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字经济与实体产业不断融合,产生全新的商业与生产模式。文章以时尚产业为对象,研究数字经济背景下传统时尚产业模式的创新发展与变迁,认为数字经济改变了知识与信息的传播分享方式、数字经济改变了生产的组织形式、数字经济改变了生活的追求方式。提出了基于数字经济的时尚产业未来模式:C2M大规模定制模式、O2O全渠道体验增强模式和智能化制造成本领先模式,为时尚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建议和方向。
[关键词]数字经济;时尚产业;网络基础设施
[DOI]10.13939/j.cnki.zgsc.2021.30.008
1 引言
2020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联合发文《關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要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战略,支持O2O相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将其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和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不断与实体产业融合,推动我国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显著增强了我国经济创新力、竞争力与发展韧性。[1]当前全球时尚产业正面临着一场数字技术革命的巨变,时尚制造产业链逐渐完善,数字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带来显著的集成协同效应。与此同时,时尚消费者需求多变不定,与时尚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差距日益缩小。为争夺消费者,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盈利压力持续增加。在数字经济背景日趋形成的形势下,时尚产业如何利用数字经济获取竞争优势,形成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值得业界和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2 时尚产业需要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时尚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内涵、科技与模式创新为基础,将既有传统生产要素和资源重新进行创造性整合、实现价值增值后形成的新兴产业群,其原始核心层发源于对个人身体进行美化或装饰的产品与服务,包括衣着服饰、首饰名表、皮具箱包、家居用品乃至美容健身等。数字经济是通过对数据的识别、选择、过滤、存储、使用和引导,提升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智慧经济形态。时尚产业必须与数字经济深入融合,依托数字经济来实现自身的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这不仅是因为时尚产业本身具有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数字经济正切入人类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2]使世界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2.1 数字经济改变了知识与信息的传播分享方式
网络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的广泛使用,使得知识的生产与储存打破了原来组织和国界固有的藩篱,甚至于企业的技术研发边界也被突破,依赖于战略利益联盟或虚拟组织的共同投入。知识伴随着产品、服务以及人力资源的流动迅速散布于世界任何角落,进而通过数字网络的自组织与再组织被重新聚集与分发。与此同时,通过主动或被动的形式,个人的行为数据与信息会被自动记录和展现于互联网上,使其变得易于获得与统计,从而把基于大数据的消费者行为研究变得有利和可行,比如时尚产品前端广告的精准投放和后端的产品个性化定制。数字经济第一次让依据用户信息数据来设计产品和预测产品销量成为相当精确的可能。
2.2 数字经济改变了生产的组织形式
数字经济使现代社会的沟通变得更为扁平和快捷。这种变化突出体现在利用数据来引导资源的配置。企业和消费者可以不经中间商环节直接实现产品实体、资金、信息和服务的对接。这意味着企业与消费者的直接沟通成为可能,企业必然能迅速获取消费者的需求,并以消费者能够接受的速度满足这种需求。这对于消费者需求快速变化的时尚产业尤为重要。同时,作为数字经济重要技术支撑的底层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数字技术不断引入企业的实体生产环节,实现时尚产品的自主设计裁减甚至缝纫,带动整个产业的智能化发展与价值链创新。
2.3 数字经济改变了生活追求方式
依赖于高效的信息通信技术,数字经济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在这个新部落时代,人类相互间变得更加了解,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生活观念,并大胆地追求个性化和差异化,追求消费过程中的个人体验、互动与创造,人人都是生产者,人人都是设计师。这迫使过去为单纯追求低成本而选择弱化差异性,强化同质性的生产组织模式必须被扬弃,生产者需要更多地关注消费者的真实兴趣与需求,并通过快速地满足这种差异性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时尚产品是对人体进行装饰和美化的个人用品,必然要高度重视人们生活品位与追求方式的变化。
