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二届人口社会学讨论会综述

来源 :中国人口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zhongyun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中国第二届人口社会学讨论会于1990年10月12~17日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会议发起单位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四川省人口研究所、杭州大学人口研究所、江西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和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人口学会对会议给予了大力支持,来自高等院校、社科院、计生委、党校、军事院校及中央有关部门的近5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其他文献
<正> 一、女性生命周期的内容与特点 (一)生命周期。对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过程的某一侧面或区域的追踪研究,便构成了一个序列——生命序列。生命序列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对每一个不同个体是重复出现的,我们称之为“生命周期”。从人口学的角度来看,该周期的理论模型包括出生、婚姻、生育、迁移、丧偶和死亡等若干个阶段。生命周期是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周期各阶段出现的时间、内容、模式的研究,用以剖析我们欲研究的对象。
<正> 一 迈向高龄化社会 中国台湾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由于社会发展落后,公用设施欠缺、营养不良、天灾频仍、瘟疫流行,因而人口死亡率高、人口的平均寿命甚短,再加上出生率高,平均年龄低,因之老年人口所占比率很低。但
<正> 近20年来中国生育率的普遍下降,是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广泛开展、避孕知识及方法的普及密切相关的。宣传普及先进的避孕方法,提供使用避孕方法的服务是计划生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避孕方法的使用量与生育率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分析现有避孕方法使用模式与生育率之
<正> 国外一些学者分析发展中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在生育率变化中的作用时,划分了两种变化类型:一种是“发展性生育率转变”,另一种是“诱导性生育率转变”。美籍华人学者田心源教授在分析中国生育率转变时引用了这一概念,他认为中国的生育率转变属于比较成功的“诱导性生育率转变”。笔者赞同这种区分,并认为有必要把这种区分引入中国人口转变特征与机制的分析之中。由于一组社
<正> 人工流产作为避孕失败后的一种补救措施,从某种意义上讲,对降低生育率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保护妇女健康的角度出发,这种手术不宜多作。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指导站组织的健全及领导的加强,中国各地避孕措施的现用率已大大提高,基本在60%~87%左右,然而人工流产并未随之减少。一些研究表明,从1971~1982年,中
<正> 中国文化以其强有力的辐射功能对东方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具体到人口的发展,她又起到什么作用呢?1991年新年伊始(1月5~7日)。来自美国、法国、葡萄牙、日本、中国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的50余名专家学者,聚首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澳门,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 这次题为“中国文化与人口发展的国际(亚太地区)学术研讨会”由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中
<正> 1990年进行的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取得了关于中国人口规模的最新数据,为研究人口发展历程和趋势提供了重要依据,是科学制定人口计划和发展规划的基础。 近年来中国国内外不少单位的专家和学者对中国人口的形势作了极有价值的分析和预测,这对研究和制订政策无疑是有益的。但是,认识是在对客观
<正>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口的死亡水平如何?第三次人口普查第一次公布了分年龄死亡人口的详细资料,使我们有可能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就是利用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死亡资料,对中国近代的死亡水平(确切地说为1981年的死亡水平)进行分析。模式生命表是研究死亡问题的重要工具。较为准确地搞清中国人口死亡属于何种模式生命表,就易于将中国的死亡水平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相对比了。利用模式
期刊
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100多年前马克思作出的“贫困会产生人口”①的论断,是一句至理名言。然而贫困何以会“产生人口”,人口经济学家多从贫困条件下边际孩子成本较低,特别是从抚养费用低这方面加以分析。无疑这种分析是正确的,对指导生育实践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