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之美的三个层次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liang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庄子是先秦时期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积极关注人生,有着强烈的原始人道主义精神,并且始终以追求个体精神人格的绝对自由为目标,《逍遥游》篇目就是他这一目标的集中体现。在《逍遥游》中庄子详细地论述了他体“道”的方法,这方法就是“游”。庄子的“逍遥游”思想可以从低到高依次表述为三个层次:“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三个层次构成了贯穿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一条主线,通过把握这三个层次,一定可以把握庄子的整个“逍遥游”思想。
   关键词:逍遥游 庄子 三个层次
  一.庄子“体道”之“游”
  庄子对于主体人格精神的绝对自由的追求集中地体现在他“体道”的理论之中,要想知道庄子是如何“体道”的,首先就要知道庄子所说的“道”是什么。庄子的“道”是在消弭经验世界和经验事物的对待与差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我们对于“道”的追求也必定是在超越经验世界和经验事物的对待与差别之中去求取。由此可见,庄子对于个体人格精神的绝对自由的追求首先就表现为超越经验世界和经验事物的对待关系,也即在出世中去求取。但问题在于,主体精神思维的出世不难求取,究竟如何才能在现实生活之中达到出世?依庄子的看法,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之所以无法达到“道”的境界是因为我们始终处在一种与他人和他物的各种对待关系中,并习以为常的把这些对待关系当作我之为“我”的充分条件。然而,人一旦有“己我”和“对待”的观念就再也无法摆脱各种有限性,进而获得绝对无限的精神自由了。庄子正是看到了这些阻碍人们达到逍遥游的各种限制,才提出“体道”之“游”的。
  纵观庄子思想的大部分著作,比较集中阐释“游”这一思想的除了《逍遥游》之外还有《知北游》、《应帝王》和《在宥》等等。我们虽极力推崇庄子“体道”之“游”的思想内涵,但在各路实用主义者的眼中,“游”这一思想并没有达到解决现实中各种苦难的实际效用,他们甚至直言不讳地说这种精神的畅游是消极的,是一种不敢直面苦难,逃避现实的做法。在我看来,这种说法有失公允。首先,如果我们仅仅站在实用主义的角度思考,仅仅考虑现实生活中的利害关系,会不会太过狭隘呢?没有超越物质诉求的勇气,生活会时常受到欲求不满的困扰,无法享受精神自由的快乐。其次,我们总说“身心愉快”,这个“心”就是指精神层面的快乐,“逍遥游”思想是一种人生哲学,庄子想要告诉我们的并不是各种具体的操作方法,而是面对精神的一种超越与自由,是属于内在层面的。
  二.“逍遥”之美的三个层次
  首先,“至人无己”是三者中最低的层次,这层思想紧紧契合庄子所说的“玄同彼我”的精神境界。在这“玄同彼我”的精神境界中,人与世间万物必须取消各自的界限,从而达到一种不区分彼我,物我齐一的状态。站在人类的角度来说,我们之所以不能顺应万物的本性,主要原因在于人类与万物都各自秉持着原本的性情,处于一种互不相容的状态之中。在这样的状态下,人类总是给万事万物有形无形的干扰,使它们失去自然的本性。然而,站在器物的角度言之,器物的种种局限性也会使人感到处处受到外在事物的限制和牵连。因此,由于人总是受到“己我”和“器物”的双重限制,所以形成了自我封闭的界限,形成一种“己我”与“器物”的对立思想。也只有当我们取消了以我为主的衡量标准,才会感受到天地万物的和谐统一,与物为春的自在逍遥的状态。所以,这种“玄同彼我”的状态就是一种“无己”的状态。
  在《逍遥游》篇中,庄子就是借描写鲲鹏与蜩和鸠之间的对比差异来阐释“至人无己”的思想的。他在《逍遥游》篇目的开头处就描写了鲲鹏的具体情况,其中包括鲲鹏巨大的体积和它逍遥游的方式。比如说鲲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还要随着海运迁徙,甚至去一次就要六个月这么长的时间。相比之下,飞行于榆枋之间的蜩和鸠就要轻松很多,它们的逍遥游实现起来更为简单。首先,蜩和鸠不需要去到鲲鹏那么遥远的地方,只是到附近的荒郊野岭去就行了。其次,它们携带的食物也不多,只需要带上一日三餐,即便是往返的行程也不会感到肚子饥饿,就算到百里之外的地方,也只要一晚上的时间捣米准备粮食。如果要到百里之外的地方去,最多花三个月的时间准备一些粮食就可以了。
  从鲲鹏与蜩鸠的对比来看,不同的生物达到逍遥游的状态和方式也各不相同。比起那些飞行在榆枋之间的蜩与鸠来说,鲲鹏式的逍遥游无疑是一种极高的状态和境界。庄子在《逍遥游》篇中用了许多反问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其中包括“知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众人匹之,不亦悲乎?”。这些反问句都明确表达了庄子的价值取向——逍遥游是有层次划分的。在他看来,不同层次的生物具有不同的逍遥状态,而他向往的是鲲鹏那种高层次的逍遥状态。凡此种种,皆能看出庄子以鲲鹏和蜩鸠所做的“小大之辩”的实际含义。比如蜩鸠“执着己见”就是造成自身“小”的重要原因,鲲鹏的广大与开阔就是它“大”的重要原因。相较于人来说,人的身体可以很高大强壮,但是人的精神状态的开阔更为重要,甚至可以说其重要性远远超越了身体的局限。精神的开拓或者狭小是能否实现“自由”的关键:胸次开拓之人可以入道,始终执着于自我则是入道的障碍。因此,“无己”逍遥并不受任何外在事物的限制,而是获得一种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体验,属于庄子“逍遥”之美的第一个层次。
