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近代改革的经验教训看当代深化改革的困难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yi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代中国面临的严重民族危机,为了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中国社会各阶层通过改革向西方学习,寻求民族进步与发展,但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力的反对,改革都难逃脱失败的命运。与此相对应,当代中国的社会整体改革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绩,但是面对不断变化的时代,社会改革依然需要继续深化以谋求更大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总结和吸收中国近代改革运动的经验教训,推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民族危机 社会改革 开放事业
  作者简介:许鑫,首都师范大学2009级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4-153-02
  
  近代中国面临的严重民族危机,为了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中国社会各阶层通过改革开放,向西方学习,寻求民族进步与发展,但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力的反对,改革都难逃脱失败的命运。与此相对应,当代中国的社会整体改革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绩,但是面对不断变化的时代,社会改革依然需要继续深化以谋求更大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总结和吸收中国近代改革运动的经验教训,推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
  一、回顾中国近代社会改革历程
  十九世纪中后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处于深刻的危机之中,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打开了中国大门,使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时的社会现实是经济落后、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亟待改革来拯救国家与民族。
  鸦片战争唤醒了中国的爱国知识分子,中国进入近代改革的启蒙阶段,地主阶级改革派,放开眼界开始研究现实问题,他们坚决反对侵略,提出要“师夷长技以制夷”,要求学习西方改变现状。更为可喜的是他们还提出社会改革的主张,虽然由于各种局限性,他们的这些思想主张未能付诸实行,但是社会改革的思想已经在人们心中开始传播。
  十九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中国的近代改革逐渐转变为学习西方先进器物的社会活动。太平天国后期由洪仁玕提出了仿效西方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资政新篇》,主张效法西方资本主义的法治方式,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业,采用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等。《资政新篇》把向西方学习的改革第一次由生产力层面拓展到生产关系的层面,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同时也不符合中国当时的国情,因此改革并未进行具体的的实施。相比较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的洋务派则更加注重器物的改造,他们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军事和民用技术使中国走向富强,因为以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对于政治制度的改革就必然被排除在外,但它在客观上冲击了科举制度,促进了近代化的机器化大生产,相对加强了国防等等,其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从而在整体上促进了民主革命和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十九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向帝国主义过渡,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斗争浪潮也日益高涨。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戊戌变法运动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革教育制度,要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这就把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救亡改革由生产关系层面推进到上层建筑层面。但改良并没有触动封建政权,又受迫于帝国主义利益,严重脱离人民大众,幻想通过和平改良的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以挽救民族危亡,注定必然失败。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是近代改革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三民主义”纲领,在他的领导下革命军以武装斗争的形式推翻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法制思想与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离政之后,他还提出了实业计划来改革发展中国经济。但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其不可能彻底完成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任务,它不愿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不能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之后的袁世凯政权依然实行独裁统治,公然践踏民主共和。
  二十世纪初以陈独秀、李大钊同志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打出民主和科学的旗帜,立足于从思想文化层面改造中国,提倡民主反对专制,它对青年知识分子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从中国近代改革的经验教训谈当代社会改革面临的困难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各项改革都在稳步进行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经济、政治、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各方面所面临的的阻力与风险依然存在。
  (一)封建思想依然存在,法律的观念与权威尚未完全确立
  当代中国的社会改革,必然要实现由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以确立和重塑社会所需要的新型政府权威。要实现这一转换,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宣传,增强全体公民的民主法律意识,使其内化为公民的一种共同信念、民族精神、社会共识和集体文化。但是中国从传统封建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只用了不到五十年的时间,社会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意识仍然没有从人们的头脑中根除,全民的法律意识普遍淡薄。家长制思想,特权思想对于社会的公平公正有很大的影响;封建世袭传统导致了很多家族企业出现一系列问题,近年来“官二代”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封建迷信也依然是一些民众行为与精神的寄托。与此同时,我国社会还未形成牢固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权威意识。
  (二)公民参与改革的量与质都有待提高
  随着民主社会的发展,公民的参与意识与近代相比已经有所提高,但其参与的动力与积极性依然不足,在某种程度上是在政府的动员下参与的,而部分公民个人对社会改革持无所谓的情绪,他们并不觉得改革与自己日常生活有多少密切的联系,认为公共社会的各项改革是政治家与理论家的工作,所以既不反对,也不愿积极参与。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公民会避免参与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和时间的改革项目,另外一点很重要的因素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作用下(公民正常参与封建社会的传统几乎是不存在的),对公共生活参与冷漠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大众情绪。同时,权力主体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面临着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的冲突,它常常会放弃集体权利而将私利凌驾于社会公共利益之上,使政策制定权演变成自身谋取利益的工具,由此便会降低彼此之间的沟通效率。目前中国的非政府组织以及公民的参与机制仍然都不健全,法律并未将公民参与作为程序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其后果导致公民参与的合法性不足,严重影响了公民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当代中国的精英决策也制约公民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三)当代国际环境纷繁复杂
  当代中国改革所处的时代和所面临的国际局势,比一百多年前中国近代改革是要更为严峻和复杂,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面对第三世界国家掀起的改革浪潮的竞争压力,及西方国家对中国工业化崛起的“政治恐惧”和围堵的压力都显而易见。中国发展所依赖的有利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有的已经消失,如美苏对抗;有的效用正在递减,如美国陷入反恐战争、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现在的经济块头之大,已引起全球关注,特别是西方的警惕,已经无法再像过去那样靠低姿态,所能摆脱和解决的,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承担“大国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面对来自这两个方面的压力,中国想继续埋头发展,已经没有可能,在国内就必须做出应对性的深化改革,以适应正在迅速发生变革的世界。如同法国总统萨科齐所说“因为我们正处在这个不断变迁的世界中,世界上所有人都在争相进行改变,任何耽搁都将是致命的”。
  三、应该如何深化改革,促进发展
  首先,改革要取得成功就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时期,目的是要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就是要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发展。通过20多年改革实践来看“两个文明”的共同发展和协调具有非常大的战略意义。当我们跨入的世纪,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候,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是中国改革开放深入的表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其次,要深化改革,取得成功必须有科学的理论纲领,并且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近代史上,中国的先进分子试图通过改革开放来挽救民族危机,在此过程中,中国人民首先遇到用什么样的思想武器来指导的问题。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马克斯理论的指导是非常成功的而且,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要不断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就必须用先进的理论作指导。
  再次,要取得改革开放的成功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思想解放密切结合起来。近代史上一浪高过一浪的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近代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两个凡是”的批判,邓小平同志姓“资”姓“社”的判断标准,江泽民同志提出十六大提出的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等等,每一次的思想解放都推动了中国经济上新台阶。因此,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
  最后,要深化改革,取得成功必须保持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是改革开放得以成功进行的政治前提。从近代改革的结局看,无论是太平天国革命还是戊戌维新、辛亥革命都难以逃脱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的结局。因此,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国际国内环境仍然非常严峻,我们一定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创造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以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名,中国的非政府公共部门(下).中国行政管理.2001.
