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叔湘先生在《近代汉语指代词》(见《吕叔湘文集》第三卷)一书中指出,在金元曲文里,伊字常作你字用,例如:
(1)你把笔尚犹力弱,伊言欲退干戈,有的计对俺先道破。(《董西厢》)
(2)俺也不似别的,你情性俺都识。临去也,临去也,且休去,听俺劝伊。(《董西厢》)
(3)我于伊志诚没倦怠,你于我坚心莫更改。(《董西厢》)
(4)楚重瞳阵上高呼:“无徒……我看伊不轻,我负你何辜?”(《元杂剧》)
(5)比及你远赴京华,薄命妾为伊牵挂。(《元杂剧》)
(6)我这里吐胆倾心说与伊,难道你不解其中意?(《元杂剧》)
(7)早知你病在膏肓,我便可舍性命将伊救。(《元杂剧》)
(8)谁向官中指攀伊?是你那孝子曾参赛卢医。(《元杂剧》)
关于“伊”何以能够代替“你”字用,吕叔湘先生说:“我们相信,口语里不会既拿伊字当他讲,又拿伊字当你讲。这只能有一种解释:利用‘伊’字的平声来协律,因为‘你’字没有一个平声的同义字,不像‘我’字可以利用‘咱’字。”[1]P16王锳先生也赞同这一观点。[2]P228
董志翘先生不同意吕先生的看法,他在《近代汉语指代词札记》一文中指出:伊字作你用,实自六朝始。如:“勿学汝兄,汝兄自不如伊。”(《世说新语·品藻》)唐宋时期亦不乏用例:“德宗至是大悟,因怒陆贽曰:‘老獠奴,我脱却伊绿衫,便与紫着,又常呼伊作陆九。我任使窦参,方称意次,须教我杀却他。及至权入伊手,其为软弱,甚于泥团。’”(《太平广记》卷二七五“上清”条,出自《异闻录》)(按:此例中的“伊”,吕先生认为是第三人称,愚意以为乃第二人称,因为这是德宗当面怒斥陆贽的话,且同文中称窦参则为“他”。)“马举,常为山南步奏官,间道入蜀。时兵后僻路,绝无人烟。夜至一馆,闻东廊下有人语声,因往告之。有应者云:‘中堂有床,自往宿去。’举至中堂,唯有土榻。求火,答云:‘无火。’求席,隔屋掷出一席,可重十余斤。举亦壮士,殊不介意。中夜,有一物如猴,升榻而来,举以铁椎急击之,叫呼而走。及明告别,其人怒去,更云:‘夜来见伊独处,令儿子往伴,打得几死。’举推其门,不可开,自隙窥之,积壤而已。”(同上,卷三六六“马举”条,出《稽神录》)此例中“夜来见伊独处”云云,乃主人(怪物)对马举所言。
(9)伊归去定说与,我公婆望它,今年做状元。(《张协状元》十九出)
(10)今到此,忽遇伊,未审谁,望怜念。(同上,十出)
此张协对贫女言。
(11)君还是,往何方?不知怎地有痕伤,见着伊,妾断肠。(同上)
此贫女对张协言。
(12)诗书礼乐曾喑历,我敢负伊?(同上,十六出)
此亦张协对贫女言。
从以上例子来看,也并非全然是利用“伊”的平声来协律,因为“伊”也出现在散文化的句子中。另外,在中古时期,第三人称代词用为第二人称代词,似是有规律的普通现象,不仅一个“伊”字,“彼”亦然。
对于吕、董两位先生的看法,我们有不同的意见,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一、对前人论述的看法
笔者认为,吕叔湘先生和王锳先生从语音上来解释“伊”和“你”的关系是正确的,但他们并没有找到“伊”和“你”在语音上的联系。我们认为,金元时期“伊”的第二人称用法是当时口语的反映(详细的论述见下文)。在这里,我们着重分析董志翘先生的观点。
首先,从董志翘先生所举的例子来看,我们不能同意“伊字作你用,实自六朝始”的观点。《世说新语·品藻》中“勿学汝兄,汝兄自不如伊”一句,笔者所见的注释都为:“王僧恩(王祎之)瞧不起林公(支遁),蓝田(王述)说:‘不要学你哥哥,你哥哥原本就不如他。’”董先生将“伊”解释为“你”,似可商榷。除此句以外,董先生所举的最早的“伊字作你用”的例子为《太平广记》中唐德宗时期用例,并没有其他的例句,只用“伊字作你用,实自六始”辅证,很难支撑他的观点。
其次,对于“在中古时期,第三人称代词用为第二人称代词,似是有规律的普通现象,不仅一个‘伊’字,‘彼’亦然”的看法,我们认为:既然“伊”在当时没有“第二人称”的用法,这一说法本身就存在问题。况且其所举例子(不赘举)均出自《宋书·张畅传》、唐·张九龄的《敕吐蕃攒普书》、唐·张文成的《游僊窟》等,这些文献都产生于唐代,不能作为中古文献的代表。
最后,《太平广记》成书于北宋初年,属于后期资料,只能作为唐五代的文献资料对待,但董先生也把这两例作为唐宋时期的例子,因此我们可以说,“伊”作“你”用,最早见于唐末宋初,大量使用则是在金元时期。
