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小论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441060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界中人多涉及“茶文化”。产茶区政府官员、茶企经营者、专家学者,乃至饮茶的芸芸大众及雅兴文人,都不免时常接触并论及“茶文化”之种种。
  然而,观其大旨,对于“茶文化”,官员的立意,似乎多以“继承与弘扬”了之;茶商们则摆弄古玩,想方设法要“挖掘”其“内涵”;专家学者们,致力“研究学习”,以一知半解臆构体系,而后登台评说,广收门徒;茶界文人,则以茶静心,超凡一下品味而文思逸飞,直至简直要入禅悟道,羽化成仙;芸芸大众不明不白地亦步亦趋。寄望有天轮到自己入室登堂。
  所谓“茶文化”云云,活像江湖闹剧一场。虽则纷纷扬扬,蔚为大观,然欲寻其中之真诚有度者,真鲜乎哉。“茶文化”者,茶界之饕餮大餐耳。
  “文化”二字,是高堂雅阁,玉食锦衣,茶也有幸,生而有之。而这还要归功于往圣古贤爱茶事茶之真心实意,为后人留下了丰赡多姿的古意盎然。然而姑且先不谈古人所阐发所营构的“茶文化”,究竟是什么立心,什么形态,端看时下茶界所流行的这样的论调,却不免要替古人心寒:
  “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茶文化是中国文化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
  “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技艺而结合中华文化内涵和礼仪而形成的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始于宋。中国茶文化糅合儒、释、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茶文化是指以茶作为媒介而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统称为茶文化。”
  话是讲得不错的,政治上尤其永远正确、漂亮。然而这样的断语,已然举国常识,又何劳诸位到处宣扬说了又说?如果民众已经愚钝到连这样的认知都需要诸位去“辛勤工作”后再来告知,那我们的所谓“五千年文明古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又从何谈起?远的是什么样的“源”,长的又是什么样的“流”?
  其实,现在使用的“文化”一词,是来自近代对于英文的翻译,为我们“缔造”了茶文化的古人们,恰恰并没有开口闭口“文化”云云。而西方人的民族性是偏向于外驰的,注重的是物理的实用性。他们是发现了一个新东西,就创造出一个名词以称之,在没有这个名词之前,就说明他们还没有这个东西。就像“电灯”、“轮船”这样的名词出现之前。他们还没有电灯、轮船一样。在发现了应该有“文化”这样一个东西以后,他们就从希腊文中化出“文化(Civilization)”一词。因此,英文的“文化(Civilization)”,是纯然指向于物质而言的。如何发现、创造、编排摆弄甚或臆想物质。便是他们之所谓“文化”的大体意涵。
  西方人面对自然的思维出发点。是使用工具的发现、占有,享受——而后有其“文化”、“文明”。在西方人的意识里,人和自然是对立的。故而要“以人为本”地“改造征服”。自然只是他们活跃的舞台,是上帝对于他们这些“子民”的钦赐厚赏,是静止不动的“物”而已,完全可以无畏无惧地攫取和享受之。而也因此之故,在西方的“发展史”上,就有前仆后继不断涌现的发现、发明、侵略和殖民。
  然而西方人的这种向外的、追求实用的思维,其实在根上就是与东方精神背道而驰的。诸如中国传统之“谦卑敬天”、“道法自然”、“内观自省”等理念。对于西人而言,无异于天方夜谭。据说像“道”与“禅”这类的词语,西方至今尚无恰当而得其意的翻译——因为这类“东西”,看起来除了有点“东方的神秘兮兮”以外,实在是一点用处都没有。
  东西方之根本区别就在于:一个内求,一个外征。东方人的思维出发点是谦卑的,在大自然面前视己以小,认为生命本身是盲目的、机械的,故而要向内反省己身以修正,逐步达到与自然的和谐。
  在东方人的意识里,自然和人,是互动的、一体的,是生命得以回归的家。人并没有高于自然,但也不是自然的奴仆,而是平等参透的关系(平等参透既是一体)。因此,东方的中国和印度的传统,都重视智慧、重视人的内在修为,亦即人格的完善——以不违背自然为宗旨。而把这个认知引申到人群,每个人都能有谦卑的自觉,更多地要求自己,就会为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拓展出无限的空间。是故,我国一直以来讲究的是“和”,是“礼”,是“让”,是“静”,是“道”,是“修”,等等诸如此类,全部都是个人反求己身,去了解自己而不是专看外界并与人争竞。
  可惜的是,现在我们是全部采用西方的思维,所以看古人的那一套,都说是“压抑个性”、“束缚思想”。以及不利于科技的发展,等等。这实在是很大的一个误会。
  时下,常见有老外到中国来,感叹中国发展之蓬勃。赞美中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进步在哪里?都是指道路、交通、建筑和生产之类的物质构建。而这些在中国古人的传统理念中,都称之为“象”,即现象,是表现在外面,人所共见的东西,只不过是“形而下”而已。估计若是古人看到我们现代的物质繁荣,反而会警告我们贪欲过剩,向自然索要过多。
  因为人既然是万物之长,就“长”在有更高级的感知。若是拘囿于此类纷繁而盲然荒废一生,那所谓人生的意义又从何说起?
