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2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有的家长都说:"我很重视孩子的教育,甚至超过了其他父母",还有大部分家长说:"我想尽办法,尽可能地送孩子去最好的早教中心,最好的幼儿园和最好的小学......不知道托了多少关系,花了多少钱......我已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当孩子不像想象的那样热爱学习,更多情况下,是讨厌学习,虽然你说的口干舌燥,但仍然无济于事;孩子总难使自己满意,不听话,经常胡闹,没有一刻能安静下来;孩子在学校里,总是问题多多,很多时候,不愿跟同学交流,上课时,又三心二意;没有一件事能乖乖做好,丢三拉四,电视永远看不够,每一刻都需要你在旁边,自己累的半死,但没见孩子有多大长进;看别人报班,就为孩子报了很多,但是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那样做。这些现象的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好习惯的重要性。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英国作家萨克雷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由此可见,习惯的培养会影响人的一生。因为,习惯形成的同时,产生了相应的思维模式,会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性格的形成产生连锁影响。
  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要想改正某种不良习惯,也常常需要一段时间。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所以一个观念如果被别人或者是自己验证了21次以上,它一定会变成你的信念。习惯的形成大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头1~7天左右,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去改变,而你也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第二个阶段是7~21天左右,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你还需要刻意地提醒自己改变。第三阶段是21~90天左右,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性的稳定期"。一旦跨入这个阶段,你就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这个习惯已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会自然而然地不停为你"效劳"。
  一、好习惯要在生活中培养。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陶行知先生认为,各种知识和技能学习最好在生活中进行,习惯培养更应该如此,’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起着积极的作用。德国哲学家康德从小就在父亲的教育下养成了严谨的生活习惯,他每天散步要经过镇上的喷泉,而每次他经过喷泉的时候,时间肯定指向上午七点。这种有条不紊的作风正是哲学家严密思维的根源。生活即教育,父母应该积极为儿童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在行为、举止和谈吐等方面给儿童一个最好的榜样,讲话时要注意礼貌、举止要文雅,表现出高尚的情操、道德行为和良好的习惯。如果能够经常这样以身作则,这种长期熏陶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最佳的教养,通过日积月累,让儿童的良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二、好习惯要在实践中培养。
  在实践中养成习惯,要不断身体力行,使习惯成自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非常重视在做中学。他主张在做中养成习惯,即在实践中养成习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身体力行、躬行实践,才能"习惯成自然",收到相当的效果。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严格训练、反复强化的结果。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在回忆父亲对他早期学习习惯的严格训练时说:"代数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困难,可父亲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精神不得安宁,每个错误都必须纠正。他对我无意中犯的错误,第一次是警告,是一声尖锐而响亮的’什么’,如果我不马上纠正,他会严厉地训斥我一顿,令我’再做一遍’。我曾遇到不止一个能干的人,可是他们到后来一事无成。因为这些人学习松懈,得不到严格纪律的约束。我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正是这种严厉的纪律训练。"父亲严格的训练,终于使维纳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成为誉满全球的科学巨人。
  三、要抓住教育的关键期。
  孩子习惯的养成有一个关键期的问题。幼儿园和小学是培养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关键期,而到了中学,就是改造习惯时期了。如果错过关键期,对习惯的改造将要比塑造艰难得多。抓住关键期进行习惯的培养,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一年级则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作为担负"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铺路人,应该把握好这一关键期,让学生养成一系列的良好习惯。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生理和心理及年龄特点,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时,注意符合儿童学习活动的基本规律,注意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对具体学习习惯进行指导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慣,从而带动其它习惯的养成。另外教师还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养成习惯。学生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得到了及时提醒,督促和大量系统的训练,使之形成行为迁移,养成良好习惯。
  "严格要求,耐心疏导,反复训练"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还使我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应逐步内化,使之成为稳定的学习品质,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只要教师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高度重视,从小行为入手,从低年级开始训练,良好学习习惯一定能养成。
其他文献
由于现在的电脑、电视等网络媒体,经常报道某某学校的学生又由于某某原因跳楼自杀了,每当我看到这触目惊心的一幕时,心里总是在想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就当前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一些意见。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好的,但确有少数同学存在心理障碍。
期刊
内容摘要:做到善于表扬鼓励每个学生,我深信,这会像一张风帆,使每个学生在人生的航程里产生不尽的动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鼓励 表扬 健康和谐 全面发展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是啊,我国现行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也是让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写到这,我不由的想起曾在《班主任之友》杂志中看过的一个真实的故事颇受启发:一
"问题导学"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及解决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实践证明"问题导学"是一种有效和发展性的教学模式,源于思维活动产生于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能使学习者的思维具有明确目的性;解决问题的学习能使学习者在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新旧知识之间作出联系,建立知识系统。通过学生亲身探究和实践,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有利于培
期刊
改变了13亿人的生活和命运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从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入手,发动领导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带领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通过十一届
教学十几年来,听别人上课也不下百堂。每当听别人上示范课时,内心就激情涌动:教学环节多完整,板书多工整,普通话多流利,孩子多聪明,回答问题那么准确无误......  可当自己走进课堂时,教学环节完整了,粉笔字写好了,普通话流利了,可學生回答问题却不是那样准确无误。后来,我才终于悟出那所谓精彩的课堂,是老师与学生共演的一台戏,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而真正的课堂教学,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真正的课堂
期刊
加强党委自身建设,维护班子团结至关重要。这当中,党委书记作为“班长”负有第一责任,不仅要有较强的宏观调控能力和驾驭全局能力,更要带好“一班人”共事处事干事,让委员各
An optimal vibration control strategy for partially observable nonlinear quasi Hamiltonian systems with actuator saturation is proposed. First,a controlled part
《草原》是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写的是作者访问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当地牧民热情欢迎的感人场面。这是一篇集语言美、自然美、人情美于一体的感人之作。语言美描绘了自然美,讴歌了人情美,这正是本文写作特色之所在。因而教学这一课,应抓住这一特色,引导学生欣赏语言美,领略自然美,品味人情美,从而受到民族团结和热爱祖国的教育。  一、欣赏语言美  《草原》全文语句多姿多彩,美不胜收。要让
期刊
摘要:在教学中的几点实践:教师角色转变;构建学习环境:通过实现轻松的心理、充足的时间、及时的帮助、适时的激励等目标来完成;学生体验。课堂引申:实践课的课堂引申到广阔的社会,并由专业人员承担教师的部分作用。反思存在问题:学生技术基础薄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能力;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课改以来,人们喜欢用"自由表达"来表达作文教学新理念,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但学生的作文能力却未见有多大提高。笔者认为,必须重新审视"自由表达",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一、小学生习作"自由表达"的概念、意义与特点  (一)小学生习作"自由表达"的概念、意义"自由表达"包括与其和它相似的字眼,没有出现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和课程目标部分,而只是出现在"教学建议","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