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在治理问题上的双重批判

来源 :思想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antes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思想发展与普鲁士当时的现实治理状况有着直接的密切联系.由书报检查问题出发,马克思批判了普鲁士官僚治理下不合理的封建专制状况.在对等级议会辩论的具体分析中,他进一步发现现实中的治理实际上是不同等级基于各自利益的斗争,批判了资产阶级试图将国家贬低为私人利益工具的狭隘性.普鲁士官僚治理体系是在封建专制力量与资产阶级的共谋下形成的,其严重缺陷使得社会贫困等突出问题难以得到解决.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包含着对封建专制和资本主义两种治理形式的批判.基于现实治理问题的双重批判是马克思之后一系列理论活动的起点,也对推进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启发意义.
其他文献
一、《资本论》在中国早期接受的历史进程。根据接受背景的变化和接受状况的差异,1899年至1921年《资本论》在中国的接受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899年至1911年为第一阶段,人们对《资本论》的接受处于自发的、泛泛的状态,不同主体的接受活动基本无交集;1912年至1921年为第二阶段,出现了围绕《资本论》的论争,人们的注意力开始向具体的理论观点聚焦,赞成与反对的态度明显分化,《资本论》开始成为人们分析实际问题的思想资源,这个阶段是《资本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命运转折的开始。
图像叙事是图像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转向必然.视觉文化背景下,浏览式感官体验阻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理性构建,娱乐化图像资源供给冲击民众的价值信仰体系,片面化事实呈现考
以教育学为底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局限,其中关键点是研究偏于微观,存在就教育谈教育、就思想谈思想的问题,缺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结构相结合的整体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之间存在目的一致、内容包含、理念共享和意义互涉的关系.在实践层面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存在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运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主要经历了确立与发展、突破与调适、巩固与创新3个阶段,在此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主要包括明确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地位,坚持
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用思想掌握群众的实践活动,思想掌握群众的过程也是群众掌握思想的过程.思想掌握群众的“思想”是兼具抽象性、逻辑性与概括性的,掌握群众的过
随着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不断推进,历史虚无主义生存和发展空间不断被压缩,由此其叙事方式发生了从文字向图像的转变.历史虚无主义图像化叙事转向是其历史消亡规律、图像化可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的经典论断,清晰阐发了“教育工人”中无产阶级的革命主体地位和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深刻揭示了“教育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奇迹,在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和交往范式等领域实现了对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在发展道路上,中
《马藏》收集的文献史料显示,1871 年巴黎公社革命爆发后,《上海新报》最早报道了起义,《中国教会新报》持续报道了整个事件.1872-1879 年,有关巴黎公社的少量消息仍不时见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