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闯科学险峰的拓荒人

来源 :发明与创新(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科学家还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预报地震的理论和方法,这种追求是几千年来人类认识自然、掌握自身命运努力的延续,要想让这种努力在地震灾害中见到曙光,真需要难以计量的时间和投入。而“地震预警假说”的作者吕子东先生则为我们带来了黎明前的曙光。
  
  现有知识框架无法接受
  
  吕子东,1940年出生在浙江象山港畔的一个小山村。1959年到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学习,后曾师从喻德渊先生等导师,学习地质力学和天体物理学,期间跟随唐敖庆先生攻读分子轨道理论。到了毕业,此时行囊中已有“中微子的快子假说”,“地球史的自然序”及“物理学的时空观’等多篇提纲和初稿。其后几年他把初稿中的难题切实梳理了多次。为了有充足的理论计算时间,20世纪80年代末,改行搞地方科普工作。如今作为北京前沿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专门从事理论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其后出版多本专著,特别是2007年9月公开发表的《地震预警假说》,它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和依据,世界上还无人提出过。
  吕子东先生的《地震预警假说》建立了两个可以重复检验的物理学空间模型。为解决地震的能量从哪里来,地壳板块之间为什么有相对运动,地球磁场为什么向西漂移。地球的内核为什么有加速运动,吕子东先生建立了地球内部的动力学空间模型,在理论上得到了5项可供地表实验室检验的物理学数据,也得到地球内部存在着两种(也仅有两种)可测量的第一推动力和它的波长值。发生在地下的从数千米到数百千米的地震活动,就是这2种可测量的第一推动力造成的;为解决“准时、准地、准级别”的地震预报,吕子东先生建立了一个可供地表实验室(包括近地应用卫星)测量第一推动力的运动学空间模型,也就是在孕震期可以用现有仪器和设备在地表测量第一推动力变化过程的4组数据,它包括:在孕震期出现的地球磁北极的纬度漂移,漂移量值与震级正相关;中子干涉仪在孕震期的计数率与本底的差值同震级正相关;宽带状地磁变率的走向与震中对应的纬度正相关,其垂直分量与震中位置正相关,量值大小与震级正相关:与地面引力波波长值相一致的,经岩石圈分子运动耦合后产生的甚低频超低频无线电波和极低频声波,与震中的地理位置正相关,强度最大值与发震时间正相关,也与震级正相关。
  吕子东先生构筑的地球内部空间的动力学模型,却是“现有知识框架”无法接受的,是和当今已公认的科学理论(包括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大统一的标准理论,地学理论,天体物理学理论,几何学空间理论,及宇宙论等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相冲突的,甚至在“现有知识框架”内连“质疑标准”都找不到。
  
