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迁的季节》中人物主体性的身份价值研究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jd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身份、思想、行为以及其他诸多要素在后殖民主义中代表着新的内涵价值。随着殖民地的消失,在后殖民主义时期涌现出许多新的矛盾与冲突。《北迁的季节》是塔伊卜·萨利赫在探寻东西方矛盾以及殖民主义对殖民地的影响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本文将从小说文本中人物的主体性入手,从深层次来探讨人物的身份价值,并从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角度来审视文本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以及人物最后的归属。
  【关键词】:《北迁的季节》、身份、价值内涵、主体性
  一,引 言
  “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带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1]。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种文化政治思想和批判方法的集合性话语。后殖民主义理论研究的对象是殖民主义对殖民地的文化和社会产生的影响。它被用于研究欧洲殖民地的政治、语言、文化、文化交往[2]。后殖民主义作家塔伊卜·萨利赫(Tayeb Salih, 1929~2009)是一位苏丹作家,受后殖民文化,阿拉伯文化和欧洲文化等多重文化的影响,创作出一部经典的后殖民苏丹小说《北遷的季节》,该小说被评为20世纪阿拉伯最重要的小说。
  《北迁的季节》以独特的视角来描述了一个略带悲情的故事。本文的叙述者,一个在欧洲留学七年的人,在回到自己的家乡后被一名叫做穆斯塔法·赛义德的陌生人吸引了目光。随着叙述者对穆斯塔法身世之谜的探究以及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让叙述者本人也陷入一场不可知的有关身份价值的思考和折磨。
  本文为了更加清晰详细地分析《北迁的季节》中所展现的后殖民主义内容,在主动性上对各人物进行了重新的构建和定义。希望能够更加彻底地揭示在殖民地独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和意识形态,以及其给后殖民人民带来的深远影响和惨烈后果。李德顺认为:“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的活动和特性[3]。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的代言人,着重从自己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方面去全面理解自己的价值本质和独特特性,并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和定位。
  二,分 析
  小说主人公穆斯塔法·赛义德是大英帝国统治下的一个苏丹乡村的无名少年。自幼丧父,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但天资聪颖的他凭借在学业上的优异表现先后在开罗和伦敦深造。并在24岁就获得了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表面上穆斯塔法已经完全忘记过去并重新开始了新生活,但是酒后失言吟唱出英文诗歌等等这些细节都能看出穆斯塔法内心深处仍在忍受着煎熬。“赛义德怀念在伦敦的一切,他喜欢那样的身份。同时,他也厌恶那样的身份,因为他是来自殖民地国家的黑人,这是他无法改变的身份。所以这些只能关在私室里的物品,是他对过去的时间、身份的一种悼念。”[4]于是在这种反复自我折磨的最后,穆斯塔法选择在尼罗河冰冷的洪水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当他移居到英国时他面临的是重新定位,重塑生活,重新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等一系列问题。他会在自觉和不自觉中被改造,被同化,进而融入新的社会。但是他敏感的黑人移民身份这个现实困扰是无法摆脱的。从穆斯塔法这个主体性上来看,他自小主体形成过程中的自我就是不完整的。父爱的缺失,母亲的冷落让他很早便有了“无根感”找不到归属。随后在异国求学期间,更是在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猛烈撞击下让原本就模糊不清的自我濒临崩溃。身为东方人的穆斯塔法并没有用自己知识来争取自己的文化身份,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反而被强势文化所吞没,丧失了对自身存在的理解进而丧失了自我意识。正如恩古吉·瓦·提昂戈所描述的,殖民化最坏的一点就是让殖民地人民在心理上感受到不和谐和异化[5]。穆斯塔法在用自主性解构自己的人生价值方面是彻底失败了。
