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们一定要脸皮厚,有幽默感,对内、对外都要保持笑脸,尤其应该学会对自己笑”——在联合国最高职位摸爬滚打了近十年后,安南对后任世界“首席外交官”提供了如上“职位要求”和“工作秘诀”。
2006年10月9日,联合国安理会15个成员国代表以鼓掌的方式一致通过决定,向第61届联合国大会提名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潘基文接替安南,作为满足上述要求的人选,任期自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
现年62岁的潘基文由此即将成为联合国历史上的第八位秘书长,也是继缅甸的吴丹之后第二位出自亚洲的联合国秘书长。
当接力棒转交到潘基文手中之时,他可能会发现:入选之路虽说相对顺利,但前行之途却并不平坦。
梦想与困境
或许是巧合,就在潘基文被提名联合国秘书长的当天,朝鲜宣布成功进行核试验。
潘基文颇为无奈地对韩国媒体说:“这应该是个高兴的时刻,但此时我却带着一颗沉重的心站在这里”。
当然,潘基文在谈到朝鲜核问题时也表示:“如果当选,我会视事态发展、在联合国秘书长职权范围内起必要的带头作用。”
不过,潘基文在担任韩国外交与通商部长期间就曾直面朝核问题,有过这一经历的他应该明白,尽管明日将“贵”为联合国秘书长,但试图以个人外交说服朝鲜放弃核计划却远非易事。事实上,在朝核问题这样的安全焦点上,连联合国及其安理会都常感沮丧和失望。
进一步看,朝核问题仅仅是一系列全球安全问题与危机的缩影。包括朝核问题在内的这一系列问题凸显了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领域的梦想和困境。
伊朗核问题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敏感难题,并具有潜在的爆炸性。伊朗核问题不仅与朝核问题存在互动,而且会影响到中东地区的大局,对全球防止核扩散机制也是一个重大考验。
由于黎以停火相当脆弱,联黎部队的加强和重新部署尚未完成,巴以冲突随时可能升级,中东和平进程仍然停滞不前。如何维持目前暂时平静的局面,推动黎以、巴以、叙以谈判,重启中东和平进程,是联合国面,临的艰巨任务。
此外,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也亟待解决。
从更大范围来看,“反恐战争”已经进行了五年,但恐怖活动却似乎有增无减。在2005年,连“恐怖主义”的定义都成了激烈辩论的问题,以致安南秘书长四处游说,强调确定一个各国都能接受的关于恐怖主义定义的重要性,并敦促各国尽早就此达成一致。所幸,就在第61届联大开幕前夕,“全球反恐战略”的决议获得联大一致通过。但是,各国如何具体落实这一“反恐”战略却仍有待具体观察。
在前不久召开的第61届联大上,关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裁军、“反恐”方面的议题多达51个。这就充分说明,维护和平与安全,仍然是各国对于联合国这一全球最大国际组织的主要期待。
对立的世界
2000年9月,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通过《千年宣言》,确定了在15年内将世界极端贫困人口和饥饿人口减半、普及初等教育、遏制艾滋病蔓延、确保可持续发展及全球合作促进发展等千年发展目标,首次明确承认,发展与世界和平及安全休戚相关,并将多边合作共促发展列为各国的中心任务。
2005年6月9日,联合国发表千年发展目标实施情况中期报告。报告说,贫困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问题。自1990年以来,全球每日生活费不足1美元的极端贫困人口的数量减少了1.3亿,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有2.3亿人口脱离极端贫困,但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的极端贫困人口却由2.27亿增加到3.13亿。报告估计目前全球仍有10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线以下。
报告说,实现降低妇婴死亡率千年目标的进展不尽如人意。自1960年至1990年,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幅明显,但此后的进展则十分缓慢,在2015年底前实现婴儿死亡率减少2/3的目标不容乐观。此外,对比发达国家0.014%的产妇死亡率,发展中国家这一比率则高达0.45%。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正出现日益政治化的趋势,世界正越来越明显地分裂成两个似乎走向对立的世界。
比如,在本届联合国大会上,富国和穷国两个阵营的分野就进一步明晰。当美国等西方工业化国家忙于政治和地缘战略上的算计,特别是集中关注中东问题的时候,穷国希望走向繁荣,并且有了新的醒悟。他们利用联合国大会的机会在北方国家的充耳不闻中提高了声调,呼吁各国团结、开放市场和机会平等,以便走出贫困,获得经济增长。
