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博弈视角 构建HACCP认证采信模型

来源 :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c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备案监管:充分发挥声誉机制
  (一)博弈
  博弈论(Game Theory)英文原文是“游戏理论”。公认的博弈论学科创建是始于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的著作《博弈论与经济行为》。
  博弈的要素有三个:参与人(player)、策略(strategy)、收益(gain)或支付(payment),有关这些要素的知识被称为信息,而共同的知识是指被所有参与人掌握的信息。每个博弈达到一种各方自愿选择的稳定状态上,在这个状态中任何一个参与人均不可能通过单方面改变自己的选择而提升自己的收益,这个状态(向量)一般称为博弈的解或均衡。
  (二)市场如何保障食品安全:从囚徒困境到声誉机制
  从“产地到餐桌”的整个食品供应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存在信息不对称,由此产生了食品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就需要政府干预(监管)来纠正食品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市场失灵)问题。
  但传统经济学忽略了市场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声誉机制,即人们愿意为了长远利益而放弃短期利益的诱惑。正如亚当·斯密所说,“做交易的人担心自己的名声受损,做每件事都有所顾虑”。
  可以通过一个 “食品质量博弈”的例子来说明食品市场上的声誉机制是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假设一家食品企业生产两种安全性水平的食品,一种是安全食品,另一种是不安全食品,至于哪种食品是安全的,只有该食品企业知道,消费者在交易之前并不知道。消费者的策略是购买或者是不购买。下表给出了参与人在各种策略下的支付矩阵。
  显然,在一次性博弈中,该博弈的纳什均衡是:消费者不购买,企业生产不安全食品。这是因为,如果消费者的策略是购买,企业生产不安全食品得到2,生产安全食品得到1,所以企业一定会生产不安全食品;消费者知道这一点,一定会选择不买。但现实中的食品市场却不是这样,而是存在大量的安全食品。这是因为在长期博弈中,食品企业会重视声誉:任何人都不会期待能从一次交易中获得像总是诚实守信时所能得到的好处,自利的商人宁愿选择失去眼前的好处,也不愿意给别人留下怀疑自己的理由(斯密,1776)。
  我们继续假定,在每一期博弈中都只有一个消费者,如果企业生产安全食品,第一个消费者购买后知道产品是安全的,第二个消费者也会选择购买,这一过程将持续下去,从而为该企业带来无穷多个消费者。根据上表,每次博弈(交易)给该企业带来的收益都是1,假设企业的贴现因子是δ(δ=1/(1+r)),它将得到的全部收益流的现值就是1+δ+δ2+δ3+…=1/(1-δ)。反之,如果企业一开始生产的是不安全食品,它的当期收益是2,但从此之后每一期的收益都是0,全部收益的现值就是2。这样,如果该企业生产安全食品得到的预期收益1/(1-δ)不少于生产不安全食品的预期收益(2),即δ≥0.5,那么生产安全食品就是值得的。
  可见,声誉机制发生作用的前提的博弈是重复的。如果博弈是一次性的,博弈的均衡就是“囚徒困境”,当事人就不可能有积极性积累声誉;而在重复博弈中,当事人出于长远利益的考虑,就有积极性建立一个重诚信的声誉。从上面的例子也可以看出,贴现因子越大(越注重长期利益)的企业,就越值得消费者信任,即生产安全食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第三方机构等。
  (三)企业通过承担连带责任,使声誉机制更有效
  一是企业所有者为其员工承担连带责任。市场或政府无法监督每一个员工,也不需要监督每一个员工,而只要监督企业所有者就可以了。监督的办法就是利润。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上,利润实际上就是声誉的价值。
  二是生产或销售最终产品的企业不仅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要为所有上游产品(原材料、中间产品)的生产者承担连带责任。这些企业在建立和维护自己的声誉的过程中,为市场(政府)承担了监督整个生产过程的责任。