  本文的另一位主人公叙述者与穆斯塔法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是都曾在欧洲求学,都亲身经历了来自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冲突。不同点是在他所处的东方文化中他能够找到温暖和幸福。当他怀着对亲人的思念,回到那个位于尼罗河拐弯处的小村镇的时候,他的内心是“不一会就让我感到冰雪在我的内心消融,宛如一个冻僵了的人照到了温暖的阳光。”[6]但是一切的转折都来自对穆斯塔法神秘身世的了解,来自穆斯塔法选择在尼罗河中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自穆斯塔法的遗孀哈赛娜被迫改嫁并杀了瓦德·利斯和自杀的悲惨结局上。以至于叙述者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这闭塞愚昧落后的家乡。最后说出他们只从河水和树木那里学会了沉默和忍耐。[7]叙述者作为主体,并没有盲从西方的文化思想,而是保有自己真正的思维主体。他没有因为在欧洲留学就一味的想要融入西方社会,没有被西方的种族和文化的优越感所压抑。而是在这种东西方文化差异中处于平衡位置。按照西方传统思想中的主体性,主体应该是统一、完整、自足的实体。他作为一个被殖民者,没有被强势文化打倒,但是被弱势文化自身存在的严重漏洞弄得身心俱疲。当他也追随穆斯塔法跳入尼罗河的河水中时,他心中的矛盾纠葛一定是达到了顶峰。但就在他即将溺亡的时候,他突然清醒的意识到他要活下去。他最后用仅存的一点气力呼叫:“救命啊!救命啊!”,这声呼喊不仅仅是对生存的渴望,也是叙述者在主动性上构建上的一种成功。他心中的“自我”不再是孤立的,片面的。他把承担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责任也纳入了自己作为人的需要中,所以在这最后一刻叙述者在主体性上先颠覆后又重新确立的价值体系具有了新的意义。
  三,小 结
  作家塔伊卜·萨利赫用自己的情感世界展现了小说中令人倍感真实的现实世界。殖民教育和不同的成长环境让这些后殖民主义作家用自己的理解和文笔去塑造一个又一个被地域和文化困扰着的人物形象。后殖民主义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当我们用主体性思维去理解和分析文本中出现的人物时,才能找到深层次的意义和现实的出口,才能加强人的自我认识,对自己的“文化身份”重塑正确的价值观,为自己在在世界中寻找到最合适恰当的位置。
  参考文献:
  [1]张跣.《赛义德后殖民理论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Ashcroft, et.al. Key concepts in post-colonial studies [M]. London: Roultledge, 1998.186.
  [3]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中国人民出版社
  [4]黄晓丽.经典的续写:《北迁季节》的空间与身份,安徽文学,2013年第10期
  [5]李雪 奈保尔对后殖民文化身份的解析----以《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中的无根边缘人为视角,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月第12卷第2期
  [6]塔伊卜·萨利赫. 风流赛义[A].张甲民,译.阿拉伯小说选集:第2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7]塔伊卜·萨利赫. 风流赛义[A].张甲民,译.阿拉伯小说选集:第2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摘要】:歌德对世界文学影响巨大。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8种语言,是各国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德通晓多种语言,熟悉欧洲各国各历史时代的文学作品与形式,他翻译、戏仿或用这些作品的风格写作。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歌德的创作囊括抒情诗、无韵体自由诗、组诗、长篇叙事诗、牧童诗、历史诗、历史剧、悲剧
期刊
在我看来,钗头凤不仅仅是一首词,更是一个故事,就从脚下,缓缓延伸。似是与他有缘,同为绍兴人。每次去沈园,我总会在那块石下伫立许久,不为别的,只为那错过的爱情和那弄人的命运。  曾经看过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那里有一篇写陆游唐婉爱情故事的鉴赏让我深受感动。她说,他原不是一个软弱怯懦的人。“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夜来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里的他是多么慷慨激昂,叫人耸眉动容