巴西总统卢拉坚定地支持终止贸易保护主义,并呼吁工业国家应该对消除贫困和饥饿付出更大努力,而不是耗巨资在没有任何成果的军事问题上。阿根廷总统基什内尔强烈抨击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他金融机构为各国开出的药方。他指责这些机构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进步,却没有给予它们应有的援助。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更是借助联合国大会的讲坛发表了反美演讲。尽管查韦斯的讲话方式引发争议,但其内容却掷地有声。
舆论注意到,拉美在迎接各种经济挑战的时候,“团结就是力量”这一口号被重新提起。拉美各国普遍认为,如果不先消除贫困、疾病、文盲和不公正等现象,世界就无法实现和平。
有鉴于此,第61届联大已列入议程的发展问题就有20多项,主要涉及千年目标的实现、非洲发展、艾滋病问题、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
联合国秘书长肩负着协调各国的重任,只有采取切实措施,才能将承诺化为现实,保证在2015年如期实现目标。
改革自己
由于联合国要平衡各方利益,因此机构日渐臃肿。相伴而来的是官僚作风严重、办事效率不高、腐败现象孳生。这些现象正日益为国际社会所关注并频遭诟病。
腐败问题不断曝光,正日益侵蚀着联合国以及联合国官员的声望和威望。一位前联合国高级审计员出书披露说,联合国每年因内部腐败和欺诈行为流失数亿美元,而联合国一年的预算也只有50亿美元。2005年披露的“石油换食品”腐败案更让国际社会震惊。
2004年上半年,联合国驻刚果(金)维和部队发生多起维和人员嫖妓和性侵害当地妇女和儿童的事件。2005年,联合国对296名涉嫌性剥削和性虐待的维和人员进行了调查,其中有包括6名维和部队指挥官在内的170人被解雇或遣返回国。联合国迄今已在8个部署有维和部队的国家派驻了操守和纪律检查组。
行政效率不高也频频为人指责。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博尔顿甚至表示:如果联合国纽约总部从38层高降低10层,实际上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博尔顿希望联合国能够像一个高效率的私人公司一样运转,包括将联合国秘书长转换为一个CEO(首席执行官)的角色。 但是,对联合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全球性组织进行改革谈何容易。自2006年6月28日第60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接纳黑山共和国后,联合国成员已达192个。这么多国家,特别是主要大国各有打算,争论不休,很难达成共识。2005年,安南秘书长曾经力推改革,希望能够有所突破,但最终还是步履维艰。
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联合国改革的“迟缓”十分不满。在美国、日本和欧盟的坚持下,联大于2005年12月23日通过一份特别的预算决议案,规定只有在联合国改革已经取得显著成果的情况下,联大才能够拨付剩余的预算。美国还曾多次表示,如果联合国改革无法令人满意,美国国会将考虑要求政府停止向联合国交纳会费。
根据2005年9月联合国首脑会议《成果文件》的要求,安南2006年3月7日向第60届联合国大会提交了题为《着力改革联合国:构建一个更强有力的世界性组织》的报告,就联合国管理工作提出了23项整改意见,涉及联合国的人事、领导能力、信息和通信技术、服务、预算财政和决策机制等六个方面以及改革管理本身等问题。
但是,这份报告却命运多舛。2006年4月28日,联合国大会以108票赞成、50票反对通过了一项决议。决议除了要求安南更加详细地说明其管理改革方案外,还坚持维护联大在人事与预算方面的权力,并对扩充秘书长权限持谨慎态度。
反弹还来自于内部。2006年3月9日,在安南提出联合国改革计划仅仅2天之后,联合国雇员联盟通过压倒性投票,表达了对安南及其高层管理团队的不信任。超过500名联合国雇员参加了这次闭门紧急集会,他们发表的不信任声明仅仅遭到两人反对。
但联合国改革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它毕竟还是在2005年通过了一个有关改革的成果性文件,人权理事会与建设和平委员会迄今为止进展顺利,联合国还设立了道德操守办公室——两年前,联合国连界定性剥削和性虐待行为的标准都没有,但现在已经有了一套非常严格的禁止此类行为的操守准则,目前,各国正在就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改革、促进发展以及联合国管理改革等议题进行协商。
或许有鉴于此,负责联合国预算的联大第五委员会于2006年6月同意解除预算使用上限,允许秘书长动用今明两年的剩余预算,否则联合国还真可能陷入全面的财政危机。
权力与责任
随着二战后60年时光的流逝,联合国体系内权力与责任的均衡正在发生着改变。
2005年,联合国安理会改革声浪正高。在当年11月第60届联合国大会就此举行的公开辩论中,美国、中国、俄罗斯、德国、尼日利亚等70多个国家的代表先后发言,呼吁改革安理会的结构和工作方法。但是,一旦涉及安理会扩大等核心敏感问题,各方分歧依旧,甚至或明或暗地剑拔弩张。