二、“伊”的第二人称用法分析
上文我们提到,吕叔湘先生试图从语音上解释“伊”的第二人称用法的方法是正确的,但他只从“伊”字入手进行解释,忽略了中古第二人称代词“尔”字在解决这个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知道,汉语第二人称代词从古到今发生重大变化,由“汝、尔”变为“你”。从书面语看,唐代“你”的使用已经比较普遍了,但据孙锡信的统计:“从唐五代第二人称代词使用情况来看,‘你’的使用仍处在初期,并未取代‘汝’而占据优势。《敦煌变文集》中‘汝’使用268次,‘你’使用149次,‘尔’使用3次,说明‘汝’仍有相当强的生命力。随着口语的发展,‘你’使用日趋增多,‘汝’逐渐成为古语的残留,例如宋末南戏《张协状元》中,‘你’的使用已占压倒优势,‘汝’则使用于‘转文’的场合。”[3]P34对此,志村良治给了我们一个很好解释:“你,《广韵》注:‘乃里切,秦人呼傍人之称’。据此可知西北长安一带第二人称用‘你’。因而‘你’在当时也可以看作是西北方言。”[4]P31也就是说,唐代“普通话”中的第二人称代词“你”的推广历经两个朝代。结合今天我们推广普通话的情况,这一点并不难理解。而从口语上看,“你”代替“汝”“尔”的过程还远远没有完成。我们以《汉语方音字汇》为参照,考察“你”在20个方言点中的读音,其中读[ni]的有北京、太原、武汉、苏州、梅县、福州、建瓯等7个方言点,读[i]的有济南、西安、成都、温州、长沙、南昌等6个方言点,读[n]的有武汉、苏州、长沙、双锋、南昌等5个方言点,读[li]的有合肥、厦门等2个方言点,读[nei]的有广州、阳江等2个方言点,此外还有读[liI]的(扬州),读[iI~]的(双峰),读[]的(梅县),读[n~]的(厦门),读[lμ]的(潮州)。其中,武汉、苏州、梅县的[ni],长沙南昌的[i],双峰的[iI~]均标注为“尔”的训读;厦门的[n~],潮州的[lμ]标注为“汝”的训读。在声调方在,除了苏州的[n]为阳去,梅县的[]为阳平,建瓯的[ni]为入声外,其他的都是上声。[5]P80方言中第二人称复杂的读音告诉我们,产生于唐代的“你”在口语里尚没有一统天下,不少地方地方仍保留有“汝”“尔”的古音。下面我们将证明,正是“你”的早期形式“尔”的读音在金元时期产生了“伊”的第二人称用法。
在代表金元时期北方口语的《中原音韵》中,“伊”字属零声母齐微韵平声,“你”字属[n]声母齐微韵上声。两字韵母相同,声母和声调不同。根据“律诗须谐平仄,词曲并严上去”[6]的规则:如果“伊”“你”两字声母相同的话,声调可以忽略不计,剩下的就是声母的问题。《广韵》的影喻疑三母在《中原音韵》中合流为零声母,许多原本声母并不相同的字在《中原音韵》中成了同音字或音近字,如“移、扅、兒(儿)、霓、猊、倪、姨、夷、疑、嶷、宜”等都是零声母齐微韵平声阳。[7]P93也就是说,当时的“伊”和“兒(儿)、霓、猊、倪”只是声调上的差别——平声中的阴平和阳平的差别。兒,《广韵》平声汝移切。尔,《广韵》上声兒氏切。两字只是声调不同而已。上文中我们已经论证,作为常用词的第二人称代词“尔”的语音有很强的稳定性,“你”在口语中至今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取代“尔”。也就是说,唐代以后的第二人称代词“你”并不是只能读“乃里切”,读“尔”的读音“兒氏切”的情况依然常见。“儿”在《中原音韵》中有两个读音:一为[]声母支思韵平声阳,一为零声母齐微韵平声阳。“儿”“尔”在《广韵》中声韵相同,演变规律也应相同,即“尔”在《中原音韵》中也应该有两个读音:[]声母支思韵上声和零声母齐微韵上声。事实上,“尔”在《中原音韵》中只有一个读音——[]声母支思韵上声,它空缺的零声母齐微韵的读音刚好可以用作第二人称用的“伊”字来填补。
我们认为上述情况不是一种巧合,还因为在保存有较多古音的方言中,一些与“尔”声韵相同的日母字的读音就是[i](暂不考虑声调,下同),如:[5]P71
日,双峰为[i]
二,广州、阳江为[ji]
儿,梅县、福州为[i],广州、阳江为[ji]
而,梅县、福州为[i],广州、阳江为[ji]
耳,广州、阳江为[ji],福州为[Ni]
三、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
(一)“伊”的第二人称用法最早出现于唐五代,是中古第二人称代词“尔”的读音进一步分化的结果;