期刊
【摘要】:在国内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主导的非均衡发展模式下,随之倾向优先发展城市的政策出台,自然城乡之间不均衡的发展状态出现。这种城乡“二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所能够享受的公共产品出现了明显的二元化趋势。城市居民通过纳税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各种公共产品,与此同时,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民交了税却享受不到应有的政府提供的基本的公共产品,也就是说,长期以来形成的城市二元结构,使得公共财政
期刊
【摘要】:明代仿古风气盛行,徐渭摆脱传统规范的束缚,推动了大写意花鸟画风格的完善和成熟,成为开启明中叶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先锋画家。他一生命运坎坷,把对生命以创造的观念滲入书法、绘画、戏剧的创作,直至癫狂的状态。正因他特殊的人生经历,使他的作品增添了几分沉重与震撼,。本文从分析徐渭的癫狂人生、诗书画曲的造诣及其学术思想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徐渭的艺术成就。癫狂一生的孤寂者,在后世却备受称赞。  【关键词
期刊
【摘要】:一直以来,我们对词类的的研究都倾向于研究虚词,所以关于语法化问题的研究很多,但是,我越来越觉得很多实词也很值得探究,本文将介绍“搞笑”的来源猜测,语义及与同类句式的比较。  【关键词】:搞笑;来源;结构;语义  一、搞笑的来源  关于搞笑,其实现在我们越来越多的人都是张口就来,完全不假思索的,我们并不会意识到它曾是一个新词,一个我们现在所谓的流行语。但是仔细品味还是可以发现搞笑还有一些值
期刊
【摘要】:藤田嗣治是巴黎画派的日本画家,他把日本传统与巴黎现代主义融合成独自的风格,得到高度评价。藤田嗣治钟爱裸女与猫,凭借其对裸女与猫的独特见解,将裸女与猫表现出独特的韵味。  【关键词】:藤田嗣治;裸女;猫;韵味;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活跃在国际美术中心巴黎的一群艺术家被概括为巴黎画派。藤田嗣治是巴黎画派的画家之一,是日本画家中最早在巴黎画坛成名的一位,他以乳白色肌理的画面采取细墨线条描
期刊
【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是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锋代表,《到灯塔去》较完美地体现了伍尔夫的小说理论及写作技巧。《到灯塔去》整体上是由一系列感觉,印象,思绪,回忆等心理活动构成,情节被淡化到无足轻重的地步。伍尔夫极大地降低了全知全能型叙述者的叙述比例,大量采用有限视角,从人物的主观角度叙述,让读者直接感受人物的思想情绪和主观体验。  【关键词】:到灯塔去;叙事视角;弗吉尼亚·伍尔夫  1. 《到灯塔去》
期刊
【摘要】:老子的仁义思想是以“道”为基础。凡是人类所有阴阳两仪的良性互动,皆是“仁”的表现。凡是所有人类价值判定均收敛至“社会福利及伦理共识”的适宜性,皆是“义”的表现。老子认为,“仁义”是在人类社会的大道不受重视之后,才被突现出来的人为道德规范,因而,从“道”来立论,才能论述道德仁义礼的等级与其间之差异。  【关键词】: 仁义;礼;德  正文 极图二段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
期刊
本书作者哲不解,原名张明明,1985年生,2007年考入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专业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0年继续在本院攻读博士。2014年7月毕业,成为一名大学教师。热爱哲学、文学、古典音乐,2011年出版书籍《不疯魔,不哲学——最最欢乐版西方哲学》,获得读者广泛好评。2013年被评为清华大学校园风云人物。   有一次,张明明在跟几位理工科的朋友聊天时,他们表示喜欢哲学却又无从
期刊
【摘要】:网络广告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步兴起,在发展过程中拥有了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其缺陷也日益体现出来。本文通过对网络广告的优劣势的分析,从而引导广告人在投放过程中合理的选择广告媒体。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广告;分析;选择  20世纪末期以来,基于互联网、无线网络、数字广播电视等技术而形成的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移动电视媒体、数字电视媒体等成为新媒体的代表,其业务发展突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