德国、巴西、日本和印度组成的“四国联盟”代表在辩论中为四国当年早些时候发起争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行动进行了辩护,并称将继续推动它们的“争常”努力。
非洲坚持要求对安理会的结构和工作方法进行全面改革,安理会扩大必须改变非洲长期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并给予非洲不少于两个拥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两个新的非常任理事国席位。
加拿大、巴基斯坦和意大利等反对增加常任理事国的国家代表,呼吁各国支持它们提出的增加10个非常任理事国的安理会扩大方案,并敦促有关国家不要再挑起有关安理会扩大的争议。
瑞士、哥斯达黎加、列支敦士登等国建议加强安理会与联大和其他联合国主要机构的联系,邀请更多非安理会成员国参加其下属机构的工作;建议禁止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涉及种族大屠杀、反人类罪以及严重违反人权的议题时使用否决权,并请常任理事国对其每次动用否决权的原因做出公开解释。
与此形成对应的是,在会费分摊问题上却出现了另一种局面。
2006年10月9日,第61届联大行政和预算委员会开始审议联合国会费分摊办法,讨论2007至2009年三年期会费比额分摊表。会费比额表是确定联合国会员国履行财政义务的依据,是联合国组织获得财政资源的重要手段。
在近来的讨论中,个别国家提出了所谓“支付责任”的概念,并试图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会费比额设定下限。此时的这些国家已经全然没有了“世界经济大国”的“风范”和争取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进取精神”。在他们看来,联合国似乎就是一个股份公司或者富人俱乐部,而不是由主权平等的会员国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所以就应当以一国出钱多少来决定其在联合国事务中的地位,或者按一国在联合国事务中的地位来决定“付”多少钱。这样的主张显然是与《联合国宪章》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10月24日是联合国日。去年的10月24日是联合国六十岁生日。纽约联合国总部大楼用办公室的灯光,在夜间组成“UN60”的大型字幕,揭开了庆祝的序幕。今岁又到10月24日,候任的潘基文秘书长不知想到了什么……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网)
2006年10月9日,联合国安理会15个成员国代表以鼓掌的方式一致通过决定,向第61届联合国大会提名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潘基文接替安南,作为满足上述要求的人选,任期自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
现年62岁的潘基文由此即将成为联合国历史上的第八位秘书长,也是继缅甸的吴丹之后第二位出自亚洲的联合国秘书长。
当接力棒转交到潘基文手中之时,他可能会发现:入选之路虽说相对顺利,但前行之途却并不平坦。
梦想与困境
或许是巧合,就在潘基文被提名联合国秘书长的当天,朝鲜宣布成功进行核试验。
潘基文颇为无奈地对韩国媒体说:“这应该是个高兴的时刻,但此时我却带着一颗沉重的心站在这里”。
当然,潘基文在谈到朝鲜核问题时也表示:“如果当选,我会视事态发展、在联合国秘书长职权范围内起必要的带头作用。”

不过,潘基文在担任韩国外交与通商部长期间就曾直面朝核问题,有过这一经历的他应该明白,尽管明日将“贵”为联合国秘书长,但试图以个人外交说服朝鲜放弃核计划却远非易事。事实上,在朝核问题这样的安全焦点上,连联合国及其安理会都常感沮丧和失望。
进一步看,朝核问题仅仅是一系列全球安全问题与危机的缩影。包括朝核问题在内的这一系列问题凸显了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领域的梦想和困境。
伊朗核问题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敏感难题,并具有潜在的爆炸性。伊朗核问题不仅与朝核问题存在互动,而且会影响到中东地区的大局,对全球防止核扩散机制也是一个重大考验。
由于黎以停火相当脆弱,联黎部队的加强和重新部署尚未完成,巴以冲突随时可能升级,中东和平进程仍然停滞不前。如何维持目前暂时平静的局面,推动黎以、巴以、叙以谈判,重启中东和平进程,是联合国面,临的艰巨任务。
此外,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也亟待解决。
从更大范围来看,“反恐战争”已经进行了五年,但恐怖活动却似乎有增无减。在2005年,连“恐怖主义”的定义都成了激烈辩论的问题,以致安南秘书长四处游说,强调确定一个各国都能接受的关于恐怖主义定义的重要性,并敦促各国尽早就此达成一致。所幸,就在第61届联大开幕前夕,“全球反恐战略”的决议获得联大一致通过。但是,各国如何具体落实这一“反恐”战略却仍有待具体观察。