(二)“伊”本身并没有第二人称的用法,它的作用只是记录当时口语中第二人称代词“尔”的读音,是口语中与“你”并存的第二人称代词;
(三)“伊”的第二人称用法从产生之时就代表着一个即将没落的第二人称代词“尔”的读音,受强式的第二人称代词“你”影响,表第二人称的“伊”的消失是语言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A].吕叔湘全集(第二卷)[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2]王锳.元曲中人称代词的特殊用例[A].近代汉语词汇语法散论[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孙锡信.汉语历史语法要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4][日]志村良治.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M].江蓝生 白维国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
[5]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汉语方音字汇(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6]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序[A].北京:中华书局,1977.
[7]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8][日]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语法[M].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董志翘.近代汉语指代词札记[J].中国语文,1997,(5).
(赵彬,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1)你把笔尚犹力弱,伊言欲退干戈,有的计对俺先道破。(《董西厢》)
(2)俺也不似别的,你情性俺都识。临去也,临去也,且休去,听俺劝伊。(《董西厢》)
(3)我于伊志诚没倦怠,你于我坚心莫更改。(《董西厢》)
(4)楚重瞳阵上高呼:“无徒……我看伊不轻,我负你何辜?”(《元杂剧》)
(5)比及你远赴京华,薄命妾为伊牵挂。(《元杂剧》)
(6)我这里吐胆倾心说与伊,难道你不解其中意?(《元杂剧》)
(7)早知你病在膏肓,我便可舍性命将伊救。(《元杂剧》)
(8)谁向官中指攀伊?是你那孝子曾参赛卢医。(《元杂剧》)
关于“伊”何以能够代替“你”字用,吕叔湘先生说:“我们相信,口语里不会既拿伊字当他讲,又拿伊字当你讲。这只能有一种解释:利用‘伊’字的平声来协律,因为‘你’字没有一个平声的同义字,不像‘我’字可以利用‘咱’字。”[1]P16王锳先生也赞同这一观点。[2]P228
董志翘先生不同意吕先生的看法,他在《近代汉语指代词札记》一文中指出:伊字作你用,实自六朝始。如:“勿学汝兄,汝兄自不如伊。”(《世说新语·品藻》)唐宋时期亦不乏用例:“德宗至是大悟,因怒陆贽曰:‘老獠奴,我脱却伊绿衫,便与紫着,又常呼伊作陆九。我任使窦参,方称意次,须教我杀却他。及至权入伊手,其为软弱,甚于泥团。’”(《太平广记》卷二七五“上清”条,出自《异闻录》)(按:此例中的“伊”,吕先生认为是第三人称,愚意以为乃第二人称,因为这是德宗当面怒斥陆贽的话,且同文中称窦参则为“他”。)“马举,常为山南步奏官,间道入蜀。时兵后僻路,绝无人烟。夜至一馆,闻东廊下有人语声,因往告之。有应者云:‘中堂有床,自往宿去。’举至中堂,唯有土榻。求火,答云:‘无火。’求席,隔屋掷出一席,可重十余斤。举亦壮士,殊不介意。中夜,有一物如猴,升榻而来,举以铁椎急击之,叫呼而走。及明告别,其人怒去,更云:‘夜来见伊独处,令儿子往伴,打得几死。’举推其门,不可开,自隙窥之,积壤而已。”(同上,卷三六六“马举”条,出《稽神录》)此例中“夜来见伊独处”云云,乃主人(怪物)对马举所言。
(9)伊归去定说与,我公婆望它,今年做状元。(《张协状元》十九出)
