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茶联的审美韵味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ds13241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燮,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为“扬州八怪”之一,诗、书、画均工。
  
  


  郑燮生平狂放不羁,多愤世嫉俗的言论与行动。他一生命运多舛,居官10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 “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1753年,郑板桥61岁,以为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去官以后,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以卖画为生,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有“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之誊。
  他的诗歌,不傍古人,多用白描,明白流畅,通俗易懂;词多为写景状物以及酬赠之作,感情真挚;散文真率自然,富有风趣;画擅兰竹,书法自称为“六分半书”,他以兰草画法八笔,极其潇洒劲拔、奇秀雅逸。
  郑燮生性豁达,不追求功名利禄,他一生怀才不遇,因着艺术家秉性使然,既嗜酒,又嗜茶,唯愿“闭柴扉,扣竹径,对芳兰,啜苦茗”,“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他重茶器、评泉水、品香茗、写茶诗,充满文人自得之乐。卖画扬州,足迹所及,留下了大量书画翰墨,其中不乏独具风格的短句楹联,而茶联,更为联中佳制。他的茶联多题于茶亭楼阁,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为佳茗添香增色不少。郑燮的咏茶美联,与他独特的文化性格和艺术风格相得益彰,鲜明地昭示出独特的审美韵味。
  意境优美,情趣浑然。他的茶联大多状写自然风物,反映他朴素、清雅的生活情趣。镇江焦山位于长江之中,山水天成,满山苍翠,在焦山别峰庵读书、品茗、作画的郑燮,为焦山海若庵撰有一联:“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面对葱郁青峦,坐享潭水烹茶。佳地、佳水,品茗赏景,不亦乐乎!
  他为扬州青莲斋撰写的茶事佳联:“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作者将评水、斗茶这些文人、高僧所好的雅事、快事写入联中,突出了茶与名士、高僧的渊源,对仗工整,恰到好处,读来脍炙人口。
  五言茶事短联“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文趣与自然结合,诗情画意,闲适高雅,是骚人墨客独有的生活体会写照,十分精辟。
  焦山自然庵也是郑板桥常常驻足之处,因而也有联赠之,“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汲江水、煮新茶、看青山,意兴遄飞,气魄宏大,挥笔成联,意境绝佳,雅趣天成。
  抒写胸臆,感情率真。郑燮平生与墨有缘,但又与茶有交,为此,将茶与墨融进茶联:“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联中将“文房四宝”与茶和茶具联在一起,活脱脱表现了作者爱墨喜茶的心情。
  还有一副不多见的行书七言遗联,精思传神,富有新意。“秋江欲画毫先冷,梅水才烹腹便清。”深秋临江作画,伴以佳茗,狼毫冷瑟,茶香四溢,景情相通,画与茶都是作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诗人以茶寄兴,一种浪漫想象与美好的感受尽在寥寥10余字之中。
  纵观板桥的茶联,皆即景即兴之作,特别讲究写真。这正跟他的诗、书、画之创作风格一样,奉行“三真”精神。所谓三真者,“曰真气,日真意,日真趣”(清代张维屏《松轩随笔》)是也。所以他创作的茶联,一律重在表现自然,并在表现自然中表现质朴、率真的自我情愫。
  语言生动,哲理昭彰。他的联语爱用方言俚语,通俗晓畅,使“小儿顺口好读”,生动活泼,饶有情趣。他在家乡写过不少这样的对联,其中一副是:“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字句朴素自然,抒写的是吃着粗茶、菜根,清贫而自尊的生活,反映的是普遍百姓的日常生活,使人看来既感到亲切,又富含情趣、哲理。
  传世七言联“白菜青盐米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近似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农家简朴生活的乐趣,在粗茶淡饭的清贫生活中与翠竹、香茗、书画和挚友相伴,可谓“诗意的栖居”。在平淡简朴的日常生活中,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这正是他的人生观的真实写照。
  他的茶楹联与一般对联无异,也有着上下两联字数相等、对偶工整、虚实相间、平仄交替、声韵妙合的特点。只不过内容与茶相关,或直接咏茶,或以茶寄事,或以茶托兴,或两联涉茶,或一联涉茶。悬挂张贴或勒刻于茶馆、茶亭、茶店之门口或室内等大众场合之所,通俗、生动,他用最真挚的心、最坦荡的情、最浅白的文,抒写了他一贯的人生主张和精神境界。