  整个系统工程只能由实验来检验
  
  据吕子东介绍,“地震预警”的实验检验共有9大块组成。这些搞基础科学研究的实验,是需要国家立项花大钱的实验。早在2005年(在第二次相对论研讨会上),就有与会记者向他提出过:“如果没有实验的检验,如果国内没有这一类设备,如果国外对此不感兴趣,这样的理论可靠吗?”吕子东回答很干脆:“20世纪的两大科学理论,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就是靠‘借来的实验’才诞生的,‘地震预警假说’的实验只不过多‘借’了9大块。”“如果国内没有这一类设备,国外有兴趣吗?”吕子东的回答同样很干脆:“他们会非常乐意”。例如9大块中有一组地面引力波波长值和地核表面的反引力波波长值,前者可用美国的LIGO引力探测仪(投资2.92亿美元)和日本的“卡姆兰德实验”装置(投资0.26亿美元)。后者可用《c·O·w实验》的“中子干涉仪”,他们曾经得到过这一类数据,并且他们很清楚这些设备是地球村居民的纳税款,何况这些数据背后潜藏着甚大的功利;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存在着边界条件的实验谁不想做?测量“大统一理论”的4个物理学数据谁不想做?何况其中的一个数据还和“可控核聚变”相联结;“庞加莱空间物理学模型”的5方面测量数据谁不想去重复检验?毕竟“庞加莱猜想”的最终证明已经向人类展示出了一个清晰的新世界,只要“地震预警假说”经过严密的认证,实验的重复检验是明摆着无需担心的事。
  吕子东的理论能否经得起全部实验的验证,尚有时日。这项工作的启示在于,从认识的根源处探索“现有知识框架”的局限性,力图从整体上打开我们对物理世界的视野。
其他文献
我的父亲康念祥是江西吉安禾埠桥康家村的一个贫苦农民,1930年10月红军解放吉安时参加队伍,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的战斗。1934年8月,第五次反“围剿”时,父亲被安排担任博古的警卫员。  笑谈“掌玺大臣”  父亲回忆说:“博古了解了我的情况后,看到我强壮高大很高兴。”那时离战略转移(当时还没有提出“长征”的概念)只有10天的时间了(中央机关10月10日从瑞金开始转移)
永不撞车的双轮电车    在最为艰难的经济时期,往往会诞生一些最具创新力的思想。美国一家汽车公司联手电动机车制造商,开发了一款新型环保双轮电车——PUMA。PUMA集快速、便捷、安全、清洁、价格低廉等诸多优点于一身,是世界各地传统轿车的理想替代品。  这项研发计划名为“都市个人机动与可达性”(Personal Urban Mobility and Accessibility),英文缩写为PUMA,
筷子机器人    台湾某科技大学教师提出“筷子机器人”的设想,近日付诸形成。由于“筷子机器人”具有学习能力,设想者希望它未来运用生活帮助人类,例如宠物狗,或进入战地搜寻地雷,甚至登上获刑。由于这种机器人是筷子搭起来的,重量很轻,也很便宜,只要两千元新台币的成本据可以完成一个。  研发者是个横跨管理、生物、计算机领域的对才学着,十五年前写论文提出这一设想,最近形成明确的构想;把这些筷子兜成机器人。 
日前,美国GE公司全球研发中心宣布将与美国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开发仿生光敏传感器。据悉,这种传感器灵感来自蝴蝶翅膀因其本身纳米结构所具备的敏锐的感光性和化学感知特性,将比传统传感器更加灵敏,而且成本更低,有望应用在爆炸物检测、水质检测、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及健康等领域。 蝴蝶翅膀有一个神奇功能——在不同气体环境中能够显示不同的色彩。这是由于蝴蝶翅膀鳞片具有一种独特的纳米结构,这种结构对周围的气体环境非
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承载着杰兜和露丝的爱情的巨轮因为没有及时发现冰山而不幸最终沉没。而央视热播电视剧《旗舰》中,我海军将领依靠声呐避过暗礁,闯过死亡海域,俘虏屡犯我领海的外国潜艇。导致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的,除了本身年代科技发展的差距,关键还在于声呐。究竟什么是声呐?声呐又是怎样发明的呢?  要了解声呐,首先要了解声波。声波是观察和测量的重要手段。在水中进行观察和测量,得天独厚的更只有声波。这是
自古以来,传染病就是人类的大敌,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们在其预防和治疗方面都做了不懈努力。后经研究发现,细菌是传染病的罪魁祸首,于是,人们便开始千方百计寻找杀死这种细菌的新药。直到青霉素的发现,才使得传染病几乎无法治疗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人类的平均寿命也得以延长。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药物,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最初发现青霉素的是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他在研
人们只能通过自己的实践和人类的实践去认识客观世界。生而知之,生而能之的科技大师是不存在的。在宇宙中,我们已知的比未知的少,我们每个人所会、所知之于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犹如沧海一粟,无论你是谁,从这样的视角看科技大师,就会拉近普通人和科技大师的距离,就不会觉得高不可攀。  最近几年的媒体一直在议论,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自己的科技大师?中国的科学家什么时候才能获诺贝尔奖?对于这些只关心结果,不关心过程的功
在这个IT时代,IT新发明也开始“搭乘”汽车,使得在汽车内狭小的空间里展现出了异彩纷呈的IT世界。无论是谁,只要拥有一辆现代最先进的汽车,都会对汽车里的每一项IT新发明成果津津乐道,如数家珍。    “车上网”联通世界    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在行驶中的汽车里上网早就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儿了。但说到“车上网”的推出,人们不能不佩服IT厂商们善于捕捉商机的锐利目光。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图中这样的手势来表示打电话,而现在为大家介绍的这款产品则可以让大家真的用这种手势来进行通话。      世界最大太阳能死光发射器问世    最近,西班牙的一家公司在位于西班牙西南部的塞维利亚附近修建了一座功率为11兆瓦的超级多功能太阳能塔,该太阳能塔不仅体积巨大,产生丰富的电力,同时该塔还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毁灭射线(死光)发射装置。  该公司将这一新型太阳能塔命名为PSI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8月4日,德军开辟西部战线,在横扫比利时后,野心勃勃地要在几个星期内拿下法国首都巴黎。此前,在德军总参谋长冯·施利芬的领导下,德军制订了著名的“施利芬计划”。  到9月6日,德军距巴黎仅有50多公里,形势十分危急!根据“施利芬计划”,德军从比利时方向攻入法国境内后,应该从巴黎以西对巴黎展开攻势。而法军总司令约瑟夫·霞飞从航空兵侦查到的情报中获悉,德军几个集团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