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响鸡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因素

来源 :中国动物保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392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69
  摘要:动物肠道的微生物菌群对动物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通过多种方式定植在动物的消化道内,在体内通过竞争方式获得生存的机会,与宿主建立了合作共赢的关系。但肠道的菌群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时刻保持着变化,为了保证菌群的稳定性,防止有害菌群获得优势地位,本文就影响菌群区系变化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影响菌群变化的因素,提出维持鸡肠道菌群稳定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鸡;肠道菌群;区系变化;关键因素
   微生物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按照其对人类的影响分为有益菌和有害菌两种。微生物应用自己的生存方式进入到动物体内,成为机体内的功能性物质。在对动物的微生物研究中,发现反刍动物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最多也最为复杂,微生物是反刍动物生存的保障。近几年人们发现单胃动物肠道内的微生物也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它在改善动物消化吸收、生理结构完整和免疫防护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对人肠道微生物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发现,其基因的总数量是人类基因的100倍以上。宿主和微生物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这种相互作用影响宿主机体的生理状态,不仅直接影响微生物在肠道内的生存和定型,而且影响微生物的繁殖数量。同时,肠道微生物也参与宿主的肠道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宿主的生理代谢。像肠道有益菌支链梭菌可以促进胆红素转化为尿胆碱原。双歧杆菌和乳酸菌能够将营养物质中的大分子物质进行降解,其降解的主要产物脂肪酸是宿主主要营养物质,同时也是肠道上皮细胞和其他微生物的能量底物。肠道的微生物还具有生物修复的能力,能够对肠道的血管和上皮组织进行修复[1]。本文对鸡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结合近年来鸡肠道微生物研究的成果,提出保持鸡肠道微生物菌群稳定的措施。
  1 鸡肠道微生物的特点
   动物的肠道具有良好的营养物质和抵御外源病毒侵害的能力,所以其成为了微生物寄生的最佳生存场所,在对肠道微生物进行研究中发现,其形成与动物的进化密不可分。有学者对鸡的肠道微生物按照不同部位进行了分析发现,鸡肠道微生物基因达到904万个。通过对鸡肠道微生物的报道可以看出,虽然鸡小肠和大肠的均含有多种微生物,但是微生物的数量却不同,大肠中的微生物总量多于小肠,其多样性也多于小肠。这主要是由于小肠的pH值低,微生物生长定植受到酸性因素的影响较大。另有学者研究发现小肠中乳酸菌是优势菌属,其次是链球菌和大肠杆菌。在对回肠内的微生物区系进行定量分析,发现乳酸菌数量最多,占75%,链球菌和大肠杆菌总量占25%。对鸡盲肠内的细菌进行研究,发现其乳酸菌,厌氧杆菌属,梭菌,双歧杆菌等具有厌氧生存能力的细菌较多。
  2 影响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因素
  2.1 鸡的生长阶段因素
   动物在生长过程中为了获得最有利的生成条件,其成长过程中会选择性的构建自身的防疫体系,微生物作为疾病防御第一道生理屏障,在机体内如果构成不合理会直接造成宿主难以长期生存。能获得有利生存条件的宿主,它的肠道内的微生物区系都是结构稳定且组成合理的。在对新生雏鸡肠道微生物研究发现出生4h内仅有少量的厚壁菌门的微生物定植在小肠内。在跟踪研究了7~42日龄肉鸡肠道内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变化情况,发现肉鸡肠道内的微生物菌群有明显的时间变化规律,在众多微生物中,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始终是优势菌群,其中回肠中厚壁菌门数量最多、增长最快,是第一优势菌,拟杆菌门成为盲肠第二优势菌群,而变形菌门数量逐渐下降。另有研究发现,鸡的小肠道微生物在7日龄后进入稳定期,乳酸菌成为优势菌群,大肠中的微生物在28日龄左右才逐渐稳定,其菌系在14~28日龄好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快速定植,28d后双歧杆菌等厌氧菌快速繁殖,并成为优势菌群。鸡肠道微生物菌群在肠道发育完成后微生物群也会趋于稳定[2]