  总之,中西方的思维,确然两套背道而驰的出发点。有了这个认识,就几乎可以看清中西方一切学问之大不同。诸如科学与玄学、西医和中医、物理和心学、基督教和儒释道,“文化传播”和“大道之行”。
  而至于“茶文化”,谁都知道,这是我国韵传千年的传统。但是只有我们厘清了“文化”一词的内涵意义及其来龙去脉,才不至于糊里糊涂,也才好意思坐下来,好好谈论一下我们的“茶文化”。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源远”,什么样的一种“流长”。
  我们至少应该谦卑的是,所谓“茶文化”,全然由古人们所缔造、所倡导,而古人的生活环境及其学问内心,都与今人已自大不同。我们要“弘扬和继承”茶文化无可厚非,但至少应该放下身段,丢弃现代人的眼光,走进古人的世界,去体察、去体会,想想茶身上究竟有什么独具的品性而为一代又一代的智者们所称道宣说。
  否则。泛泛而谈“茶文化”。大概开口既是糊涂!
  顺便值得一提的是,“文化”一词,既然来自对英文的翻译。那么当初为什么要用这两个字来组合呢?其实这个来由却正彰显最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的“文化观”。
  典出《易经·贲卦》的彖辞: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其意思是说,天地自然现象(现出来的象)分有阴阳两端,显示于人,则有男女之别(人与自然,其性本一)。此是“天文(天然之纹)”。而在人的群体中,把这个“天文”的理路通过礼法,制度而使其明显化,让人们能够共同遵循,此便是“文明以止,人文也”。此后,观察“天文”的现象,就能够明白时节自然的状况和动向。在这个基础上,“人文”依据观察到的“天文”而作相契和相应的调适,此便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才是我们的文化吧!
其他文献
地处闽东北交界处的屏南县,因奇山秀水的壮美之姿闻名遐迩,尤其是以白水洋为首的鸳鸯溪风景区更让游人趋之若骛。来到这里不但可以欣赏到美景,勤劳聪慧的农家人制作的泡蛋茶一定会让每一位旅客印象深刻。一道独特的地方美食,也许没有想象中的金贵,却展示了乡村人淳朴的待客之道。屏南的历史文化更是借籍这小小的一碗蛋茶而千古流芳。  据当地乡亲介绍,制成的蛋茶犹如一朵盛开的黄菊花,不但形好、味更美。首先要选用新鲜的蛋
期刊
“惠美寿”是日本的福神名,讨喜的五短身材令人印象深刻,而作为曾经担任台湾区制茶公会理事长、目前也兼任台北市茶商公会顾问的黄正敏,与这个名字也颇有因缘。  黄正敏早年毕业于台大法律系,自以为从此可以驰骋法界或政界一展抱负,却在毕业后被父亲硬生生抓回家投入茶叶商海。他坦承,尽管当时充满委屈,十分不愿意,但听父亲说从此就可以开名车、上酒家、挤入“上流社会”(比较起当时在法院上班的同学,每月五百元微薄的薪
期刊
2008年发生了太多事情,人们的内心反复涌动着各种激烈的情绪,大喜大悲之后又在经济危机的寒冬中迎来新的一年。这一切足以让人大彻大悟,希望回到平安和真实。“Happy牛year!”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的交融在一条短信中得到有趣的呈现,希望和祝福在这个时候最是温暖。新年伊始,最好握住一杯茶,在鞭炮声中,在美食之外,用唇齿接纳方寸之水,至少平复一下心绪,调整一下呼吸。  茶多数是苦的。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
期刊
