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乐学善学,打造生物精品课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ey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活动的特点决定了有效性是课堂活动的生命线,只有课堂活动有效才能实现其活动目的。因此生物课堂教学开展什么样的课堂活动,以什么形式开展,怎样引导学生乐学善学,真正体现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生物课堂活动 有效性 精品课堂
  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而现在课堂上呈现了较多的学生活动,但是,如果我们将活动停留在表面上,不去关注它的有效性,那么最终只会是浪费时间,而不能达到“以活动促发展”这一根本目标,这就违背了“教育必须有效益观念”这一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并最终会影响培养学生的质量。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自觉的积极参与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水平状况,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去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以达到教学目的。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活动中来,这是我们评价学生活动有效性的一个前提。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乐于活动并在活动中学习相关知识。
  笔者在讲授苏教版八下生物《脊椎动物》一节时,为了让学生尽快融入课堂,创设出如下故事情境:“万寿之王老虎发出号令,号召所有的脊椎动物到池塘边开大会,兔子、蝴蝶、蜗牛、蛇、青蛙、鱼、鸽子等动物都到达了会场,请你协助老虎做回森林管理员,看看哪些动物不符合入会资格,请它们‘非诚勿扰’。”笔者一边解释,一边在黑板上贴出小动物们的图片,通过创设这样的故事情境,先让学生明确今天的主题是“脊椎动物大会”,初步认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区别,然后再进一步提出要求:“请你根据生活环境的不同,给动物们安排座位。”看着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卡通动物图片,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激发出来,纷纷跃跃欲试。在开心做游戏的同时,笔者适时抛出问题:“这些动物有哪些特殊的结构来适应不同的环境?”于是整节课一直在“脊椎动物大会”这样活泼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被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自然也就乐于参与,从而使课堂活动真正落到了实处。
  二、悉心指导,让学生善于活动
  引导学生乐于活动是需要的,但是提供给学生活动的方法更为重要,善于活动是保证活动有效性的必要条件,而任何方法的运用要取得好的效果,都必须将这种方法内化为学习者的一种习惯和技能。
  学生是否善于活动,至少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判断。
  1.是否明确自己活动的目的,即“为何而动”。
  教师对学生活动的开展必须发挥必要的指导作用,在课前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活动方式等问题有全盘的考虑。如在讲授苏教版七下生物《血液和血型》一节时,指导学生6人一组观察人血细胞涂片,结合书上的示意图,看一看三种血细胞的形态,比一比它们的大小数量,找一找有没有细胞核,想一想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小组分工合作,把观察讨论的结果以表格形式记录下来,比比看哪个小组观察得最细致,表格设计得最完善。
  通过分组观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同时为了使观察的目标更加明确有效,教師以“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想一想”四个问题设疑,并指导小组成员明确分工:一位记录员,一位汇报员,四位观察员,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可做,都能融入课堂活动中来,在设计表格的同时,既锻炼了他们归纳总结的能力,又引导他们将讨论的结果适时记录,使讨论的过程更加有效。而关于血液颜色的思考,不仅强调突出了红细胞的组成血红蛋白的重要作用,还解释了贫血发生的原因,并与第九章的均衡膳食前后呼应,可谓一举多得。
  2.是否懂得该如何开展活动,即“如何而动”。
  实验一直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堂活动,任何内容、任何形式的实验总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但如果实验之前教师没有细致的指导,而是放任学生自由开展,那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只能让他们体会到快乐而收获不了知识、锻炼不了能力,更谈不上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实验之前,必须强调实验的目的、过程与方法。如在苏教版八上生物《鸟类的生殖与发育》一节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观察鸡卵的结构,大多数教师认为这个实验比较简单,让学生自带鸡蛋然后打出来看内部结构对照书认识就行了,结构实验以后问看到了那些结构,学生还是回答“蛋黄、蛋白、蛋清”,而最重要的胚盘则鲜少有人观察到。因此,即使是这样“简单”实验,在开展之前教师也必须给予细致的指导:先观察外形,区分圆端和钝端;再撬开圆端,看看卵壳内有几层膜,找出气室;倒出内容物,找出卵白、卵黄、卵带,观察胚盘的位置和颜色,思考每个结构的功能。通过这样有的放矢的观察指导,学生在活动中一步步认识结构、了解功能,这样的活动也才是真正有效的。
  三、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全员参与
  课堂教学中巧设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好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有利于学生的心智的发展和技能的形成。如在学完有关植物“烧苗”现象的知识后,向全班同学提出了两个问题:(1)每次施肥第二天为什么马上要浇水?(2)从根毛吸水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植物在盐碱地上长不好?在学完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后,要求同学回答:在生产中,为什么要提倡合理密植?通过多种形式的提问,使学生对知识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从而学得主动,掌握得牢固。设问用的巧妙,可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使学生直入佳境。
  总之,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兴趣和热情的建立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要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并不难,难的是教师肯不肯去想办法,是否愿意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去调整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于培温.开放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河南教育基教版,2006(7-8).
