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验”到“民主”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478435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主”问题是杜威政治哲学思考的核心问题。杜威从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到建立新的经验哲学的思考路径,亦即从逻辑上可以理解为从传统哲学所重点关注的“哲学家的问题”到“人的问题”的思考逻辑。只有理解了这个内在逻辑线索,我们才能够全面和正确理解其政治哲学的总体逻辑结构。杜威在解决了哲学所应该关注和研究的内容以及“经验”与“民主”关系的基础上,才最终确立了其政治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民主。
  [关键词]杜威;政治哲学;经验;民主
  [中图分类号]B71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07)03-0076-(04)
  
  杜威的经验哲学蕴涵着民主观念的价值取向。其鲜明的经验哲学立场始终渗透了对传统二元论哲学的反叛。他立足于生命活动本身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着眼于相互作用、彼此维系的关系性存在而重新开辟了一个新的哲学视野。这样一种哲学的基本取向在杜威成熟时期的著作中主要体现在立足于生存意义上的“经验”概念的建立,以及在此基础上试图重建整个西方哲学的努力。这样一种重建企图的特质在于,杜威哲学使得对生活本身的研究成为哲学的主题,而社会与政治哲学对他来说也就自然地成为一种新的哲学表达方式,一种立足于生命与生活自身的哲学探求。
  杜威的“经验”哲学开拓了一种新的哲学发展的空间,亦即,他通过重建“经验”概念和“经验方法”,使其哲学能够超越传统哲学知识论的前提,在一种“前认识”的生存领域内和生活层面上探寻重建的可能性,让哲学和生活实践紧密相关。我们只有在理解了其真正的哲学精神之后,才能够理解杜威是在反思生命活动之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他的基本哲学框架和政治哲学取向。
  本文选择从“哲学家的问题”到“人的问题”作为阐释杜威的政治哲学的切入点,这是因为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杜威哲学的核心问题:即他对“经验”概念的重构必然导致他把其社会政治理想(实现“民主”理想)作为首先必须彻底重建的结果。我们主要是通过对杜威哲学的思考逻辑的基本思路与表现的具体途径的阐释而发现其中所蕴涵的理论取向。
  
  一、对于传统哲学的反思
  
  把哲学问题由“哲学家的问题”转变成了“人的问题”,这是杜威从传统的、抽象的形而上学问题转变到对于具体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的逻辑论证和说明,因此,理解这个思路是我们厘清杜威政治哲学的一个“前问题”。
  杜威认为,传统哲学主要有唯物论和唯心论的争论、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论。前者争论的焦点是:世界是什么?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后者争论的焦点是:认识的本质是什么?认识的本质是感性经验还是理性思维?这两个问题都是“哲学家的问题”而不是“人的问题”。传统哲学对世界的本原、认识的本质的研究是不可取的。传统哲学研究的是哲学家的问题,哲学家们把世界的本体、认识的本质当成哲学的根本问题,而不研究和人生行为有关的问题。传统哲学家认为哲学的主要任务是探求比具体科学所揭露的事实更基本、更终极的一种永恒的“实在”,获得关于这种“实在”的知识;他们认为要探求这种“实在”就必须研究认识的可能性和知识的基础。杜威指出,这样,“哲学在最初因以获得其名称的追求智慧的工作,逐渐退居于幕后。因为智慧和知识不同,智慧是应用已知的知识去明智地指导人生事务之能力。哲学现在所处的困境之原因是:有用的知识越增加,哲学则越忙于完成其与人生无关的任务。”
  由于以往的哲学不研究“人的问题”,哲学就脱离了大众,大众也就离开了哲学,“哲学逐渐为一般民众所不信任”。在他看来,哲学的任务不是探索什么是世界的本原、认识的本质,“哲学考察的是立场、观点和理想的差异;它们并不像性情和愿望的互不相容那样有着知识倾向上的明显差异;它们是解释生活的不同途径;它们代表着不同的生活实践伦理,而不只是知识传统的不同表现。”
