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古至今,中外教育发生了很多变化,教师角色也不断变化。从孔子到陶行知,从凯洛夫到布鲁纳,中外古今教师角色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在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知识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唤数学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变为“启智、陶情、冶性、锤志”。数学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的新形象,身体力行地体现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数学新课改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是学生的启蒙者、引路人,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学习伙伴。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了解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习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会更加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积极鼓励学生突破教师,突破教科书,突破课堂,突出让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评价,参与搜集相关资料等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制作、测量、观察、操作、思考、研究、猜测、交流、分析、归纳和整理等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学习能力等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的需要。
二、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都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三、由“一桶水”向“长流水”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已经过时,这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去“挖泉”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四、由“蜡烛”向“阳光”转变
有人把教师比作蜡烛。蜡烛的光太弱,能照多久?教师应将灿烂的阳光散布到每位学生的心田,让每位孩子沐浴着爱的阳光,茁壮成长。这灿烂的阳光就是爱生之心,有了爱心,你才会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孩子的心理埋下“爱”之种,扎下“爱”之根。而不是“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
五、由“辛勤的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辛勤的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辛勤的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造型”,园丁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给学生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
六、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
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新课程中,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这就是国外多年来一直提倡的“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把就学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他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定位自己的角色,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一、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习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会更加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积极鼓励学生突破教师,突破教科书,突破课堂,突出让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评价,参与搜集相关资料等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制作、测量、观察、操作、思考、研究、猜测、交流、分析、归纳和整理等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学习能力等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的需要。
二、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都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三、由“一桶水”向“长流水”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已经过时,这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去“挖泉”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四、由“蜡烛”向“阳光”转变
有人把教师比作蜡烛。蜡烛的光太弱,能照多久?教师应将灿烂的阳光散布到每位学生的心田,让每位孩子沐浴着爱的阳光,茁壮成长。这灿烂的阳光就是爱生之心,有了爱心,你才会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孩子的心理埋下“爱”之种,扎下“爱”之根。而不是“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
五、由“辛勤的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辛勤的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辛勤的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造型”,园丁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给学生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
六、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
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新课程中,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这就是国外多年来一直提倡的“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把就学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他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定位自己的角色,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