(10)今到此,忽遇伊,未审谁,望怜念。(同上,十出)
此张协对贫女言。
(11)君还是,往何方?不知怎地有痕伤,见着伊,妾断肠。(同上)
此贫女对张协言。
(12)诗书礼乐曾喑历,我敢负伊?(同上,十六出)
此亦张协对贫女言。
从以上例子来看,也并非全然是利用“伊”的平声来协律,因为“伊”也出现在散文化的句子中。另外,在中古时期,第三人称代词用为第二人称代词,似是有规律的普通现象,不仅一个“伊”字,“彼”亦然。
对于吕、董两位先生的看法,我们有不同的意见,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一、对前人论述的看法
笔者认为,吕叔湘先生和王锳先生从语音上来解释“伊”和“你”的关系是正确的,但他们并没有找到“伊”和“你”在语音上的联系。我们认为,金元时期“伊”的第二人称用法是当时口语的反映(详细的论述见下文)。在这里,我们着重分析董志翘先生的观点。
首先,从董志翘先生所举的例子来看,我们不能同意“伊字作你用,实自六朝始”的观点。《世说新语·品藻》中“勿学汝兄,汝兄自不如伊”一句,笔者所见的注释都为:“王僧恩(王祎之)瞧不起林公(支遁),蓝田(王述)说:‘不要学你哥哥,你哥哥原本就不如他。’”董先生将“伊”解释为“你”,似可商榷。除此句以外,董先生所举的最早的“伊字作你用”的例子为《太平广记》中唐德宗时期用例,并没有其他的例句,只用“伊字作你用,实自六始”辅证,很难支撑他的观点。
其次,对于“在中古时期,第三人称代词用为第二人称代词,似是有规律的普通现象,不仅一个‘伊’字,‘彼’亦然”的看法,我们认为:既然“伊”在当时没有“第二人称”的用法,这一说法本身就存在问题。况且其所举例子(不赘举)均出自《宋书·张畅传》、唐·张九龄的《敕吐蕃攒普书》、唐·张文成的《游僊窟》等,这些文献都产生于唐代,不能作为中古文献的代表。
最后,《太平广记》成书于北宋初年,属于后期资料,只能作为唐五代的文献资料对待,但董先生也把这两例作为唐宋时期的例子,因此我们可以说,“伊”作“你”用,最早见于唐末宋初,大量使用则是在金元时期。
二、“伊”的第二人称用法分析
上文我们提到,吕叔湘先生试图从语音上解释“伊”的第二人称用法的方法是正确的,但他只从“伊”字入手进行解释,忽略了中古第二人称代词“尔”字在解决这个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知道,汉语第二人称代词从古到今发生重大变化,由“汝、尔”变为“你”。从书面语看,唐代“你”的使用已经比较普遍了,但据孙锡信的统计:“从唐五代第二人称代词使用情况来看,‘你’的使用仍处在初期,并未取代‘汝’而占据优势。《敦煌变文集》中‘汝’使用268次,‘你’使用149次,‘尔’使用3次,说明‘汝’仍有相当强的生命力。随着口语的发展,‘你’使用日趋增多,‘汝’逐渐成为古语的残留,例如宋末南戏《张协状元》中,‘你’的使用已占压倒优势,‘汝’则使用于‘转文’的场合。”[3]P34对此,志村良治给了我们一个很好解释:“你,《广韵》注:‘乃里切,秦人呼傍人之称’。据此可知西北长安一带第二人称用‘你’。因而‘你’在当时也可以看作是西北方言。”[4]P31也就是说,唐代“普通话”中的第二人称代词“你”的推广历经两个朝代。结合今天我们推广普通话的情况,这一点并不难理解。而从口语上看,“你”代替“汝”“尔”的过程还远远没有完成。我们以《汉语方音字汇》为参照,考察“你”在20个方言点中的读音,其中读[ni]的有北京、太原、武汉、苏州、梅县、福州、建瓯等7个方言点,读[i]的有济南、西安、成都、温州、长沙、南昌等6个方言点,读[n]的有武汉、苏州、长沙、双锋、南昌等5个方言点,读[li]的有合肥、厦门等2个方言点,读[nei]的有广州、阳江等2个方言点,此外还有读[liI]的(扬州),读[iI~]的(双峰),读[]的(梅县),读[n~]的(厦门),读[lμ]的(潮州)。其中,武汉、苏州、梅县的[ni],长沙南昌的[i],双峰的[iI~]均标注为“尔”的训读;厦门的[n~],潮州的[lμ]标注为“汝”的训读。在声调方在,除了苏州的[n]为阳去,梅县的[]为阳平,建瓯的[ni]为入声外,其他的都是上声。[5]P80方言中第二人称复杂的读音告诉我们,产生于唐代的“你”在口语里尚没有一统天下,不少地方地方仍保留有“汝”“尔”的古音。下面我们将证明,正是“你”的早期形式“尔”的读音在金元时期产生了“伊”的第二人称用法。