在前不久召开的第61届联大上,关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裁军、“反恐”方面的议题多达51个。这就充分说明,维护和平与安全,仍然是各国对于联合国这一全球最大国际组织的主要期待。
对立的世界
2000年9月,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通过《千年宣言》,确定了在15年内将世界极端贫困人口和饥饿人口减半、普及初等教育、遏制艾滋病蔓延、确保可持续发展及全球合作促进发展等千年发展目标,首次明确承认,发展与世界和平及安全休戚相关,并将多边合作共促发展列为各国的中心任务。
2005年6月9日,联合国发表千年发展目标实施情况中期报告。报告说,贫困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问题。自1990年以来,全球每日生活费不足1美元的极端贫困人口的数量减少了1.3亿,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有2.3亿人口脱离极端贫困,但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的极端贫困人口却由2.27亿增加到3.13亿。报告估计目前全球仍有10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线以下。

报告说,实现降低妇婴死亡率千年目标的进展不尽如人意。自1960年至1990年,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幅明显,但此后的进展则十分缓慢,在2015年底前实现婴儿死亡率减少2/3的目标不容乐观。此外,对比发达国家0.014%的产妇死亡率,发展中国家这一比率则高达0.45%。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正出现日益政治化的趋势,世界正越来越明显地分裂成两个似乎走向对立的世界。
比如,在本届联合国大会上,富国和穷国两个阵营的分野就进一步明晰。当美国等西方工业化国家忙于政治和地缘战略上的算计,特别是集中关注中东问题的时候,穷国希望走向繁荣,并且有了新的醒悟。他们利用联合国大会的机会在北方国家的充耳不闻中提高了声调,呼吁各国团结、开放市场和机会平等,以便走出贫困,获得经济增长。
巴西总统卢拉坚定地支持终止贸易保护主义,并呼吁工业国家应该对消除贫困和饥饿付出更大努力,而不是耗巨资在没有任何成果的军事问题上。阿根廷总统基什内尔强烈抨击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他金融机构为各国开出的药方。他指责这些机构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进步,却没有给予它们应有的援助。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更是借助联合国大会的讲坛发表了反美演讲。尽管查韦斯的讲话方式引发争议,但其内容却掷地有声。
舆论注意到,拉美在迎接各种经济挑战的时候,“团结就是力量”这一口号被重新提起。拉美各国普遍认为,如果不先消除贫困、疾病、文盲和不公正等现象,世界就无法实现和平。
有鉴于此,第61届联大已列入议程的发展问题就有20多项,主要涉及千年目标的实现、非洲发展、艾滋病问题、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
联合国秘书长肩负着协调各国的重任,只有采取切实措施,才能将承诺化为现实,保证在2015年如期实现目标。
改革自己
由于联合国要平衡各方利益,因此机构日渐臃肿。相伴而来的是官僚作风严重、办事效率不高、腐败现象孳生。这些现象正日益为国际社会所关注并频遭诟病。
腐败问题不断曝光,正日益侵蚀着联合国以及联合国官员的声望和威望。一位前联合国高级审计员出书披露说,联合国每年因内部腐败和欺诈行为流失数亿美元,而联合国一年的预算也只有50亿美元。2005年披露的“石油换食品”腐败案更让国际社会震惊。
2004年上半年,联合国驻刚果(金)维和部队发生多起维和人员嫖妓和性侵害当地妇女和儿童的事件。2005年,联合国对296名涉嫌性剥削和性虐待的维和人员进行了调查,其中有包括6名维和部队指挥官在内的170人被解雇或遣返回国。联合国迄今已在8个部署有维和部队的国家派驻了操守和纪律检查组。
行政效率不高也频频为人指责。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博尔顿甚至表示:如果联合国纽约总部从38层高降低10层,实际上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博尔顿希望联合国能够像一个高效率的私人公司一样运转,包括将联合国秘书长转换为一个CEO(首席执行官)的角色。 但是,对联合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全球性组织进行改革谈何容易。自2006年6月28日第60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接纳黑山共和国后,联合国成员已达192个。这么多国家,特别是主要大国各有打算,争论不休,很难达成共识。2005年,安南秘书长曾经力推改革,希望能够有所突破,但最终还是步履维艰。