  (四)恰当处理政府监管与声誉机制的关系
  1. 政府监管可能破坏市场的声誉机制
  传统经济学理论忽视了政府失灵的可能。特別是,如果政府监管破坏了市场的声誉机制,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反而会更严重。政府能够解决市场失灵的逻辑有两个隐含假设:一是政府拥有完全的信息;二是政府官员是大公无私的,他们心目中只有消费者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私利。但这两个假设显然是不成立的。
  首先,信息不对称对于政府来说同样存在。政府不可能比市场(如专门提供信息的食品认证、检测机构)掌握的信息更多。其次,政府是由政府官员组成的,他们和普通人一样,也有自己的利益,也存在机会主义行为。
  过度的政府监管本身可能损害市场的声誉机制。
  2. 政府监管与声誉机制之间存在纳什均衡点
  政府监管与声誉机制实际上是联系在一起的,如下图所示。图中,横坐标代表政府监管的程度,纵坐标代表市场的声誉水平,两条曲线分别是声誉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
  政府监管与声誉的关系(资料来源:张维迎,2015)
  声誉的需求曲线,表示政府监管如何对市场声誉做出反应。声誉的供给曲线,表示市场声誉如何对政府管制做出反应。
  曲线的交点,给出了均衡的监管水平和声誉水平。但如果政府监管的效率非常低,这两条线甚至可能不相交,即声誉的供给曲线处处低于需求曲线,“极度监管、毫无声誉”的极端情况成为均衡,整个社会陷入监管陷阱。
  二、备案监管中的博弈模型
  (一)认证市场竞争模型
  认证机构在供给和需求双方之间充当信用中介。认证市场能够有效运行的关键在于其内在的竞争秩序,通过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机制,促使认证机构进行有效认证。
  可以应用古诺模型分析认证市场的竞争秩序:设第i个认证机构面临的需求函数为Ni,P为认证服务的价格,Q为整个市场的认证质量。
  Ci 为认证机构的成本函数,c、β为大于零的常数。   假设认证机构通过选择认证服务价格和认证质量最大化自己的利润,可以得到:
  设整个市场的需求函数为N(P,Q),第i个认证机构的市场份额为Si(P,Q),则:
  假设市场需求函数是对数线性形式,需求价格弹性为常数a,需求的质量弹性为常数b,则需求函数为:
  每个认证机构的利润函数为:Ei(P, Q)=(Pi-Ci)Ni(P,Q)-C(Q),将需求函数和成本函数的表达式代入,得到:
  认证机构的联合利润函数为:
  假设利润函数是质量的凹函数,从而得到:0  对上述模型进行求解。首先,所有认证机构以联合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求解得到最优价格水平P*,满足条件:
  这样可以得到以下两方面信息:
  一是认证机构数量对认证质量的影响。假设认证服务价格保持不变,式(1.14)两边分别对n和Q微分,得到:
  因为0  说明在给定的对数线性需求函数条件下,随行业中认证机构数量的增加,认证质量会以更大幅度蜕变。
  二是价格变化对认证质量的影响。假设认证机构数量保持不变,式(1.14)兩边分别对P和Q微分,得到:
  当市场处于均衡时,认证价格的变动不会影响认证质量的选择。在市场价格未达到均衡水平时,如果认证价格高于均衡价格,认证价格与认证质量反方向变动。
  上述理论分析说明,提高认证质量的关键是建立有效的认证市场竞争机制。另外,在竞争的市场中,认证价格具有市场自我均衡调节的机制,对认证质量并没有直接的影响。基于这样的认识,政府监管部门应采取如下管理措施:
  (1)实行充分的认证市场化。
  (2)认证服务收费也实行市场定价。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自我平衡机制,着力去建立一个开放市场。只要市场建立起来,自然会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
  (3)提高认证机构的准入门槛,适度提高认证市场的垄断程度。有效的途径是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引导认证机构以竞争的方式取得市场的垄断地位。
  (二)认证市场监管模型
  对认证市场秩序的讨论建立在市场是完全有效的、信息是流动的、公开的等假设的基础上。实际上,市场并不能完全达到这样要求,因此,必须有政府的市场监管来矫正市场本身的一些缺陷。
