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兴国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gga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押题理由
   教育部考试中心研制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立德树人”确定为高考的核心功能,把家国情怀,品德修养、务实奋斗等引入到高考命题中去。近几年,在“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高考作文更加凸显对人才培养与价值观念的引导作用。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的一年,更需要中华儿女脚踏实地地奋斗。作为新时代青年,高中生要传递正能量,践行实干兴国的精神,争当新时代榜样。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以实干精神为指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成长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国家建设者。
  命题趋势
  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内涵中的“实践创新”,要求考生在学习生活中解决问题,形成实践能力。关于“实干”的话题,历年的高考作文都有涉及。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热愛劳动,从我做起”,2019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这些文题材料中“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等内容,激励学生奋勇接棒,引导学生实干爱国。所以,“实干兴国”成为高考作文的热点话题。
  押题方向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多年来,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产量。目前,超级稻计划的五期目标已经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据统计,从1976年到2018年,杂交水稻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约85亿亩,增产稻谷8.5亿吨。每年因种植杂交水稻而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约8000万人口。在获得“共和国勋章”的10天前,袁隆平迎来了自己的90岁生日。他笑称,自己已经从“80后”升级为“90后”,未来要健康快乐超百岁,就像超级稻攻关一样,不断超越新目标。
  阅读以上材料后,你有怎样的感悟,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以上材料概括了袁隆平为国家奉献的一生。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50多年来,他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他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袁隆平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考生既可以聚集个人,论述袁老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可阐述自己作为青年学生,从中受到的激励;还可从宏观角度,论述袁老对全世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参考立意:①成功不是偶然的,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走向成功;②老当益壮,超越自己;③个人成长要融入到时代发展中去;④梦想是个人成长的驱动力。
  例文赏读
  禾下乘凉嗅稻香,坚定实干兴中华
  ◎彭妍妍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感动中国颁奖词为人们勾勒出这样一幅至美图卷——一位朴素老者于稻浪阵阵中细品稻香缕缕。这位老者便是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事业的袁隆平院士。他以一生实干追逐扫除饥饿的梦想,以不懈奋斗的精神浸润青年的心灵,为华夏崛起捧出一片丹心。
  经年坚持躬耕,以信念点亮一生两梦。早些时日袁老在演讲中吐露他一生追逐的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普及全球梦。“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名乡村教师时,已经具有颠覆世界的胆识。”彼时的袁隆平目睹祖国被贫困饥馑缠住腾飞的脚步,人民在歉年无收中饥肠辘辘,他暗下决心,要献出自己的一生探索丰收的秘诀,只求祖国能握牢自己的饭碗,人民能够于稻花香里笑说闲谈。在“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举行之前,袁老已主持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超级稻工程,每公顷水稻产量达10.5吨,且已有品种作为商用。时年74岁的袁隆平院士并未自满止步于此,接下来的十几年,他仍为这一生两梦的实现而躬耕于田垄间,不畏风吹雨淋,亦不惧骄阳霜雪。
  杂交水稻在田野中茁壮抽穗吐芽,预报着丰收的喜悦;超级稻、海水稻正在为扫除全球饥荒作出巨大贡献。袁老的一生两梦在几十年的坚持躬耕中逐渐被点亮,那光亮照耀着他这一生的付出与奋斗。
  经年坚持进取,以精神润泽青年灵魂。很多同学在幼时便听老师说过袁隆平爷爷为杂交水稻事业奉献的故事,曾经是教科书中的人物,如今依然在田间地头上查看水稻长势。一个又一个阶段的水稻研究工程被提出,一个又一个项目被完成,亩产攀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超级水稻走出国门,走向一个又一个国家,袁老因此成为青年一代口中的“魔稻祖师”。我们或许读不懂那么多工程突破的理论知识,但我们清楚地了解到,我们这一辈与七八十年代父辈在对食物需求上的巨大差距,这得益于袁老六十年如一日攻克饥饿难关的奉献。前段时间袁老出席湖南农业大学开学典礼时,引来在校学生团团包围,拍照问好,足见袁老的精神已深深地影响了青年一代。在他的指引下,我们学会了不急不躁终至千里之理,我们知道了要抛却浮名潜心钻研热爱事业。如今的我们更当揣凌云壮志埋首书册待他日绽放光芒,如袁老般为全人类的幸福倾尽一生。
  经年坚持探索,以深情助力华夏腾飞。从籼型杂交水稻到超级稻,从淡水稻到海水稻,中国人的餐桌上少了稀粥糠饭多了精米白饭,顿顿饱腹不再是梦谈。人民上足发条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牵绊中华民族发展的饥饿孱弱被斩断,华夏腾飞的步伐越来越快且底气十足。中华民族不仅牢牢握住了自己的饭碗,还将丰收的稻香传递至多个国家,为饱受饥饿摧残的其他民族带去了人道主义关怀,为华夏和平崛起赢来了一片赞誉。这份大国担当少不了袁老对这个世界的深情奉献,是他风雨数十年的探索为华夏崛起填充了十足的动力燃料。
   袁隆平数十年实干躬耕,点亮了他的两个伟大梦想,也令我辈青年备受鼓舞,使我们立志为人民、为祖国、为全世界而奋斗,我们希望将来自己能与袁老一般成为立国之材、建国之梁!