  再进一步说,那种天地万物自然和谐、物我齐一的“无己”的逍遥境界也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自在逍遥境界。如果万物在这种无为的状态之中能够按照自身的本性自由地生长和发展,做到不为任何外物所限制,就可以达到适性逍遥的境界,这就是“神人无功”的特点。因此,“神人”可以做到使天地万物自然生长而不依赖于其他外在的条件,做到只求与大道为一。因为任何外在条件的约束只会伤身害性,所以“神人”的做法就是“无功”。庄子在《逍遥游》篇中借描写居住在姑射山上的神人进行了很好的说明。他描寫了一位皮肤白皙如冰雪,体态娇弱如处女的神人,她不食五谷杂粮,只吸食清风甘露,整日乘着云气驾着飞龙,无拘无束地遨游在四海之外。由此可见,“神人”无为而使万物自然生长,她的无为也就是“无功”,“神人无功”并不是完全舍弃事功,置身于万物之外,更不是排除有无,而是“神人”造化世人,不以物为事。   再比如庄子在《应帝王》篇中所言的“明王之治”就是一种不以“功”自居,不求名利,一切都因循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一种治国理政的方式。因此,“神人”并不是置身事外,而是让万物自化,不留下自己的任何痕迹而已。以观察视角的差异来辨析“至人”和“神人”的不同就可以看出,“至人”是一种平视的观察视角,主体处于与外物同一的高度;“神人”是一种俯视的观察视角,主体超越了世间的一切事物,以一种独立的姿态遨游于万物之上,其“逍遥游”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庄子在《逍遥游》篇中探讨达到逍遥游的条件时,首次提出“待”的两种状态,它们分别是“无待”和“有待”。在对“有待”的理解上,各家略有出入,有的学者把“有待”理解为一种“外在事物的约束力量”,或者直接理解为“限制”。我认为这种理解曲解了庄子想要在《逍遥游》中表达的思想内涵,因为庄子所说的“待”明显不是阻碍自由实现的条件,反而是实现自由所必不可少的条件。比如说“风”之于鲲鹏、之于列子,还有“水”之于舟,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通过分析“待”的两种状态就可得出庄子“逍遥”之美的第三个层次。
  《逍遥游》篇中的人物都可分为“有待”逍遥和“无待”逍遥两种类型。其中,“有待”逍遥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达到理想的“逍遥游”境界,“无待”逍遥则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在力量来实现理想的“逍遥游”境界。由此可见,“无待者”本身就处于一种逍遥游的境界之中,而“有待者”必须得其所待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有待者”无法做到无物而顺、无往而通,始终无法凭借一己之力达到自由自在的地步,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所以,想要达到真正的不依赖任何外在物质,不受制于任何其他事物,就一定要做到无所对待。我们在讨论“有待”的条件时,往往把目光局限于日常的物质世界,局限于周围可以名状的事物而忽视了那些无形体的事物。比如说语言就对我们的主体思维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语言决定着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在当代西方哲学中,许多学者认为就是语言本身对我们的主体思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语言决定着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我们的生活世界中存在着各种道德规范、经式仪度、社会制度,它们都是各种理论的衍生物,这些衍生物被各路言论家所操纵着。总的说来,语言本身就是我们达到“道”所依仗的最大的“待”。语言对于我们来说确实是表达思想的最佳工具,但是又是阻碍我们达于万物本质的最大障碍。因此,想要达到逍遥游的境界,首先务必是要解构语言,庄子在《齐物论》中说道:“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飞其所是。”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道”如果隐去了自身我们还能分辨真伪吗?语言如果隐去了自身我们还能分辨是非吗?我们不能依靠语言理解“道”,因为语言不够可靠,并不能真正达于“道”,表达“道”。庄子认为圣人一旦达到“无名”的境界便可以天下为其己身,以德性为其根本,以入道为其法门,时刻富于变化,不受语言的约束限制,进而达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的境界。