  基于以上认识,杜威分析,迄今为止,哲学的动力一直是保守的。它一直站在悠闲阶级一边,赞成稳定而反对变化。哲学一直千方百计地赋予“永恒不变”以威望;“欧洲古典哲学的主题”一直是使形而上学“取代习惯而成为较高道德和社会价值源泉和维护者”。杜威试图把注意力从永恒不变的事物转向未来,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就要使哲学成为变化的工具而非保守的工具,并因此使它成为美国人的哲学,而不是欧洲人的哲学。哲学是“为了我们实践判断”的需要,是获得对于处理“我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所必要的某种理解”。实用主义将第一次把理论看作是对实践的辅助,而不是把实践看作是理论的退化。归根到底,人们需要的或者具有的唯一的道德标准或者认识论标准是:施行某个行动,坚持某个信念,从长远来看是否将造就更多的人类幸福。杜威认为,进步来自于不断增进参加实验的意愿和突破过去的意愿。所以,他希望我们应该学会以怀疑论的态度对待当前的科学信念、宗教信仰、哲学信念和道德信念。杜威的实用主义正是在这一新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在哲学的性质、哲学的任务等等的看法上,产生了巨大的革命性的转变。
  杜威意识到,人并没有高于其他有机体的特权从而把自己置于世界之外,我们是生活在世界之中的,我们和其他有机体一样,是这个世界中的一员。与此相关,我们和世界不是割裂的,而是有机统一的,我们在世界之中,世界也在我们之中,我们和世界的交互作用既促进了我们的进化演变,也促进了世界的变化。不能把我们的概念思考看作世界之外的加于世界之上的东西,它们是世界之中的,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自然形成的。“活的生命的事业和命运都依赖于它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交换,这种交换关系不是外在的,而是亲密的”。这种世界观否定了原来作为哲学前提的二元分割。
  
  二、建立新的“经验”哲学
  
  杜威反对传统哲学,主张对传统哲学进行改造,把哲学的根本问题由“哲学家的问题”变成“人的问题”,给人以智慧,使人学会利用和支配环境。哲学是探索解决“人的问题”的方法,给人以智慧而不只是一些知识。哲学的目的是使人形成一种创造的智慧,会应付环境、利用环境、支配环境.使人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取得成功。哲学家应该“鼓励哲学去正视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和道德缺陷的问题,去集中精力澄清那些弊端的原因和确切性质,建立起一种更加美好社会理想的明确概念。总之,要集中精力提出一种思想和理想,作为认识和纠正具体社会弊端的方法,而不是提出什么天国或者遥远无期而无法实现的目标”。哲学只有关心“人的问题”,与人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才会成为有广泛影响和有生命力的哲学。
  杜威的哲学以其强烈的现实感以及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反驳为特征,他促使我们在经验之中、事实上也就是在现实生活之中展开富有成效的理智活动。
  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把哲学视为用来不断批判和改造日常实践的工具。于是,杜威不再致力于为 那些传统的哲学问题寻求更好的答案;不再把哲学视为对永恒真理的理论追求或对终极、不变之实在的揭示;哲学的任务不再是把经验分解为实在的与非实在的、本质的与非本质的,等等;它现在必须参与实践以及对现实的批判与改造;它的目标必须瞄准人们经验中的实际问题,并致力于对其进行成功的转换与改善,而其成功又必须参照这一目标来衡量。“如同在自然科学上一样,实验方法意味着知道努力的一套连贯体系的观念和理论。与绝对主义的一切形式相反,它主张应该把观念和理论看成为行动的方法,并且这些观念和理论应为其在实际社会情况中产生的效果所考验并不断修改”。因此,对于杜威来说,哲学首先是对日常生活实践不断进行批判性改造的工具,其真理性就在于最后的社会实践效果和价值。
  杜威曾经在1928年宣读过一篇题为《社会作为一个哲学范畴》的论文,文中把“社会”作为一个认识论的范畴。他始终把我们所共同生活的世界,始终把日常生活作为自己哲学研究的对象,把自己的哲学全面地服务于社会,这是空前的。他认为,如果消除了过去哲学家所从事的抽象争论,“就会让哲学去从事更为需要而又更有成效的工作”。一句话,哲学的任务是就当代人类面临的社会和道德的斗争问题澄清人类的思想。
  “人的问题”亦即“经验”问题。传统哲学中唯物论与唯心论、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争论,从根本上讲是不了解什么是“经验”,只要确立了新的经验概念,这些争论就成为多余的了。杜威在对传统哲学反思的基础上,决心重新建立“经验”概念。他首先是对二元论思维方法进行革命,主张建立一种反映“相互依赖和彼此维系的关系性存在”的经验哲学。这样的哲学革命,使杜威的“经验”概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并以此形成了“经验方法”;同时,这样的哲学革命也直接导致了一种哲学视域的转换及其哲学形态的变更。
