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中学(以下简称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其年龄段在15~18岁之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和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而现在的中职学生大多数认为自己不如普通高中的学生,不少人无心向学、自卑、缺乏上进心,加之面对文化考核、升级及毕业考试、技能考证、就业以及家长的要求、社会舆论等问题的困扰,思想压力较大,还存在青春期躁动、人际间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容易产生紧张、沮丧甚至悲观心理。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发现,抑郁症将是本世纪人类主要疾病之一,而中职学生,由于存在上述的心理问题,他们患抑郁症的比率要比其他人群高。因此,改进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心理辅导,发挥体育在育人中的多功能作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性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中职学校当前要考虑的主要问题,这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课题。
一、完善机构,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 重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针对目前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在组织机构上要配置校、级、班的心理教师,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咨询室。教师要牢牢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善于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尤其是对“问题学生”要进行及时的谈心,与他们结对子,进行跟踪帮教,做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都是心理辅导老师”。学校要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网络,通过校园网、心理咨询信箱等渠道,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使教师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防范于未燃,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
2. 家校结合,携手帮教
“家校结合,携手帮教”,是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条可贵经验,也适用于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组织教师家访或通过电话、短信等形式多与家长联系,使教师、家长对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互通有无,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了解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对学生进行帮助教育,把“走进家庭,共育新人”落到实处,做大做强。
3. 健全德育教育网络,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学校要不断完善、丰富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以浓烈的校园文化熏陶、激励学生。在校园内既要张挂名人画像、语录警句、英模人物的事迹介绍,又要大树特树本校师生的先进典型,使学生时时处处都受到教育和鞭策。构建内涵丰富的德育教育基地,建立“学校、家庭、社区”立体的德育教育网络,加强家校联系、军(警)校联系以及学校与社区的联系,聘请公安干警、老革命、老英雄以及各行业的模范人物为校外辅导员,经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国防教育、法制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做到“各方携手,共育新人”,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做人方向。特别要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在心灵上树立“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师长的教育之恩,感谢同学、朋友的帮助之恩”,培养学生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尊敬他人的优良品格。
二、发挥体育的多功能作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体育不但是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而且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着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认识到体育在育人方面、尤其是在培养中职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在参与每一项体育活动中,对每一个动作要领的学习、训练,他们的身心在得到锻炼的同时,使目前常见的心理障碍在某种程度上也得到克服,自控、自制能力得到提高,使冷静、果断、团结友爱、坚毅不拔的意志品质在逐步形成。因此,中职学校要转变育人观念,重视学校的体育工作,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以德育为龙头,以体育为突破口”,开创“德体结合育新人”的新局面。
1. 改革体育课堂教学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长期以来中小学体育教学要么是成人化,面向少数体育尖子,把专项训练手段引进课堂,一味追求“高、新、难”,使大部分学生对体育望而生畏,对体育课常常感到枯燥乏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觉得上体育课是一种负担,打击了参与体育的积极性;要么是“放羊式”教学,早已批判过的“一个哨子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现象在不少学校的体育教学中至今仍然存在,学生身体既得不到锻炼,意志也得不到锤炼。因此,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当前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改革。笔者认为,首先是在认真贯彻新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要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快乐体育”和“民间体育”项目引进课堂,把必修课和选修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考虑男女分班或以项设班。其次是在体育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面向体能和技能较弱的学生,多安排一些他们都能完成的项目,或有意把标准和要求适当降低,使这部分学生都能体会成功,重获自信;多进行一些集体游戏,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多安排如天梯、攀爬、空中抓杠、孤岛求生、穿越雷区、冲过封锁线等内容,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对完成动作要领进行思考,对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出建议,启发他们大胆提出解决疑难问题的办法,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2. 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2.1课外活动要结合学校的体育设施,内容要丰富多彩。
学校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时,要充分考虑本校体育场地、器材、器械设施,还要结合学校体育师资专业,力求做到定时、定项、定人。
定时:每年一次校运会,每月一次班、级的单项体育竞赛要成为制度;保证“每天一小时”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早上课前、下午课后体育活动时间要写进课表并落到实处。
定项:结合学校实际安排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除传统的田径、球类外,还应经常举行一些集体性活动,如拔河、合力过桥、信任背摔、定向越野、信任坐、盲人方阵、校园舞、角力等来增进学生的相互了解、信任,消除紧张、建立团队合作精神;结合开展社会调查、慰问孤寡老人和军烈属等活动;开展荒山寻宝、远足拉练和登山等活动。
定人: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时,学校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专长,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人员配置要合理,分工要明确,做到每项、每点都有人组织,有人负责,有人指导。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中,要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各班体育委员的作用,放手让他们自己发动、自己组织、自己管理。
2.2 抓好业余训练
目前中职学校的体育硬件设施基本上是比较齐全、新颖、先进,师资的专业水平也较高,而且中职学生多是寄宿生且精力充沛,这为中职学校开展业余训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要善于利用这些条件,结合学校实际成立体育代表队(在组织体育代表队时,应吸收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学习上有困难的、纪律性较差的学生),坚持业余训练,要积极组织他们参加校际或上级举办的各类比赛。对有进步的或取得名次的学生要安排他们在全校师生中进行汇报表演,利用校内宣传工具进行表彰,使他们体会成功,树立自信心,激励、教育其他学生。
三、结束语