  2.2 鸡的营养供给因素
   微生物在肠道内生存需要摄取部分饲料营养物质,所以饲料中的营养素的含量对微生物的存活具有重要作用。在对日粮纤维对盲肠微生物定植规律的影响发现,随着纤维素水平的提高,鸡盲肠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显著增加,特别是与纤维素降解相关的梭菌、普雷沃菌,因为碳水化合物被大量降解,使肠道内的pH值降低,抑制了对酸性敏感的有害菌。分析原因还发现纤维素刺激肠道的蠕动能力,增加了食物的流动速度,减少了有害菌的定植几率。饲料中的蛋白质和脂肪是微生物的重要营养物质,鸡日粮中增加脂肪对鸡肠道菌群的影响发现脂肪含量的增加会增加肠道内产气荚膜梭菌的含量。由于产气荚膜梭菌生长繁殖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因此在鸡采食饲料后其营养物质被产气荚膜梭菌大量占用,减少鸡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率,同时它还可破坏肠道上皮细胞,严重影响鸡的消化吸收功能。另有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对产气荚膜梭菌的影响不同。动物蛋白与植物蛋白相比,更加有利于鸡肠道内产气荚膜梭菌含量的增加,这是因为动物蛋白中蛋氨酸量高于植物蛋白,蛋氨酸是产气荚膜梭菌生长时必需的营养物质。
  2.3 饲料添加剂因素
   微生物添加剂是饲料的添加剂的主要种类,在对微生物添加剂研究中发现,适当的添加有益菌可以提高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提高动物的健康程度。有学者对不同日龄的肉仔鸡盲肠乳酸菌和双歧杆菌数量进行检测,发现在日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可显著提高肉仔鸡盲肠乳酸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另有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酸味剂可以显著增加28日龄肉鸡盲肠中乳酸菌的数量,从而显著抑制大肠杆菌数量的增加。这是因为酸化剂降低了消化道内的pH值,破坏了有害细菌的生存环境,达到了抗菌作用。在饲料中使用大环内酯类添加剂可用于预防球虫病,其会破坏肠道内的菌群平衡,这主要是因为大环内酯类药物能直接杀死有益菌,同时破坏肠道的膜结构,造成细菌的定植率降低。
  2.4 饲养环境因素
   饲养环境中的环境温湿度能直接影响鸡的生理调节机制,在过高温度,鸡体通过生理调节可降低鸡的采食量,在采食量下降的情况下有益微生物的含量下降,破坏了鸡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同时高温还影响肠黏膜的通透性,因此,高温易引起鸡的肠道炎症及降低生产性能。动物肠道的微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据研究表明,其肠道的微生物主要是来源于环境中的微生物,通过在体内的竞争和选择逐渐形成稳定的区系[3]。但如果家禽的粪便污染,非常规的微生物在环境中滋生,新滋生的微生物進入消化道内就会打破原有的微生物区系的平衡结构。有研究表明,在实际生产中,必须经常更换垫料,因为重复使用的垫料中易滋生有害菌,极易引起鸡肠道的炎性反应。另外,不同的养殖方式对鸡的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也有明显影响,如笼养与散养方式对鸡肠道中所形成的微生物菌群结构有影响。这主要是因为散养条件下鸡接触的环境多变,可采食不同的食物,所接触的微生物菌群种类及结构也不同,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的肠道微生物环境。
  3 小结
   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发展,人们开始深入研究鸡肠道微生物特性,研究出了鸡宏基因组技术,并证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日龄、饲粮成分、饲料添加剂、环境条件等。但微生物对机体的生理生化、组织营养代谢、遗传信息表达的研究很少,所以鸡肠道微生物的生理功能的研究是以后研究的热点。
  参考文献:
  [1] 黄金华,粟永春,宁国信,等.粪菌移植对雏鸡生长性能、血清白痢阳性率和屠宰性能的影响[J].中国饲料,2019(21):35-40.
  [2] 张孟阳,毕付提,李洁,等.发酵饲料对仔鸡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影响[J].中国家禽,2019,41(13):30-36.
  [3] 张腾帅.季节变化对散养芦花鸡肠道菌群的影响及肠道益生芽孢杆菌的筛选[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9.
