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的话语转向及其应对

来源 :思想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857335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逐渐由显性输入转向隐性渗透,其话语叙事也相应地发生柔性化转向,集中表征为话语形态杂糅化、话语主题细碎化、话语主体隐匿化、话语方式诱导化、话语视角新颖化.究其原因,是为了躲避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批判、迎合受众群体的心理和思维特点以及抗拒必然消亡的历史命运.经此转向,历史虚无主义不仅严重干扰人们的历史认知、动摇人们的多元认同,而且直接威胁国家总体安全.为此,我们必须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从多维向度出发给出应对历史虚无主义话语转向的有效举措.
其他文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主要经历了确立与发展、突破与调适、巩固与创新3个阶段,在此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主要包括明确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地位,坚持
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用思想掌握群众的实践活动,思想掌握群众的过程也是群众掌握思想的过程.思想掌握群众的“思想”是兼具抽象性、逻辑性与概括性的,掌握群众的过
随着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不断推进,历史虚无主义生存和发展空间不断被压缩,由此其叙事方式发生了从文字向图像的转变.历史虚无主义图像化叙事转向是其历史消亡规律、图像化可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的经典论断,清晰阐发了“教育工人”中无产阶级的革命主体地位和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深刻揭示了“教育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奇迹,在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和交往范式等领域实现了对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在发展道路上,中
《马藏》收集的文献史料显示,1871 年巴黎公社革命爆发后,《上海新报》最早报道了起义,《中国教会新报》持续报道了整个事件.1872-1879 年,有关巴黎公社的少量消息仍不时见于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思想发展与普鲁士当时的现实治理状况有着直接的密切联系.由书报检查问题出发,马克思批判了普鲁士官僚治理下不合理的封建专制状况.在对等级议会辩论
启蒙思想家认为,保护个人自由不受外在侵犯是祖国被人们承认和热爱的标准,在人民掌握权力的共和政体中才能激起人们的爱国之情,爱国也成为重要的政治美德.但是,祖国所保障的
“生态虚无”是现代社会中人的普遍精神样态,其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存在根源.以商品交换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生态虚无”萌生的源头所在,资本逻辑下的强制性生产和消费
不同于个体对自因自足共同体的服从之古典共同体主义正义,也不同于作为权利中心的个体对共同体的本质征服之近代个体主义正义,马克思是在遵循辩证逻辑而不断生成的个体与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