  [3]胡伟,政府过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4]参考消息.2007年5月17日版.
  [5]大国崛起.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6]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其他文献
摘要2011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将对社区矫正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全国社区矫正工作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此背景下,作为社区矫正制度重要一环的检察监督工作有必要尽快完成由“相对粗放”向“集约化”的转型升级,实现向同步监督、动态监督、主動监督、复合监督的转变,以适应新阶段的要求。  关键词刑法修正案 社区矫正 检察监督  作者简介:王胜,浙江省丽水市人民检察院。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不仅大城市发展势头迅猛,而且一些小城市的房屋买卖市场也是异常火热。而由此引发的法律问题更是层出不穷、种类繁多,这项关系国计民生的事业,往往不仅涉及到民法问题,有时还涉及到行政法规,更有甚者是二者兼而有之。本文以一则房屋买卖案件为例,以一个法律工作者的立场,简要分析了房屋买卖所涉及的部分法律问题。  关键词房屋买卖 行政 民事 法律关系  中图分类号:D920.
摘要涉外收养的法律适用应将其相关要件作为切入点,从具体条件上寻求连接点,确定法律适用的原则。同时,国内立法有待更新完善,从而建立更加系统的涉外收养法律体系。  关键词涉外收养 连接点 成立要件 生效要件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1-149-02    随着我们和其他国家地区的联系逐渐加强,跨国或跨地区的收养也成为当今中国在法学研究及实践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步伐的加快,对构成我国法律体系的各个部门法的探讨也在不断深入。对军事法的研究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渐展开的。然而,到目前为止,关于军事法是否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仍然存在着不同的声音。本文将从依法治军的现实必要性和部门法的划分理论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军事法 法律部门 必要性  作者简介:郭琦,研究生,海军工程大学政治部司法办,助教,研
摘要在教育部颁布了自2005年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条例》,删除了原《规定》中“在校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做退学处理”的规定。一方面,这体现了国家行政管理法规与相关法律的接轨、统一;另一方面,大学生结婚恰当与否以在高校内乃至社会中引起强烈共鸣。本文试通过实地调研和阐述在校大学生结婚的法律认定和权利认可,以及各高校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以期促进高校对相关问题管理的完善。  关键
摘要证明责任的分配是证明责任的核心内容。目前,规范说已成为证明责任分配理论的通说,但是因其存在一些缺陷,多名学者提出质疑并创立了各种新说。但作为经典学说,规范说仍应在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指导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应当在坚持其主导地位前提下,借鉴其他证明责任分配新说,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理论。  关键词证明责任 规范说 法律要件  作者简介:莫长林,四川省苍溪县人民法院,法官助理,研究方
摘要结合扬州的旧城更新公众参与实践,分析、探索当前我国城市更新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并从三个方面较为具体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规划 旧城更新 公众参与  基金项目:扬州大学商学院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成果(项目编号:10GL19)  作者简介:薛伟,扬州大学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7-163
摘要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正当性与合法性两个词贯穿了社会科学的整体研究脉络。行政程序作为人为的公法制度安排,其正当性与合法性问题同样值得探讨。本文认为当前正当性与合法性概念的混淆体现在行政程序领域,一是我国行政程序缺乏正当性基础,二是行政程序的立法指导不明确。  关键词行政程序 正当性 合法性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2-024-02 
摘 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军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变得日趋复杂,由此也引发了现役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的变化。部分现役军人受到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在“拜金主义”“金钱至上”观念的影响下,置军纪国法于不顾,利用职权疯狂敛财,严重危害了国防军队建设,破坏了人民军队的伟大形象。因此,新时期军队如何预防职务犯罪也成为依法治军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军队 拜金主义 职务
摘要:“条约必须遵守”要求缔约方必须遵守合法有效的条约;“情势变迁”认为在基本情势产生变化之时,缔约方可终止、暂停或修改条约。二者同为国际条约法中的重要原则,看似矛盾对立,实则紧密联系。本文旨在阐明上述两原则概念、意义的前提下,探讨两者的关系。  关键词:条约必须遵守 情势变迁 国际秩序  作者简介:覃抒戎,华东政法大学。  中图分类号:D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