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者血液因素对机采血小板采集量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来源 :中国输血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12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机采血小板因输注效果好、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临床应用日益普遍.国内许多血站也相继引进了国外较先进的血细胞分离机(如美国Bexter公司CS-3000Plus、COBE公司 s pectra和Haemonetics公司MCS3P、MCS+等).过去,许多实验对其采集浓缩血小板的效率和影响因素作了一些有益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对机器本身因素的分析上,而对献血者因素的影响涉及较少[1~3].笔者采用多因素的分析方法就献血者血液因素对机器采集血小板效果的影响作一初步探讨,供同行参考.1 材料与方法
其他文献
为了研究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的抗逆境胁迫机制,从水稻低温诱导及抗旱基因OsLTI6A出发,同源克隆了木薯的抗逆基因MeLIT6A,并对其序列和功能进行了分析研究。MeLIT6A
目的研究徐州汉族人群ABO血型及HAB分泌型基因多态性分布特征并用于解决临床输血中血型血清学鉴定难题.方法用快速盐析法提取外周血标本中的DNA,用P CR-SSP扩增ABO 血型、HAB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是区域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短时期内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改造的显著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口的持续增长,涿鹿县土地利用结构发生的变化比较显著。
凝血酶在人体凝血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以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作为主要成分的纤维蛋白止血胶在国外已被广泛用于局部和手术中的止血和做粘合剂[1].制备凝血酶的方法是采用先将
CD34是一种表达在早期造血干细胞、小血管内皮细胞和胚胎纤维母细胞表面的一种特异性表面抗原,是早期HSC/HPC的一种特征性标志[1]。体内移植和体外培养的研究表明,多能干细胞存
本研究在系统调查环京津贫困地区31个县退耕、贫困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环京津贫困带退耕与贫困的相关关系。调查分析表明:退耕工程的实施没有加重该区域农村居民的贫困程度,但
摘 要:临床病理学是临床医学(病理学方向)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现结合我校教学实际,就临床病理学实践教学方法进行总结,着重强调根据教学目标,科学制定教学大纲;强化临床病理学基础理论;临床病理学向基础医学相关学科、临床医学学科拓展;开展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在临床病理 学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病理学 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临床输血中,患者血清中同时存在多种血型抗体的现象较为少见,笔者最近采用聚凝胺配血法[1,2](聚凝胺法)检出抗-E、抗-N 1例,现报告如下.
目前许多高校教学评价中存在着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督导员、教师同行、业内专家、教师主体、学生主体等主体缺失和评价偏差的情况。因此,该文在分析出现这些现象原因的基础上,
据报道,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患者合并妊娠,死胎率为27%,孕妇的死亡率为15%[1].我院收治1例PNH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孕妇,成功助娩一男婴,现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