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裂动脉瘤外科治疗后迟发性脑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sgh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与迟发性脑缺血显著相关的危险因素,研究其发病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时各种临床特征和相关指标.根据是否发生迟发性脑缺血,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揭示迟发性脑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193例患者符合研究标准,其中66例发生迟发性脑缺血,发病率34.2%.单因素分析结果示:发病后晚期手术、吸烟史、心电图异常、低钠血症、GCS评分低、Hunt-Hess分级高和Fisher分级高的患者发生迟发性脑缺血的概率大(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有吸烟史(OR =9.462,95% CI:2.782,32.180)、低钠(OR=2 285,95% CI:1.232,4 235)、Hunt-Hess分级高(OR =2.223,95% CI:1.011,4 891)回归系数b>0、OR >1,为预示迟发性脑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吸烟史、低钠血症、Hunt-Hess分级高为迟发性脑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是一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对于单纯三叉神经第Ⅱ支痛一直以来采取眶下孔或卵圆孔穿刺射频热凝治疗,眶下孔人路往往存在毁损范围过小、疼痛缓解不明显,而卵圆孔人路因容易累及第Ⅰ支或第Ⅲ支导致相应并发症产生[1].我们探索了一种精确定位三叉神经第Ⅱ支(上颌神经)射频热凝治疗的方法,并取得满意成绩,总结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选择本院2010年3月至2011年9
期刊
目的 评价清华大学研发的国产可充电式脑起搏器治疗帕金森病(PD)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入组的31例PD患者进行国产可充电式脑起搏器手术.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试验组(n=15)和对照组(n=16),术后1个月试验组开机,调整脉宽、频率、电压等刺激参数进行刺激,对照组模拟开机但不刺激,术后3个月揭盲,比较两组开期和关期PD评分量表(UPDRS)运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及开期无异动时间的差异,揭盲后对
目的 比较脑电图(EEG)反应性、EEG分型和GCS评分三种方法预测重型颅脑外伤性昏迷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入组患者为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型颅脑外伤性昏迷患者55例,分别对其进行了EEG反应性、EEG分型和GCS检查评估,并进行1年的随访,观察患者的预后转归情况.结果 EEG反应性、EEG分型和GCS评分预测昏迷患者预后的准确度分别为87.3%、78.2
目的 探讨枕颈内固定并植骨融合治疗先天性复杂寰枕畸形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复杂寰枕畸形患者,其中17例行后颅窝减压+枕颈植骨固定融合术,4例行经口咽寰枢椎间软组织及骨性组织切除减压,齿状突复位减压+后路后颅窝枕骨大孔减压术+枕颈植骨固定融合术;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结果 寰枢脱位并存在延颈髓腹、背侧受压者,选择经口咽寰枢椎间软组织及骨性组织切除减压齿状突复位减压+后路后颅窝枕骨大孔减压术+
目的 总结结节性硬化症所致癫痫患者的术前评估及手术方式,观察术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三博脑科医院2004年6月至2011年6月手术治疗的20例结节性硬化症患者临床资料并系统随访1~5年.结果 经过综合评估,单纯致痫结节切除术8例;电极植入后致痫结节切除术1例;脑叶切除术4例;致痫结节切除+致痫皮层热灼术2例;脑叶切除+离断术1例;迷走神经刺激术2例;胼胝体全段切开术2例.术后随访Engel
由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张亚卓教授主编的《脑室外科学》一书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较系统地介绍了脑室外科的发展史、脑室外科相关的基础研究以及脑室病变的诊治进展。全书共分10章,基础部分介绍了脑室系统的胚胎发育、解剖、脑室病变的病理学、室旁结构的生理学、手术损伤的生理变化、脑脊液循环动力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深入了解脑室病变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手术并发症打下基础。
期刊
目的 探讨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12年9月由同一术者主刀的44例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患者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病理学检查结果及术中术后情况.结果 患者临床表现多与肿瘤部位及大小相关,术前CT、MRI及MRA检查有助于提示肿瘤性质、部位、大小、质地、与供血血管的关系.44例患者手术采用术中超声辅助下颞顶枕开颅经脑沟入路肿瘤切除术,均达肿瘤全切除
颅内肿瘤手术的目标是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组织而使患者神经功能损伤降到最小.为达到上述目标,常常需要在术中获取术野重要神经功能区域的分布信息.通过皮层或皮层下电刺激来诱导神经功能改变从而定位到相应的功能区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脑功能区定位方法[1],并已成为预测术后神经功能损害的金标准[2-3].一、皮层和皮层下刺激技术和方法皮层和皮层下定位的目的是能可靠地确认涉及运动、感觉、语言和认知功能的皮层
期刊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血管性疾病,其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开颅手术夹闭以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等[1-2].我们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于我院行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93例患者,对治疗结果及并发症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全部93例患者其中男42例,女51例,年龄24 ~ 79岁.75例患者以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18例以头痛、单侧动眼神经麻痹起病或行头部CT检
期刊
目的 分析双侧椎旁Wiltse间隙入路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MIS-TLIF)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 2012年5月至2013年11月期间收治13例Ⅰ~Ⅱ°腰椎滑脱患者,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和显微镜下,采用双侧椎旁Wiltse间隙(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入路MIS-TLIF治疗.分析本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局部伤口疼痛时间和术后腰腿痛缓解时间;记录术前、术后1、3、7d肌酸磷酸激酶(CPK-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