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应以怎样的思路进行阅读教学呢?下面,我就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阅读课上,多给学生一些自主读书的时间
张田若先生指出:“如果两节课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就要花一半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的确,不让学生多读,就无法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摒弃那些繁琐的内容分析,把时间“挤”出来,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
二、阅读课上,多给学生创设一些真实体验的情境
语文教材选编了很多文辞精美、内容丰富的文章。要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作品中蕴涵的深情,就需要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浸润其中”。
教学《可爱的草塘》一课时,我先用北大荒的特有风光,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急切地想去了解、欣赏课文中所描写的景物。接着,创设情境,利用学生的情绪,将他们带入情境,并设问:“现在,你置身于美丽的草塘之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如何?”眼前的图画,一下子罩上了感情色彩,使同学们能够全身心地倾注在图画中,把自己所看到的美景描述得十分充实、生动。
三、阅读课上,多给学生提供一些朗读实践的机会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朗读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文章字字情、声声泪,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崇敬、爱戴和怀念的感情。全文的主旨贯穿一个”悲“字,其朗读的基调应是沉重而悲痛的,节奏应是缓慢的,要通过表情的变化引导学生感受文章,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波涛。当总理的灵车经过时,人们想到的是什么呢?通过范读第二段中的最后三句话,学生自然会体会出人们当时的心情:同是这十里长街,同是总理和群众、昔日的总理检阅群众、迎送外宾,其矫健的身躯和慈祥的面容,油然浮现于群众眼前,这是多么幸福和欢乐的情景!然而今天,看着总理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而且不再回来,人们怎能不悲痛欲绝!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那些字里行间深蕴的情感溢于言表,能够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情感熏陶,进而从悲痛中获得力量,立志做一个像周总理那样的人。
四、阅读课上,多给学生一些思考质疑的空间
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思维的起步,是求解的前提,是进步的阶梯,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表达等能力,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因此,课堂上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质疑的空间。
教学《草船借箭》时,在学习”知悉对方”时,有学生质疑:如果鲁肃事先全盘告诉周瑜,诸葛亮的借箭计划会成功吗?为什么鲁肃不会告诉周瑜呢?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认真思考之后,有了不同的答案:鲁肃是个老实忠厚之人;鲁肃想试试诸葛亮的本事;鲁肃两边都不得罪,告诉了周瑜,但不全说;鲁肃对周瑜的做法有成见,他不会出卖诸葛亮;鲁肃和诸葛亮是最要好的朋友,他当然不会出卖诸葛亮……
五、阅读课上,多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阅读的书目
阅读教学要立足课本,但绝不能局限于课本,要以课本为中心,向课外辐射,以一篇带多篇甚至多本,以精读带泛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学了《草原》后,我推荐学生看牧野的《天山景物记》;学了《清平乐•村居》后,我推荐学生读辛弃疾的《西江月》。通过这样的方式,鼓励学生把阅读作为喜欢的事来做。适当的时候,我还组织学生写阅读感悟:可以写对名著的整体感知,也可以写对某一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还可以写自己的读书心得。
一、阅读课上,多给学生一些自主读书的时间
张田若先生指出:“如果两节课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就要花一半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的确,不让学生多读,就无法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摒弃那些繁琐的内容分析,把时间“挤”出来,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
二、阅读课上,多给学生创设一些真实体验的情境
语文教材选编了很多文辞精美、内容丰富的文章。要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作品中蕴涵的深情,就需要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浸润其中”。
教学《可爱的草塘》一课时,我先用北大荒的特有风光,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急切地想去了解、欣赏课文中所描写的景物。接着,创设情境,利用学生的情绪,将他们带入情境,并设问:“现在,你置身于美丽的草塘之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如何?”眼前的图画,一下子罩上了感情色彩,使同学们能够全身心地倾注在图画中,把自己所看到的美景描述得十分充实、生动。
三、阅读课上,多给学生提供一些朗读实践的机会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朗读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文章字字情、声声泪,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崇敬、爱戴和怀念的感情。全文的主旨贯穿一个”悲“字,其朗读的基调应是沉重而悲痛的,节奏应是缓慢的,要通过表情的变化引导学生感受文章,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波涛。当总理的灵车经过时,人们想到的是什么呢?通过范读第二段中的最后三句话,学生自然会体会出人们当时的心情:同是这十里长街,同是总理和群众、昔日的总理检阅群众、迎送外宾,其矫健的身躯和慈祥的面容,油然浮现于群众眼前,这是多么幸福和欢乐的情景!然而今天,看着总理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而且不再回来,人们怎能不悲痛欲绝!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那些字里行间深蕴的情感溢于言表,能够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情感熏陶,进而从悲痛中获得力量,立志做一个像周总理那样的人。
四、阅读课上,多给学生一些思考质疑的空间
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思维的起步,是求解的前提,是进步的阶梯,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表达等能力,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因此,课堂上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质疑的空间。
教学《草船借箭》时,在学习”知悉对方”时,有学生质疑:如果鲁肃事先全盘告诉周瑜,诸葛亮的借箭计划会成功吗?为什么鲁肃不会告诉周瑜呢?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认真思考之后,有了不同的答案:鲁肃是个老实忠厚之人;鲁肃想试试诸葛亮的本事;鲁肃两边都不得罪,告诉了周瑜,但不全说;鲁肃对周瑜的做法有成见,他不会出卖诸葛亮;鲁肃和诸葛亮是最要好的朋友,他当然不会出卖诸葛亮……
五、阅读课上,多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阅读的书目
阅读教学要立足课本,但绝不能局限于课本,要以课本为中心,向课外辐射,以一篇带多篇甚至多本,以精读带泛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学了《草原》后,我推荐学生看牧野的《天山景物记》;学了《清平乐•村居》后,我推荐学生读辛弃疾的《西江月》。通过这样的方式,鼓励学生把阅读作为喜欢的事来做。适当的时候,我还组织学生写阅读感悟:可以写对名著的整体感知,也可以写对某一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还可以写自己的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