  杜威是以生命活动的基本样式作为其“经验”概念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之上,“经验”概念的内在结构体现为一种相互维系、彼此造就的生存关系,杜威把它命名为“做与经历”(doing and undergoing)。这样一种生存结构得自于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彼此造就的内在维系。于是,一种相互依赖和彼此维系的关系性存在,使杜威的经验概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并以此形成了他的经验方法。事实上,杜威是把这样一种关系视为其整个经验存在论的基础。正是基于对传统经验的重建,杜威形成了他的哲学方法,使其哲学在一种更为广阔的视域中以一种崭新的形态获得开展。
  在经验中,物质和精神、自然和经验是融为一体的,自从人产生以后,自然是存在于经验之中的。被经验到的对象是自然,是物质,是客体;能经验的是主体,是精神。作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经验就是一个既包含主体又包含客体、既包含精神又包含物质的统一整体。这就是说,经验是一个统一整体,它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既包括能经验的人、人的精神状态、人的活动,又包括人所作用于、所经验的客体、对象和自然。经验正像生活一样,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有机体和环境都包括在内。所以,它“是一个原始的整体,它不承认任何行动与材料、主体与客体的区分,而把双方面都包括在一个不可分析的总体之中”。
  同时,杜威还把经验看作是生命活动的历程,是一种“相互依赖和彼此维系的关系性存在”,这样,杜威对经验概念在广度上进行扩展,经验就成为了一个开放的领域。站在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基础上,杜威认为“经验”是有机体与其所处的环境的有机的交互作用,而这种交互作用就是生活。所以,“经验就是生活”(experiencing means living),也就是说,经验是生活的同义词。在杜威视野中的所谓“生活”,并不是指任何假定存在的想象的或理想的生活,并不是指“永恒的”生命或“绝对的”生命,而是指人们和动物的这个有时间性的、活动着的生命所要求的本能和欲望的生活,适应于外部环境、文明与进步的生活。
  既然“经验”是做事情,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那么哲学的任务就不是探索什么是世界的本体、认识的本质等哲学家的问题,不是对自然、认识做各种解释,而是要探索解决人的问题的方法;哲学的目的不是认识自然和世界,不是认识环境,而是使人学会应付环境、利用环境、支配环境,使人养成一种习惯,养成一种创造的智慧。哲学思维是融于实际发生的事件之中的,它用于指导事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哲学并不是要去解决这些问题,它是一种视野、想象和反思。哲学认知的本性是通过处理现实的情境从而直接地呈现出诸多的可能性。它并不是去完成那些由身体的机制或现存的社会所给予的目的,而是用理智来解放行动,给行动以自由。一方面,一旦离开了行动,哲学的上述功能也就随之消失。另一方面,少了哲学的这些功能,行动就会陷入混乱和冲突。但是,哲学的这些功能只有当放弃Reality的内在诉求、放弃“审视”的目光时才能实现。这样,哲学研究的范围、方法,哲学的性质就发生了一场根本的变革。这种变革,杜威称之为“哲学的光复”(ARecovery of Philosophy)。“哲学如果不弄那些‘哲学家的问题’了,如果变成对付‘人的问题’的哲学方法了,那时候便是哲学光复的日子到了。”
  可见,杜威对于“经验”的解释,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哲学致思方式,而是按照实际的生活体验来理解和阐释的。总之,经验就是人生活的经历,是人与周围环境相遇的体验。这样看来,杜威的经验就完全成为了生活意义上的代名词,哲学也失去了以往的抽象性、神秘性和思辩性,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一种观念。恰如梯利所说:“对杜威这个进化论者来说,实在决不是一个完全已有的、现成的和固定的体系,而是处于变化、成长和发展中的事物。”杜威哲学并不以神妙莫测的所谓的“实在世界”为对象,杜威所研究的自始至终都是面对一个日常生活的世界,正是这个被以往哲学家看来不屑一顾、但是又离不开的世界,为杜威的哲学追求打开了一个新天地。