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学校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的毕业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一支庞大队伍,广大中职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身体素质都将直接影响他们自身的前途,影响到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安定。因此,中职阶段是他们人生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学校必须把好这道关,加强德育工作,创新思路,创新内容和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摒弃那些说教式的或以批代教、以罚代教的生硬的思想教育方法,以真情、真心、真诚帮助学生;用爱心、恒心、耐心去教育学生,德体结合,寓教于乐,“寓德育教育于体育活动中”,把学生教育好,培养好,使他们既有优良的思想品格,又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走出校门,融入社会。
(广东省中山市中等专业技术学校)
一、完善机构,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 重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针对目前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在组织机构上要配置校、级、班的心理教师,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咨询室。教师要牢牢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善于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尤其是对“问题学生”要进行及时的谈心,与他们结对子,进行跟踪帮教,做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都是心理辅导老师”。学校要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网络,通过校园网、心理咨询信箱等渠道,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使教师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防范于未燃,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
2. 家校结合,携手帮教
“家校结合,携手帮教”,是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条可贵经验,也适用于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组织教师家访或通过电话、短信等形式多与家长联系,使教师、家长对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互通有无,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了解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对学生进行帮助教育,把“走进家庭,共育新人”落到实处,做大做强。
3. 健全德育教育网络,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学校要不断完善、丰富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以浓烈的校园文化熏陶、激励学生。在校园内既要张挂名人画像、语录警句、英模人物的事迹介绍,又要大树特树本校师生的先进典型,使学生时时处处都受到教育和鞭策。构建内涵丰富的德育教育基地,建立“学校、家庭、社区”立体的德育教育网络,加强家校联系、军(警)校联系以及学校与社区的联系,聘请公安干警、老革命、老英雄以及各行业的模范人物为校外辅导员,经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国防教育、法制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做到“各方携手,共育新人”,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做人方向。特别要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在心灵上树立“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师长的教育之恩,感谢同学、朋友的帮助之恩”,培养学生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尊敬他人的优良品格。
二、发挥体育的多功能作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体育不但是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而且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着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认识到体育在育人方面、尤其是在培养中职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在参与每一项体育活动中,对每一个动作要领的学习、训练,他们的身心在得到锻炼的同时,使目前常见的心理障碍在某种程度上也得到克服,自控、自制能力得到提高,使冷静、果断、团结友爱、坚毅不拔的意志品质在逐步形成。因此,中职学校要转变育人观念,重视学校的体育工作,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以德育为龙头,以体育为突破口”,开创“德体结合育新人”的新局面。
1. 改革体育课堂教学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长期以来中小学体育教学要么是成人化,面向少数体育尖子,把专项训练手段引进课堂,一味追求“高、新、难”,使大部分学生对体育望而生畏,对体育课常常感到枯燥乏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觉得上体育课是一种负担,打击了参与体育的积极性;要么是“放羊式”教学,早已批判过的“一个哨子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现象在不少学校的体育教学中至今仍然存在,学生身体既得不到锻炼,意志也得不到锤炼。因此,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当前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改革。笔者认为,首先是在认真贯彻新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要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快乐体育”和“民间体育”项目引进课堂,把必修课和选修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考虑男女分班或以项设班。其次是在体育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面向体能和技能较弱的学生,多安排一些他们都能完成的项目,或有意把标准和要求适当降低,使这部分学生都能体会成功,重获自信;多进行一些集体游戏,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多安排如天梯、攀爬、空中抓杠、孤岛求生、穿越雷区、冲过封锁线等内容,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对完成动作要领进行思考,对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出建议,启发他们大胆提出解决疑难问题的办法,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2. 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2.1课外活动要结合学校的体育设施,内容要丰富多彩。
学校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时,要充分考虑本校体育场地、器材、器械设施,还要结合学校体育师资专业,力求做到定时、定项、定人。
定时:每年一次校运会,每月一次班、级的单项体育竞赛要成为制度;保证“每天一小时”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早上课前、下午课后体育活动时间要写进课表并落到实处。
定项:结合学校实际安排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除传统的田径、球类外,还应经常举行一些集体性活动,如拔河、合力过桥、信任背摔、定向越野、信任坐、盲人方阵、校园舞、角力等来增进学生的相互了解、信任,消除紧张、建立团队合作精神;结合开展社会调查、慰问孤寡老人和军烈属等活动;开展荒山寻宝、远足拉练和登山等活动。
定人: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时,学校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专长,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人员配置要合理,分工要明确,做到每项、每点都有人组织,有人负责,有人指导。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中,要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各班体育委员的作用,放手让他们自己发动、自己组织、自己管理。
2.2 抓好业余训练
目前中职学校的体育硬件设施基本上是比较齐全、新颖、先进,师资的专业水平也较高,而且中职学生多是寄宿生且精力充沛,这为中职学校开展业余训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要善于利用这些条件,结合学校实际成立体育代表队(在组织体育代表队时,应吸收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学习上有困难的、纪律性较差的学生),坚持业余训练,要积极组织他们参加校际或上级举办的各类比赛。对有进步的或取得名次的学生要安排他们在全校师生中进行汇报表演,利用校内宣传工具进行表彰,使他们体会成功,树立自信心,激励、教育其他学生。
三、结束语
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学校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的毕业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一支庞大队伍,广大中职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身体素质都将直接影响他们自身的前途,影响到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安定。因此,中职阶段是他们人生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学校必须把好这道关,加强德育工作,创新思路,创新内容和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摒弃那些说教式的或以批代教、以罚代教的生硬的思想教育方法,以真情、真心、真诚帮助学生;用爱心、恒心、耐心去教育学生,德体结合,寓教于乐,“寓德育教育于体育活动中”,把学生教育好,培养好,使他们既有优良的思想品格,又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走出校门,融入社会。
(广东省中山市中等专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