   作者简介:郝思军(1971.12— ),江苏宝应人,本科,高级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工作。
其他文献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57  摘要:现阶段,我国草食畜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大而不强态势,导致畜牧业市场波动明显,效益参差不齐而又明显低下。作为大市场下的高台县草食畜牧业,与全国市场态势同步而又偏弱,做大做强草食畜牧业,既要顺应全国大市场态势,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准确定位发展思路、优化区域发展规划、提升从业者素质、进行防疫模式创新、强化草食畜牧业发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59  摘要:公牛除用作种用外,多数作为肉用牛进行饲养,去势的公牛性格温顺,肉质鲜美,大理石花纹明显,产出的牛肉品质更佳,所以应当合理的进行公牛的去势。本文阐述了公牛去势的优点和缺点,介绍了公牛去势的几种方法以及并发症的控制,希望能够帮助养殖户正确的做好公牛去势工作。  关键词:公牛;去势;优点;并发症控制   由于公牛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54  摘要:我国具有数千年的养殖历史,且现代各类养殖技术的兴起为现代化养殖方式提供了发展道路,就生猪养殖而言,随着生猪市场需求量的扩大以及养殖利润的可观性,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开始投入到生猪养殖行业当中,所以我国生猪养殖受到养殖规模扩大以及养殖技术投入等多方面的影响,已经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未来生猪养殖发展过程当中,加快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64  摘要:养殖技术的科学与否会对肉羊的发病频次、肉质口感、养殖效益产生直接影响。基于此,笔者主要就肉羊养殖存在的问题及标准化肉羊养殖技术展开探讨,以期为广大肉羊养殖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标准化;肉羊养殖技术;要点;应用   羊肉口感鲜美、肉质细腻、营养丰富,备受消费者青睐,尤其是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下社会,羊肉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71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科尔沁肉牛、科尔沁牛的育肥性能。选择300kg左右、身体健康的科尔沁肉牛、科尔沁牛各30头,每个组内设2个重复,每个重复15头牛。在日粮相同情况下,饲养210d。结果表明:无论是冬季、春季还是全程饲养期,科尔沁肉牛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科尔沁牛(P<0.05)。  关键词:科尔沁肉牛;科尔沁牛;育肥性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65  摘要: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养殖家畜主要以牛羊为主,牛羊养殖业在当地畜牧养殖结构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随着阿拉善左旗畜牧养殖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羊肉价格的上涨,羊养殖产业稳中提升,但由于禁牧政策的实施,舍饲的养殖方式逐渐增多,其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养殖场内部环境较为恶劣,羊群很容易受到多种寄生虫的感染,引发一系列的疾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62  摘要:数字化生产技术已经在深刻的改变畜牧产业发展模式,并极大地提高现有畜牧产业生产效率,对于提高国内畜牧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数字化集成技术在奶牛场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简要分析,主要以2016-2018年间山东祥和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现有标准化奶牛养殖场为依托进行试验示范,结果显示通过奶牛数字化集成技术的应用,山东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66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讨原柴达木山羊种公羊日粮蛋白营养水平的需要量。试验选用40只原柴达木山羊种公羊,随机分成4个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4组日粮的蛋白水平分别为7.52%、8.63%、9.57%、10.55%,试验周期为120d。结果表明:随着日粮蛋白水平的提高,种公羊的平均日增重先升高后降低,试验3组的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61  摘要:育肥牛养殖周期相对较短,饲料成本投入相对较高,如果没有做好针对性的管理工作,势必会影响到整体的育肥效果,导致养殖周期变长,育肥牛不能够正常地生长发育,甚至会增加额外的养殖成本,不利于提高养殖效益。所以就需要从肉牛养殖管理角度入手,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明确最佳的育肥养殖管理方案,确保育肥牛能够在短时间内出栏,为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1.11.063  摘要:为了掌握凉山州甘洛县牛羊布鲁氏菌病的分布和流行情况,及时开展净化工作,本研究于对全县牛羊养殖场(户)开展了全覆盖的布病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辖区内畜间布病羊只个体阳性率为0.0158%,场群阳性率为0.0473%;牛个体阳性率0%,场群阳性率0%。结果表明,此次监测发现的甘洛县羊布病为输入性病例。建议今后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