  基于杜威对于哲学任务与研究内容等一系列问题的新理解,从而启发了他对“经验”概念的创新性理解。杜威哲学体系坚持它的绝对经验主义的立场,坚持“经验”乃是一个积极的、持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验主体与被经验的对象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关联的整体。在这里,“经验”不再是彼此分离的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再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连接点。“经验”在根本上乃是包容的、连续的、统一的:主体与客体不过是经验之中相互作用的两个不同方面而已。这样,杜威的绝对经验主义便从根本上否定了近代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它不再关心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之类的“哲学家的问题”,也不再奢求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大写的真理。它所专注的是现实的、具体的经验或者说是“人的问题”,并以改造社会为己任,致力于减少人们在经验世界的盲动性,从而促成“智慧的”社 会行动。
  这样,杜威就完成了从“哲学家的问题”到“人的问题”的逻辑论证,而这种逻辑的论证过程是基于对于哲学任务的转变和新的经验哲学的建立的说明而实现的。
  
  三、“经验”与“民主”
  
  从“哲学家的问题”到“人的问题”,是杜威对于哲学研究内容重点的一个转变,在此基础上,杜威论述了经验与民主问题,并说明了二者的一致性。在某种意义上,第二个问题的解决在逻辑上依赖于第一个问题的说明。因此,从“哲学家的问题”到“人的问题”的论证说明,直接影响了杜威政治哲学的研究的基本内容、价值取向和逻辑建构。
  杜威立足于生命活动本身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着眼于相互作用、彼此维系的关系性存在而重新开辟了一个新的哲学视野。这样一种哲学的基本取向在杜威成熟时期的著作中主要体现在立足于生存意义上的“经验”概念的建立,以及在此基础上重建整个西方哲学的努力。这样一种重建的特质尤其在于,杜威哲学使得对生活本身的研究成为哲学的主题,而社会与政治哲学对他来说也就自然地成为一种新的哲学表达方式,一种立足于生命与生活自身的哲学探求。
  纵观杜威的整个哲学体系,“民主”这个概念在杜威的哲学中,本身就具有生存论、知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意义。可以这样说,无论我们是研究杜威的形而上学还是政治哲学,民主问题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它是杜威整个政治哲学得以建立和开展的基础。因此,从杜威的整个思想体系来看,如果没有完成从“哲学家的问题”到“人的问题”的逻辑转变,杜威就不可能完成其政治哲学的理论建构;同样,如果没有完成从“哲学家的问题”到“人的问题”的逻辑论证,其政治哲学也没有如此丰富、深厚的哲学意蕴。
  这样,“经验”这个概念在其政治哲学之中,就转化成了在“有机体”的社会中,体现了“主体间性”关系的“民主”。根据杜威的“经验”方法,我们发现它必然通过其政治哲学、尤其是在其“民主”理想中使这一途径得到一种完满的实现。所以,其“经验方法”和“民主”观念之间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正是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够理解杜威的民主理想:民主对于杜威而言,并非指涉某种政治机制,它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民主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理想和生活手段,它的实现体现于普通人每天的日常生活实践之中。所以,“民主”是杜威经验哲学的一种基本表达方式,是其“经验”和“经验方法”的真正展开与实现之处。这样,“哲学家问题”、“人的问题”、“经验问题”和“民主问题”(政治问题)从逻辑上就成为一个有着内在统一性和内在关联的问题。
其他文献
[摘要]公司机会认定标准包括“利益或期待”标准、“经营范围”标准以及“公平性”标准,适用时宜综合运用。在法定条件下,应允许公司董事利用原本属于公司的商业机会。适用新《公司法》第149条之相关规定时应明确公司机会理论之内涵,允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在符合法定条件的情况下利用公司机会,并认可董事会亦可作为董事利用公司机会之同意机关。  [关键词]公司机会理论;认定标准;拒绝或无能力  [中图分类号]D92
期刊
[摘要]在处理德性和知识的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哲学始终把德性置于一种主体地位:儒家以德性为知识的根基,道家则经历了从知识与德性的对立走向知识服务于德性的过程,佛家通过“转识成智”来化解二者的对立。这种德性至上的价值取向有着其内在的合理性,但也存在着偏执。  [关键词]知识;德性;关系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08)01-0072-(04)   