  [2]李高峰,郑春和.浅谈新课程中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生物学通报,2004.7.
  [3]柳斌.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
  [4]施新娥.有效教学策略.
  [5]宁世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时代教育,2009(05).
其他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课堂演示实验
在晚茬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存在着四大矛盾。一是晚播与早苗的矛盾;二是晚苗与早发的矛盾;三是旺苗与壮秆、大穗的矛盾;四是早衰、高温逼熟与粒重的矛盾。要夺取晚茬小麦高产
我国对于粉尘浓度排放的标准日益走向高要求化,这就为静电除尘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大的难题,需要加快对静电除尘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增强静电除尘器的使用效果.本文主要讨论了静
摘 要: 形成问题意识,培养提问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就造成学生提问能力缺失的原因进行了论述和分析,并从“提供‘问题生长’的土壤”、“训练‘问题形成’的方法”、“畅通‘问题解决’的渠道”三个方面就如何培养提问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中学化学教学 提问能力 培养途径  无数的真理是在看似幼稚的提问中被发现的。伟大的科学家牛顿问:“苹果为什么是向下落而不是向上飞?”于是,万有引力被发
为了了解海南师范大学附中(简称海师附中)高三学生化学学习情况,我们以问卷的形式对海师附中高三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样本包括一个重点班和一个普通班班,共发出问卷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16份。  调查问卷共有8道选择题,问卷发给学生后要求在8分钟内独立完成。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了解高三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遇到的主要困难及其他问题。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学好高中化学提出几点建议,供老师和同学们参考。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 DON),又名呕吐毒素(vomitoxin),是由镰刀菌属病原真菌产生的真菌毒素之一。研究报道DON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对于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均具
华杂3号是华中农业大学育成的一个“双低”优质杂交油菜新组合。我县今年播种面积0.73万公顷,平均单产15人5公斤,据百亩攻关田调查:平均单产2O3.5公斤。我们的主要做法是:1、育苗移
斯钙素-1(STC-1)是一种最早在硬骨鱼特有的斯坦尼氏小体发现的多肽类激素,后来在人和多种哺乳动物体内也发现STC-1的基因表达并有一些蛋白定位的报道。STC-1参与钙磷代谢,抑
自2005年秋本市启动初中课改7年以来,本市九年级使用人教版新课标配套教材,化学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调查发现,在教学中教师们仍然摆脱不了原有知识体系的束缚,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为此,开展认知化学学科课程内容体系并以此为线索开展教学研究很有必要。  1.建立课程意识是认知学科课程内容体系的前提  (1)形成科学的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是科学课程观所反映的思想意识,支配着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
1.最小公倍数法  这是最基本、最常用的配平方法。配平方法是:求出方程式两边相同原子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选出最小公倍数最大的原子,然后用该原子的最小公倍数除以各自的原子个数,所得的值就是对应物质的系数。  例1:KClO■→KCl O■↑  在这个反应式中右边氧原子个数为2,左边是3,则最小公倍数为6,因此KClO■前系数应配2,前应配3,式子变为:2KClO■→KCl 3O■↑,由于左边钾原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