3 基于数字经济的时尚产业未来模式
置身于数字经济浪潮中的中国时尚产业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但也面临着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同质化抄袭严重、迎合时尚需求的创新动力不足,时尚消费体验感不强,库存压力持续高攀,劳动成本不断上升,企业生产智能化程度低,质量问题频频曝光等一系列产业发展顽疾。
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数字技术可以帮助时尚企业对时尚趋势做出精确判断,快速推出可能成为主流趋势的模式,有助于知识产权的形成、保护与创新。同时还可以帮助企业分析自身及竞争对手的历史数据,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经营策略,以实现更好的销售、更少的库存和打折促销。另外,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可以让时尚企业为每个市场甚至每个客户提供精细的个性化产品。综合来看,基于数字经济的时尚产业未来发展模式有如下三种。
3.1 C2M大规模定制模式
C2M是“从消费者到生产者”(Customer to Manufacturer)的简称。这种模式基于先进数字技术,利用网络通信、海量数据和人工智能随时进行数据交换,按照客户的产品订单要求,自动设定供应商和生产工序,并通过柔性化的智慧生产线,生产出极具个性化的产品。青岛红领集团创造性地应用了C2M商业模式。这种高效工业生产的个性化定制,允许工厂直接面对消费者,真正实现了端到端的无中间商产销模式。其独特优势在于定制化的产品对消费者来说具有高性价比,不同于传统的纯手工量体裁衣,规模化的C2M定制产品,与同行同等质量的服装产品相比,价格仅为同行的20%~50%。[3]C2M平台既是企业提供的用户登录平台,也是海量数据平台,通过对收集数据的识别、选择、存储与分析,实现了从产品定制、交易、设计、生产、后处理、配送一直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数据引导和计算驱动。规模化C2M模式创造了卓有成效的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价值链战略环节,为传统时尚企业转型升级、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3.2 O2O全渠道体验增强模式
传统的时尚企业为消费者提供满足基本功能的高度同质化产品,而在数字经济时代,决定最终胜负的要素是用户体验。随着移动互联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出现了新的持续增长的、从新媒体获取时尚产品信息和咨询,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群体。对于款式设计新颖、产品质量稳定,只是存在销售短板的时尚企业来说,其产品的推广可从多渠道过渡到全渠道模式,实现O2O相结合的无缝客户体验。实体店将变成时尚商品的零售展厅,顾客在实体店试穿满意后返回线上下单购买,追求更好的性价比和购物体验。时尚消费者同样可以在线上下单,然后到最近的实体店去提货,在线上购买的产品也能到实体店享受同样的退换货服务。[4]实体店不只是在线下卖东西,更是企业数据平台的线下延伸,通过O2O协同来开发管理客户关系、优化顾客的消费体验并提升品牌高度。在实体店内,企业应尽可能采用最新的数字技术以促使其向智能化转型,如引入智能易拉宝、交互式货架、大屏幕互动营销、虚拟试妆、电子会员、移动支付、虚拟购物助手等,使店内服务更加完善,从而更好地帮助消费者通过时尚产品的装饰和美化功能来表达自己的个性与审美情趣,提高消费者购物体验。
3.3 智能化制造成本领先模式
对于生产质量问题突出,饱受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升的时尚企业来说,智能化制造成本领先模式是其转型升级的方向。当前,数字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推动着传统时尚产业的不断转型。不仅是使用机器的大规模批量生产,依托云数据和云制造,当前的服装产业可以在流水线上实现个性化定制,实现点对点的个性化供应。电脑自动读取个性化需求数据、智能机床进行精准剪裁、机器自动匹配面料辅料……在全新的服装业智能制造工厂,机器就能实现个性化量体裁衣。依托智能设备,裁剪效率可以提高5倍以上。不仅如此,行业内的一些头部企业开始逐渐将整个工厂的流程体系,包括从面料、生产到成品库的系列物流输送环节全部打通,形成了真正的智能化工厂。生产全过程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将产品制造过程分成若干个不同但紧密衔接的流程,通过柔性流水线实现款、码、色和部件的智能加工与拼接;通过MES生产制造系统,对繁杂的产品工序进行管控,完成订单和制造的对接。智能化的生产线和管理系统不仅使产量大幅度提高,而且合格率也大幅提升,同时节约了生产材料和昂贵的人工成本。
4 结论
时尚产业作为与群众生活接触最为密切和最具发展潜力的都市产业形态之一,对数字经济背景下融入新技术实现产业内的创新与应用极为敏感主动。未来数据必定会成为时尚产业新的资产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企业的运营、营销过程,帮助时尚企业构建高效的产销网络,降低运营成本,实现管理快速化、敏捷化、柔性化,为企业不断构建新的竞争优势和持续的发展动能。
参考文献:
[1]肖苏阳.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6):188-189.
[2]余湘频,张树升.论互联网对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模式的深刻影响[J].纺织导报,2014(5):116-117.
[3]楊磊,赵洪珊.工业4.0时代服装制造产业发展模式探究[J].现代商业,2017(18):26-27.
[4]赵洪珊,杨磊.“互联网+”背景下家纺产业生态演进路径[J].服装学报,2017,2(5):26-30.
