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师应不断地共同探讨教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课堂,使数学知识生活化;不失时机,帮学生创造机会进行课外实践;在课堂中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能力。
[关键词]数学;生活;实际问题;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4-0061-02
[作者简介]张敬芬(1964—),女,江西九江人,专科,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新城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它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既然数学是一门如此重要的学科,那么,数学教师应不断地共同探讨教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课堂,使数学知识生活化
教师要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利用生活这个大课堂、活教材,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把抽象的数学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达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学连续退位减法(被减数中间连续有几个零)“9007-274”时,笔者以生活中的“借债”为例,进行形象化的讲解。
师:被减数个位上有7个,拿走4个,还剩几个?
生:3个。
师:被减数十位是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在这里拿走7个,拿得到吗?你们有什么办法?
生:先到百位上借1,1个百等于10个十,所以借1个百可以当10个十,拿走7个十还剩3个十。
师:被减数百位上一个物体也没有,还帮十位上借了一个百,也就是欠了一个债,在这里要拿走2个百,能拿到吗?
生:不能。
师:看谁能想出办法?
生:还得向千位借,1个千等于10个百,所以借1个千可以当10个百。
师趁机问:用10个百减去2个百吗?
生齐声回答:先必须还掉一个债,还掉一个百还剩9个百,9个百拿走2个百还剩7个百。
师:9个千借走1个千还剩几个千?
生:8个千。所以9007-274=8733。
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进行教学,学生印象深刻,很容易理解和掌握。通过学习,学生在计算这种类型的计算题时,准确率达到100%,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看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和趣味。
二、不失时机,创造课外实践的机会
在教学中,有时教师绘声绘色讲述十遍也不如学生的动手实践让学生感受更深刻。可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的意识和能力是多么重要。通过现实的生活材料,教师进行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动手实践,这样的学习活动更有利于学生积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感悟数学思想。例如,人教新课标数学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练习题。
靠墙边围成一个花坛,围花坛的篱笆长46米,求这个花坛的面积。
在学习时,学生们惊讶地发现,新大楼门前的几个花坛和这个花坛的形状是一样的。于是,笔者因势利导,向学生提出挑战:“你们有没有信心到实地去算一算花坛的面积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有。”个个都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兴奋劲,跃跃欲试。随后,笔者带着卷尺,学生们拿着本子和笔排好队来到花坛旁。笔者让学生认真观察,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1:我知道当时砌这个花坛时,只砌了3面墙,有一面墙是利用大楼的墙壁。
师:利用大楼的墙壁有什么好处?
生2:可以节省材料和空间。
生3:我还知道这个花坛的形状是个梯形。
生4:如果要算围墙的总长,只要把3面墙的长度合起来就可以得出。
师:如果老师把预先量好的3面墙的总长和其中一条的长度(梯形的高)告诉你们(一一说出),你们能算出花坛的面积吗?
生齐声:能,只要用3面墙总长减去其中一条的长度(梯形的高),就是上底和下底的总长。要算出这个花坛的面积,只要用花坛的上底与下底之和乘高再除以2即可得出。
为了让学生形成表象,亲身感受数据的真实性,笔者请3位代表(2人测量,1人记录)亲自测量。他们量出花坛的上底是3.85米,下底是4.18米,高是8.4米,然后把测量结果向大家公布。同学们开始计算起来,很快得出结果“33.726平方米”,个个欢呼雀跃起来。他们那股高兴劲在课堂上是很难见到的。有些同学还在窃窃私语:“我要把学校花坛的面积有多大告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学生们此时都觉得自己长本领了,可以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了。
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让每个同学都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可见,学生将课程中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并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他们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操作,培养能力
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设计必要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感悟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这样的过程对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时,都是让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得出各自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每当推出一种图形的面积时,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胜利的喜悦,都有一种成就感。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体会到了所学各种多边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体验了图形的平移、旋转以及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了他们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实践、自主探索,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 刘玲.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J].新课程,2011(12).
