归于真朴。如王弼注曰:“反其真也。”林希逸亦曰:“反者,复也,与万物皆反复而求其初。”其实,这两种理解是相通的,因为“与物反”即与世俗相反,世俗之人皆背离大道而失其自然之性,“玄德”之人则返归其自然之性而与大道相合。“与物反”则至于“大顺”,林希逸曰:“大顺即自然也。”可见,“玄德”乃是对世俗的超越,超越了世俗则表现为“与物反”,就是返朴归真而合于自然。因而可以说,“玄同”的境界就是自然的境界,亦即“道”的境界。此即老子的修身之道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