  三.从“无己”到“无功”到“无名”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庄子“逍遥”之美的第一个层次“无己”之美就是使主体自我与世间万物处于一种自然和谐、物我交融的境界,是一种不为任何物欲所限制的逍遥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下,主体的精神境界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无己”的逍遥不受生理的限制,它充分地表明了物体形体的大小并不是达到逍遥游的充分条件。因为,形体巨大的鲲鹏虽然能够比体积小巧的蜩与鸠达到更高层次的逍遥游,但是它却远远不如体积小于它的列子。因此,只有精神境界的“大”才是真正的“大”,主题思维的开悟也才是“入道”的关键。“无己”逍遥所表现出来的理想状态是胸次开拓者方可入道,执着于一己之见则是入道的障碍。
  从“无己”逍遥到“无功”逍遥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非常明显,“无功”之美是高于“”无己之美的。因为那种天地万物自然和谐、物我齐一的“无己”逍遥境界是一种“无为而自能”的状态,也是一种“物各安其性”的状态,这些状态不仅是“至人”的特点,更是“神人”的特点。“神人”可以使万物自然生长而不依赖于任何其他的事物,并且不受任何规章制度、仁义道德的约束,只求与大道为一。因此,我们称“神人”的这种种做法为“无功”。“神人无功”并不是说完全不要事功,而只是“神人”造化世人,隐去自己的痕迹,不以此作为自己的功绩罢了。这种“无功”就是不以“功”自居,不求名利,不汲汲追求事功,一切做到因循自然,做到无为而无不为。因此,“神人”并不是说完全地置外物于不顾,而是做到让万物自生自化,不留下自己的任何痕迹。由此可见,“无己”只是让主体和万物齐一,不去强加干涉事物的自由生长,维持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现状,而“无功”却是主体对外物加以干涉,置万物于己身却不留下任何自己的痕迹,从容无为而可以使万物炊累。
  综上所述,庄子所说的“至人无己”的思想是因为“至人”超越了世间万事万物的对待,进而把自己与天地万物等同起来,并不区分自我与他物的界限。庄子所说的“神人无功”的思想是因为“神人”不仅做到了“至人”的顺应万物的特点,“神人”甚至使万物自生自化,他隐藏在事物的背后看着世间万物的生长,化去自己的痕迹。这是比“无己”更高层次的状态。最后,庄子所说的“圣人无名”的思想是因为圣人有完美的德行,“圣人”从来不会以任何名称或者指代去限制世间各种事物,因为每一个指称都是一种决定,是一种限制。所以,“圣人”的境界甚至比“神人”更高,也只有真正达到了无言的境界才能接近庄子所说的“道”的最高境界,一种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
  參考文献
  [1]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217
  [2]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36
  (作者介绍:罗诗嫄,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美学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渐渐地,我们已经习惯与手机和iPad一起生活。而“第二屏幕”呈现的世界中,一个全新的市场正在酝酿。“早晚有一天,手机会变成手雷。”2003年,红极一时的电影《手机》里,张国立饰演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治疗中的影响及其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用“随机抽样法”将我院接诊过的6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缺血性脑损伤患者(2015年7月~20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春天是一片绿叶,点缀的是希望的田野,春天是一朵蓓蕾,绽放的是一种心情.春天是一泓清泉,滋润的是久渴的心田.rn春天来了,一个希望的季节.望着碧云蓝天、想着绿草地,我有多少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36岁的费德勒在本赛季共赢下了澳网和温网在内的7个冠军头衔并刷新了多项职业纪录,31岁的纳达尔成为史上最年长的年终第—,37岁的大威廉姆斯入围新加坡WTA年终总决赛并—路打
期刊
目的:探究过敏性鼻炎临床治疗方法,并对其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观察评价.方法:以我院患者为例,主要选取时间为2016年2月-2017年2月,患者均具有过敏性鼻炎,共纳取患者100例.将患者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是谁把雨点藏在云里  是谁把花香藏在风里  是誰把温暖藏在阳光里  是谁把愿望藏在星星里  好奇的小蘑菇想呀想  是谁把小兔子藏在  圆圆的月亮里  又是谁  把我藏在了  这彩色的梦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