   这篇议论文观点明确,结构紧凑,采用了“引析提结”的结构,将议论引向深入。开篇自然段引入材料并进行总体评价,接着以三个分论点提出对材料人物的论述“以信念点亮一生两梦”“以精神润泽青年灵魂”和“以深情助力华夏腾飞”,层层递进,结构清晰,结尾强化观点并对全文进行总结。另外,作文立意独特,底蕴深厚,句式工整,佳句不断,给人以美感。
其他文献
范本呈现  山茶飘香  段 伟  离开县城,乘车进牛背脊山。挂在大山中的水泥公路,时而在山间盘旋,时而落入沟谷;时而舒缓,时而陡峭。打开车窗,天朗气清,但见绿意缓缓涌上来,又缓缓伏下去。行至胡家湾,清新的空气穿林漫坡而来,山风习习,茶园片片,雀鸟唱和。  车到山腰停车坪,老胡正在这里等着我。  老胡,1972年出生。当过兵,有军旅情结。他在这里开了家农家饭店,前有池塘,旁有修竹。宾主落座,暖阳下取
期刊
浙江杭州32岁的双语女硕士刘双,因為应聘保姆时提交的一份简历表,成为了“网红”。  简历显示,今年32岁的刘双,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法语语言文学专业,擅长法语、英语,硕士研究生学历。毕业后她曾在某大型通讯公司工作,主要负责非洲客户对接。她还从事过早教工作,年薪曾达30万,后考虑到职业发展和未来前景,她决定辞职转行。  上述简历被传出后,有网友好奇该简历是否属实,也有人质疑如此高素质人才为何要去做家
期刊
近日,“空调工小哥被公司奖励价值60万元房产”的新闻引发了热议,众人直呼这样的公司是“神仙公司”。   当事的这位空调工小哥,前几天曾徒手爬楼救下一名被困窗外的小女孩。之后,他被大家称为“现实版蜘蛛侠”。公司为了肯定他的勇敢和爱心,给出了这样高额的奖励。   惊险一幕是在四川自贡某小区发生的。家住6楼的一名小女孩,在家长出门时翻过了窗户栏杆,随后被困窗外无法动弹。当时这名小女孩双手扒在窗外大约有半
期刊
时评选粹  民法典彰显当代中国法治精神  ◎安进秋  从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民法典开始起草算起,66年间,新中国几代民法学人筚路蓝缕、永不言弃,不断接力,终于在2020年初夏,将中国带进“民法典”时代。   “法典,是经过整理的比较完备、系统的某一类法律的总称。”这是《现代汉语词典》对“法典”的定义,从法律到法典,“一字之差”,却在时光轴上力若千钧。民法典,经历几十年的努力才编纂而成,凝聚着几代
期刊
近日,一位女老师为打盹女生扎头发的视频走红网络。视频中,学生们都在朗读课文,只见一位女老师走向一位披头散发、偷偷打盹的女生,很自然地将自己绑头发的头绳摘下,温柔地将女生的散发梳起来扎住。这一暖心的举动,令女生一下子就清醒过来,开始认真听课,也让屏幕前的不少网友想起了自己的老师。  为什么该视频能走红?不仅是因为老师的温柔举动,更在于这一举动唤起了人们对老师的回忆。虽然老师的严厉曾让我们“心有余悸”
期刊
导 语  司马光是北宋的大政治家,他从德才两个方面出发,把人分为四种类型:德才兼备者为圣人,德才兼亡者为愚人,德胜才者为君子,才胜德者为小人。德与才珠联璧合,道德与智慧同修,固然是最完美的,但如果一定要把道德和智慧放在天平上称一下,毫无疑问,德的分量更重。  出手不凡  厚德载物  ◎杨慧敏  德如舟,才如物,只有大舟才能载得起八斗之才。德如根,才如干,只有根深才能承得住直冲云天的奇才。  “天行
期刊
技法点拨   所谓文体,就是文章的体制和规矩。虽然考场作文对文体没有明确限制,但一旦选定了某种文体,就要充分显示出这种文体的特点,即“写什么像什么”,不能“非驴非马”四不像。下面从三个方面谈一谈如何强化文体意识,打造优秀作文。   一、以不同立意选择不同文体   “千古文章立意高”,强调的是作文立意的重要性。在考场作文中,如果考生选择的立意不同,那么作文的文体也有所差别。有的立意具有一定的议论性和
期刊
应考锦囊  积累文言实词,不可死记硬背,语文的学习贵在语境,文言文也不例外。因此,在文言文复习中,考生要本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揣摩理解词义。要想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生须注意以下几种文言知识的积累和整理。  1.一词多义  顾名思义,一词多义就是一个词语具有多个意义。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普遍现象。把握一词多义,需要注意词语的本义、
期刊
日前,湖北咸宁市咸安区南大街一家单位,窗口左侧墙上挂上了一块牌匾,上面印着五个黑色大字:不文明单位。这是当地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以来,挂出的首块“不文明单位”牌匾。  该市6月1日印发《“门前四包”责任制管理办法》,规定对检查结果排名后三位的单位挂上“不文明单位”牌子。暗访发现,南大街某单位存在乱扔垃圾、电动车停放不整齐和门前出现“牛皮癣”小广告等问题。挂上“不文明单位”牌匾后,
期刊
格言   我只是一束光,虽然微弱,但我愿意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社会。  榜样力量  朱丽华,浙江嘉兴人,18岁时因意外事故双目失明。此后的7年时间里,无边无际的黑暗,让她在沉浸在苦痛中。直到有一天,朱丽华在收音机里听到了张海迪的故事,她被感动了,也被唤醒了,她说:“躯体残疾并不可怕,心灵残疾才是可怕的。”只要心中有光,一切都不会黑暗。朱丽华决心走出家门。1985年,朱丽华参加了浙江省首届盲人中医推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