  认证机构在主观上有选择欺骗(机会主义行为)的倾向,但在实际运行中是否选择欺骗,取决于它实施欺骗的预期收益与成本的对比。认证机构的欺骗成本由两个因素构成:被发现的可能性、被发现后的受处罚力度。任何一个因素过于微小,成本都会趋向于 0。基于这一认知,可以用贝叶斯方法,分析在存在有效监管的条件下,认证机构对欺骗行为被发现并被查处的预期。
  可以将某时期内欺骗行为不被发现的事件描述为X=1,概率为p;被发现事件描述为X=0,概率为1-p。则事件X的概率分布为:
  如果监管部门公开查处了n家有欺骗行为的认证机构,但认证机构却认为市场上实际有m(m≥n)家机构实施了欺骗行为,则p的先验分布π(p)是在[0,(m-n)/m]上的离散均匀分布:
  模型(1.23)说明了政府监管水平对认证机构是否实施市场欺骗行为的影响。n=0时意味着认证机构预期监管部门没有对欺骗案例作公开查处。在这种监管水平下,若认证机构实际觉察到实际市场上有m个欺骗案例(m∈[0,∞]),则其不采取欺骗行为的预期概率 在(0,1/2)内变动,反之则是说拟进行欺骗的可能性在(1/2,1)内变动,也就是说认证机构有一半以上的概率有采取欺骗行为的内在动机。从动态情况看,即使最初的市场没有欺骗行为(m=0),由于认证机构欺骗动机概率很高,会使得m不断提高,这样最终 就会趋向于 1,也就是说所有认证机构都有欺骗动机。
  n→m意味着认证机构预期监管部门会有效查处所有欺骗案例。在这种监管水平下,认证机构的行为预期会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若其认为市场上的欺骗案例仍然比较普遍(m趋向很大),则其不采取欺骗行为的预期概率 为1/2;相反,若市场的欺骗案件不断下降,则不采取欺骗行为的概率会不断上升,当感到市场非常纯洁时(m趋向0),则其不采取欺骗行为的预期概率 为 1。
  基于以上分析,只要政府采取实质性的监管措施,就会使得认证机构采取欺骗行为的预期下降。
  三、备案监管采信认证结果模型的构建
  其核心是充分认定认证结果,打通合格评定各层次间的认知瓶颈,尊重、引导“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入生产商、消费者、认证机构、认可机构等参与博弈过程,推动“规范市场”建设。
  (1)选取可供采信的HACCP认证标准。
  (2)采信认证结果,并推行不同认证机构间的认证结果的差异化运用。对获得认可的认证机构的体系认证结果直接运用其结果,打通注册批准与认证、认可间的隔阂。
  (3)简化备案程序。通过认证认可等第三方机构的认证结果,替代现场审核程序,对备案企业实施文件审核及认证结果审核,简化备案程序。
  (4)强化认证有效性监管。提升认证监管的效能,强化认证市场监管,提高认证监管标准,增加认证企业的违法成本,以此作为净化认证市场权利核心。
  (5)建立并完善认证机构质量信用指数,综合考虑认证机构的认证有效性、社会影响、监管机构评价等内容,合理制定信用指数,细化信用准则,并通过适当方式予以公开。
  (6)尝试建立体系认证分级制管理。如借鉴BRC认证证书分级的经验运用到采信中。
其他文献
通过百菌清(la)及其2种含氟衍生物(1b-c)的水解反应,制备了相应的酰胺化合物(2a-c),其中2b为一新化合物,以上产物均得到IR,MS,NMR等数据的证实.
论述了交互式移动通信覆盖区预测软件及应用采用计算机辅助预测,只要输入基站、移动台及地形地貌参数,计算机便能很快算出各个方向上满足收发条件的覆盖距离,并作出相应的覆
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以国务院標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名义印发《推进国家标准公开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要求国务院相关部门向社会免费公开国家标准相关信息。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可参照方案,开展本部门、本地区的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公开工作。这是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一项具体措施,是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项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体用金属材料也得到迅猛发展.综述了生物体用金属材料的现状,表面改性方法以及新型生物体用金属材料的研究和发展等.
从云南玉溪产米糠油中,分离得到一个活性三萜化合物环木菠萝烯醇阿魏酸酯(1),其结构经2D-NMR及化学转化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