在代表金元时期北方口语的《中原音韵》中,“伊”字属零声母齐微韵平声,“你”字属[n]声母齐微韵上声。两字韵母相同,声母和声调不同。根据“律诗须谐平仄,词曲并严上去”[6]的规则:如果“伊”“你”两字声母相同的话,声调可以忽略不计,剩下的就是声母的问题。《广韵》的影喻疑三母在《中原音韵》中合流为零声母,许多原本声母并不相同的字在《中原音韵》中成了同音字或音近字,如“移、扅、兒(儿)、霓、猊、倪、姨、夷、疑、嶷、宜”等都是零声母齐微韵平声阳。[7]P93也就是说,当时的“伊”和“兒(儿)、霓、猊、倪”只是声调上的差别——平声中的阴平和阳平的差别。兒,《广韵》平声汝移切。尔,《广韵》上声兒氏切。两字只是声调不同而已。上文中我们已经论证,作为常用词的第二人称代词“尔”的语音有很强的稳定性,“你”在口语中至今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取代“尔”。也就是说,唐代以后的第二人称代词“你”并不是只能读“乃里切”,读“尔”的读音“兒氏切”的情况依然常见。“儿”在《中原音韵》中有两个读音:一为[]声母支思韵平声阳,一为零声母齐微韵平声阳。“儿”“尔”在《广韵》中声韵相同,演变规律也应相同,即“尔”在《中原音韵》中也应该有两个读音:[]声母支思韵上声和零声母齐微韵上声。事实上,“尔”在《中原音韵》中只有一个读音——[]声母支思韵上声,它空缺的零声母齐微韵的读音刚好可以用作第二人称用的“伊”字来填补。
我们认为上述情况不是一种巧合,还因为在保存有较多古音的方言中,一些与“尔”声韵相同的日母字的读音就是[i](暂不考虑声调,下同),如:[5]P71
日,双峰为[i]
二,广州、阳江为[ji]
儿,梅县、福州为[i],广州、阳江为[ji]
而,梅县、福州为[i],广州、阳江为[ji]
耳,广州、阳江为[ji],福州为[Ni]
三、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
(一)“伊”的第二人称用法最早出现于唐五代,是中古第二人称代词“尔”的读音进一步分化的结果;
(二)“伊”本身并没有第二人称的用法,它的作用只是记录当时口语中第二人称代词“尔”的读音,是口语中与“你”并存的第二人称代词;
(三)“伊”的第二人称用法从产生之时就代表着一个即将没落的第二人称代词“尔”的读音,受强式的第二人称代词“你”影响,表第二人称的“伊”的消失是语言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A].吕叔湘全集(第二卷)[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2]王锳.元曲中人称代词的特殊用例[A].近代汉语词汇语法散论[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孙锡信.汉语历史语法要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4][日]志村良治.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M].江蓝生 白维国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
[5]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汉语方音字汇(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6]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序[A].北京:中华书局,1977.
[7]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8][日]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语法[M].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董志翘.近代汉语指代词札记[J].中国语文,1997,(5).
(赵彬,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