什么是茶品呢?所谓茶品,就是说一个人喝茶、品茶时所表现出来的举止行为(包含精神面貌)。因此,要认识一个人,较简单的方法是和他一起喝茶、一起品茶,从他选择喝什么茶?如何喝茶?为什么喝茶?喝茶的样子和态度怎样?大概就可以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了。  品茶讲究“道”,因而有“茶道”。这个“道”字是指“通达”、“道路”的意思,而“茶道”是指这条道路通达到净化心灵,善化社会,美化人生,文化世界的过程,是使人充
期刊
2008年的北京奥运最让人惊艳的一定是独特的金镶玉奖牌设计,“金”象征尊贵,“玉”象征美德,两者结合,温润贵气。在清代时,“金王”常常被用作装饰点缀紫砂、陶瓷的工艺品,后来因为金和银会影响紫砂泥料的透气性,极少人会把手里的紫砂壶送去包金包银,久而久之,包金镶玉的工艺也日渐被人淡忘了。后来,有壶友拿出包过金的紫砂壶观赏,兴趣之下,包金镶玉的话题重新被提起。在宜兴,还有少量的专业工匠为紫砂壶包金镶玉,
期刊
现在流行复古,像球鞋流行平底板鞋,发型流行奥黛丽-赫本头,销声匿迹许久的传统铁观音重新回归,这让很多茶人不适应,究竟传统铁观音的真实口味如何?和市面上流行的浓香型和清香型两种铁观音的区别何在、做法上又有什么不同?      传统特征    铁观音的传统制法为重度晒青,晒青之后间隔一段时间后才能开始摇青,摇青次数一般为4次,每一次摇青的时间都比较短,但两次摇青的间隔时间则比较长,炒青一般在第2天的早
期刊
考古发现证明,日本的茶与以后形成的茶道文化之根源在于中国,因此,日本茶道史上许多被尊为文化至宝的茶道具也都传自于中国,其中,建窑产黑釉茶碗(即唐物天目)和一种可贮放浓茶粉的陶器小罐(日本人称茶入),以其最富艺术和美学价值,被公认为最重要的茶道具之一,长期以来,居于茶道具之首。      何为茶入    日本的抹茶道在演示过程中一般要点两种茶,即浓茶与薄茶。点浓茶是茶事中之关键所在。茶入是专门用来贮
期刊
“闽北工艺”款  外形:条索较紧结略弯,色泽较乌润。  香气:前三道,香气明显,茶遇水,香气四溢;从第四道开始,香气慢慢减弱,整体香气尚鲜锐,较纯正,有较明显的兰花香,稍有果香。  滋味:第一道入口尚醇,汤水顺滑;第二至三道茶汤入口醇厚,尚顺滑,水香略显;第四至五道,茶汤尚醇厚,水香感减弱;第五道至七道,茶汤入口有淡淡的甘甜,水香不显;八道后,茶汤微涩,水味显。  汤色:第一道茶汤呈浅橙黄色,稍亮
期刊
成都陆羽茶艺中心      东晋陆纳见世风奢侈,力倡以茶宴代酒宴,所谓茶会,古来已久。唐朝的时候,茶宴盛行,蔚然成风,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很喜欢。参加茶会的人除了品茶、清谈,还赏花、吟诗、听琴。宋朝除了茶宴茶会,还加上焚香、点茶、挂画、插花等。  而当今,茶事的发展越来越兴盛,茶会的开展,必须有一个独特而有意义的形式。  1月11日,在成都的陆羽茶艺中心里,有一场特别的新年茶会,以茶席、古琴弹奏、歌
期刊
1月2日~3日,一场蕴含着浓郁桐城特色的茶艺大赛在福鼎市国际大酒店水晶宫内举行:会场的展台上,身着民族传统服装的茶艺选手们各自施展着精湛的技艺,煮水、洗杯、取茶、沏水……一个个动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舒缓而优雅。悠扬的曲乐声,与选手或起或伏的动作协调配合着……    这是一场由福鼎市委宣传部、市农办、市茶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等12个单位联合主办的“‘农信杯’首届福鼎白茶茶艺大赛”,大赛以推崇“自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