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联合国改革的“迟缓”十分不满。在美国、日本和欧盟的坚持下,联大于2005年12月23日通过一份特别的预算决议案,规定只有在联合国改革已经取得显著成果的情况下,联大才能够拨付剩余的预算。美国还曾多次表示,如果联合国改革无法令人满意,美国国会将考虑要求政府停止向联合国交纳会费。
根据2005年9月联合国首脑会议《成果文件》的要求,安南2006年3月7日向第60届联合国大会提交了题为《着力改革联合国:构建一个更强有力的世界性组织》的报告,就联合国管理工作提出了23项整改意见,涉及联合国的人事、领导能力、信息和通信技术、服务、预算财政和决策机制等六个方面以及改革管理本身等问题。
但是,这份报告却命运多舛。2006年4月28日,联合国大会以108票赞成、50票反对通过了一项决议。决议除了要求安南更加详细地说明其管理改革方案外,还坚持维护联大在人事与预算方面的权力,并对扩充秘书长权限持谨慎态度。
反弹还来自于内部。2006年3月9日,在安南提出联合国改革计划仅仅2天之后,联合国雇员联盟通过压倒性投票,表达了对安南及其高层管理团队的不信任。超过500名联合国雇员参加了这次闭门紧急集会,他们发表的不信任声明仅仅遭到两人反对。
但联合国改革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它毕竟还是在2005年通过了一个有关改革的成果性文件,人权理事会与建设和平委员会迄今为止进展顺利,联合国还设立了道德操守办公室——两年前,联合国连界定性剥削和性虐待行为的标准都没有,但现在已经有了一套非常严格的禁止此类行为的操守准则,目前,各国正在就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改革、促进发展以及联合国管理改革等议题进行协商。
或许有鉴于此,负责联合国预算的联大第五委员会于2006年6月同意解除预算使用上限,允许秘书长动用今明两年的剩余预算,否则联合国还真可能陷入全面的财政危机。
权力与责任
随着二战后60年时光的流逝,联合国体系内权力与责任的均衡正在发生着改变。
2005年,联合国安理会改革声浪正高。在当年11月第60届联合国大会就此举行的公开辩论中,美国、中国、俄罗斯、德国、尼日利亚等70多个国家的代表先后发言,呼吁改革安理会的结构和工作方法。但是,一旦涉及安理会扩大等核心敏感问题,各方分歧依旧,甚至或明或暗地剑拔弩张。
德国、巴西、日本和印度组成的“四国联盟”代表在辩论中为四国当年早些时候发起争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行动进行了辩护,并称将继续推动它们的“争常”努力。
非洲坚持要求对安理会的结构和工作方法进行全面改革,安理会扩大必须改变非洲长期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并给予非洲不少于两个拥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两个新的非常任理事国席位。
加拿大、巴基斯坦和意大利等反对增加常任理事国的国家代表,呼吁各国支持它们提出的增加10个非常任理事国的安理会扩大方案,并敦促有关国家不要再挑起有关安理会扩大的争议。
瑞士、哥斯达黎加、列支敦士登等国建议加强安理会与联大和其他联合国主要机构的联系,邀请更多非安理会成员国参加其下属机构的工作;建议禁止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涉及种族大屠杀、反人类罪以及严重违反人权的议题时使用否决权,并请常任理事国对其每次动用否决权的原因做出公开解释。
与此形成对应的是,在会费分摊问题上却出现了另一种局面。
2006年10月9日,第61届联大行政和预算委员会开始审议联合国会费分摊办法,讨论2007至2009年三年期会费比额分摊表。会费比额表是确定联合国会员国履行财政义务的依据,是联合国组织获得财政资源的重要手段。
在近来的讨论中,个别国家提出了所谓“支付责任”的概念,并试图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会费比额设定下限。此时的这些国家已经全然没有了“世界经济大国”的“风范”和争取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进取精神”。在他们看来,联合国似乎就是一个股份公司或者富人俱乐部,而不是由主权平等的会员国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所以就应当以一国出钱多少来决定其在联合国事务中的地位,或者按一国在联合国事务中的地位来决定“付”多少钱。这样的主张显然是与《联合国宪章》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10月24日是联合国日。去年的10月24日是联合国六十岁生日。纽约联合国总部大楼用办公室的灯光,在夜间组成“UN60”的大型字幕,揭开了庆祝的序幕。今岁又到10月24日,候任的潘基文秘书长不知想到了什么……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