[2] 黄小兰.基于分层教学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教学观察,2013(2).
[关键词]数学;生活;实际问题;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4-0061-02
[作者简介]张敬芬(1964—),女,江西九江人,专科,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新城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它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既然数学是一门如此重要的学科,那么,数学教师应不断地共同探讨教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课堂,使数学知识生活化
教师要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利用生活这个大课堂、活教材,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把抽象的数学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达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学连续退位减法(被减数中间连续有几个零)“9007-274”时,笔者以生活中的“借债”为例,进行形象化的讲解。
师:被减数个位上有7个,拿走4个,还剩几个?
生:3个。
师:被减数十位是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在这里拿走7个,拿得到吗?你们有什么办法?
生:先到百位上借1,1个百等于10个十,所以借1个百可以当10个十,拿走7个十还剩3个十。
师:被减数百位上一个物体也没有,还帮十位上借了一个百,也就是欠了一个债,在这里要拿走2个百,能拿到吗?
生:不能。
师:看谁能想出办法?
生:还得向千位借,1个千等于10个百,所以借1个千可以当10个百。
师趁机问:用10个百减去2个百吗?
生齐声回答:先必须还掉一个债,还掉一个百还剩9个百,9个百拿走2个百还剩7个百。
师:9个千借走1个千还剩几个千?
生:8个千。所以9007-274=8733。
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进行教学,学生印象深刻,很容易理解和掌握。通过学习,学生在计算这种类型的计算题时,准确率达到100%,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看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和趣味。
二、不失时机,创造课外实践的机会
在教学中,有时教师绘声绘色讲述十遍也不如学生的动手实践让学生感受更深刻。可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的意识和能力是多么重要。通过现实的生活材料,教师进行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动手实践,这样的学习活动更有利于学生积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感悟数学思想。例如,人教新课标数学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练习题。
靠墙边围成一个花坛,围花坛的篱笆长46米,求这个花坛的面积。
在学习时,学生们惊讶地发现,新大楼门前的几个花坛和这个花坛的形状是一样的。于是,笔者因势利导,向学生提出挑战:“你们有没有信心到实地去算一算花坛的面积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有。”个个都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兴奋劲,跃跃欲试。随后,笔者带着卷尺,学生们拿着本子和笔排好队来到花坛旁。笔者让学生认真观察,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1:我知道当时砌这个花坛时,只砌了3面墙,有一面墙是利用大楼的墙壁。
师:利用大楼的墙壁有什么好处?
生2:可以节省材料和空间。
生3:我还知道这个花坛的形状是个梯形。
生4:如果要算围墙的总长,只要把3面墙的长度合起来就可以得出。
师:如果老师把预先量好的3面墙的总长和其中一条的长度(梯形的高)告诉你们(一一说出),你们能算出花坛的面积吗?
生齐声:能,只要用3面墙总长减去其中一条的长度(梯形的高),就是上底和下底的总长。要算出这个花坛的面积,只要用花坛的上底与下底之和乘高再除以2即可得出。
为了让学生形成表象,亲身感受数据的真实性,笔者请3位代表(2人测量,1人记录)亲自测量。他们量出花坛的上底是3.85米,下底是4.18米,高是8.4米,然后把测量结果向大家公布。同学们开始计算起来,很快得出结果“33.726平方米”,个个欢呼雀跃起来。他们那股高兴劲在课堂上是很难见到的。有些同学还在窃窃私语:“我要把学校花坛的面积有多大告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学生们此时都觉得自己长本领了,可以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了。
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让每个同学都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可见,学生将课程中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并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他们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操作,培养能力
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设计必要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感悟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这样的过程对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时,都是让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得出各自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每当推出一种图形的面积时,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胜利的喜悦,都有一种成就感。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体会到了所学各种多边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体验了图形的平移、旋转以及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了他们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实践、自主探索,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 刘玲.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J].新课程,2011(12).
[2] 黄小兰.基于分层教学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教学观察,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