[作者简介]张杨傲冰,男,汉族,北京人,就读于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研究方向:服装设计、时尚产业;刘元荻,男,汉族,北京人,就读于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研究方向:企业零售管理、时尚产业;黄楠,女,汉族,北京人,就读于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研究方向:美术教育、服装设计;刘思瑶,女,汉族,湖南长沙人,就读于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研究方向:企业零售管理、时尚产业;张雯迪,女,汉族,北京人,就读于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研究方向:美术教育;马迁利,男,汉族,山西晋城人,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时尚产业组织与竞争。
[关键词]数字经济;时尚产业;网络基础设施
[DOI]10.13939/j.cnki.zgsc.2021.30.008
1 引言
2020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联合发文《關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要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战略,支持O2O相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将其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和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不断与实体产业融合,推动我国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显著增强了我国经济创新力、竞争力与发展韧性。[1]当前全球时尚产业正面临着一场数字技术革命的巨变,时尚制造产业链逐渐完善,数字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带来显著的集成协同效应。与此同时,时尚消费者需求多变不定,与时尚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差距日益缩小。为争夺消费者,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盈利压力持续增加。在数字经济背景日趋形成的形势下,时尚产业如何利用数字经济获取竞争优势,形成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值得业界和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2 时尚产业需要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时尚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内涵、科技与模式创新为基础,将既有传统生产要素和资源重新进行创造性整合、实现价值增值后形成的新兴产业群,其原始核心层发源于对个人身体进行美化或装饰的产品与服务,包括衣着服饰、首饰名表、皮具箱包、家居用品乃至美容健身等。数字经济是通过对数据的识别、选择、过滤、存储、使用和引导,提升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智慧经济形态。时尚产业必须与数字经济深入融合,依托数字经济来实现自身的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这不仅是因为时尚产业本身具有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数字经济正切入人类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2]使世界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2.1 数字经济改变了知识与信息的传播分享方式
网络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的广泛使用,使得知识的生产与储存打破了原来组织和国界固有的藩篱,甚至于企业的技术研发边界也被突破,依赖于战略利益联盟或虚拟组织的共同投入。知识伴随着产品、服务以及人力资源的流动迅速散布于世界任何角落,进而通过数字网络的自组织与再组织被重新聚集与分发。与此同时,通过主动或被动的形式,个人的行为数据与信息会被自动记录和展现于互联网上,使其变得易于获得与统计,从而把基于大数据的消费者行为研究变得有利和可行,比如时尚产品前端广告的精准投放和后端的产品个性化定制。数字经济第一次让依据用户信息数据来设计产品和预测产品销量成为相当精确的可能。
2.2 数字经济改变了生产的组织形式
数字经济使现代社会的沟通变得更为扁平和快捷。这种变化突出体现在利用数据来引导资源的配置。企业和消费者可以不经中间商环节直接实现产品实体、资金、信息和服务的对接。这意味着企业与消费者的直接沟通成为可能,企业必然能迅速获取消费者的需求,并以消费者能够接受的速度满足这种需求。这对于消费者需求快速变化的时尚产业尤为重要。同时,作为数字经济重要技术支撑的底层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数字技术不断引入企业的实体生产环节,实现时尚产品的自主设计裁减甚至缝纫,带动整个产业的智能化发展与价值链创新。
2.3 数字经济改变了生活追求方式
依赖于高效的信息通信技术,数字经济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在这个新部落时代,人类相互间变得更加了解,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生活观念,并大胆地追求个性化和差异化,追求消费过程中的个人体验、互动与创造,人人都是生产者,人人都是设计师。这迫使过去为单纯追求低成本而选择弱化差异性,强化同质性的生产组织模式必须被扬弃,生产者需要更多地关注消费者的真实兴趣与需求,并通过快速地满足这种差异性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时尚产品是对人体进行装饰和美化的个人用品,必然要高度重视人们生活品位与追求方式的变化。
3 基于数字经济的时尚产业未来模式
置身于数字经济浪潮中的中国时尚产业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但也面临着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同质化抄袭严重、迎合时尚需求的创新动力不足,时尚消费体验感不强,库存压力持续高攀,劳动成本不断上升,企业生产智能化程度低,质量问题频频曝光等一系列产业发展顽疾。
