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的在数学课堂中开展操作活动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uagnq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的在数学课堂上开展操作活动,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而且会帮助学生顺利建构知识,不断提高动手能力。操作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兴趣盎然,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
  关键词:有效 操作活动 恰当的内容 目标明确 有效的指导 引发思考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可以使信息不断的刺激细胞,促使思维活跃,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同时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重视操作活动,用操作活动启迪思维,使思维在操作中得到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动手操作应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形式。那么如何有效的在数学课堂中开展操作活动呢?根据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认为:
  一、 操作活动要选择恰当的内容
  动手操作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它独到的、其他学习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并非所有的内容都要动手操作,我们应在把握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出适当的富有挑战性的操作活动,让每一次动手来得及时,操作的有价值。所以选择操作活动的内容,第一、操作活动内容必须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展开。第二、操作活动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思维和探索空間。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就是本课时的难点,而且在操作时必须伴随着一定的思维,才能达到操作目的。
  二、操作活动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学生的动手操作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全方位策划。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操作活动的经验比较少,这时候很需要教师的具体详细的考虑。因此课前,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操作活动前的一切准备。
  (1)教具、学具材料的准备。如:教师检查学生的学具的准备是否紧扣活动要求,数量是否够等。
  (2)操作活动要求的准备。为了确保操作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要出示准备好的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让学生仔细读懂,每人明白自己在操作活动中任务,方可进行。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猜一猜》一课中,出示了准备好的游戏要求:①在自己的位置上,每人抛五次,把相对应的结果用打“√“的方式,填在书中73页的表格中。②以八人为一小组,组长负责汇总每种情况出现的次数,填在小组汇总表中。
  三、操作活动的目标要明确
  任何有效的操作活动,无不源于明确的操作目标的指引。因此,学生在动手操作前教师必须明确这一操作的出发点是什么,学生通过操作,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即动手操作是为动脑提供过程和素材,最终为学生建构数学模型、发现数学秘密,引发深层次的数学思考而服务。同时也必须使学生明确通过操作解决什么问题,这样,学生的操作才会有针对性,内容集中,以便于达到有效教学。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分一分(一)》中的操作活动: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师提出活动目标:①你能在找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吗?并涂上颜色。②你还有不同的折法吗?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达到让学生认识四分之一、四分之二等分数的意义。通过学生有不同的折法,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还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示这张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
  四、操作活动中教师要及时、有效地指导
  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在操作活动中有些学生会遇到困难,这时教师的及时指导尤为重要,促进了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图形中的规律》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操作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摆十个连续连续的三角形。探索1:需要多少根小棒?
  探索2:三角形的个数与所需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并用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在探索第二个目标时,有的小组出现了困难,感到束手无策。这时需要老师及时的点拨,我是这样指导的:
  师:摆十个连续的三角形需要21根小棒,你是怎么得到21的?
  生:数的。
  师:要摆很多个连续的三角形,需要知道用多少根小棒,如果用数的方法,那不是太麻烦了吗?学生认同。
  师:你们再摆一摆,这次边摆边观察,先摆好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先用笔记录下来,摆第二个三角形需要增加几根小棒,再用笔记录,摆第三个呢?经过我的适时点拨,这组同学边摆边记录,很快得到了一个算式:3+2+2+2……+2=21.
  五、操作活动后要引发学生思考
  动手操作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发现知识、掌握技巧的过程,而且是他们充分思考、思维碰撞、认识升华的过程。简短的操作活动会在几分钟内完成,但它带给学生的影响确是久远的。在每次操作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总结自己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得到的收获,并不断总结操作经验,引发更有价值的深层次思考。
  总之,有效的在数学课堂上开展操作活动,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而且会帮助学生顺利建构知识,不断提高动手能力。操作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兴趣盎然,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数学课程标准》
  (2)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有效上课》
  (3)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教育心理学》
其他文献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才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上完一节课后,我们每个人都要习惯问问自己,“我教给了学生什么”;问问学生“你们学会了什么”。其实,语文阅读教学无论被注入什么新的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什么是务实高效?课堂应该实在一些,要尽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课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和
期刊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与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渐多元化。传统的单一教学方案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目前,英语已经成为小学教学的主要课程,但是由于习惯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导致该门课程的教学难度较大,教学质量相对较差。面对该种状况,不少学校都在着手对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希望能够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进一步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就学习兴趣对英语教学的作用加以阐
期刊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此后,数学的课堂中、教学设计中都增加了“创设情境”这一环节,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有些教师往往花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去创设情境,但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本文以案例的形式列举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的几种误区。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设 情境 误区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形式,创设有效教学情境,不仅有
期刊
摘要:借助文学经典,由课内学习向课外阅读延伸,读单篇到整本书,厚积薄发。同时引导学生从报纸、新闻、网络等渠道来关注社会生活,从而获取素材。写作技能从构思立意,遣词造句到布局谋篇都要进行分析指导。写作从说说到日志先激发兴趣,再进行片段作文到大作文的写作升级训练。  关键词:泛阅读 勤练笔 个性化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期刊
通过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对情境教学有了一点简单的体会。就现代教学论的观点而言,有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精神,提高课堂效率,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進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情境教学要获得成功,功夫
期刊
之所以用了这么一个题目,是基于我校王校长提出家文化建设之后,自己对这个家文化建设进行过深深的考虑和探索,家的内涵是什么,用什么形式来体现,思考了一段时间,觉得既然是家庭就要有爱,就要温暖、温馨那么爱的形式怎样来体现呢?最终还是选择了我当时接新七年级的方式,拥抱!  本学期开学之初,学校安排我做九一的班主任老师,虽然三年前有过做毕业班,特别是C班的班主任的经验,但是我依然不敢有一点的掉以轻心,因为稳
期刊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强调主动学习与反思相结合的历史课程改革理念。在课改中,要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学习现状,通过以疑引路,以情激趣,以练反思三者相结合,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學习,合作学习形成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确保学生自主性,合作性的学习落到实处。  一、
期刊
一个有魅力的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让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抒发情感,把语文课堂当作自己的乐园。通过多年的教学,我觉得要让学生把课堂视为自己的乐园,可從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立平等关系,让学生“活”起来  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着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课堂气氛变得平等、民主。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凡事采用商讨、探究的语气,这样师生之间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沟通,营造出和谐、友善
期刊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只有掌握了概念的本质属性,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倍“作为生活概念,广泛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对“倍”的理解实际上是对除法意义的拓展,就像“比多少”是对减法意义的拓展一样。理解了“倍”的意义,就能理解除法不仅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平均分问题,也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倍数关系)。教学时,要充分利用主题情境图中的素材,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要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期刊
内容提要: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地理教学要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在地理教学中应重视地理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技能的提高,需从地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强调着眼于提高公民素质,为基础地理教育提供发展前景。地理作为一门边缘学科,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根据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融感情、知识、能力于一体,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