  茶话成联,是我国民族茶文化的瑰宝,品茗读联,乃赏心乐事。握一杯茶烟氤氯的香茗,再品读板桥的茶联,容易让人坠入明媚的阳春三月,小桥流水人家的梦境里。
其他文献
考古发现证明,日本的茶与以后形成的茶道文化之根源在于中国,因此,日本茶道史上许多被尊为文化至宝的茶道具也都传自于中国,其中,建窑产黑釉茶碗(即唐物天目)和一种可贮放浓茶粉的陶器小罐(日本人称茶入),以其最富艺术和美学价值,被公认为最重要的茶道具之一,长期以来,居于茶道具之首。      何为茶入    日本的抹茶道在演示过程中一般要点两种茶,即浓茶与薄茶。点浓茶是茶事中之关键所在。茶入是专门用来贮
期刊
“闽北工艺”款  外形:条索较紧结略弯,色泽较乌润。  香气:前三道,香气明显,茶遇水,香气四溢;从第四道开始,香气慢慢减弱,整体香气尚鲜锐,较纯正,有较明显的兰花香,稍有果香。  滋味:第一道入口尚醇,汤水顺滑;第二至三道茶汤入口醇厚,尚顺滑,水香略显;第四至五道,茶汤尚醇厚,水香感减弱;第五道至七道,茶汤入口有淡淡的甘甜,水香不显;八道后,茶汤微涩,水味显。  汤色:第一道茶汤呈浅橙黄色,稍亮
期刊
成都陆羽茶艺中心      东晋陆纳见世风奢侈,力倡以茶宴代酒宴,所谓茶会,古来已久。唐朝的时候,茶宴盛行,蔚然成风,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很喜欢。参加茶会的人除了品茶、清谈,还赏花、吟诗、听琴。宋朝除了茶宴茶会,还加上焚香、点茶、挂画、插花等。  而当今,茶事的发展越来越兴盛,茶会的开展,必须有一个独特而有意义的形式。  1月11日,在成都的陆羽茶艺中心里,有一场特别的新年茶会,以茶席、古琴弹奏、歌
期刊
1月2日~3日,一场蕴含着浓郁桐城特色的茶艺大赛在福鼎市国际大酒店水晶宫内举行:会场的展台上,身着民族传统服装的茶艺选手们各自施展着精湛的技艺,煮水、洗杯、取茶、沏水……一个个动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舒缓而优雅。悠扬的曲乐声,与选手或起或伏的动作协调配合着……    这是一场由福鼎市委宣传部、市农办、市茶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等12个单位联合主办的“‘农信杯’首届福鼎白茶茶艺大赛”,大赛以推崇“自然、
期刊
茶界中人多涉及“茶文化”。产茶区政府官员、茶企经营者、专家学者,乃至饮茶的芸芸大众及雅兴文人,都不免时常接触并论及“茶文化”之种种。  然而,观其大旨,对于“茶文化”,官员的立意,似乎多以“继承与弘扬”了之;茶商们则摆弄古玩,想方设法要“挖掘”其“内涵”;专家学者们,致力“研究学习”,以一知半解臆构体系,而后登台评说,广收门徒;茶界文人,则以茶静心,超凡一下品味而文思逸飞,直至简直要入禅悟道,羽化
期刊
不知从何时起,2月14日情人节已经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之外的又一个重要节日。张小娴这样形容过情人节:那一天全世界都像中了粉红的毒,到处弥漫的是玫瑰和巧克力甜腻的香气。但是在北半球的我们,巧克力和玫瑰花在这一天显得有些单薄,缺乏一些暖心的温度,或许换个方式,不用巧克力和鲜花,让他(她)在这特别的日子里过得诗意一些,感受爱情的甜蜜与温暖。  电影《赤壁》里,小乔的茶艺叫曹操念念不忘,别具一番滋味的“举案齐
期刊
2011年日本大地震引发核泄漏危机后,看不见、摸不着、神秘莫测的“辐射”再次挑动了人们敏感的神经。即使如今,凡是与辐射有关的话题都会引起公众的关注。在搜索引擎中,输入“辐射”二字,相关搜索结果约有1亿条,各种说法更是五花八门。什么是辐射,辐射究竟对人体有什么样的危害,至今为止大多数公众却依然是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  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在电脑旁听音乐,突然电脑旁的手机响了,你
期刊
肉桂是武夷岩茶中的当家品种,也是最富有魅力的武夷岩茶之一。  有许多人初次喝到肉桂,就被它霸气的茶香所征服。其高锐的香气。明显的品种特征,的确让人回味不已。在许多茶人心里,有着许多对武夷肉桂独特的情结。    和所有的武夷岩茶一样,肉桂的品质与山场也着很大的关系。今天,我们特意选择武夷山不同山场的三款肉桂(2008年春茶),分别为“马头岩肉桂”、“牛栏坑肉桂”、“普通正岩肉桂”。对嗜好武夷岩茶的茶
期刊
人物速描:何道洪,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943年出生在紫砂故里丁蜀镇,孩提时便耳濡目染紫砂陶艺,启蒙年岁时即钟情紫砂。也许是天资与时运的共鸣,16岁就进江苏省宜兴紫砂厂。先后拜名艺人王寅春和有“陈鸣远第二”美誉的裴石民为师学艺。他的作品以气贯长虹、体态古雅、浑厚、对比巧拙相间等要素为亮点,使紫砂为素器、花器面目一新,蕴集于一身的“神、气、力、韵、趣”流畅天成,挥洒恣意,无不体现其作品登峰造极之境界。
期刊
春天,对于茶来说,不仅仅是生长与收获的季节,还是爱茶人心照不宣的盛筵。  从江南到江北、从东南到西南,每一个茶区都洋溢着盎然的生机、每一处茶园都活跃着忙碌的身影、每一颗细嫩滴翠的茶芽都能挑起人们兴奋的神经。  有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会不辞千里奔赴茶区,只为见证或品尝春天的第一道茶;也会乐此不疲地跟着茶农一起同吃同住,采茶做茶,只为分享春茶季的喜悦;也会如朝圣一般到某种心仪的好茶产地,忘乎所以地全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