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数字技术可以帮助时尚企业对时尚趋势做出精确判断,快速推出可能成为主流趋势的模式,有助于知识产权的形成、保护与创新。同时还可以帮助企业分析自身及竞争对手的历史数据,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经营策略,以实现更好的销售、更少的库存和打折促销。另外,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可以让时尚企业为每个市场甚至每个客户提供精细的个性化产品。综合来看,基于数字经济的时尚产业未来发展模式有如下三种。
3.1 C2M大规模定制模式
C2M是“从消费者到生产者”(Customer to Manufacturer)的简称。这种模式基于先进数字技术,利用网络通信、海量数据和人工智能随时进行数据交换,按照客户的产品订单要求,自动设定供应商和生产工序,并通过柔性化的智慧生产线,生产出极具个性化的产品。青岛红领集团创造性地应用了C2M商业模式。这种高效工业生产的个性化定制,允许工厂直接面对消费者,真正实现了端到端的无中间商产销模式。其独特优势在于定制化的产品对消费者来说具有高性价比,不同于传统的纯手工量体裁衣,规模化的C2M定制产品,与同行同等质量的服装产品相比,价格仅为同行的20%~50%。[3]C2M平台既是企业提供的用户登录平台,也是海量数据平台,通过对收集数据的识别、选择、存储与分析,实现了从产品定制、交易、设计、生产、后处理、配送一直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数据引导和计算驱动。规模化C2M模式创造了卓有成效的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价值链战略环节,为传统时尚企业转型升级、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3.2 O2O全渠道体验增强模式
传统的时尚企业为消费者提供满足基本功能的高度同质化产品,而在数字经济时代,决定最终胜负的要素是用户体验。随着移动互联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出现了新的持续增长的、从新媒体获取时尚产品信息和咨询,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群体。对于款式设计新颖、产品质量稳定,只是存在销售短板的时尚企业来说,其产品的推广可从多渠道过渡到全渠道模式,实现O2O相结合的无缝客户体验。实体店将变成时尚商品的零售展厅,顾客在实体店试穿满意后返回线上下单购买,追求更好的性价比和购物体验。时尚消费者同样可以在线上下单,然后到最近的实体店去提货,在线上购买的产品也能到实体店享受同样的退换货服务。[4]实体店不只是在线下卖东西,更是企业数据平台的线下延伸,通过O2O协同来开发管理客户关系、优化顾客的消费体验并提升品牌高度。在实体店内,企业应尽可能采用最新的数字技术以促使其向智能化转型,如引入智能易拉宝、交互式货架、大屏幕互动营销、虚拟试妆、电子会员、移动支付、虚拟购物助手等,使店内服务更加完善,从而更好地帮助消费者通过时尚产品的装饰和美化功能来表达自己的个性与审美情趣,提高消费者购物体验。
3.3 智能化制造成本领先模式
对于生产质量问题突出,饱受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升的时尚企业来说,智能化制造成本领先模式是其转型升级的方向。当前,数字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推动着传统时尚产业的不断转型。不仅是使用机器的大规模批量生产,依托云数据和云制造,当前的服装产业可以在流水线上实现个性化定制,实现点对点的个性化供应。电脑自动读取个性化需求数据、智能机床进行精准剪裁、机器自动匹配面料辅料……在全新的服装业智能制造工厂,机器就能实现个性化量体裁衣。依托智能设备,裁剪效率可以提高5倍以上。不仅如此,行业内的一些头部企业开始逐渐将整个工厂的流程体系,包括从面料、生产到成品库的系列物流输送环节全部打通,形成了真正的智能化工厂。生产全过程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将产品制造过程分成若干个不同但紧密衔接的流程,通过柔性流水线实现款、码、色和部件的智能加工与拼接;通过MES生产制造系统,对繁杂的产品工序进行管控,完成订单和制造的对接。智能化的生产线和管理系统不仅使产量大幅度提高,而且合格率也大幅提升,同时节约了生产材料和昂贵的人工成本。
4 结论
时尚产业作为与群众生活接触最为密切和最具发展潜力的都市产业形态之一,对数字经济背景下融入新技术实现产业内的创新与应用极为敏感主动。未来数据必定会成为时尚产业新的资产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企业的运营、营销过程,帮助时尚企业构建高效的产销网络,降低运营成本,实现管理快速化、敏捷化、柔性化,为企业不断构建新的竞争优势和持续的发展动能。
参考文献:
[1]肖苏阳.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6):188-189.
[2]余湘频,张树升.论互联网对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模式的深刻影响[J].纺织导报,2014(5):116-117.
[3]楊磊,赵洪珊.工业4.0时代服装制造产业发展模式探究[J].现代商业,2017(18):26-27.
[4]赵洪珊,杨磊.“互联网+”背景下家纺产业生态演进路径[J].服装学报,2017,2(5):26-30.
[作者简介]张杨傲冰,男,汉族,北京人,就读于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研究方向:服装设计、时尚产业;刘元荻,男,汉族,北京人,就读于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研究方向:企业零售管理、时尚产业;黄楠,女,汉族,北京人,就读于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研究方向:美术教育、服装设计;刘思瑶,女,汉族,湖南长沙人,就读于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研究方向:企业零售管理、时尚产业;张雯迪,女,汉族,北京人,就读于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研究方向:美术教育;马迁利,男,汉族,山西晋城人,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时尚产业组织与竞争。