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文本解读新探

来源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hongming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文本解读中,一般认为刘心武在文中主要论述了“没有意识到错过”与“能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的两种人对“错过”的认识,以及对“有机会再次相遇的错过”与“时不复返,机不再来”的“永远的错过”的两种人的“错过”态度。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解是正确的,但也是表象的、肤浅的。实际上,作者在文中谈了五种人对待“错过”的不同认识,“思想决定高度”,五种人的不同认识也成就了五种不同的人生。
  第一种人是“平庸之辈”。当“错过”邂逅“平庸之辈”,“错过”便是“惘然”。他们已经“错过”,但他们不仅“没有意识到”,更可悲的是内心竟然“产生一种自足感”,这样的人整天浑浑噩噩,不知“得之幸”,不知“失之过”,糊里糊涂,得过且过,结果是“灵魂堕入颟顸的渊薮”。
  第二种人是“真的勇士”。当“错过”邂逅“真的勇士”,“错过”便是“超越”。他们在“错过”之后,“能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并在“追悔”中真诚地反省自己为什么会错过,通过这一系列的内省活动,他们的“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
  第三种人是“智者”。当“错过”邂逅“智者”,“错过”便是“财富”。他们不仅能“对错过有了痛切的感受”,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不断地跟进思考,思考错过的原因,思考应对的策略,以致积淀出“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当机遇再次呈现时”,他们便能“冷静而成熟地驾驭”,从而“获得硕果”。
  第四种人是“圣贤”。当“错过”邂逅“圣贤”,“错过”便是“境界”。他们“所错过的,时不复返,机不再来,属于永远的错过”。但因为其“善于细细咀嚼这错过的苦果”,竟能“从惆怅中升华出憬悟”, “乃至于酿出诗意与哲理”。这种对待错过的态度已经达到了常人无法臻于的“境界”,非“圣贤之辈”不能企及。
  第五种人则因“错过”而几近于“罪人”。他们可能对错过“立刻意识到了”,但由于自己行动的“滞涩、凝结”,结果将错过发展成“过错”。
  (选自何斌的博客,本刊有删改)
其他文献
编者按:“阅读点亮梦想,书香成就人生”,在2014年江苏省第十届“江苏读书节”系列活动中,《初中生世界》编辑部具体承办了“走进阅读遗存,体验书香文化”这项活动,分“光影留痕”“古事今说”“心语心愿”三部分内容,面向全省初中学生征集作品。经过严格评审,一批优秀作品脱颖而出。本期,我们以专题形式,集中呈现部分佳作。同学们,让我们在品读中,共同感知历史文化的变迁,并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些阅读遗存,让阅读
“此日今还再,当年道果南。”念着对联,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了当年那个文人荟萃的地方——东林书院。  古色古香,树绿花黄,这是我走进书院时的第一感觉。高大的楸树,挺拔的青松,俊秀的翠竹,清雅的莲花……无不给人一种美好的意境。走过刻有“东林旧迹”的高大的牌坊、成片的莲花和鱼儿成群的泮池,我来到了“东林精舍”,据说这里曾是北宋时期杨时讲学的地方呢!后来,“东林精舍”逐渐废弃,明朝万历年间,又再次复建,继
2014年8月24日下午,我拥有了人生第一次采访体验。我来到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采访了该校校长丁兆雄教授。  丁校长首先介绍了学校的悠久历史和优秀办学成果,他说:“1902年,清末状元、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办了我国首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学校创办百余年来,弦歌不辍,代有发展,文化积淀丰赡,教学成果斐然,优秀人才辈出。学校先后培养了5万多名毕业生,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如一代名师王国维
通过举办全国清障车技能大赛,不仅希望推动全国清障救援作业走向规范,还希望能够为全国清障车驾驶员“上岗证”培训与考核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2016年10月19—20日,第6届中
期刊
项目采用工业工程和人机学理论,结合驾驶员培训的特点对教练员操作流程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研究和训练,提高教练员的培训效率。通过分析培训过程,分解各个项目,对整个培训过程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期刊
“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循着一缕书香,我们找到了隐匿在摩天大楼里的一座古朴低矮的房子。抬眼一望,“钱钟书故居”
曼彻斯特印象  在参观了莎翁故居后,我们便踏上了通往曼彻斯特的路。入了城,才发现这里和故乡截然不同。  房屋并不是林立的高楼大厦,大部分民居都只有几层高,清一色的红砖房,红色的砖墙缀饰着白色的窗框和通亮的玻璃窗,给屋子笼罩上柔和的气息,连棱角似乎都被软化了。房前屋后有草坪,丝毫不沾浮华之气,很是温馨。  途中,我们经过曼彻斯特大学城,依旧是红色的砖墙——这仿佛已成为曼彻斯特的一个标志。到了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