期刊
[摘要]在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相继加入WTO以后,海峡两岸在各个领域的交流日益密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海峡两岸优势互补,大力开展在石油石化领域的经贸合作,不仅有利于发展两岸经济,而且有利于确立双方在国际石油石化新格局中的优势地位。海峡两岸在石油石化领域共谋发展的前景是广阔的,但同时也存在阻碍两岸经贸发展的消极因素,应努力消除障碍,实现两岸石油石化行业的共同繁荣。  [关键词]海峡两岸;石油石化领域
期刊
[摘要]“人权天赋”作为人性自我张扬的鲜明旗帜,并不是人权对神权的任意剪裁,从理论上讲它也有自己深厚的思想基础。从人的主体自由意识的自我觉醒,经由权利观念的历史生成,再到洛克对自然权利的系统论证,其实就是“人权天赋”原则在自然法的独特话域中获取自己理论根性的一般过程。“人权天赋”虽然没有对人类社会生产实践进行自觉的反思,但是,作为交换领域的必然产物,它却为人们在政治哲学的视阈内审视人权提供了必要的
期刊
[摘要]数字美学是数字电影艺术的本质规定性。数字美学的技术根基在于比特,比特赋予了数字美学特有的互动性、开放性、多向度性、自由性和民主性。数字美学的精髓在于人类自由情感的表达和传播。最大限度地制造感官快感,最大限度地开拓新奇的审美领域和丰富人类的审美经验是数字美学的主要诉求。数字电影是一种典型的数字艺术形式,数字电影的创作与评判不能沿用传统的原子美学理论,而应当确立以数字美学为核心的新型电影艺术理
期刊
[摘要]吕剧作为一种地方音乐文化的产物,深深植根于地方音乐文化生活之中。吕剧是在地方说唱艺术“山东琴书”的基础上,吸取了《风阳歌》等其他民间音乐艺术,发展成为“化装扬琴”,而后又经发展,成为中国八大剧种之一。吕剧昭示着黄河三角洲人民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的发展,是当地人民精神的寄托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关键词]民间文化;山东琴书;凤阳歌;化妆扬琴;吕剧  [中图分类号]1236.52[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无完整体系、文艺的人道主义、反映论、现实主义、文艺意识形态理论、艺术生产论等是中国学者关注的主要理论问题。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呈现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视野不断开阔以及逐步突破二元对立、走向交流与对话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问题;交流与对话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宇文所安在说明律诗的生成机制时借用了西方结构主义诗学的相关方法论,同时又超越了结构主义方法的非透明态度,用象征理论来读解中国最好的律诗。然而考察中国古人的诗歌经验可以发现,律诗因其内在音乐而导向一种纯粹审美的美学,与西方象征主义的理念相去甚远。这一事实提醒我们,诗学史的写作必须以还原中国诗歌的原初经验为基础。  [关键词]宇文所安;律诗;结构主义;象征  [中图分类号]1207.2 [文献
期刊
[摘要]矿区废弃和一般固定资产清理不同,废弃成本金额巨大。对矿区废弃成本确认与计量经历了忽视、态度的转变、相关规则的制定、“将未来拆迁和恢复成本确认为负债”观念的增强几个阶段。经过多年的争论与探索,世界各国对矿区废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问题的处理基本趋同,这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废弃成本;确认;计量;负债;新进展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
期刊
[摘要]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运用“理想类型”方法对现代性经济运作和财富积累的动力机制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促动资本主义产生最为重要的因素,是“新教伦理精神”这种维系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精神气质。挖掘韦伯理论精神价值的合理内核,对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能够提供社会伦理的文化价值因子和道德信念的动力支持,对推动中国社会从“道德世界观”到“伦理世界观”的演进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