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朗读功能 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lhonger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充分发挥朗读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理解内容、领悟情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等方面的作用。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可见,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可以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灵魂。
  一、在朗读中激发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阅读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阅读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声情并茂的朗读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有效手段之一,因为情感朗读能借助声音再现文字中所描绘的情境,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也能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而且只有通过读,读出味道,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学生认识文中所用的词、句的优美之处,才能自然而然地进入文本中,充当角色,也只有这时,学生才能自觉去分析“怎样写的”,去追究“为什么要这样写”和写作特点、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授课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实效,否则,教者分析得再细致、清楚,对于学生来说,总好像是别人的,结果只是被动地接受。在教学中,可采用范读、配乐读、自由读、竞赛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的积极性。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在学生理解领悟“我”把鲈鱼放回到湖里去这一过程后,让学生在自由读文的基础上,分“父亲”“我”两个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的语气,体会人物的内心。在读“父亲”的话时,应把握“关心孩子,严格要求孩子”这一情感基调,读出说服、关心、坚决、不容争辩的语气;在读“我”的话时,应把握“内心委曲,不理解”的情感基调,读出急切、难受、乞求、无可奈何的语气。学生读后师生评议,接着再分组朗读,比一比谁读得更好,在“读、比、评、议”的交流活动中,学生的阅读兴趣浓厚,阅读实效明显增强。
  二、在朗读中领悟积累
  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多一点吟诵式的朗读,让学生自己读,一边读一边体会,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感悟作品的能力。感悟和积累也是相辅相成,真正感悟的东西,就能慢慢地印在头脑之中,成为语言储备的一部分,实际上不仅是语言的储备,也是一种文化底蕴和思想感情的储备。如教学《趵突泉》一课,在学习描写大泉一段时,让学生理解“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鐘,便觉得自然的伟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才有这样的力量!”这句话的意思后,指名学生以一定的气势朗读,感受大泉的壮丽、阳刚之美;在学习描写小泉一段时,指导学生以活泼的语气朗读“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一朵攒得整齐的珠花,雪白……”,感受小泉的秀丽、阴柔之美。接着进行写法的迁移,让学生模仿句子来描写自己熟悉的景物,结果学生纷纷用上类似的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内容生动形象,从而使学生在体会作者的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中,激发了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和爱美的情趣,同时也积累了优美的词句。
  三、在朗读中培养表达
  宋代朱熹说:“凡读书……须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有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记。”通过朗读文本,学生可以积累语言素材,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习作能力提高。张中行先生说得更是恰如其分:“读,为的是吸收;读,更身外之文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多读,熟读,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蜂拥而上,文章自然天成。比如,《桂林山水》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作者在描写漓江水、桂林山的特点时用了节奏明快的排比句式和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式,分别把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独特之处描绘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学生反复朗读后,不但为优美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所吸引,而且被作者抒发的赞美桂林山水、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所感染。学了这篇文章后,同学们纷纷提笔写《家乡的山水》,并也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模仿作者的写作方式,用优美的语句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其中有的学生这样写道:“我家门前有一条小溪,溪水真清啊,清得可要看见溪底的细小的鹅卵石和水中自由自在地游耍的小鱼;溪水真凉啊,在炎热的夏天,你只要站在溪水中,一股凉丝丝的感觉便从脚底直透全身,真是舒服极了;溪水真甜啊,你只要喝一口,一股清甜之感便直透心田……”小作者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因此,朗读不仅能帮助学生咀嚼语言文字,还能积累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四、在朗读中升华情感
  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使学生在情感方面获得启迪和陶冶,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和赞美,对假、丑、恶的憎恨和批判,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情形,领会了小女孩一直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没有食物,没有欢乐,没有人疼爱,她只能在幻想中享受孩子们应有的东西,从而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了对小女孩悲惨生活的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旧社会的极力不满;在教学《五彩池》《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等课文时,让学生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陶冶爱美的情趣;在教学《科利亚的木匣》一课时,让学生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从而明白周围的一切都是在不断地改变,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采取新的方法,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在教学《我家跨上信息高速路》时,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了解了神奇的网络世界,从而使学生从小受到爱科学、学科学,并立志为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贡献的思想教育。小学语文教材入选的课文不仅文质优美,语言规范,而且体现了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高度统一,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易受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水茜中心学校)
其他文献
小学生互批作文是近年来语文教学的一个新的探索课题,由于老师的认知和学生的素质差异,该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的还不广泛,也没有特别的成熟经验.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认为小学
高校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和高等院校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这一特殊群体在经济困难和学业压力等原因影响下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其身心健康。通过对贫困大学生存在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教师们为了追求创新,极力创造各种活动,然而又使语文课堂出现效率低的问题。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如何教,语文教学如何才能突出其固有的学科本色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创新;本真;工具性;预设和生成;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所以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
一、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人们已清楚地认识到,掌握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动手能力很强的学科。它不但需要学生在短时间里接受新事物,更重要的是要求他们通过对新知识的运用,创造出新成果来。所以,计算机学科也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学科。那么,怎样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取得这样的效果呢?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
西学中用的艺术教育,是中国现代工艺美术教育的起始阶段,1864年,由耶稣会所办的徐家汇土山湾孤儿院创设工艺院始,我国开始效仿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制度,陆续开办了一些美术专
朗读教学是高中语文的重要内容,作为语文教师要重视并积极探讨朗读教学方法。旨在对学生提高朗读的认识以及朗读策略进行了论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两整治一改革”工作以来,谷阳所坚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放在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整体坐标中准确定位,紧紧抓住权力配置
农村幼儿园园本教研困难与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教师队伍年轻,园本教研缺乏“领头羊”,园本教研仅仅停留在领导层面或形式主义上;二是教师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教师未受过正规的专业培训,缺乏反思、钻研的精神。因此,如何采取不同层次的园本教研方式,使教师在不同层面上都有所发展,提高师资群体水平,探求符合实际的园本教研已成为我们教研部门认真审视的一个课题。近几年,我县教研部门针对农村园所现状,运用园内触动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加深,我国越来越重视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要想快速地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尽快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分析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现状,对教法的改革提出了几点粗浅的看法,希望对小学数学教师有所帮助,进一步推动小学数学改革进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愈演愈烈,新的思想、新的理念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教学课堂,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面对新课程改革
审美教育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活动 ,不但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更深一层要培养学生懂得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于漪老师曾说过 ,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